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二3月六校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秦国_军官_大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材料二:

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展开全文

材料四: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徳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B.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C.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D.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D.“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请根据材料三内容概括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点。(4分)

答: ▲

5.请简要分析材料四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6分)

答: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泽 乡[注]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不停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日醉成泥猫的押送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所视的“闾左贫民”就是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样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作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传来了尖厉的哀嗥。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日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人心那样的哀嗥,断断续续地,是哭,是诉,是吆喝。

“说是‘大楚兴’啰?”“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位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醉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提拔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他们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得太多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大家的眼睛睁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让匈奴投降而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得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得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呼呼地吹着,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他们摆出照例巡视营帐的态度来。这两位不意的露脸居然发生了不意的效果,鼓噪声像退落的潮水似的一点一点低下去了。代替了嘴巴,戍卒们现在是用眼睛。两位军官成了眼光的靶子。这可不是表示什么敬意的“注目礼”,而是憎恨的,嘲笑的,“看你怎么办!”本来就不准备接受一些什么“要求”,什么“诉说”,或是什么“请示进止”。九百人和他俩没有一点儿精神上的联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求,有期望,可是绝对不愿向他俩声诉。

最后,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瞭望地势。

大泽乡简直成为“大泽”了。白茫茫的水面耸露出几簇茅屋,三两个村夫就在门前支起了渔网。更有些水柳的垂条,卖弄风骚地吻着水波。刚露出一个白头的芦花若不胜情似的在水面颤抖着。天空是铅色的。雨脚有簪子那样粗。好一幅江村烟雨图呵。心神不属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涌上心窝来了。是凄凉,也是悲壮!未必全是痴呆的他们俩,从刚才这回的巡视看出自己的地位是在“死线”上,“死”这有力的符咒在他们的灵魂里发动了另一种的力量;他们血液中的阶级性突然发酵了。他们不能束手困在这荒岛样的小丘上让奴隶们的复仇的洪水来将他们淹死!他们必须试一试最后的挣扎!

“看出来么?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了。

“谁给我们掘坑?”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声音是凶悍中带沉着。

跟着这答语,下意识地对脚下那片大水望了一眼,军官之一得意地微笑了;然而笑影过后,阴森更甚。拿眼盯着他的同伴,发怒似的咬着嘴唇,然后轻声问:

“我们有多少心腹?”

呵,呵,心腹?从来是带惯了子弟兵的这两位,今番却没有一个心腹。战国时代作为秦国基本武力的富农阶级出身的军人,年来早就不够分配;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军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

“皇帝不该征发贱奴们来当兵的!”

“何尝不是呵!自从商君变法以来,我们祖宗是世世代代执干戈捍卫社稷的;作军人是光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赵高,他父母也是贱奴!”

当这样的意念在两位军官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接着是一阵哄笑,再接着便是嘈嘈杂杂的听不清的话响。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交换了眼色,咬嘴唇,竖起眉毛,统治阶级武装者的他们俩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不知道怎么开始应付。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了。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了。有的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做吴广的走过来了。回应的却是几乎要震坍营帐那样的群众的怒吼声。像野熊一般跳起来的吴广早抢得军官手里的剑,照准这长官拦腰一挥。剩下的一位被发狂似的部下按住,只能泄出半声哼。

地下火爆发了!从营帐到营帐,从乡村到乡村,从郡县到郡县。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他们九百人将肩负历史的使命,释放出郁积已久的怒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年10月6日于上海(有删改)

【注】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这也正好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B.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大泽乡大雨如注的场面,却也表现出了两位军官凄凉悲壮的心境,同时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戍卒心生诧异,其实他们对什么都无所谓。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屯长、戍卒等,但对起义的内容却一笔带过,最后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单独成段,简洁有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狐狸的叫声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闾左贫民”想要起来反抗的心理。

D.文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有的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有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原因。(4分)

答: ▲

9.小说借用历史材料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请据此探究本文的叙事特色。(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过秦论》中“山东”含义相同。

B.督过,文中意思指责备,责罚。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含义相同。

C.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D.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反覆”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

13.请将本文中画横线的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4分)

译: ▲

(2)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分)

译: ▲

14.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3分)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

