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的让你难吃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忆_渤海湾_米饭_牛气

本文目录

  • 你吃过的让你难吃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
  • 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忆
  •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 在农村里,你吃过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什么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干活那么艰苦,每月有休息日吗
  • 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餐桌上有哪些现在人吃不到的食物
  • 你最怀念小时候在家吃的什么饭
  • 农村里常看到老人把剩饭拿出来晒,晒干的米饭有什么用
  • 您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吗
  • 你觉得什么饭最难吃

你吃过的让你难吃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

吃过的最难忘的是芥末,俗称辣根,绝对吃了以后,感动的泪流满面,鼻涕直流啊!不过还是喜欢吃,尤其是吃三文鱼刺身的时候,来点芥末,更带劲!

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忆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饭,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一种现在猪都不吃的蘑麸子,穿的破衣烂衫,年三十儿了,还要干上半天活,叫做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六七十年代不仅是国营店员牛气,其他的人谁又不牛气?工人阶级牛气,贫下中农牛气,解放军更牛气,一言以蔽之曰,广大的工农兵最牛气,因为他们是当家作主的国家基石,是主人,能在人前说得起话,谁也不认为自要比别人低一等。

比如,岀生在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他可以对老师和同学们非常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是老工人,老师、学生会投向非常羡慕的眼光;农民生了病去医院看病,他的身份是贫下中农,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非常和蔼可亲,尽心尽力,如果重病住院还要给减免医疗费;特别是在进驻管识学校的日子里,来到学校一站,老师们急忙给他们让坐、搬凳子;人们对解放军也非常崇敬,对军烈属不但事事尊重,而且在生产队照顾有佳,如果有谁对他们不敬将会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遣责。

在那个年代,唯一不牛气的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地富反坏们,他们在公开场合不敢粗声粗气的对人讲话,往往是低着头做人,态度比现在的公务员好得多,处事格外小心,生怕惹怒了贫下中和队干部,特别是民兵连长。

至于商店的服务人员,如果不找他开后门卖东西、不求他,牛气个屁。如果惹怒了工人、贫下中农,也是个找骂的嘴儿。如果他们是学生家长,在学校教师特别是在班主任面前,还不是照样认输。

结论,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人,只有实力和权利才是牛气的本钱,没有实力和权利想牛气也是牛气不起来的。

在农村里,你吃过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什么

谢谢邀请!

说实话,我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我却吃过一次‘’忆苦思甜饭‘’,那也是迄今为止我唯一吃过的很难下咽的饭。记忆之深刻,不想起来则罢,一想起来则记忆犹新,犹如昨天刚刚发生过似的,所有的画面都历历在目。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正在读初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学校更是不能例外。当有一天老师通知我们会在某天去农村‘’接受再教育‘’并要吃‘’忆苦饭‘’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显得异常兴奋。之所以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全是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一是很想了解另一种生活状况,二是可以不用整天待在学校里,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一天。

左等右盼的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带上了好吃的早餐(我生活在部队大院,条件比其他同学要好一些,于是特地带来烤面包还有肉包子),兴致勃勃地到学校集合,乘车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都兴奋着,欢歌笑语,歌声洒了一路。到了目的地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下车排队,等候老师分配到户。我和另外五个同学被分配在一户严姓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两位老人及年轻的父母还有一个比我们小一点女孩子。我们很主动地把带来的食物送给了这家人,然后被引到指定地点(整个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在一起,以班级为单位,分片划地)开始帮助干农活。虽然不怎么会,但是我们也够聪明,一学就会。不时有同学受伤(被稻穂刺伤还有不小心走在田埂上扭伤),老师与校医忙的团团转。更有意思的是团支部的老师还在喊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不要提前!

