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世?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有谁有什么故事_名士_建安_竹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璞玉浑金 名士 建安 竹林

本文目录

  •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世
  •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有谁有什么故事
  • 金、银、玉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谁的地位更高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世

谢谢邀答。

在汉代和唐代之间,夹着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段时期,政治和军事乱象丛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在这乱象之中,文学、艺术、科技和医术等方面却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光耀千秋。你看,乡间小路上,身着麻袍的华佗在行医;夜间炉火点点,炼丹师葛洪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家;会稽山间惠风和畅处,王羲之和朋友们在玩曲水流觞,转眼间《兰亭序》墨色淋漓;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刚刚画完,数学家祖冲之已经造出了指南车、编出了《大明历》、算出了圆周率,而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正好写了一半……尤其是在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名士,他们经常在竹林里携手共游,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为清谈名流的出现和魏晋兴亡做了很好的注脚。

1.魏晋时期对文人的迫害令名士们无奈归隐山林

魏晋时期,尤其是曹氏和司马氏的政权争夺过程中,最可怜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况这些英雄以及他们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在周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团。等到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文人,吓坏了一批,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一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归隐山林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后来还是没有躲开被杀的下场。看一下阮籍当时的心态,都吓成这样了,他能不躲起来吗!阮籍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忧患心情。当时正是司马氏政权“名士少有全者”的政治恐怖气氛,使阮籍时刻感到死神的威胁。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咏怀诗》之十三)

2.寻找人生逍遥的途径是名士们不愿入世的主因

在魏晋当时的政治生态下,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竹林七贤”并不是一个组织,他们七人的志趣、性格、学术观点都不同,有时还互相伤害。惟一的共同点是爱好老庄,这大概是七人能聊到一起的话题。嵇康、阮籍因名望最高,自然成为七贤的中心,其中的山涛是嵇康的至交。山涛为人耿介不群,早年隐身自晦,无意出仕,40岁那年官瘾忽然来了,于是出任郡主簿,以后做到河南从事。这时正是正始时期,形势紧张,他极敏锐地看到了正始名士的潜在危机。一天夜里,山涛和同事石鉴共宿。因心怀恐惧,难以入眠, 于是用脚捅醒石鉴,说:“现在到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觉,你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不出的用意了吗?”石鉴说:“宰相三次不上朝,皇帝发一尺令牌罢他的官就是了,你操什么心?”山涛听后说:“你这个石先生不读庄子的《马蹄》,不懂得避祸呀!”说完就连夜弃官而逃。

在文学上,“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期盼能移风易俗,改变政治环境。名曲《广陵散》的作者嵇康,在作品中强烈盼望着“移风易俗”世风的出现: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敝之后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

看,嵇康的理想是多么美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嵇康也只能在躲在竹林里,喝着小酒,作这种畅想式的表达。

3.魏晋名士的性情让当政者无法容忍

在第一部分笔者已经介绍了曹氏和司马氏出于政治的原因,杀掉了一些名士文人。从魏晋名士的文学思想和行事方式上,特别是他们骨子里具有清高孤傲的性情,当政者也是无法容忍的。

魏晋名士集儒者的建功立业与道家的旷达自然于一身,养成了 中国士人的新精神。本来在孔子身上就有视富贵如浮云与“能富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两重人格,在魏晋名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更为激进。人格的两重性,使名士们不能不清谈,因为心中有块垒不能不发表,不同的政见和思想不得不争辩,只有清谈聚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辩论的场合。名士聚会,个个风度娴雅,或如“瑶林琼树”,或如“璞玉浑金”,或如“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用贵族洁白的手,挥动玉柄麈尾,侃侃而谈,激烈辩论。有时辩得面红耳赤,废寝忘餐。孙盛与殷浩辩论问题,相互批驳, 难分高低,仆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双方挥动麈尾,尾毛落满菜碗,辩到天黑竟忘了吃饭。殷浩对孙盛说:“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盛说:“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他们争论到互相动气,但事后仍是好友。清谈会上自由辩论,学术民主,推动了玄学理论的发展,也提高了名士的思辩水平。但是,名士文人们的辩论,难免不涉及政治和对君主的评价,在这些评价和辩论内容中,有许多充满了对政权的冷嘲热讽内容,“竹林七贤”的命运和一些人被追杀,大多与“妄议时政”有关。

