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希望打开国门,还是希望闭关自守?内循环和闭关锁国的区别是什么_闭关锁国_海禁_明朝

本文目录

  •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希望打开国门,还是希望闭关自守
  • 内循环和闭关锁国的区别是什么
  •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 清朝是闭关自守的封闭型国家吗
  • 除了清朝,明朝闭关锁国外,还有什么时候闭关锁国
  • 为什么中国要闭关自守
  • 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 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 明朝与清朝,到底谁才是闭关锁国
  • 美国的“美墨墙”、德国的“柏林墙”、中国的“长城墙”,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是希望打开国门,还是希望闭关自守

当然希望闭关自守,关起门来做春秋大梦,同时也将臣民们眼睛耳朵蒙着,不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这样愚弄起来容易。

内循环和闭关锁国的区别是什么

内循环和闭关锁国的区别在于:内循环指的是在国内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别的国家想拿东西来我们这里来卖,可以卖,但需要交高额的关税。闭关锁国就是关门谢客,国内可以自给自足。如果别的国家想拿东西到我们国家卖,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历来受到人们的抨击和批评。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的发展相脱轨,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列强欺凌。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会开始选择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封锁,哪个对国家的伤害更大呢?

1.为什么明清两代会选择封关禁海

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伤害,直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脱轨,让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却极少有人知道,明清两代为什么会选择闭关?

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选择此类政策。到了明清两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整个世界历史出发,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

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而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也开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我们将视角重新转回到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初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贸易,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

海患和白银。

正是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清两代的帝王,不约而同开始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

2.闭关锁国,其实非常英明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的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同样的,当这块初生的肥肉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也会出现眼馋这块肉的饿狼。

于是,从明朝开始,海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明朝之前,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从明代开始,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外,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海上的海匪越来越多,海患也变得突出起来。

《抗倭图卷》局部

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战争当中,我们的敌人,其实就是这些海匪。而相对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斗争了上千年,好歹还有一定的经验,有一条长城可以作为依仗。可对于海匪,中原王朝则是第一次接触,也不知道如何去对付。

所以,在刚刚接触海患的时候,中原王朝其实是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禁海,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弱海患的风险。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固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当时能做到的最有效得到办法。

除了海患之外,白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开始出现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众所周知,中国并不是一个产银国,我古代虽然也用银子作为货币,但更多的还是以铜币为主。

但是,当大量的白银从国外开始流入中原,百姓们忽然发现,用银子做货币,好像比用铜币更加轻松,而且也更不容易受到盘剥。于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白银开始大面积成为中原百姓的主要流通货币。

但白银的流通,却给国家造成了很多负面的问题。

首先是汇率问题。当时的中原王朝,还没有人意识到关税和汇率的重要性。中国不是产银国,而南美是产银地。这就导致两地之间,相等白银的重量,价值截然不同。外国人可以用不能吃的白银,在中原买走大量的物资。而中国除了得到一堆看着很值钱的白银以外,实际上物资始终是在外流的。

现代人都知道,贸易的本质,是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大航海时代的国家贸易,却是以中国吃亏的形式进行的。贸易进行的越多,银子赚的越多,但粮食就越少。当时的人,又不懂如何设置关税,封关禁海,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3.封关禁海,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

相对来说,明朝的禁海政策,要相对宽松一些。明朝初年开始实行禁海,但从隆庆年间则重新开关,而且除了规定百姓不许下海之外,并没有禁绝民间贸易。

但是到了清朝,随着世界贸易进一步成熟,贸易量进一步扩大。当时南美所产的一半白银,都直接通过贸易流入中国。问题是,我们赚到白银之后,根本对外花不出去!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国内什么都有,根本不需要从国外买什么。这就造成了我们赚了大量白银,但本质上却是一直在赔钱!

于是,清朝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封关政策。非但不允许百姓出海,而且还全面禁绝民间贸易。

但你知道,这样对国家有多大好处吗?

首先,因为百姓不得下海,海防的成本大大降低。要知道,从海患出现开始,我们所面对的海匪,很大一部分,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比如明朝著名的大海匪汪直,横行海上,甚至可以做到在日本建国!当时所谓的倭人作乱,其实很大一部分倭人,都是在给汪直打工而已!

另一方面,实施封关禁海后,所有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就如同盐铁专卖一样。这个制度,在早期曾经给国家带来极为丰厚的收入。比如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最巅峰的时候,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为过。而十三行之所以如此富有,正是因为其垄断了整个国家对外的贸易。

当然,除此之外,封建统治者也不希望治下百姓,和外面交流的太多。因为那样的话,国家就会不稳定,会对王朝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正是因为这些好处,明清两代的地位,才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相同的禁海政策。而这个政策,在开始的时候,也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让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掉了队,让中国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只能扮演被列强欺凌的角色。

至于说明清两代的禁海政策,哪一个对国家的伤害过大。个人认为,还是清朝伤害更大一些。这倒不是因为两者间的制度有何不同,而是在于所处时代不同。因为明朝的时候,禁海对国家更加有利;而清朝的时候,则是弊大于利!

