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很多人经常会梦到又走进高考的考场,或是类似的梦境,这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 高三心情压抑焦虑怎么办
- 高三考试一次比一次差,心态崩了,我该怎么办
- 十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高考故意考0分,十年后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对此你怎么看
- 时隔多年,如果再让你走进高考考场,你觉得自己有那个勇气和实力吗
- 高考进场恐怖吗每天都在做噩梦走进高考考场
- 第一次走进高考现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 高二升高三,很迷茫、很焦虑,该怎么办
- 电影《流浪地球》走进高考文综,很多学生崩溃,你怎么看
- 走入社会后已经23岁的人,还有必要重新读高三吗
很多人经常会梦到又走进高考的考场,或是类似的梦境,这是不是一种精神疾病
这不是精神疾病,是被压抑的成功和幸福的愿望。高考是青少年成为成人的重要仪式之一,而我国大部分青少年与父母处于共生状态,通常不是青少年不愿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愿离开孩子。青少年在参加高考时,如果父母潜意识不愿意离开孩子,青少年接收到潜意识信息后,考到一所不错的外地大学会于心不忍、心怀愧疚,潜意识里觉得就要离开父母对不住父母,遭到父母惩罚,搞砸高考或者高考结果不如意是必然结果。经常梦见高考,目的重复激活固着在当年的内疚感,不断矫正那时那刻的内疚感受,释放压抑已久的成功梦想和幸福愿望。我也经常梦到高考,梦中我甚至困惑我都研究生都毕业了,为什么还要参加高考?我本来成绩不错,班主任还曾期望我能考上北大,高中鼻炎害苦了我,高考勉强过了本科线。事实上,一个鼻炎算个啥,不至于对高考成绩影响这么大。近几年,我经过几十次个人体验,似乎也找到了答案,不敢成功,心存内疚,担心被父母惩罚;不敢幸福,心想父母一生不容易,自己怎么可以幸福呢?
也有心理专家说,反复做“高考”梦,是告诉梦者被责任和道德绑架太紧,反复激活并试图松绑被道德和责任绑架的紧张感。
高三心情压抑焦虑怎么办
高三面临高考,有压力是正常的。心情压抑、焦虑都是正常人的反应,这也说明你的情况也是属于正常的。
首先,要接受有压力的事实,这说明你在意这次人生大考,也知道这是别人无法代替完成的使命。
第二,弄清楚压抑和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是课业负担重?还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自信?现在需要对自己应考的能力和水平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最后一两个月的时间做好复习很重要。感觉课业负担重的话,可以权衡自己的长短板,把精力分配做一下调整,争取把有把握拿分的科目拿到高分,对没有把握的科目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突击,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也可以选择性地放手一些不需要浪费时间反复去做的功课。
第三,学会给自己减压。适当地进行体育运动、唱歌、跳舞、冥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学习适当地宣泄坏情绪,让自己获得轻松的感觉。
第四,跟比较信任且聊得来的亲人、老师、同学聊聊,他们也都很希望你能开心快乐。有的时候,你可能就是只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第五,如果感觉情况比较严重的话,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找专业人士助力是最省时省力且容易见效的办法。
时不我待,愿你能早日放下包袱,轻松迎考,取得好成绩!
高三考试一次比一次差,心态崩了,我该怎么办
刚刚陪伴孩子经历了高三,经历了高考,所以你的感觉感同身受,非常能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作为一个做来人,想告诉你:
1.高三复习阶段,成绩出现起伏是常态
我记得我们高三一开学,就进行了开学考,随后是一月一次的月考,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别的名目的会考,每次考试总是要排名次,比成绩,许多孩子的内心是很煎熬的。
有的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起伏非常大,会出现好几百名的差距。
即便是一些成绩非常好的孩子,也很难在高三的一次次考试中始终保持稳定。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重点高中的优秀生,平时考试成绩基本保持在班里第一名,年级前列。
高三上半期,成绩很稳定,可是到了下半学期,冲刺阶段,高考前的倒数第二次模拟考,她的名次由年级几十名掉到了年级300多名。
可想而知,这对那个孩子的打击有多大!