魏晋名士被后人誉为“一股清流”,他们清谈的是玄远的哲理,关心的却是现实的朝政。由于他们继承先秦哲学中自由、理性的人文精神,解放了士人的思想,必然与汉儒的神学思想与封建君主的专制体制,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由于汉末以来君主权威的衰落,军阀势力的强大,以至于篡权夺位的频繁发生,使名士政治屡受挫折,惨遭打击,由此而塑造了名士的悲剧性格和下场。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有谁有什么故事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是古代文人名士的合称,在诗词、杂剧、散文、书画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朝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建安七子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文创作形成俊爽刚健风格,建安风骨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七子中孔融是北海国相,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其余六人全部投靠了曹操,巧合的是,这六人除了阮瑀早死,剩下的五人全部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

阮瑀的儿子是阮籍、孙子是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两位,祖孙三代都是文人名士。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为经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竹林七贤是当时的贤士,放荡不羁,但在当时曹魏和执掌大权的司马家族对峙下,七人也走向了不同道路,最后分崩离析。

嵇康、阮籍、刘伶是七人中最出名的,也是出仕曹魏不满司马氏的人物。嵇康的文学成就很高,并且擅长音乐,曾奚落钟会,最后因为触怒司马昭被处死,从此广陵成绝响。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后世的陶渊明、李白等诗人都是对他的继承和发展,在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不再出仕。刘伶最出名的就是嗜酒如命,出去也是坐着鹿车带着壶酒,仆人扛着锹跟着,死了就把他埋了,刘伶醉酒的典故也是有了后世流传至今的刘伶醉。

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四人在西晋建立后,大多出仕,这四人知道的人比较少。山涛是年事最大的一个,也是竹林七贤实际的组织者,嵇康、阮籍、向秀发现结识的。刘禹锡有句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其中典故就是写的向秀作品《思旧赋》,是向秀为追思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王戎是年龄最小、功名心最盛的一位,在西晋宦海浮沉。

酒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酒中八仙是唐朝嗜酒好道的八位学者名人,这八人嗜酒如命、乐观放达。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写了这几位名士狂放不羁的一面,在后世瓷器画面也常常绘有饮中八仙。

李白的称号是“诗仙”,贺知章的称号是“诗狂”,张旭是著名的草书书法家,被称为“草圣”。

李适之是李世民曾孙,李承乾的孙子,曾任左丞相;李琎是唐睿宗李旦嫡长孙,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子,被封为汝阳郡王;崔宗之是宰相的儿子,袭爵齐国公;苏晋袭封河内郡公,后任吏部侍郎;焦遂是一介平民,事迹记载也不多,因为嗜酒如命、酒量惊人而出名。

饮中八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喝酒,能喝酒。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是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是四大家之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被誉为“曲圣”,作品有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等。

白朴的主要作品有《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东墙记》等。

马致远的小令很多,最出名就是《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合称元杂剧三大爱情剧。

扬州八怪

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也常被称为“扬州画派”。关于扬州八怪的具体人物说法不一,八字也可看作数词,同时期画风相同的几人也可列入,最被公认的还是上面八人。

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靠卖字画为生。他们的书画作品大胆创新,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近现代名家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都有受他们作品影响。

金农怪在才,精通篆刻、鉴定,工于诗文书法画作,擅长画花鸟、山水、人物,最擅长的是墨梅。

郑燮就是郑板桥,怪在传奇。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画作擅长画兰、竹、石;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自称“六分半书”;诗文也写得极好,课本上学过他的七言绝句《竹石》。

黄慎怪在悟性,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诗文、狂草书法,绘画三绝。

李鱓怪在命,被两次革除科名一次贬官后到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竹石、松柏,后又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

