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希特勒对柏林实行了“克劳塞维茨计划”。
这个以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命名的计划,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焦土政策”。在苏军抵达柏林城前,德军尽可能地毁坏了柏林城外所有的可用资源。而柏林城内保障人民基础生活的设施,也被德军毁灭了大半。
那么,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希特勒为什么还要实行焦土政策?他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在很多人看来,希特勒此举是想和苏联同归于尽,是一种气急败坏之下的不理智行为。但实际上,焦土政策的实施,正是希特勒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二战中进攻的德军)
一、苏联在莫斯科拥有成功案例。1941年6月,德军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集结大军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德国军队连续攻克基辅、明斯克等重镇,迅速深入了苏联国境上千公里。而苏联军队则节节败退,军心涣散。不久后,德军各个方面的部队都开始朝莫斯科进发,苏联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对于苏联来说,莫斯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捍卫国都,斯大林下令实行了“坚壁清野”战术。在德军抵达之前,苏联军队将莫斯科近郊的居民全部转移入城中,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就连树林也被砍了个精光。总而言之,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让德军在抵达莫斯科城外后,得不到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
1941年的冬天,是莫斯科近三十年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当地的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度。在希特勒的计划中,莫斯科本来应该是在冬天到来前被德军攻陷的,因此他根本就没有给部队准备过冬的棉衣。
在寒冷无比的气候中,德军只能咬着牙坚持作战。但由于斯大林早早将莫斯科周围的一切资源毁灭,德军根本无法获得任何可供点燃的物资。
最终,德军在莫斯科败北。这一仗也成为了苏德战争中的分水岭。
莫斯科的失败给了希特勒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他看来,自己的计划其实并没有错。只不过遇上了莫斯科难得一见的寒冬。再加上斯大林的焦土政策确实起了作用,才导致了德军的最终的失败。
所以当后来苏联军队兵临城下时,希特勒才会选择实行焦土政策。他本来指望着让苏联得不到补给,拖到援军的到来。但最终这一切并没有能实现。
(苏德战争)
二、德军仍有数百万军队。1945年,德军各线战场上至少还有200万军队。在柏林城内,希特勒招募了大量的新兵甚至是民兵,其总数达到了80万人。不过,这支部队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其中还有不少是不到18岁的孩子。相比于苏联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红军相比,这支部队显然是不够看的。
当然,希特勒也没有指望着用这支部队战胜苏军。除了在西线战场和柏林的军队外,当时德军还有30万部队在库尔兰地区,有近50万部队在捷克斯洛伐克,在南欧方向还有大约20-30万人。而在匈牙利和奥地利方向,德军还有一支几十万人的党卫军装甲部队。
所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并非是败局已定。如果能实行焦土政策,再利用柏林城中的部队拖延苏军。那么当德军部队回援时,苏联的处境就相当危险了。
(柏林战役)
三、希特勒是个善于赌博的狂人,绝不会服输。我们知道,希特勒虽然是个战争贩子,但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强人。他生命里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带有赌博的性质。
比如在1933年上台后,希特勒无视《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重工业,这就是在赌英法两国会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不会出来干涉。
明明有拿破仑远征莫斯科失利的例子在前,希特勒仍然没有给德军准备棉衣,这就是在赌德军能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
1944年,德国国内反战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希特勒还遭到了暗杀。但他却坚持自己的政策,始终拒绝和平。这就是在赌德国人在一战中失败,憋着一口气,一定不会发生一战末期国内闹起义,把统治者赶下台的情况。
而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希特勒坚持使用损人不利己的焦土政策,同样是一次巨大的赌博。一旦苏军被拖入僵局,库尔兰集团军就能作为一把尖刀,直接捅入苏军的后心。到时候东线战场的形势就会出现重大转变。
希特勒的赌博,总是时而成功时而失败。只不过这次他在柏林赌输以后,就再也没有了翻本的机会。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