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原名蒋伟,中国作家】_创作_延安_作品

丁玲简介

丁玲

丁玲(1904~1986),中国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别名蒋玮、丁冰之。

丁玲是常用的笔名。

此外,还有彬芷、晓菡等笔名。

湖南临澧人。

生于1904年10月12日,卒于1986年3月4日。

幼年丧父。

从小深受母亲反抗封建礼教、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

小学时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林纾译述的外国小说及《小说月报》等。

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桃源第二女子师范读书,积极参加当地的进步活动,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接触到新文学读物,因抗议校方解雇进步教师,转入岳云中学。

1922年初到上海,入平民女子学校。

同年秋,到南京自修文学,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由瞿介绍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春到北京大学等校旁听文学课。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

在这期间,在与瞿秋白、向警予等人的交往中,接触到社会革命的理论,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同时也丰富了生活阅历。

1927年12月,发表第一篇小说《梦珂》。

翌年2月,又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

此后连续发表《暑假中》等十几篇小说。

从1927年至1929年间的作品,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等集中。

这些作品描写冲出封建家庭的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和新的生活,但因找不到出路而苦闷、空虚、伤感甚至绝望的情形。

莎菲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由于富有时代色彩,又写得大胆细腻、形象生动,获得读者的强烈共鸣。

从此成为引人注目的女作家。

1930年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3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过左联组织部长、党团书记,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在这前后,创作发生明显变化:题材扩大了,感伤情调得到克服,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斗争生活。

《韦护》、《水》、《一九三○年春上海》(一)(二)、《母亲》以及收入短篇小说集《水》、《夜会》、《意外集》中的20多篇作品都是这时所作。

1933年5月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在南京囚禁3年多。

1936年9月,出狱后到陕北。

当选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并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1937年8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抗日前线慰问。

以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执委、延安分会常务理事、《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长城》文学杂志主编等职。

此期作品有短篇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散文《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役》,杂文《三八节有感》等。

这一时期的小说无论思想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有明显进步。

但有些作品曾引起争论,并使她受到批判。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写下《田保霖》等10余篇报告文学。

1946年起,多次参加土地改革,积累新的创作素材。

1948年写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最早反映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及常务副主席、《文艺报》主编、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

1955年被错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7年被错划为“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遭受再批判,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监禁5年多。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案得到平反,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副主席。

丁玲恢复文学活动以后,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写作,写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惜未全部完成。

还写了大量散文、回忆录、序跋、评论、杂文,其中《杜晚香》、《牛棚小品》、《我所认识的瞿秋白》等都得到好评。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活动时间长、影响大的女作家之一,创作了近300万字作品。

作品集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一年》、《我在霞村的时候》、《欧行散记》、《跨到新的时代来》、《延安集》、《到群众中去落户》、《丁玲短篇小说选集》、《到前线去》、《丁玲近作》、《丁玲散文集》、《丁玲中篇小说选》、《我的生平与创作》、《丁玲戏剧集》、《访美散记》及论文集《生活、创作、修养》等。

有《丁玲文集》(8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