劳动结束后,以班为单位,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农民伯伯们讲过去的苦难,赞美新生活的甜美。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只见几位奶奶大婶们端来几筐菜团,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两个。然后老师开始了战前动员,号召大家一定要把拿去手里的食物消灭掉,并且以‘’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结束了动员令。同学们看着自己手里的菜团子,面面相觑。有的同学用舌头舔了舔,立刻露出一副苦相来。好在老师们不辞辛苦,一个一个地督促着让学生们吃下去,而且再三重申不准吐出来!没办法,所有的同学都闭上眼睛强咽了下去,表情夸张的简直无法形容,那个菜团难吃极了……。过了很多天后,我们终于知道了那天的菜团子为什么那么难吃,原来学校特意地要求做出最难下咽的食物给学生们吃,让我们记住‘’苦与甜‘’!所谓的菜团子,就是用糠加一点面粉和野菜掺在一起蒸出来的……

难忘的过去,不悔的青葱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干活那么艰苦,每月有休息日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在的农村,农民没有休息日。这并不是因为播种收割管理庄稼忙,而是因为农业学大寨。当时的口号是把农闲变农忙,农闲时的所谓农忙就是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平整土地便于行水浇地,人工用铁锨深翻土地的意思是把下层面的“懒土”翻腾到表层来。认为懒土里有庄稼没吸收到的营养,有利于庄稼生长丰收?当时有些村庄的当家人认为翻地越深越好,越深层的懒土营养就会越多,结果是这些村庄的庄稼不但没有增产,结果还造成了庄稼减产。其实这部分深层的懒土因为千万年没有见过阳光,没有被风化,所以根本就不利于庄稼的生长。这样的懒土被老农民们称为“生土”!生土不利于庄稼生长,其实在老年农民面前是常识。

所以说农民这一类的艰苦劳作对粮食增产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是当年农民虽然一年到头的忙,口粮却依然艰窘的原因。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寒冬腊月,即使是下着小雪,深翻土地或平整土地的活也不会停。这主要是为了彰显一种学大寨的精神!

除了把农闲变农忙的口号外,当年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这就是“大干三九,吃罢饺子就下手!”吃罢饺子就下手的意思是,大年初一吃罢早饭就开始上晌干活了。这也就是说过春节不但没有现在的七天年假,就连大年初一也不歇着。

这些行为主要的还是为了彰显一种战天斗地、种田为革命的精神!

当然了,当年的平整土地、深翻土地也好?挖河倒坝也罢!也确实为我国农田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火红的年代?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餐桌上有哪些现在人吃不到的食物

作为一个曾经学过厨师的70后,对于现在已经消失和不见的食材可以说是记忆颇深,别看七八十年代时的物质条件跟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那时候的很多名菜和食材现在有钱也不见得能够吃得到。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产力和物流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有很多的食材因为产量的原因和保鲜的原因只能在本地销售,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美味的食材不是被吃没了,就是被吃成了“保护动物”。

我居住在北方的海滨城市,我们这里山海相依,因此不仅出产优质的海鲜,还有很多的山珍也不稀奇,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现在基本上已经很难看到,即使有也卖到天价。

一,渤海湾的大对虾

渤海湾里的对虾每年在冬季上市,这种虾应该是中国北方海域里出产的最大个的虾,以前市场上售卖的讲究一斤十个头以下的,也就是一只大虾至少要达到一两以上。

记得七十年代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食堂用大对虾炖菠菜,菠菜都被虾的颜色染得通红,家里包饺子也用这个对虾来包,那个鲜味是现在市场上售卖的任何虾所不能比的。

山东和我们当地的名菜【㸆大虾】也是以这种虾为主料的,即使是就是年代初的时候,渤海湾对虾也还能经常见到,价钱也不是那么贵。现在渤海湾对虾虽然也有,但一艘渔船出海一趟也打不了几只,因此它的身价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二,渤海湾刀鱼

渤海湾出产的带鱼小黑眼睛、头小、獠牙不外露,一般一条在一斤在左右,以前逢年过节谁家都会买上一大盆,炸着吃或炖着吃,当年这渤海湾刀鱼也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家常菜。

现在渤海湾刀鱼的身价动辄过百一斤,而且市场上你也未必能够买得到,这渤海湾刀鱼现在普通老百姓家一年也不见得吃上一顿。

三,剥皮鱼

剥皮鱼以前是最便宜海鱼的代名词,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种鱼也就毛八分钱一斤,基本都是大家餐桌上的常菜,当年这鱼产量大都是被用来制作烤鱼片,老百姓家里用它炖粉皮吃可以说是常菜。

现在剥皮鱼已经很少见,尤其是过斤以上的剥皮鱼你根本就看不到,像重庆火锅里的“耗儿鱼”那么大点的剥皮鱼,以前基本都是喂鸡鸭的饲料,当面要是吃那么大点的鱼真会让人笑话。

