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不想做皇帝,为什么要搞鸿门宴?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最后最有可能得天下的是谁_项羽_刘邦_鸿门宴

本文目录

  • 项羽不想做皇帝,为什么要搞鸿门宴
  •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最后最有可能得天下的是谁
  • 鸿门宴上,刘邦为何留下张良只因算准项羽没有杀心
  • 鸿门宴中范增是否太霸道了,项羽为何还能容忍

项羽不想做皇帝,为什么要搞鸿门宴

“鸿门宴”名头叫得响,但却也只是个一般的军中宴饮。项羽并非打算真心实意的款待,而是想借机抖自己的威风灭刘邦的锐气,满足一下他这个诸侯联军统帅的虚荣心!

秦末大乱后,楚怀王一面派刘邦率兵西进直捣关中,一面又派宋义和项羽率兵北上解救赵国。

这两支部队打得都不错!

楚怀王与诸侯们有“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也就是说谁先灭了秦国,谁就是关中之主。

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20万秦军,解除了赵国的危险后,立刻率领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向了函谷关!

可惜,还是迟了一步,因为刘邦已从武关打进关中,并且还让人封锁了函谷关,不想让项羽入关。

项羽要的不是当皇帝,他要的是做第一个进入关中的人——我在巨鹿苦战,你却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秦国!灭秦首功哪能让刘邦得去呢!

项羽盛怒之下命人攻克函谷关,虽说终究还是入了关,但心里却被刘邦有了看法。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

就在项羽火冒三丈的当儿,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为了谋求荣华富贵便偷偷地告诉项羽说:刘邦野心很大,他想独霸关中,独吞金银珍宝,还想让子婴做丞相帮助他统治秦人。

项羽听了怒上加怒,便打算第二天就发兵攻打刘邦,彻底消灭刘邦的势力!

项羽的叔叔叫项伯。

项伯和刘邦的“参谋长″张良有交情。

于是,便偷偷摸摸地跑到了刘邦的军营里,告诉张良说:“上将军(项羽)明天要率领攻打沛公了!你还是赶紧逃跑吧!“张良却没有逃走,反而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就急了,心想:“项羽有四十几万大军,可我却只有十万人马,硬拼肯定不行!”

于是,赶紧召见项伯,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辩解,还和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

至此,项伯便被刘邦收买了。

于是回去后,就把自己见到了刘邦的事儿告诉了项羽,并说刘邦没有异心,明天刘邦便会亲自上门给项羽赔罪。

听了项伯的解释,项羽的怒气儿全消了。

于是,便取消了明天一早攻打刘邦的计划!但亚父范增认为不能放过刘邦,打算在鸿门宴上干掉他!

果然,第二天早上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在一百多个骑兵的保护下来到了鸿门。

刘邦对项羽表现得那可真服服帖帖,毕恭毕敬!

闹到最后,心直口快的项羽竟然说出了“咱们是老交情了,这都是曹无伤搞的鬼”之类的话!

范增好几次给项羽发“可以动手了”的暗号,但项羽却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

实在没招了,范增只好想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意,叮嘱项庄找个机会刺死刘邦。

项伯哪肯让刘邦死啊,便也抽出宝剑跳舞,项庄无法接近刘邦,自然也就无法完成刺杀任务了。

此后,刘邦便以上厕所为由头溜了,留下张良继续和项羽周旋。

为防项羽派人追杀,刘邦便找了条小路逃回了军营。至此,鸿门宴便结束了。

总之:鸿门宴是一场刘邦登门“谢罪”的宴会。此时,能够左右局势走向的人只有项羽。但是,项羽却被刘邦的花言巧语蒙蔽了,以至失去了一举消灭这个最危险的对手的机会。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最后最有可能得天下的是谁

如果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最有可能得天下的只能是项羽。因为在天下大乱的无政府状态下,军队就是核心命脉,以项羽的统兵作战能力,在灭秦中惊世表现,以及门阀世族的贵族地位,在各路豪强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只有他能归结。他没有做到原因不外乎一条,就是因为有一个刘邦。

那么项羽没得到天下,刘邦为什么又能获取天下呢?