当知道成绩的那天上午,最后的两节课,孩子去找班主任请假要回家。
理由是回家反思这次考试成绩差的原因。
班主任很通情达理,准了假。
第二天,孩子也没有上学,直到第三天才精神抖擞的回了学校。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孩子又考出了她原有的水平,高考时如愿以偿考取了一所985大学。
你看,成绩不理想,大家都会难过,但考的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的伤心难过。
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只能是越发的难过,对于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
面对糟糕的成绩,我们要做的是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前行。
2.给你讲一个和你同样情况的孩子:成绩真的是一次比一次糟糕
重点高中文科班的一个男生,进入高三,刚开始几次考试排名排在年级500多名,结果后来到了600多名,700多名,更悲催的是英语听力考试(我们这里高考英语听力单独提前考试,总分是30分,计入高考总成绩),班里许多同学都是满分,而这个孩子只考了21分。
这差不多是班里的最低分了!
要说不难过,不悲伤,那都是假的。可是要崩溃吗?当然不能,高三的学习一环接着一环,从早到晚连轴转,哪里有时间去崩溃!
那段时间,孩子的妈妈每天早晚走路陪伴孩子上学(孩子妈妈租房子陪读的,陪读房距离学校步行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
高三的学生,每天6:20就要到校早读,孩子的妈妈坚持早上6:00陪孩子步行到校,晚上10:00孩子下晚自习,在学校门口等着孩子一起走回家,这样的日子一直坚持到高考。
我的感觉,这个孩子内心还是平和的,也一直在想办法弥补,最弱的科目找了老师补习,自己也去找老师沟通找成绩下降的原因。
到后来的几次考试,这个孩子的成绩虽说稳定到了600多名,但始终没有再到500名之内。
可喜的是高考成绩不错,和班里几个平时成绩比他强一些的孩子,考取了同一所大学。
所以,你现在不要难过,更不要崩溃,因为那样做没有任何用处。你需要做的是找原因,想办法怎么样把成绩提升上去。
现在是10月份,也许你正在经历高三的第二次月考,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给你的建议是:
1.调整好心态
高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思想压力大,但无论如何,你必须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每一次考试,和那些或好或坏的成绩和名次,这是你提高成绩的前提。
2.找原因
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把那个原因找出来,并报着积极的心态去改正弥补。
3.抓紧时间补弱科
尽管高三的补习效率远远不及初三的补习效率,不那么立竿见影,但现在补习还来得及,等到了下学期的冲刺阶段,真是没时间了。
说说我见到的高三补习方式:
1)网课
这是最常见的补习方式,许多的孩子会在下了晚自习后回家上网课。
2)一对一补习
这个费用相当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决定。
3)一对几补习
这种补习自由组合,利用周末大休和节假日补习。
因为高三的学生时间有限,有些孩子会晚自习请假出去补习,后期甚至有孩子白天也会请假出去补习,这个因人而异,自己看情况决定。
但到了高三后期,临近高考时,班主任老师一般会强调回归学校,不再允许学生出外补习。
总之,一句话,你现在要的是振奋精神的努力,而不是自卑自怨的崩溃。加油,胜利属于不畏艰难,契而不舍的人!