皇甫冉

湖上孤帆别,江南谪宦归。

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

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

武陵招我隐,岁晚闭柴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句的“湖上”是分别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诗人家乡阳羡所处的区域。

B.以“孤”饰“帆”隐含形只影单之意,“谪”则显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归因。

C.颈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写楚地的山水处处充满春意,从这里经过的人却少。

D.诗人化用武陵源的典故,暗示自己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六空填写,超过六空,按前六空给分)

(1)《过秦论》一文中“ ▲ ,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 ▲ , ▲ ”。

(3)《李凭箜篌引》中“ ▲ , ▲ ”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4)古人常用水喻时间流逝,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 ”。

(5)李白《蜀道难》中“ ▲ ,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2023央视兔年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以曲为韵、以舞为语,织就出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彰显着跨越千年的中式文艺复兴。满庭芳是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一说得名于柳宗元“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古代诸多文人都曾以此为词牌名写下 ① 的诗句,如诗人苏轼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云: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满庭芳·小阁藏春》写下: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节目分寻色、舞色、唱色三个段落,五种民族乐器与五种颜色、五位顶尖舞者相互对应、配合,将人间绝色吟之以曲,绘之以舞。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缃叶载油伞、群青合翎子、沉香配宝剑……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 ② 、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节目将四十多种中国颜色的名称作为歌词配以国风旋律,让世界认识了那些充满独特东方审美情趣的中国色彩,如苍烟落照、香炉紫烟、东方既白、藕丝秋半。世间至艳不过五彩,人间至美不过国色。这些传统的色彩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像一粒粒沧海遗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更加 ③ 。

国色出圈,文化破壁。风华绝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谈到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时说:“……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C.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但是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心甘情愿过这种生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 ▲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 ▲ 。一方面,随着快递末端网点备案制度实施,不少快递小哥返乡开办快递末端网点,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的兴起,既为农副产品找到了优质的销路,也给以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

但挖掘快递进村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② ▲ 。特别是,快递进村的集约化程度低、运营成本高、网点盈利难等问题短期内还难以解决,③ ▲ ,共同发力。比如,面对快递进村成本高的情况,政府部门不妨帮忙牵线搭桥,让邮政、公交载快递进村,在保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快递时效的基础上,帮助快递企业、基层网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快递企业不妨通过整合场站、干线运输等资源,为末端网点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补齐短板,破解难题,才能让农村快递“进得去”后又能”稳得住”。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的兴起,既为农副产品找到了优质的销路,也给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

B.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的兴起,既为优质的农副产品找到了销路,也给以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

C.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的兴起,既为优质的农副产品找到了销路,也给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

D.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模式的兴起,既给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也为农副产品找到了优质的销路。

22.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害,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海德格尔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3月六校联合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A项,“完全一样”说法错误,材料一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C项,根据材料二“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D项,材料三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

2、【答案】 D 【解析】D项,结合材料四“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

3、【答案】 D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

4、【答案】具有家与国统一性(1分),具有国与族统一性(1分),具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1分),具有美学情怀(1分)。

5、【答案】首先点明陈述对象为“天下情怀”(1分);接着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出“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1分)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用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进行例证。(2分)最后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2分)

6、【答案】 C 【解析】“他们对什么都无所谓”错误。原文中说“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这表明戍卒希望所奉的“王”能够分给他们土地。

7、【答案】 B 【解析】“使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此处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8、【答案】①秦朝社会的阶级对立严重,如“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作军人是光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1分)②秦国的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导致国内兵力严重不足,如“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军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1分)③奸臣赵高把握朝政大权,法度乱了,如“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1分)④法律严苛,逼百姓造反,如“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1分)

9、【答案】①叙事形式:本文属于历史材料新编,小说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陈涉世家》;②叙事方式:采用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虚构细节、现代语言掺入,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叙事视角:以两军官和九百戍卒为叙事视角,其中主要是从两军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④叙事线索:小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⑤表达方式:小说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满分)

10、【答案】 B 【译文】我秦国对此非常恐惧,于是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苦练骑射,勤于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

11、【答案】 D 【解析】B项《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督过”也是“责备,责罚”意思。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脱身独自走了;D项《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反覆”是书信往返的意思。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

