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作为学生,你愿意上线上课程吗
- 当今的课堂教学误区有哪些
作为学生,你愿意上线上课程吗
各位好!我是阜阳乡村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首先我想说的是作为老师,我也不愿意上网课。但是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疫情当下,直播课堂兴起,高科技给了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却又带来了新的烦恼,因为是直播课堂,是通过电子产品为媒介进行学习的,所以孩子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随时进入直播间随时退出来,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课而不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毋庸讳言,目前学校里面大多学生都普遍存在重理科,轻语文的现象。根据自己过往的教学实践,小编认为,要让学生们都爱上自己的课,以及让学生都能从愉快轻松的课堂里学到知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采用不拘一格的上课方式,最好可以幽默风趣;活跃课堂气氛,作为大多偏科的学生们语文基础一般都不够扎实,而当前重要的学习任务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试试以下几种方法哦。
1. 交谈法
直播的时候,先将班上的座位表打印出来,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话题交谈小组,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变成话题,让小组自由交换意见。比如可以小组们自由建群聊有关的话题,再截图发群里给老师过目。
比如讲《眼睛与仿生学》时,可以先让同学们通读课文,然后按小组谈论人眼、蛙眼、鹰眼、蜻蜓眼、蜜蜂眼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还可以讨论一下文中的科学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结构原理与功能,研制了不同的先进机器,以及眼睛与各种被发明出来的仪器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直播间里的同学们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话题边看书边交谈。通过交谈,让各个话题小组内部之间达成共识,然后派出代表在直播间向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这样也可以避免了人多混杂,你一句我一句地刷屏最后将各位代表们的认识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下来,一门深奥的科学技术,就在直播间轻松的氛围中,让同学们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一篇较为枯燥的说明文,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的交谈法学习教学,老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也掌握了文中的重点难点。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老师与学生们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可以说明白自己观点与道理。与第一个交谈法相比,这个相当于是全体师生的集体对话,发言的人多,意见多,讨论的焦点也多。而且这样的方法,有时能取得一致意见,有时众说纷纭,让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比如分析课文莫泊桑的《项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马蒂尔德时,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品质应该怎样去指引同学们去进行讨论。讨论中间肯定有人称赞,有人同情,有人批判,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老师应该紧盯公屏,让学生慢点发言,并要对学生的言之有理持肯定态度。因为我们组织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找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目的是为了讨论。就是说通过讨论,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天马行空,同时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确切地说是书面输入表达能力)。如果我们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们听,要对马蒂尔德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怎样去评价,该有什么态度,直接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未必就会从内心接受。
3. 辩论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某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把学生分成意见对立的双方,让双方彼此阐明自己的见解,展开辩论,这种教学法就是辩论法。辩论法教学是对学生心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全面考查。确立辩题,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能力,小编在完成语文教材口语单元的授课之后,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提出了一个个辩题。如:家长可以拆看子女的信件吗?学生能抽烟吗?追求名牌对不对?玩游戏机有益还是有害?网络是虚幻的吗?论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们一道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这样通过他们自己辩论所产生的结果更让他们印象深刻。
4.表演法
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的课文。将表演法引进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药》《项链》《守财奴》等著名短篇小说,还节选有《雷雨》《威尼斯商人》《窦娥冤》等剧本。对于这些叙事体作品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演出。虽然有点“兴师动众”,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增加了难度,特别是直播课堂掌控的力度更大。但我们的表演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在上课前在家里准备,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们的表演欲
突出重点,激活思维,力求一课一得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相当多,假如我们讲授每篇课文都是面面俱到,那么这对于传授知识来说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在注重教学方法多变的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若干个教学重点突出讲授,以此带动全篇,使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构思《项链》那出人意料的结尾;《珍珠鸟》托物言志的手法;苏轼的《前赤壁赋》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等等。教师把握好文章的特点,集中时间、力量去分析一、二个知识点,并多方位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力求做到一课一得。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相关语文基础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将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
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
再比如,还是拿《荷塘月色》做例子。课文的讲解中有一文学名词“意境”,除解释其定义外,还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以诗中情与景相互交融的画面使学生对“意境”一词的理解形象化。有时教学中常会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名词,讲课时也可适当介绍相关的知识。如一篇课文里出现“泥石流”一词,小编便把洪水、沙尘暴、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以加强他们对人类生态学的理解。其实,讲课时可涉及的内容相当多,适当地对学生提点一下,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有益处的。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时代的来临,面对各种挑战,我们老师应该都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去教学,才能用心教书,暖心育人,桃李满天。
感谢阅读,评论,点赞,转发,关注。
当今的课堂教学误区有哪些
笔者是教语文的,所以,只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就笔者见到到的情况看,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有四个:
1.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是辅助手段,不是教学的主打手段。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讲,尤其明显。大家知道,语文课本质上是语言课,语言课最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让学生听看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言活动中亲身去说、去写、去读,只有如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能形成。而听看多媒体则把学生置于看客的位置,学生袖手旁观,课堂也很热闹、很轻松,但这样的课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吗?
2.课本剧的泛滥。课改以来,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活力,为了追求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一些故事性强的散文、小说时(至于戏剧更不必说),顿不顿就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当然,我们对排演课本剧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这些课本剧在排演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把握住原文的格调、特色,而是由着学生胡乱发挥,以致使课本剧从根本上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意义。比如有学校的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大家知道,《窦娥冤》本是一部悲剧,编者将其选入课本,除了让学生了解其艺术成就、文学史价值外,思想内容上的倾向当是十分明显的。可是,学生排演的课本剧却将其演成了一部嘻嘻哈哈的闹剧!想想,如此的课本剧能达到教学的要求吗?能对语言学习起到作用吗?
3.小组讨论的变味。新课改倡导的小组讨论本是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而提出的,初衷应该说是不错的。可是,这个不错的初衷在实施时却变了味。具体表现为:讨论成了少数爱说话的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则缄默不言;讨论没有明确的主题,成了各执一词的乱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成了无事可干的闲人,在课堂上显得很无聊,等等。
4.多元解读的异化。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许多课文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确实很丰富,内含多元解读的可能。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住:任何一种不同于公认的说法的解读必须尊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必须合情合理,否则,所谓的多元解读就是胡解胡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所谓的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解读作品的做法却陷入了引导学生胡说胡解的泥淖,且教师、学生还乐此不疲,真是悲哀。
当然,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还不止这些,笔者这里所谈,只是拣主要的说说,至于一些小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何时了结,既要靠语文教师的自觉,也要靠相关部门的觉醒。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立恒语文期待您的交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