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由来?_竹林_河内_阮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林七贤 竹林 河内 阮咸

“竹林七贤”完全是后人的总结,在当时,嵇康、阮籍等这七个人是不知道他们这个小团体有此雅号的。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常常一块聚会活动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晋代魏后,受政治原因“竹林七贤”分崩离析:嵇康(曹家的女婿)被杀;王戎(琅琊王氏)、山涛(与司马氏是表亲)投靠司马朝廷;迫于压力,向秀入仕,佯狂避世的阮籍也为了保命向司马昭递交了一份《劝进表》,成为他一生之耻;阮咸不为司马氏重用;刘伶纵酒避世。

最早把嵇康、阮籍等人称为“竹林七贤”的,是西晋左将军阴澹。他在《魏纪》中写道:“谯郡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由于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政治环境险恶,二代而乱,又经逢“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竟至亡国衣冠南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无不都疲于奔命、颠沛流离。因此,“竹林七贤”的说法在西晋时期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到了偏安江左的东晋,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竹林七贤”名声和事迹才广为流行,人们对七贤的潇洒人生充满了仰慕和崇敬。

东晋史家孙盛《魏氏春秋》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东晋著名隐士戴逵专门写了一部《竹林七贤论》,依据事实有褒有贬,指出竹林之放达是“有疾而颦”。

东晋文学家袁宏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对嵇康、阮籍等七人的事迹,进行了记述。

南朝刘宋年间,临川王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搜集整理了前人所撰关于“竹林七贤”的大量轶事,并对“竹林七贤”,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和界定: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世说新语》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容止、伤逝、栖逸、贤媛、术解、任诞、简傲、排调、俭啬、纰漏、惑溺”多个章节,记载了名士们的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历来是研究“竹林七贤”的重要资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