可惜当时的人,都不懂什么货币政策和关税政策。如果现代的经济学家,能够有人穿越会古代的话,那中国估计当年也就不用实行禁海政策。单凭贸易,我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

清朝是闭关自守的封闭型国家吗

闭关锁国一词的价值判断色彩很浓重,对后来者的心理冲击也非常剧烈。清代与明代一样,都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国家。

清代的闭关自守性,其实被后来的历史学家刻意强化了。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背景,明代中后期,海洋文明已经崛起,东方衰落成为一个全球的结构化趋势。嘉靖皇帝年间,海上和西方人做生意就已经成为朝廷财政来源和东南地区大商人的重要生计。明清鼎革,确实打破了交流的速度与深度。为了杜绝海洋反清势力的威胁,从清顺治年间开始,为对抗郑氏等反清团体,清廷开始实行“迁界禁海”,对沿海各省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但是,清代统治者并非是闭着眼睛乐呵呵,也做出了东西交通的努力,只是传统文化的限制与各类具体历史事件的掣肘,无法实现有质量的交流与合作。清廷不是傻子,做生意能赚钱是一个真理。无论是广州十三行,还是沿边如恰克图贸易,或者海上商船的的纵横交错,甚至华南海盗的轨迹,都是很大的规模。

尽管如此,仍旧是大陆文明的派生品,无法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的产值有限度,当然比不上机器制造的一日千里。公元1757年,号称盛世君主的乾隆皇帝下令将所有对外贸易关税的征收,归于广州海关一处,限制外国商船在中国的贸易地点。当然,我们不能就谩骂,说如何如何封闭,很多政策都有无奈之处。

也就是说,只能在一定范围采取措施。在制度文化上还延续着华夷之变的观念,采取朝贡或宗藩附属国的模式,试图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建构起国际关系。似乎一些网友很愤怒,遗憾错过了世界发展的快车,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惯性与文化之下,很难跨越式增长。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除了清朝,明朝闭关锁国外,还有什么时候闭关锁国

先说说什么叫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中国在明朝之前为何没有闭关锁国,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体,不需要闭关自守。都是其他国家派出遣唐使来交流。

而到了大航海时代,全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基本上才有了全球概念 ,才会出现闭关锁国这个概念。况且闭关锁国也是我们后人对其的总结,就拿明朝来说,他们觉得依然保持着和周边国家的交流,怎么能叫闭关锁国。

所以闭关锁国 只能是一个落后文明体,在域外先进文明体的行为,可以自己思考下什么时候我们成为了落后文明体,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闭关锁国。

为什么中国要闭关自守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①从主观因素看: a.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b.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②从客观因素看: a、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3)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我看了下面一群人的回答,都是什么体制,帝制,世袭,专制·····

就问一个问题,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谁不是帝制?谁不是世袭?谁没有中央集权?

再引申一下,北美洲为啥都是部落文明,连封建文明都没有进得去?

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为啥也是部落文明?封建文明都没有跨入门槛?

真要是制度导致的落后,那么全人类如果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大家应该都发展差不多,可是事实上是,一年多年来,只有日韩进入发达国家序列。

要不要总结为部落文明的体制有问题,一切都听长辈的,长辈思想守旧,不思进取?

各位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政治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是学过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

这是人类社会格局变迁的总法则之一!

生产力的进步,在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展出科学和技术来。

但是劳动的形态,受到地理禀赋的影响,简单的说,如果一个地区连金属矿脉都没有,任何制度,他都无法发展出工业文明····

非洲为什么一直都是部落?

那是因为非洲太富饶了,各种野果唾手可得,非洲人不需要劳动,所以就不需要动脑子。

美洲一直是部落文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大规模从事农耕作业,只能靠狩猎。

他们之所以无法从事大规模农耕,是因为美洲没有大动物,有的大动物,例如野牛也是无法驯服的。能驯服的大动物,就是这货:

羊驼,俗称草泥马

没有大动物,导致北美一直无法进入农耕文明,一直处于部落文明的状态。

亚欧大陆能进入农耕文明在于,我们有大量的温顺的大动物,牛马驴骆驼。

农耕文明的生产效率要高,生产力水平要高,比游牧文明要高,所以农耕文明支持封建制度。

游牧文明虽然是部落制度,但是由于和农耕文明有联系,所以,很多技术并不落后。

中原王朝的只要是兴起的时候,都能击退北方游牧文明,只有变得腐朽不堪的时候,组织力量下降,最后会败于游牧文明。

当年欧洲也是被游牧文明打的七零八落···

如果没有新的劳动形态产生,是无法点亮新的科技树的。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最先发生,而是不是德国法国俄罗斯。