十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高考故意考0分,十年后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对此你怎么看
十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的每张试卷上违规写下了个人信息和自创的“三人行教育”。他想获得零分,以吸引公众对其教育看法的关注,但最后一百多分的结果让他的故意成了一场空。2018年3月25日,徐孟南参加了2018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
囿于金钱、理念、精力等因素,对应试教育给人成长造成伤害这一事实有不同程度了解的家长依然会选择让孩子参加高考,这是他们综合考虑之下的最优选择。在教学大纲、考纲的指挥下,学校、家长“里应外合”——学校回应家长“管得严”“多补课”等诉求,给学生施加更沉重的课业负担。最终,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为它带来荣誉,以及源源不断的学生。
和多年来不绝于耳的呼吁高考改革的声音一样,应试教育体制是问题的根源,学校、家长、学生的畸形表现不过是外在表现。
徐孟南当年反抗高考的理由并不新鲜——认为单一僵化的评价体系抹杀了学生的之间的差异,区别在于他用颇具“牺牲”意味的举动来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无论从当时的结果(没有如愿考零分)还是今天他重返考场的举动来看,当年他的举动都未产生一丝一毫效用,不过是把自己推上舆论漩涡,“火”了一把。
10年前,他内心不想上学、反感考试、厌恶高考,把高考当做是自己宣传“三人行教育”看法的一个平台。现在,他不再讨厌上学,他需要通过高考上大学,同时也说自己上大学不是为了高分和文凭。
高考制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学习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技巧的习得,这些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不否认社会历练的重要性,但“行为艺术”式的反抗高考后,徐孟南开始打工融入了社会,不再“学习”。期间,他写的四本书没有得到出版社的认可,他说“可能是文字不行”。
现在,徐孟南想写出在结构、文字方面更好的文章,通过学新闻来自由地表达。他认为上大学是美好的,也是他当下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这个当年为了反抗而反抗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步入大学这样具有一定仪式感的事情也该是他喜欢的。
也希望他别忘了照顾家里的儿子,尽到一位父亲的责任。
时隔多年,如果再让你走进高考考场,你觉得自己有那个勇气和实力吗
这一生不会有机会参加高考了。每一位经历过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都会对高考心存敬畏。敬之,是因为跨过这道坎,步入高等学府,往后余生就是另一番境界;畏之,若是考砸了,人生永远定格在社会的最底层,除了辛酸,就是遗憾。无缘大学,是我永远的痛。
高考进场恐怖吗每天都在做噩梦走进高考考场
谢谢邀请。
高考是否恐怖关键看你的心态了。你如果心里没底,患得患失,高考对你来说可能就是恐怖片;你如果坚定信心,正确看待高考,做好各种打算,高考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针对你的情况,我建议如下:
一、弄明白人的一些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恐惧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前。当你不知道事情的结果而这件事必将发生时,是人最担心的时候;而结果到来时则未必那么可怕。
举一个例子。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犯人绑到床上说给他抽血,然后把有关抽血的器具摆弄好,让他亲眼看着自己的血一滴一滴的流出来(实际上并没有抽他的血,是放的已经抽好的血)。犯人看着血越滴越多,想到了自己一定会死,就越来越恐惧。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个犯人就吓死了。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小时候都因犯错被父母教训过吧,当父母要打我们并追赶我们时,那个时候是最令人恐惧的。一旦巴掌落到我们身上时,却并不感到是多么恐惧的事。
这些都说明,许多事情原本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我们所惧怕的那么强烈,只不过我们对未知的结果感到恐惧而已。
二、预想好最差的可能
就你目前的成绩,给自己一个分数定位。发挥正常甚至超常当然好,发挥不好怎么办?无非是上一个差点的学校,或者再补习一年。当然,上了差点的学校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你可能是里面比较强的人,只不过你没有发挥好。由此,你将来稍加努力就可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考研、拿奖学金就是简单的事了。即使考不上大学而复读,有可能是好事,你可以变得更强,来年也许会考上更好的大学。年轻就是资本,多耽误一年也没有什么,反而可能更有利于你的发展。
因此,想清楚这些你就会明白,高考怎么样其实决定不了人的一生,关键是自己奋斗的决心不能丢。
三、好好准备复习,不要想三想四
做到前两步,相信你就会释然了。接下来的时间就不要再想那么多了,把心思用到学习上,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多争取一分是一分。说不定高考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适度的紧张是好事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从事一项重要事情时,如果适度紧张,会促进思维的集中指向,提高专注力,反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心情过度放松,则会容易造成精力分散,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你没有必要担心自己无法应对高考,即使有些紧张也是好事。
