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杨林闻风丧胆的“燕云十八骑”,罗成死时他们在何处?最终结局怎样?_突厥_八人_大漠

“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

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

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

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

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

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

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

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

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

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

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

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

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

“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

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

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