四,乌鱼蛋

乌贼是中国的“四大经济海鱼”之一,以前每年的秋季满海边都是钓乌贼的人,用几个鱼钩绑成锚的形状,上面缠上香烟里的锡纸,挂上鱼肉,晚上打着大号手电或点着嘎斯灯去海边钓,一晚上钓上几十斤是常有的事,然后晒干以后晾成乌鱼干,当年鱿鱼几乎没人吃,大家都喜欢吃肉厚质嫩的乌贼。

春季是乌贼的产卵的季节,这个时候的乌贼肚子里都有卵,像一个圆球状的,大家管这叫“乌鱼蛋子”。

乌鱼蛋子吃起来又香又鲜,不论是蒸煮都异常的美味,鲁菜名菜【酸辣乌鱼蛋】就是以它为主料制作的,现在带籽的乌鱼蛋子你根本见不到,这个已经多年淡出了人们的餐桌。

结语:

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食材都已经淡出了百姓的餐桌,除了因为过度捕捞以外,还有就是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不少食材的生长空间已经被压缩了,因此产量变得越来越少。

不过七八十年代并不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要知道那时候很多人家也就刚刚解决了温饱而已,虽然有很多人怀念那时候鸡有鸡味和肉有肉味,不过给现在半年让你吃上一顿肉,你也会觉得这鸡和肉是无上美味的。

你最怀念小时候在家吃的什么饭

昨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了。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人啊!我虽然没有挨过饿,可是,吃第一口大米饭的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

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很多,也有地。瓜果满园,葡萄满架。这足够小伙伴们羡慕了。可是,那时候米饭吃的很单一,几乎顿顿小米饭、高粱米、大碴子。缺少细粮,大米白面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得上。

小米下到大锅里,锅里的水煮开了,妈妈会掀开锅盖,看煮沸的锅不语。一会儿,拿出笊篱,捞起小米饭,热气腾腾,烟雾缭绕中,端到桌上。那时候都是黄小米,很硬,煮好久都是一粒粒的。

东北的早春,大葱窸窣嘣脆,小白菜、生菜、香菜、水萝卜,蘸上一口农家自酿的大酱,真香。可是,小米天天吃,在嘴里沙沙的并不舒服,偶尔吃一顿红红的高梁米粥,就着黄黄的玉米饼,也很满足啦!因为还有不少人挨饿的。

爷爷奶奶有个竹筐,每每有人来探望他们的时候,都会带来蛋糕,那个时候可是稀罕物。爷爷偶尔会拿下竹筐,拿出两块蛋糕,却只有孙子一份自己一份,我只能咽着口水看着,从来没有给我一块。

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袋大米,小米饭已经做好了。可是,爸爸对妈妈说蒸一盒尝尝。妈妈就用饭盒蒸了一盒大米饭,那个香味飘来,从来没有过。勤劳的妈妈手脚麻利,打几个鸡蛋,剁几个尖椒,葱香爆锅,又端上来碗鸡蛋酱。爸爸和儿子一起吃了起来,妈妈和我看着。

我忽然又想起了看爷爷吃蛋糕的情景,不由得眼中溢满了泪水。为什么总是让我看到这个诱人的画面呢?我也是个孩子!蛋糕、白米饭,那个年代的稀罕物,我是女孩,只能咽着口水看着。

我一扭头出了房间,擦干了泪水。来到菜园,去喂小兔子。可能是睿智的爸爸发现了什么,妈妈过来了,说让我去吃饭,我倔强地说不吃了。妈妈对每个孩子都好,就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叫你回去吃大米饭,让每个孩子都尝尝。

头一次,半碗大米饭,放在了我的眼前,晶莹剔透。大锅蒸过的米饭,软烂香糯,而且透着一丝丝甜味。严厉的爸爸,头一次,眉开眼笑地看着我,让我吃大米饭。说咱们这里没法种稻子,看咱家啥吃的都不缺,就缺大米。多养些鸡,就能买到,我们家孩子不能瞅着人家孩子过日子。

我眼含泪水,一口一口的吃着大米饭。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爸爸妈妈是下足了功夫。妈妈学会上山采蕨菜蘑菇,挖草药庞风桔梗。爸爸虽是一介书生,农活做的极好,自养自产瓜果梨桃,猪鸡鸭鹅,早早地让家里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现在,每天三顿饭,吃在单位,花样繁多。家里储存不少好大米,长粒香、有机大米,一周也就休息做一做。端起大米饭,再也找不回第一次吃大米饭的感觉了。小米、高粱米、玉米反而成了新宠。一小袋一两斤的有机粗粮都很贵的。

“中国人吃饱饭才几年啊”,没错,但吃好米的需求会越来越强。是的,不仅是中国,全人类能把肚子填饱的日子都不长。

走过童年,走过小康,走向富裕的我们,感谢父母辈拼死拼活把每家的一群孩子养大。最感谢的是袁隆平老爷爷,让每个中国人都吃得起大米饭,解决了温饱问题。袁隆平院士,走向富裕的中国人,永远会记得您!

