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_西湖_钱塘_孤山

本文目录

  •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求古诗《钱塘湖春行》的赏析
  • 钱塘湖春行中心思想和赏析
  • 钱塘湖春行一句一句赏析
  • 钱塘湖春行赏析
  • 钱塘湖春行翻译和赏析
  • 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下: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求古诗《钱塘湖春行》的赏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一.原文如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7)春泥.\x100
乱花(8)渐欲迷人眼,浅草(9)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10)行不足(11),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

二.词语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连,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被毁.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远远看去,浮云很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乱花:各种野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9.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1.行不足:即行不够,百游不厌.足,满足.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全长1公里,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三.全文翻译:
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面,湖面春水恰同湖堤平齐,云脚很低,同湖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暖树,也不知谁家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在啄着春泥筑巢.
那么缤纷多彩的春花简直要迷住了人们的双眼,而浅浅的春草也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湖东这百看不厌的美景了,尤其是这绿杨浓阴下的白堤.
诗词鉴赏: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非常生动.
从结构上看,从孤山寺到白沙堤,长长的距离,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从孤山北的贾公亭的西面眺望全湖,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西湖春天多雨,使得湖面看上去比冬天上升了不少,似快与岸齐平了.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上下衔接,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湖景,而正当诗人静赏西湖那宁静的神韵时,清脆的鸟叫,打破了他的沉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比较散,没有规律,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准确而生动地“早”春的气息状写的清新宜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次总写,写感受而不写实景,象读后感,象观后感.点出作者陶醉于其间,意犹未尽,那些未写的部分,仍给人留下了非常多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

四. 炼字欣赏: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几是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早春人多花少,一个“欲”字体现了,经过漫长等待的冬日后,游春的人们跟发现新大陆一样,对刚刚初绽的三两春花的无比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草长得也不齐,高的也只能刚刚遮没马蹄,一个“才”字,将作者惊人的观察力展现无遗,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关心与喜爱的程度.由此可见,再美的东风景,也没有发现风景绝美处的眼睛与心灵更重要.

五.结构特点: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始,至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杨柳阴下,仍一步三回,陶醉其间.
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近人.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尤其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增强感染力,完成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

六.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钱塘湖春行中心思想和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中心思想

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一句一句赏析

钱塘湖春行一句一句赏析如下: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紧扣题目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景诗,整首诗描绘出了西湖的绝妙美景。诗的一、二句写了湖水动态的美,三、四句用黄莺和燕子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最后四句则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欣赏判断所写出的,用客观的事物表达自己主观的感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的春水刚好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还没有长高,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是唐代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句有着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是一种非常舒适的生活态度,代表作有《长恨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池上》等。

钱塘湖春行翻译和赏析

  钱塘湖春行翻译: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赏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

  1、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2、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3、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4、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5、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6、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7、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钱塘湖春行》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春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文献: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
4、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是什么

  1、主题: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飞来的燕子衔着泥正在筑巢。
  繁多的杂野花渐渐地要使游人迷乱了双眼,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迷人的白沙堤。
  4、简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