12、【答案】 D 【解析】“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

13、【答案】(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

评分:今寡君有敝甲钝兵(1分),军于渑池(1分),愿渡河逾漳,据番吾(1分),迎战邯郸之下(1分)。

【答案】(2)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评分:读《服鸟赋》,同死生(1分),轻去就(1分),又爽然自失矣(1分)。语意通顺(1分)。

14、【答案】①张仪游说得力: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当下形势所迫:苏秦已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秦、齐、韩、魏四国大军已兵临城下,张仪以势压人,给赵王下了最后通牒;③赵武王主动臣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

评分:一点一个角度,一点1分;注意:务必做到角度准确,表意恰当;每点后的分析,可有可无。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而又游说赵武王道:“敝国秦王派我通过御史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使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已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严通行于天下和山东六国,我秦国对此非常恐惧,于是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苦练骑射,勤于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收复巴、蜀,兼并汉中,东面征服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旧的铠甲和不够锋利的武器,驻扎在渑池,(他们)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

“一般地说,大王听信合纵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颠覆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由此看来,)天下各诸侯国联合为一也是明了的了。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之臣,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如同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割断了右臂的人去与人搏斗,就必然会失去同盟而陷入孤立无援,所以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塞午道,并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并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列阵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我们盟誓说:‘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这个问题),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见了面以后而使两国互结友好。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尽快决定计划。”

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从师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当先王丢下群臣逝世的时候,寡人年龄还相当小,亲政的时日不多,但内心却非常困惑。认为与各诸侯着力于合纵之盟而抗拒秦国,并非我们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因此正想重新考虑,改变战略国策,向秦割地,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以表达对秦国的友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

【文章评析】

张仪的说辞绵里藏针、以势压人、出招狠毒。

首先他恭维赵国势力强大,然后话锋一转,指责赵王以前的合纵大大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不仅怀恨已久,而且不惜与赵国一战,接着他不谈战事,指出合纵联盟解体已成定势,而连横已成各国的共识,最后张仪再现锋芒、以强大的暴力胁迫赵王就范。

整个说辞实际上是最后通牒,是当时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者惯用的外交辞令。

张仪游说时虽以武力作后盾,但他的说话谋划得当、转折自然、软硬兼施,其说服力可赞可叹,可鉴可用。

15、【答案】D 【解析】错在“在隐居生活中获得了安慰,悲情已消减”。诗人正在回家途中尚未归隐。

16、【答案】①被贬的伤感:诗人仕途不顺,遭贬归家,因而惆怅;②惜别的友情:诗人送刘长卿时依依不舍,并对其前程表示担忧,临水落泪;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归去的地方。

评分:一点2分。

注意:①答案要能先概括,再分析;②要充分理解原作诗句,以作为概括的依据(某点概括恰当,却没有分析的,可以赋1分);③概括之语,要准确恰当(某一点不够准确的,可以赋1分)。

17、【答案】(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8、【答案】①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千古流芳 ②刚柔并济 ③熠熠生辉(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答案】D 【解析】A.表语言的中断;B.表引文的省略;C.表说话断断续续;D.与文中的省略号都表列举的省略。

20、【答案】①“无尽藏”引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答出《赤壁赋》,可得1分)效果:强调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库。(答出强调传统文化是宝库,可得1分)②用“青灯古卷”代指优秀的传统文化,(1分)“流光溢彩”代指优秀的现代艺术,(1分)(分别答出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即得分)效果: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古朴深邃和现代艺术的绚丽多彩。(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语病有:①搭配不当,“优质”可以修饰“农副产品”,但不能修饰“销路”,应放在“农副产品”前;②成分赘余,“给以农村群众”应为“给农村群众”。故选C。

22、【答案】①快递进村带来了创业就业的新机会。(2分)②不可能一蹴而就。(2分)③需要政府部门和快递企业一起。(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所填句子是本段的总领句,结合后文“一方面,随着快递……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物流……也给以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就业的机会”可知,这里是说快递促进了农村就业、创业。可填:快递进村带来了就业创业的新机会。第二空,依据后文可知,快递进入农村,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所以快递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并不能马上就取得成效。可填: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空,依据后文“政府部门不妨帮忙牵线搭桥”可知,快递进村还面临的集约化程度低、运营成本高、网点盈利难等问题除了自己的努力解决外,还需要政府的帮助。可填:需要政府部门和快递企业一起。

23、写作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海德格尔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