农村里常看到老人把剩饭拿出来晒,晒干的米饭有什么用

农村里经常看到有老人把没吃完的剩饭拿到地坪上晾晒,从早晒到晚,晒得粒粒分明,他们拿这些晒干的米饭做什么用呢?俺家就是农村的,见过别人晒,晒干的米饭还拿来吃呢,可以给人吃和鸡猫吃,晒干的米饭最大的用处就是拿来吃。

给人吃

农村里过得很节约的,碗里不能留一粒饭,要是小孩子吃饭的时候,碗里还有很多饭,家里的老奶奶就会唠叨了,锅和饭勺也不能留下一粒米饭,吃剩的饭就拿到簸箕里晾晒,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个一周就把米饭中的水分晒干了,放到塑料袋里存起来。说到这个塑料袋,也都是从外面买果买菜得到的塑料袋,这些袋子老人也要收起来备用。

就是装猪肉装鱼肉的袋子,老人嫌弃有油味和腥味容易招来蟑螂才舍得扔,不然也要收起来装东西。

这些收起来的剩饭储存够多以后,就用来做成米饼,老奶奶最爱做这些给自己的孙子吃。用猪肉热锅,倒入干燥的米饭,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便是米饭爆发的声音,放入黄糖,糖遇热很快就融化了,米粒粘着糖连在一起,成块成块的,小火翻炒到焦黄的颜色就能拿起来吃,又香又脆,小孩都站在灶台边眼巴巴地望着,馋的不行。

给猫、鸡吃

几乎每家吃饭都不会把锅里掏得很干净,留有一些锅巴就直接用水泡锅,等到洗锅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米粒没吃呢,就这样丢掉就可惜了。一天三餐的,湿米饭都放到鸡盆或者猫盆里,它们都吃不完,第二天就馊了,人们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洗锅的时候把米饭沥干水倒在地坪上晒,也不用管地上脏不脏,反正不是给人吃的。

米饭晒干后容易保存,喂鸡喂猫的时候直接放盆里倒些水,没一会米粒就膨胀变成了软软的米饭。喂鸡的时候甚至不用加水,直接撒在地坪里给鸡吃,方便不脏地。

您吃过最好吃的一顿饭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吗

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那顿饭的味道,至今铭刻在心。

说起来,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被调到落实政策办公室。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那些在文革运动中被遣返回农村的老同志落实政策,到他们的老家,为他们办理返回北京的各种手续。

这项工作干起来十分辛苦。因为那时的交通还十分落后,特别是要下到农村,有的地方连车都不通,只能靠两条腿走路。

有一次我们早晨从县城出发,走到下午一点了,还是走在一片树林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脚下只有踩上去就会扬起尘烟的土路。当时我感到饥渴难耐,实在是坚持不住了。

猛然间在树林深处,我们发现了一处军营。我急步向前,掏出介绍信向哨兵说明了情况。

不一会儿,一位军人把我们带到了他们的伙房。只见他把已经封好的炉灶捅开,不一会儿就给我们用洗衣盆那么大的盆子,端上来香气扑鼻的面条,那喷香的味道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们俩人那真真是狼吞虎咽,吃得浑身冒汗,那吃相引得好心的军人一直在憨憨的笑。转眼之间,小半洗衣盆的面条,让我们基本干掉。

我们知道,军营不能久留。马上掏出钱和粮票,可人家坚决不要。

此情此景,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止不住泪盈眼眶。

这就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尽管它只是普通的面条。

你觉得什么饭最难吃

皇上的饭难吃。

平民的饭好吃。

武官死于战,文官死于谏,誰不知伴君如伴虎呢?想吃官饭也难进得去吧?学而优才能进得仕。明说懂了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