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团队赢才是真的赢——《鸿门宴》教学设计_项羽_刘邦_领导者

带领团队赢才是真的赢——《鸿门宴》教学设计

祝贵春

“名师课堂系列”都是应邀撰写的独创性的内容,如果阁下个人借鉴和使用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文末点赞点亮再看;谢绝转载;需要编入相关集子,请联系本人微信zgc1215a

【导入】有时,仅仅是因为换了主要领导,一个蒸蒸日上的团队可能就会士气低迷,每况愈下。这是因为这个领导缺乏带领团队赢的领导者素质。我们将从团队的对照烘托角度学习和把握《鸿门宴》。

【思路】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和人物作用 成语:因人成事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汉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楚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学生活动】单一人物言行和轨迹寻找与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照,进而更好分析原因,把握性格

【细节看性格】

1、对待“线人”

张良可是刘邦的人啊,可是在张良问他“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他仍然特意遮掩了下来,“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同时还警惕地问,“君安与项伯有故?”鲰生,一个傻小子,说了等于没说。大概张良想把那位“为此计者”交出,做个替罪羊,可人家刘邦在如此危急情况下却不含糊。危急情况下,他甩过孩子,却保护“线人”。

再看项羽对自己的“线人”。刘邦低姿态地道歉了几句,刚说出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便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急于撇清自己的“不义”,沽名钓誉,致使刘邦返回驻地后“立诛杀曹无伤”。此时的刘何其积极主动坚决果断啊!

2、一种意思,两样说辞

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再看樊哙所说:“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除了身份不同使然外,更有语气的不同。内容是一致的,这说明连细节性的东西汉方都做了充分安排。“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同样的内容,樊哙将“所以”换成了“故”,将“他盗之出入”的“之”去掉了,显然没有刘邦语气舒缓。

展开全文

樊哙身为一介武夫,能更毫无顾忌地说刘邦想说而未说之事。刘邦言辞中将矛盾归咎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而樊哙直言项羽之过错 “欲诛有功之人。”当然,樊哙也并非一介莽夫,而是粗中有细,谴责之后紧接着说道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将项羽捧高到帝王的位置。

3、为之奈何

两次“为之奈何”后,一次张良为他定下接见项伯,一次为他定下主动求见项羽当面陈情。第三次是问樊哙,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或许刘邦早已心中有了主意,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不忘向下属征询意见,可见其虚心求教,善于用人,调动他人积极性。

4、心有定夺

表面老是“为之奈何”,其实自己心有定夺。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拉拢项伯;带着重礼和一百多个贴身侍卫保证自己的安全;离开宴会后,让樊哙做警卫,留下张良表达替自己表达礼节;脱身独骑减小目标,小道间行节省时间,让张良待自己快回去时再致歉为自己赢得时间。一系列的举措可以看出刘邦之精明和善于谋划。

5、大局观与定力

作为领导者应该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经过趋利避害的比较选择后确定目标,并且意志坚定地走下去 ;作为下属,要与领导者有效沟通,为其殚精竭虑、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帮助领导者正确决策,要和领导者始终保持一致、上下同心。

但项羽听了曹无伤派人对他说的话后大怒,曰:“旦日飨(3)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其怒也匆,其去也忽。这么一个重大的决定,竟因为自己的叔叔私下去了一趟刘邦那里后回来劝说自己“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的话而消弭无形。一场打仗,打与不打,竟如小孩子过家家般儿戏。这样的战略决策的重大转变,不是因为侦察到对方实际情况有所改变,而是仅仅因为私自“夜驰之沛公军”的季父项伯的一番话。项羽做抉择的战略定力和大局观可见差池草率、目标不明确、意志不坚决。

项羽已经改变战略决策,决定对刘邦 “善遇之”,而范增却不知道,在宴会之上依然“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杀掉刘邦。可见项羽一方没有真正的、有效的沟通和商讨,没有集思广益,项羽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改变全凭一己之喜怒好恶、主观判断。

当然,最没有大局观的当属项伯。可以说他比真正的“内奸”破坏性更大。他有“小义”却“失大节”,根本不顾团队利益。鸿门宴上,杀机四伏,正是他“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难怪他后来也投向了刘邦。

刘邦集团的行动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目标,配合默契。反观项羽集团各自为政,甚至是相互掣肘:当项羽决定“旦日”“击破沛公军”时,项伯却“私见张良”,向敌方密告重大战略机密;当项羽决定“善遇”刘邦时,范增却派项庄于宴席之间借舞剑伺机行刺刘邦;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却“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致使“庄不得击”;当“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时,陈平却没有及时向项羽汇报刘邦出走的迹象,直至刘邦“间至军中”“张良入谢”,项羽还在问“沛公安在?”可见,项羽集团上下步调不一致,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把握点评】与总结拓展,与重要词语句子把握相结合。

汉高祖刘邦谈到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时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也就是说,能否笼络人心,能否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能否上下一致,是否勠力同心,对一个团队的胜败很重要。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这便有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试想,一个领导者如果唯亲是用,不纳雅言,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团体即便形凝必也实是心散。

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为此项羽错失了大量人才,而刘邦麾下却是人才济济,更有不少人才背弃项羽转投刘邦。项羽还曾错过一些人才,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张良和彭越。项羽大封天下后,张良告别刘邦重新辅佐韩王韩成,并随韩成前往楚都彭城,然而项羽并没能留下张良,张良则在韩成被杀后重归刘邦阵营;彭越长期活动的梁地,在项羽分封天下后隶属于西楚地盘,但项羽并没有起用彭越,结果在楚汉争霸时期,彭越被刘邦纳入麾下,不断袭扰项羽后勤粮道。

刘邦初期在私德方面差点儿意思,“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一旦大志在雄,便是“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大事大义不迷惑,不犯浑。刘邦几乎不屠城,一路受降,到了咸阳城,进了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也是百姓出身,深知百姓不容易,能为百姓考虑。

项羽,不舍得给下属升职加薪发奖金。他把爵位分给“亲”人,不舍得分给下属员工。项羽打仗很勇猛,但却过于迷信个人力量,对功臣猜忌 对能人防备,韩信言其不过“匹夫之勇”。

建立汉朝后,刘邦奉行休养生息政策,极大安抚了饱经战乱的百姓,也为汉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刘邦,一个混混泥腿子不见得能懂多少治国之道,但懂得用人之长听得进正确的建议,并做出正确的决断,这就足够了。

【拓展】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王安石李清照相关诗句

【作业】请你以范增或张良的口吻讲述各自的谋略布局,做一下小导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