在于英国人烧煤,需要开采煤炭,开采煤炭需要抽水,瓦特在改进抽水机的时候发明的蒸汽机。

而运输煤炭需要金属车辆,加深英国人对机械的研究。

而纺织工业纺织机,纺纱机,轧棉机的发明,以及由蒸汽机带动的纺织工业,织布能力突然扩张了一百倍不止!所以,英国作坊主最先有钱,资产阶级有钱,有钱就能招兵买马,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了。

简单说来,谁先提高了生产力,大规模提高了生产力,就会有很高的利润,就有钱,有钱就有能力推翻旧的王朝。

所以的体系,帝制,思想,世袭,在有钱的资产阶级面前根本就是笑话!

中国古代最有钱的商人往往就是盐贩子,例如元末的张士诚,只可惜,没有生产力本质提高,他还算不上有钱人····

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对电的研究,让美国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短短一两百年,中国在工业时代和电气时代落后···

所谓体制只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现在,人类谁都认识到,下一个大幅提高生产力的时代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但是很明显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实现,何时实现,只有时间能解答。

如果不能过度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可能也会在现行制度上盘桓千万年····

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闭关锁国不是完全不和国外交流。

当时中国的邻国朝鲜、日本其实都是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目的,主要是禁止本国老百姓随意和外国接触,避免外国会造成国内民变,已经本国老百姓勾结外敌祸乱国家。

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正常的贸易,那是任何国家都必须有的。

日本江户时代闭关锁国比我们还要厉害,渔民私下和外国人交易,就是死罪。

但是,日本仍然在长崎等地设置港口,集中用于和大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

满清在顺治和康熙时代都进行海禁,甚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

但打垮了台湾以后,康熙在1684年以后开放海禁,允许老百姓对外贸易。

不过,1717年康熙又禁止同东南亚进行贸易,但没有禁止和日朝,以及欧洲人的贸易。

到了乾隆时期,却进一步限制海禁,命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

而当时东南亚几乎都被西洋占领,东南亚贸易断绝,日朝贸易规模也不大。

实际上,清朝对外贸易主要就是和西洋商人的贸易。

乾隆时期,对于西洋贸易几乎都被十三行垄断。

政府规定,西洋商人必须和十三行进行贸易,不得同普通商人私下贸易。“外洋红毛等国番船”、“番商”只能将广州作为指定通商口岸,不得再赴浙江等地。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上货都必须通过特许“行商”之手。

实际上,满清通过十三行,完全管理了这些贸易,等于取消了民间对外贸易。

而十三行作为中间商,其实将几乎所有利润都交给朝廷。

1773年至1832年广东商行总共捐款高达400万两,大家注意这不是上税,完全是将自己利益捐掉。

而十三行的贸易商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药片贸易。

而鸦片早在明代就开始卖入中国,不过当时主要是作为药材。

到雍正时期,中国已经开始有吸食鸦片人群,数量越来越多。

嘉庆元年,满清开始公开禁烟,因为吸食鸦片不但费钱,还会导致吸食者成为废人。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鸦片利润极大,无论洋人还是中国商人、官员,都私下进行贸易。所以,1800年(嘉庆五年)起,鸦片不但没有禁止,反而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明朝与清朝,到底谁才是闭关锁国

明王朝与清王朝,都过有海禁,哪一个王朝的海禁更加严厉呢?或者干脆点说,哪一个王朝更加闭关锁国呢?

1、先来比较海禁的形式。

明朝的海禁形式是“太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清朝的海禁形式是“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一样一样的。

除了严禁片板、片帆下海,明朝还将沿海海船“悉改为平头船”,因为平头船无法作远洋航海。又禁民间制造双桅、三桅大船,“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清代也有类似的禁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为彻底杜绝渔民与海商出海,清王朝还在顺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严酷的“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迁离故土,禁毁海边房屋与船只,沿海岸线制造出一个漫长的无人区。这一招比朱元璋还要狠。

比较下来,清王朝的海禁比明王朝更严酷、剧烈。

2、再来比较海禁的目的。

明初实行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张士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后来据说又是为了打击倭寇,但明代的倭寇,实际上多是沿海走私团伙,是海禁逼出来的。用禁海来对付倭寇,大明君臣的智商需要先充充值。清初施行海禁,是为了防范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势力。总而言之,明初与清初,海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有一些明粉喜欢出来洗地:大明的海禁是防倭寇,清王朝的海禁是闭关锁国。这么洗非常无耻,连基本事实都不顾。

