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养,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吗
我觉得当年学的论语十则所讲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有道理,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让人敬佩啊!上学那会老师要求每个人都要流畅的背诵这十则论语,并默写。一直很讨厌背书的我在背论语十则的时候还背的挺快挺流利,一方面是论语十则字数少,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就是这些知识真的给我感触很深吧!
先来回顾一下论语十则的内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后去复习,知识达到巩固,快乐,朋友特地不远千里来和我相聚,难得的友情,高兴,我修养高,不应别人的不理解而不高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替别人办的事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学习的东西是否温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回顾学习过的知识能发现新的奥妙,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心中的疑惑就得不到答案,思考和学习都要做。
........................
这些东西看似已经是过时的老古董,但是还是可以和现在的很多事情对号入座找的,温故知新,反复的去研究一个东西,从而发现新的东西,这种人不就是科学家吗?这种精神不就是现在常常提到的匠心精神吗?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去看到论语十则,你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你们喜欢于丹吗
听过几次她讲的。喜欢于丹本人,但不喜欢她讲的《论语》。
喜欢她本人,是因为她的讲解通俗浅显,容易听懂。而且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容易让人听清并听下去。
不喜欢她讲的《论语》,是因为感觉她讲的像是鸡汤文,夹带私货多了点,真正的《论语》反而没多少。
对于她讲的对错与否,反而并不在意。因为我一直持有一个观念:兴趣第一、对错第二。
如果讲得吸引人,即使错了,只要你有了兴趣,总会去钻研和思考,总有一天你会改正错误。何况真正的对与错,谁又能全部分得清楚呢?
讲得若不吸引人,产生不了兴趣,就啥都没了。内容再正确,我不再学习和思考,又有什么用呢?
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曾经学过《论语》哪些经典语录看过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么,你有什么启发
此话夸大了。
靠《论语》不但治不好天下,也治不好中国。
孔孟,最好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保留,一家之言,而不是垄断和统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