他两人到了权力顶峰之时,两种格局、两种情结决定人的成败。

一是楚国情结

因项羽是楚国门阀世族,始终有着浓浓的楚国情结。当他有了绝对权力时,并不是登向帝王之台,却自封为西楚霸王,虽名称响亮,却仍只是楚王,他以兴楚复国为己任,并以一王的地位分封天下。他未知这种分封制老路完全不可行了,那时已到了不管是谁,一旦条件成熟振臂一呼都能为王,仅靠平叛维持永不会安宁,他一个楚王怎能统治天下?最终项羽之死也是死在了这个楚国情结上的。

楚霸王项羽(来自网络)

二是天下情结

开始不能说刘邦就有天下情结。他也是楚国人,但就是一屌丝,谈不上对楚国有多深的感情,他处处表现在不择手段谋取地位,扩大势力,并非以某一阶段为目的,而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思想上毫无羁绊,在成王败寇的观念中成长,最终获得成功。但刘邦采取的仍然是分封制,虽他成了帝王,但亲征平叛从未间断,最后弄懂了秦始皇的体系优势,提出了“非刘氏者不得封王“,天下权力归皇家才有了稳定的汉朝。

汉高祖刘邦(來自网络)

项羽只要一心拥有天下,将楚地当成发祥之地,并非复国为目的,而是以得天下为己任,那么以项羽的势力和威望远胜刘邦,得天下自然非他莫属。

这里又要说如果了:如果鸿门宴中项羽杀掉刘邦,那么谋臣范增不会离开,虽天下还有一段时间的混乱,但项羽这个大男孩也会在实践中成长,他的格局和情结会得到升华,张良韩信等各种人才无所依托也会靠拢项羽,所以得天下的只能是项羽。

鸿门宴上,刘邦为何留下张良只因算准项羽没有杀心

感谢官邀,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讨论。

在鸿门宴上,刘邦留下张良,独自和几员大将走小路逃跑了,是因为张良这个时候明面上还不是刘邦的手下。

一、张良此时的身份

张良最早确实是跟随刘邦的,在刘邦刚刚起兵的时候,张良准备投奔景驹,在路上遇到了刘邦,觉得刘邦还不错,就跟了刘邦,刘邦也封了张良为厩将,也就是管骑兵的将领。这个时候刘邦及其手下都是响应项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也是项梁的手下。项梁立了韩王成后,任命张良为韩王的申徒,相当于韩王相,并派韩王成和张良出兵收复六国时期韩国的故地。也就是是说,在这个时候张良是项梁任命的官员。刘邦攻取咸阳定关中的时候,张良也引兵一同作战,但刘邦的行为引起了项羽的怒火。正好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又出卖了刘邦的野心,范增力劝项羽干掉刘邦,因此有了著名的鸿门宴。

张良此时的身份依然是韩王成的申徒,刘邦只是诸侯之一,明面上来看与刘邦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当项羽和范增想杀刘邦,也不会杀张良,所以刘邦留下张良是不会又生命危险的。

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后,张良到了韩地任职,但韩王成却被留在了项羽的身边,不允许他到韩国故地实际当韩王。后来项羽又取消了韩王成的封命,降为侯爵,过了不久找了个茬将韩王成给杀了。这个时候在韩地当韩申徒的张良怕项羽也杀他,就装成老百姓一路逃亡到了汉王刘邦这里,自此以后,才正式成为刘邦的最得力的手下之一,也就是汉初三杰之一。

二、项羽本来就无杀刘邦的想法

项羽的怒火来自于刘邦先取得了关中,然后又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诸侯入关中,连项羽也不让进,更加在之前在楚怀王面前有约定,谁先取得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这个是项羽所不能忍受的,刘邦基本上是在挑衅项羽的底线,项羽派当阳侯黥布迅速地攻破了刘邦派兵驻守的函谷关。

在鸿门宴上,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成功地脱险,其实这个时候项羽也就没有要杀刘邦的意图了,又有项伯的保护。只是范增一心想杀刘邦而已。刘邦逃走后,项羽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后来还封了刘邦为汉王。

综合以上,刘邦如果没有做出挑衅项羽的底线,项羽是没有要杀刘邦意图的,更何况张良此时根本就是项羽方面任命的官员,从明面上彻底就是项羽的手下,所以刘邦留下张良,张良根本就没有生命危险。

鸿门宴中范增是否太霸道了,项羽为何还能容忍

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 管仲为仲父 。”这说明项羽是非常尊重范增的。

范增虽然年老,但他一进起义军,就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项梁死后,项羽对他十分依赖,称之为亚父,言听计从,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

在鸿门宴前,范增与项羽达成共识,要杀刘邦。可是事到眼前,项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怎么能不让范增生气。而且范增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如果放走了刘邦,将来和项羽争天下的就是刘邦。

范增几次示意项羽,项羽都不理会。最后干脆让项庄舞剑,在席上杀了刘邦,又被樊哙撞破。最终刘邦逃出了虎口。

范增气愤至极,在项羽面前发泄愤慨。项羽知道他是对自己一片好心,再加上心中有愧,觉得放走了刘邦感觉对范增出尔反尔不对,当然要容忍一二。

不过项羽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后来陈平的反间计能够实现,也与项羽对范增的态度有直接关系。范增也最后落得个气死的下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