李方膺怪在倔,工于诗文书画,擅长梅、兰、竹、菊、松、鱼、人物、山水等,尤其精于画梅。

汪士慎怪在人,善于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尤其善于画梅。

罗聘怪在使命,擅长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

高翔怪在淡泊,一生都是布衣之身,他擅长画山水花卉,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合集,这些称谓到现在依然也是很多,四大、四小、十大等等的,再列举一些其他的文人并称。

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相如、司马迁

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汉赋的奠基人,被誉为赋圣、辞宗,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古琴曲《凤求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鲁迅先生曾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史界两司马

司马迁、司马光

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一个创作了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个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史学界有着重大影响。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赋四大家是西汉和东汉四位汉赋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

扬雄是西汉时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曾修撰《汉书》,他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被誉为“科圣”。张衡 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有《二京赋》、《归田赋》等名作。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是汉魏时期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他们的作品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曹操的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等;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有名作《洛神赋》、《白马篇》等。

二陆

陆机、陆云

二陆是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陆云是兄弟,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陆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南朝三谢

谢灵运、谢惠连、谢朓

南朝三谢是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族人的三位名士。

南朝刘宋时期名士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是山水诗派鼻祖,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

谢惠连是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刘宋文学家。

谢朓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和谢灵运合称“二谢”,是南齐诗人,擅长山水诗创作。李白有句诗“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说的小谢谢朓。

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的一个文人集团,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

萧衍后来成为南朝梁开国皇帝。

沈约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是南朝文坛领袖。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三大家是南朝刘宋文坛的三大才子,元嘉是刘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的四位文学家,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的名作很多都在课本上出现。

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留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到极致,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广为流传。

杨炯的《从军行》有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广为流传。

骆宾王的《咏鹅》儿童都会背,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文章四友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文章四友是初唐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都是身居高位,苏味道、李峤更是曾跻身相位。虽然他们的诗作和宫廷诗人的作品没有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他还是“诗圣”杜甫的祖父。而苏味道则是苏轼先祖。

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

仙宗十友是五代以来的古代文人,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十位文人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

竹溪六逸

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竹溪六逸是唐朝开元年间隐居于竹溪的六位名士。

开元年间,李白移家山东,结交山东名士,隐居徂徕山,寄情于山水林泉,纵酒放歌。

吴中四士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吴中四士是初、盛唐之交时,吴中地区的四位名士。

张若虚的诗只留存两首,但是一首《春江花月夜》就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贺知章的诗存世有19首,其中的《咏柳》、《回乡偶书》也是脍炙人口。

张旭是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包融是诗人,诗作留存有八首。

四大边塞诗人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四大边塞诗人是盛唐时期的四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朝时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还是这四位,留下了很多诗作名篇。

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

大历十才子是唐朝的十位诗人,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他们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颂升平。

这十人的生卒年都不详,留下的诗作也不是很多。

古代四大才女

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四大才女是古代才华横溢,因绝世才华惊艳千古的女子。

蔡文姬是汉末三国时期才女,有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上官婉儿是唐代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

卓文君是西汉才女,她的《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至今依然很流传。

蜀中四大才女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

蜀中四大才女是四川历史上的四位才貌双绝的女子。

薛涛是唐朝人,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后蜀孟昶的妃子,黄峨是明代时期人。

唐代四大女诗人

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

苏轼、苏辙、苏洵

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号称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文、诗、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作极美,很多还富有哲理。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四学士是苏轼门下最受欣赏和重视的四人,他们都曾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文学造诣也很高。

这四人的诗词也都很是唯美,有很多传世名句,像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门六学士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苏门六学士是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与李廌,也被称为“苏门六君子“。

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

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元祐文坛的中坚,不过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少。

宋词四大家

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宋词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宋朝词人大家也是辈出。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他们词作名篇精品众多,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济南二安

李清照、辛弃疾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字幼安,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两人都是济南人。

永嘉四灵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永嘉四灵是南宋末年四位浙江永嘉籍诗人。

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因为他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有这个称号。

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宋四家是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代表着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