3、接下来比较海禁的时间。

清代的海禁从顺治十二年(1655)开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结束。大约是30年时间。明王朝的海禁至迟在洪武四年(1371)开始,至隆庆元年(1567)结束,时间大约是200年。这期间,禁令当然时松时紧,走私活动也是屡禁不止,但禁海令是一直存在的。不要用走私的存在来否定海禁的存在。

有人反问:明朝不是有郑和下西洋呢?怎么禁海了?是的,郑和下西洋之时,明王朝仍然禁海。请注意,郑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动,民间的航海与外贸是受到严禁的,朱棣即位之初,便下禁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五年(1407),郑和首次航海未久,朱棣又下诏强调:“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可谓“只准郑和出海,不准百姓放洋”。

4、最后比较放开海禁之后的情况。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结束海禁,宣布开海:但出海的商船规格与船员规模均受限制:“商贾船许用双桅(换言之,即不准用双桅以上),其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四名。”

放开海禁次年,清廷又在厦门设闽海关,宁波设浙海关,广州设粤海关,上海设江海关(一说江海关初设于连云港的云台山,后才迁至上海),管理海外贸易,史称“四口通商”。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又将“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只准许西洋商船在广东口岸互市。直到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一口通商”才变成“五口通商”。

总的来说,清王朝放过海禁之后,既谈不上闭关锁国,也谈不上门户开放,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然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迫着打开门户,这个过程非常屈辱。

那么明王朝呢?

隆庆元年(1567),明王朝终于采纳福建地方官员的建议,宣布开禁,“准贩东西二洋”,允许海商前往吕宋、苏禄等东洋诸国与交址、占城、暹罗等西洋诸国贸易。 史称“隆庆开关”。

不过,“隆庆开关”也是有限度的,完全不可跟宋元时期的开放格局相提并论。首先,开禁的港口只有福建的一个月港,其他港口并未开放;其次,即便在月港,也只是准许海商出海,而不准蕃船住舶,当年的荷兰商人留下记载:“假如我们要寻求贸易机会,就只能前往广州。因为中国皇帝颁令,漳州可发舶前往各国,但不准外国人前去。与此相反,外国人可到广州,但不许华船从广州前往外国,违者处以重刑。” 明朝的官员也说,“粤与闽、浙同一防倭也,而浙未尝与夷市,闽市有往无来,……粤则与诸夷互市。”

“粤与诸夷互市”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经广东海道同意,获准在澳门居留、晒藏商货。此后,澳门渐渐发展成市舶贸易的中转站,“番舶每岁乘南风而来,七八月到澳”;广州府提前一个月贴出告示,召告商人,发给“澳票”(批准前往澳门贸易的凭证);番舶一到澳门,“抽分官(税官)下澳,各商亲身同往”,完税后,番舶即可与持有“澳票”的中国商人自由交易。

大约也是从嘉靖朝后期开始,葡萄牙商人又获准每年两次进入广州城,参加集市。“一次是在1月,展销从印度来的船只所携带的货物,另一次是在6月末, 销售从日本运来的商品。这些市集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澳门港或在岛上举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内举行。……在这里,他们必须晚间呆在他们的船上,白天允许他们在城内的街道上进行贸易。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间一般规定为两个月”。

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格局大概就是这个模样。总的来说,明代也是谈不上闭关锁国,谈不上门户开放,也是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开放的程度还不如清王朝。

美国的“美墨墙”、德国的“柏林墙”、中国的“长城墙”,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美国的“美墨墙”,德国的“柏林墙”,与中国的“长城墙”,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别。

“美墨墙”是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意要求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边境上计划建造一条约2000多英里长的隔离墙。用以阻挡南方墨西哥大批各色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境内。因为墨西哥境内黑恶势力多。大批移民迁入使得美国内人口数量模糊,给美国的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目前还没有建造成功。据报道,特朗普还要求把这条隔离墙的建筑费用算在墨西哥人头上。

“柏林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被战败后,被分割为东德和西德。1961年8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在柏林城内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的分界线上建造成隔离墙,用以阻止西德人进入东德境内(事实上是东德官方担心自国境内人员跑到西德去)。柏林墙全长155公里,起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材料建成。后来加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和反车辆壕沟组成为边防设施墙。

柏林墙把柏林城里的许多家庭的亲人分隔开来,亲人们只能隔墙相望。柏林墙遭到了两边人民的强烈抗议.示威。

1990年6月,在两边人们不断的抗议下,东德政府正式开放并拆除了这道隔离墙。但有些地方成了人们往事纪念物。

(东西两德亲人互相眺望)

中国的长城,是古代春秋战国时候为防御北方匈奴人来袭掠南方人们生活而建筑的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把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秦,燕,赵各国建筑的城墙,连接成了一道整体城墙。

中国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山海关,全城墙绵延约14000里,所以称为万里长城,显得宏伟壮观。长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属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

欢迎关注,请赐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