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演讲稿(小孩子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要怎么教育呢)_棍棒_教育_孩子

本文目录

  • 小孩子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要怎么教育呢
  • 从小被家长打大的孩子,以后对自己的子女会是棍棒教育还是温柔教育

小孩子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要怎么教育呢

看是生理性(基因)方面的问题,还是后天环境的问题。

生理性的话需要医学方面的控制,外加家庭环境的引导,历史上有很多出生于暴力甚至是犯罪基因的家庭的人,最终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学者的案例。

如果是环境方面的影响,那么孟母三迁就是好的例子。

不管怎么说,爱是克服一切魔障的解药,让孩子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下成长,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从小被家长打大的孩子,以后对自己的子女会是棍棒教育还是温柔教育

谢谢邀请。

题主这个问题的答案,辩证地说,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概率大小的问题。 孩子从小被打大,说明是在棍棒教育下完成未成年人成长历程的。所以有必要先谈谈棍棒教育的话题。

棍棒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不外乎就是在孩子不听话时、或做错事后接受家长或老师肢体惩罚的刚性教育手段。

棍棒教育仅仅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绝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教育历史。大教育家孔圣人的教育理念就绝对不是棍棒教育。确切地定义,棍棒教育是我国封建家长专制度下的产物。 其好处是:棒棍可使受教者言行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力,可维护制度、规矩的执行力度,能使受教者深深地记住某方面的教训。

然而其弊端也是极大的:

  • 有可能伤及被教者的器官。
  • 打骂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和逆反心理。
  • 打击被教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悲观厌世。
  • 经常挨打可能导致孩子智商降低。
  • 使孩子陷入孤独的深渊。
  • 造成孩子说谎、报复欲膨胀、懦弱胆怯、暴戾恣睢等人格畸形。
  • 效仿此法去影响他人,起到了以错铸错的效应。

就其利与弊的数量之比,也可看出棍棒教育是弊大于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还是认为宁做“花园园丁”,不做“行刑队长”。

有了上述依据,我们再回到正题——从小被打大的孩子,以后教育子女会采取棍棒教育还是温柔教育。应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教育子女的方式是“经验主义”——也即为人父母时,没有专门接受过先进教育理念的家庭教育的培训。这类父母一般会沿袭棍棒教育,因为棍棒教育理念在他们思维中早已根深蒂固;发生问题时除了打骂的棍棒手段外,他们没有任何的其它教育方式,且在情急之下,棍棒自然会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棍棒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性格易怒,脾气易暴。这类父母常常自以为是,往往会认为孩子在被告打骂一顿之后会从此走上正轨,殊不知这样“武戏”不断地在上演着。

第二种情形:教育子女的方式是“经验+反思”——也即棍棒教育和温柔教育双管齐下。因为这类父母深切地体验过棍棒教育,深知其危害,且不断地反思,所以在教育自己子女时会刻意地避免这种粗暴的手段。问题是他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自己也没有自学过,教育孩子遇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情急+无奈+易暴脾气”之下,棍棒教育就在所难免了。事后,这类父母常常会处于后悔自责之中,心态相当矛盾。

第三种情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即通过培训或自学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再加上自身对棍棒教育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反思,往往比非棍棒教育之下的父母更觉悟,能脱胎换骨,全新育子,做到“温柔而坚定”。

结束语:有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的确,教育子女的过程是对父母之爱心和智慧的最好的考验。“棍棒教育”虽有其利,能出“孝子”和“肖子”,但身心不合格产品更是其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折射出了父母教子的“无方”。作为一种无能的急功近利的拙劣手段,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一定要遵循隐蔽、适度、事后安抚的原则,力求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最后,我还是要呼吁,即将上岗的年轻准父母们,为了下一代,还是参加一下家庭教育培训吧;要不,自学也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