高考重点考的雪线和林线,什么是赤潮、咸潮、钱塘潮、潮汐树、潮塌?_雪线_降水_赤潮

什么是雪线?

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

在 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 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

在 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 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 气温、降水量 和地形条件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1、雪线的分布规律

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 气温和 降水量密切相关。

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

因此, 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处在此范围的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

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的雪线比10°N也要高一些。

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影响雪线的因素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示意图

例如下图,由赤道(0°)向南北极(80°),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雪线也逐渐降低。同时,还可以发现,每个山坡朝向赤道的以面,雪线更高( 向阳坡>背阳坡),这是因为向阳坡的温度更高,积雪更易融化。

从赤道向两极的雪线分布图

同一座山坡,一般可以分为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其中阳坡的温度更高,迎风坡的降水更多。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降水越少,则山地的雪线越高。

展开全文

因此 向阳坡(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于背阳坡(阴坡)、迎风坡。

3、具体影响因素

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请大家把握好以下几个案例,在分析雪线问题时可以学会迁移。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

②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 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③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④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地理试题中的雪线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单科卷)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1.C 通过读图就可以分析出雪线分布的趋势

2.A.结合排除法,B温度高、C降水少、D坡度大都是导致雪线高,而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会导致雪线较低。

什么是林线?

林线

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

的 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

即高山林线

而高中地理中所遇到的林线

一般指的是高山森林上限

也就是说是狭义的林线

它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可真正的 高山林线并不是线,而是带

对高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界线的称谓很多

定义也有较大差别,指标不够明确

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于澎涛,2002)

影响林线的因素

林线高度受 热量和 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一般规律为: 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1)影响林线分布的热量因素

①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2)影响林线分布的水分因素

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

较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台湾玉山,林线3400米

长白山,林线2400米 摄影:线云强

影响林线因素热量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通过纬度越底,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相对越低;

影响林线因素水分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高。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

除了降水少的地区,在其它一些特殊区域,林线也会出现在半山坡,高度较高,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林线会有所抬升。

地理试题中的林线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图8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D C

高考真题练习

【2020全国卷1】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成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

【答案及解析】

9.A 根据材料“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可以判定森林向上推移速度比较快,目 前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才生长出来时间不长的树,同时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树木生 长比较缓慢,综合可以推断林线附近的岳桦林多为幼树。

10.C 根据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 以判定岳桦生长季为夏季,岳桦结实主要受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影响,即夏季的热量条件。再结合材料中“监测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 本稳定”这句话可以推定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并没有改变,那持续变暖的气候就只能是冬季 升温明显了,同时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也说明冬季升温幅度较大,才能保证森 林能生长到更高的海拔。

11.D 根据上一题,全球变暖在当地的表现是冬季升温明显,岳桦生长季节升温不明显, 这使得更高海拔的地方,在岳桦生长季节的时候达不到岳桦繁殖所需的热量条件,使得岳桦 无法繁殖,造成林线高度无法进一步上升,同时结实线稳定,导致现有岳桦林种子无法传播 到更高的海拔,林线趋于稳定。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图解

写在最后

本题组以长白山岳桦林森林带的林线及结实线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差异性。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增温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同对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貌等都会产生影响,地理事物应对气候变暖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推气候的变化特征。本题组选取了其中一个角度。(举一反三,你可以思考下雪线、土壤、水文、地貌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变化)

【2020年全国卷3】

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 9~11 题。

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参考答案

【答案及解析】

9.A 与阴坡相比,阳坡接收太阳辐射多,温度较高,温度高导致森林能生长到更高海拔,林线高;温度高,积雪与融雪平衡的位置会上移,雪线升高。

10.A 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林线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多,雪线降低(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的情况下,雪线低)。要符合林线升高,雪线降低,只能是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11.B 火山喷发后会带来大量火山灰堆积,土壤厚度增加,坡度减小。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也即火山带来的温度上升影响、淹没燃烧植被影响得到恢复,可以不做考虑,此时主要考虑土壤变化带来影响,土壤厚度增加,肥力增加,有利于森林生长,促进林线上升,坡度减小,有利于雪堆积,雪线下降。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图解

一般情况下雪线、林线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赤潮

(一)含义

“赤潮”,它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二)分布

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湾等。

(三)成因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1、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导致近海、港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了养殖水域。

④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

(四)危害

1、赤潮破坏了海洋的生态平衡,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破坏了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3、赤潮危害了人类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五)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咸潮

(一)含义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潮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