总之,只要你心态淡然,最好各种打算,高考就是一件有些稍许紧张但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董伯育心,分享科学教子方法,解决家庭教育困惑。欢迎关注,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次走进高考现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当我第一次走进高考考场时,又激动又紧张,整个人好像都虚了,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当坐在自己考桌前时,急迫的想看看考题,复习过的课题在脑子里忽隐忽现,真希望都有。试卷发下来急迫的睁大双眼扫描试题,看看有没会做的,慢慢的从紧张中缓和下来,深呼吸一下接下来,认真的答起试卷来,开始了我人生的一大转折。
高二升高三,很迷茫、很焦虑,该怎么办
这个要看你为什么迷茫,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迷茫,还是因为家里变故迷茫,还是觉得自己高三熬不下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一般这个时候迷茫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强度很大了,连续高强度的学习,睡眠不足,娱乐不足,人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极限,这种情况下,人作为一个生物,情绪的调节能力已经很弱了。
我觉得这个阶段,你目前的状态,最重要的是“少去考虑将来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不要考虑太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因为辛苦的学习让你的大脑几乎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理性有效思考太深入的问题,这类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高考的好、不好会怎么样,将来自己会不会有出息之类。这种问题在你这个时间节点根本就想不明白,只会干扰你的思维,让你精疲力竭,迷茫。
现在的你要做的是减少除了机械学习之外的思考,把精力放在眼前做的事情。有精力就学习,累了就休息下,多想一些“今天吃什么来奖励自己的辛苦学习”这种实际的问题,不要去想“我会不会考的好,我会不会出人头地”这种虚无的问题。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习惯,每当自己陷入让你筋疲力尽的沉思的时候,就用一些小习惯把自己拉回现实,比如拉一下腕带或者牛皮筋弹一下自己的手腕。
腕带的图片如下,网上都有的卖的.......迷茫的时候,就尝试集中精力,比如盯着腕带,或者弹拉一下,终端自己的沉思。你坚持一下一个礼拜就能养成习惯,只要能不胡思乱想,从而让已经被学习搞得筋疲力竭的大脑休息休息,你肯定能走出这种情绪的。加油!
电影《流浪地球》走进高考文综,很多学生崩溃,你怎么看
我感觉其正面意义要远大于负面。
电影《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一部作品改编而成,上映后广受好评。从正面意义上看,电影内容进高考文综试卷,有助于在文科生学习过程中形成三个导向:首先,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经典,多关注现实热点,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其次,有助于引导学生开阔思维,科幻思考,开动大脑,从而更加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爱护地球家园。
负面意义在于其对那些没看过《流浪地球》考生似乎不太公平,难以深入地去发表意见,表明观点。不过,相信出题老师会在卷中给出简要的内容介绍。
总而言之,我认为电影《流浪地球》进入一些地方高考文综试卷利大于弊,无可厚非。
走入社会后已经23岁的人,还有必要重新读高三吗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不禁想到了高考钉子户梁实。
51岁的梁实,2018年第22次参加高考。他的高考成绩总分是469分,超过四川二本线11分。现在,他还准备继续参加第23次高考呢。
他的奋斗格言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是残废。
步入社会后23岁的人,比起梁实来说,算得了什么?
至于有没有必要重新读高三?我觉得应该考虑几方面:
1、能否过自己的心理关?
23岁的人本该大学毕业了,却还没有上过大学,的确是人生憾事。
重新读高三,容易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冷嘲热讽。
所以,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强大。
只有心理素质过关,才能积极面对高考的挑战。
2、有没有必胜的决心?
高三拼搏一年,实际比拼的是意志和斗志。
毫无疑问,重新复读,目标肯定是上大学。
假如没有自信,没有读大学的决心,就没必要折磨自己了。
3、有没有扎实的基础?
高考不能单凭热情,还要有真正的实力。
很多23岁的人,基本上都把初高中的知识交还给老师了。
高考考查知识的累积,如果基础不好,高三一年的学习,未必就能应对高考。
选择重读高三,必须要自我认识,自我评估。
要实事求是的了解自己,假如是学渣,就没有必要再折腾了。
23岁的人,也是年轻人,读大学还来得及。
毕竟,人生没有上过大学,会成为一辈子的痛点。
所以,重新读高三,不要头脑发热,心血来潮做决定。
而一旦决定了,不必瞻前顾后,就全力以赴吧。
——我是“小李滔滔”,感谢您的关注、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