苏轼不仅诗词出众,也擅长书画,他的书法博取历代名家后自成一家,擅长写行书、楷书。

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书法上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并且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米芾在书法上用功最深,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最大,他的《蜀素帖》人称“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在当时为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不过他的作品传世较少。

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伟大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艺术地位和声望极高。

王羲之擅长隶、草、楷、行书,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影响了后代的书法大家,楷书四大家、宋四家这些书法大家都极为推崇王羲之,所以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献之精通楷、行、草、隶各体,尤其擅长行、草书,东晋到唐代,他的影响超过了父亲王羲之。一直到唐代李世民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才使王羲之的影响更大,因为王献之杰出的书法造诣,被称为“小圣”。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楷书四大家是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分别是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

欧阳询的字体被称为“欧体”,世称“唐人楷书第一”,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是书法史上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柳公权的字体自成一家,号称柳体,和颜真卿的颜体相比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还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的“赵体”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时期的四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陆游的诗存世有9300多首,杨万里的诗存世有4200余首,是古代留存诗作极多的诗人,范成大也有很多名篇上过课本。尤袤就比较陌生了,他的大量诗稿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现在留存极少,尤袤喜欢藏书,他根据藏书编的《遂初堂书目》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

明初吴中四杰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吴中四杰是元末明初诗人时期吴中的四位诗人,他们全以文名著称于世,其中又以高启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就是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中叶时期吴中地区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名士。

这四人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不仅会写诗,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并且以画或书法闻名于世,在现在博物馆仍藏有他们的真迹。

徐祯卿被人称为“吴中诗冠”,以诗歌名满士林,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

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前七子是明朝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

清朝康熙时期是清代词坛最盛期,这三人是当时词坛奇才。

纳兰性德的词作犹为精美,代表着清代婉约词的最高水平。

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汪琬

清初三大家是清初的三位散文家,其中以侯方域的影响最大。

公安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三袁是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兄弟三人是湖北荆州公安县人,他们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公安派”。

岭南三家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岭南三家是清初岭南地区的三位诗人,他们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

乾嘉三大家(江右三大家)

袁枚、蒋士铨、赵翼

乾嘉三大家是清代中叶的三位文学家,以袁枚为主。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纪晓岚齐名,是“性灵诗派”的倡导人。

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江左三大家是明末清初诗人,三人都曾在明朝出仕,明朝灭亡后又出仕于清朝,其中钱谦益更是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

桐城三祖

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三祖是清代时期的散文家,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早期的三位重要作家,他们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

金、银、玉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谁的地位更高

感谢邀请。金,银,玉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谁的地位最高?毋庸置疑的肯定是玉。

玉在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遥远的史前文化里,玉是沟通上天的神器, 玉能通灵,被认为是神对大地的恩赐,赋有与上天沟通的神力。

由北向南,出现了红山文化,良诸文化是当时繁荣的两大玉石文化。此后由东向西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再次掀起玉石高潮。

到了商周时期,玉石更是被赋予了森严的等级观念,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到了春秋时期,和氏璧甚至被作为传国玉玺,历朝历代的皇室都用玉作为传位玉玺。

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孔子就为玉赋予了十一种优秀的品德,从而奠定了用玉的内涵,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感,和人文精神。玉器不仅是身份的象征,王权的代表,还是道德高洁的化身,佩玉之风由此盛行。

玉还具有长生和辟邪的作用。玉产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精华,能通灵可保长生。因此制作了金缕玉衣,希望可以保留住人体中的精气,在来世得到永生。汉代人们还制作了刚卯严卯,翁仲,司南佩,是用于躲灾避难,驱邪的玉器三件宝。

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文化涌入。唐时《法华经》已将玉列为佛家七宝之一。玉制的佛像也成为了圣物。

到了宋代,玉已经不是贵族的专属品,玉器大量流入了民间,玉器的创作题材也更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玉器还成为了一种财富的象征。

总结起来说,玉经历了四个时期。1,史前时期。2,先秦时期。3,西汉时期。4,北宋时期。

中国有近万年的玉文化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沉淀。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工艺,造就了精美绝伦,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