(二)分布

我国分布的典型地区:珠江口等。

(三)成因

1、自然原因

① 降水少是主要原因。咸潮的直接诱因就是南粤大地连年干旱。珠江上少雨,源水水量减少,下游则受海水潮汐影响,形成咸潮。

②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上溯。

2、人为原因

①珠江无序挖沙也助长了特大咸潮的形成。无序挖沙导致河段已基本没有河沙;没有河沙河段正沿着大江大河自下溯江而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切,引发咸潮上溯。

②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加剧咸潮的严重。广东南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急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常住人口增长,生产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导致江河水流量减少,这使当地咸潮入侵日益增加。

(四)危害

1、水中的盐度过高,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老年人和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人不宜饮用。

2、水中的盐度高还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

工业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在咸潮灾害中,生产中用水量较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中一些企业不得不停产。

3、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造成给水质性缺水。

“鱼米之乡”的珠三角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五)防治

1、建立预警机制

加强对咸潮形成机理的研究,运用先进的超声波流速剖面仪等设备和技术,对咸潮实施同步的严密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协调机构,在咸潮到来之前做好防范。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由于咸潮活动主要受潮汐活动和上游来水控制。潮汐活动可调节的余地有限,而上游径流的调节则是大有可为的。进入21世纪,抵御咸潮迫切要求水利枢纽的运作。从上游水库调水,以淡压咸,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应急办法。通过调水以淡压咸可以允分发挥大珠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加强河道采砂管理

鉴于目前珠江三角洲河段过量滥采河砂造成河床严重下切,引发咸潮上溯,有关部门应对珠江全流域加强采砂的管理,用立法手段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行为。

4、节约用水

据广东水利局统计,广东省年总用水量持续多年递增,年递增幅度约5%,居全国榜首;全省用水浪费率高居全国榜首。珠江流域其他省份也与广东省一样用水浪费严重。用水的严重浪费导致河流水位下降,加重咸潮的危害。所以,应提倡人们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减轻威潮的危害。

钱塘潮

钱塘江,古称“浙江”“折江”或“之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也是古代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流域邻近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7℃,冬季盛行西北风,天气晴冷干燥;夏季多东南风,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润;春秋两季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春季及初夏多锋面雨,夏秋之际多台风,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主要山脉走向基本正交,山脉起着阻滞北方寒流和台风的作用。

而提到钱塘江,人们一定会提起钱塘江大潮。“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这是李白在《横江词》中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气势磅礴,引人惊叹。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其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以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闻名世界,因此有人赞其为“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钱塘江大潮的关键在于“潮”,那么“潮”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这里的“潮”指的就是海洋潮汐。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波动现象,表现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和水平方向的潮流进退。我们通常把发生在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发生在夜间的称为“汐”。因为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所以潮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是为什么钱塘江大潮有固定的最佳观潮时间。

除了潮汐的作用,如若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很难形成壮观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河道在临近出海口急剧变窄抬高,从而导致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被迫涌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无法行进,而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声响,最终呈现出惊险而壮观的阵势。与此同时,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后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只能顺势上涨。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呼啸奔腾,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蔚为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也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潮汐树

提起红海滩,位于我国辽宁盘锦的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最为出名,被誉为“世界红色海岸线”和“中国最浪漫的游憩海岸线”。

每到秋天,这里都会染上一片迷人的红色。

盘锦红海滩地处辽河入海口的最前沿,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

而成就这片连绵20余万亩红色的,是一种生长在滩涂的植物,叫做碱蓬草,能在高盐分的低洼海滨生长,为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碱蓬草在生长期会呈现红色,初为嫩红,渐次转深,深秋之后变为赤红。

所谓的“潮汐树”并非某一种植物,而是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自然景观。

当我们从空中俯瞰这片红海滩时,就会发现里面一条条河流就像生长在红海滩中的参天大树。

这些潮沟是由于潮汐的反复冲刷形成的,再加上形状类似大树枝干,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潮汐树”,除此之外,也有一种命名就是“潮沟水道”。

当涨潮的时候,潮沟被海水充满,人们可以划着小船沿着潮沟深入潮滩。

在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众多河口中,类似于辽河口的红海滩也并非罕见。所谓的“潮汐树”景观虽然在数量上相比红海滩要稀少得多,但也并非辽河口独一份。

但将红海滩和“潮汐树”相结合的海岸景观,却是在中国极为罕见的,规模较大的仅有这一处。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逐渐逼近这片美丽的自然奇观,农垦、围海养殖已经在红海滩周围随处可见。

人类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正在入侵这处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

人类活动导致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红海滩污染日益严重,面积也在逐渐缩小。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综合治理的实施,红海滩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

但愿有朝一日,红海滩能重获生机,继续展现“潮汐树”的生长美感。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