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服口服的意思(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_心服口服_教育_说服

本文目录

  • 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
  • “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的释义,并用“心服囗服”造句
  • 教育孩子,让孩子心服口服的绝招是什么

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

让别人心服口服,在说服别人之前要考虑到对方的感情承受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懂得设一些陷阱,当他们一步一步陷进来时,无形之中也就对你心服口服。

1.说服之前考虑对方的感情,如果你想要开始了解别人,你必须这样做:让他们说话,并试着让自己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试图说服他人时更应如此。

2.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说服他人不是强行征服他人,要从对方的兴趣和意愿入手,先陪对方走一段路程,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再行说服之策,往往能奏效。

3.说服要顾及对方的利益,说服者要使对方完全心悦诚服地顺从,必须真心地从他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让他觉得听从你的劝告完全没有坏处才行。

4.得理不要饶人,如果你占有绝对上风,证据充分,而对方又百般抵抗,不接受你的说服,再客气下去只能显示你的软弱可欺,一定要他看到事实的真相,在铁证面前低头。

5.利用幽默说服他人只要你能逗他们发笑,人们会听任你去骂他们。

6.顾及对方脸面,才能让他坦然承认错误,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忌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的释义,并用“心服囗服”造句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  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  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  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以上的故事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用自己的大度和才智让孟获对其心服口服,最终归顺。这就是“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的由来。心服口服造句——这一次他技不如人,输的是心服口服。

教育孩子,让孩子心服口服的绝招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好特别。

有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的绝招。有吗?谁能说得出来?说那些自欺欺人的没用。但有二点可以肯定,首先是身教重于言教。也就是说能让被教育的人心服口服,身兼教育之责的人,不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而是在没要求别人之前,自己就很力求的去做到了。这便是不言的教育,榜样的教育。你不用说一句话,你的行为可以说明一切。但事实上不管处于什么角色的教育者,谁也不是完人,谁也做不到完人。

我们这里说的是“力求”,尽量做到的意识。打个比方说,现在孩子没有复课,在家里的自由度就很大。每节网课也就20分钟,可孩子下了网课就看电视或者其他可视性产品。看起来还没个完,比网课的时间还要长。没责任心的家长无所谓,随孩子干什么。有责任心的家长肯定会担心了:①影响视力;②影响学习。可我们既然知道有这些担心,那我们自己又做的怎样呢?你要求孩子不要看电视,那你自己做的又怎样呢?对自己要求不严的人,教育人是没有说服力的。

所以说最好的教育最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的教育,就是每个教育者身体力行的教育。

第二点只有基于“尊重”的教育,才会让人心服口服。你不是以教育者自居,你没有居高临下;你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压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说教。

教育人的角色的转换非常重要。换成一种平等的,互相交流式的交谈、淡心,没有强制的要求,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让你去体会。

这时候被教育的人才不会有抗拒心理,觉得自己被平等的对待被尊重,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潜意思里就会要求自己改正缺点向完美层次靠拢。

以上这两点也许就是我理解的,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教育人的秘笈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