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王任叔笔名,中国作家】_翌年_奉化_巴人

巴人简介

巴人(1901年-1972年7月25日),原名王任叔,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浙江省奉化区大堰村(今大堰镇)人,中国作家。

王任叔13岁参加全县小学统考,作文名列前茅。1915年考入浙江省第四师范,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毕业,先后执教镇海、鄞县等地小学。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终年71岁。

1915年考入大学,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

1920年毕业,先后执教镇海、鄞县、慈溪、奉化等地小学。其间,参加奉化进步团体剡社。

1922年5月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10月任《四明日报》编辑,主编副刊《文学》。是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务主任,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同年11月,小说《疲惫者》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化界重视。

1926年7月去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间常将机密材料向党组织汇报。

1927年3月任宁波中山公学、第四中学教师,一度负责中共宁波地委宣传部工作。6月被捕,由庄崧甫保释。是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监狱》出版。

1928年执教上虞春晖中学。翌年1月去日本,研究社会科学与普罗文学,自学日语,翻译《苏俄女教师日记》及日本长篇小说《铁》。10月,日本当局逮捕中国进步留学生和共产党人,被迫回国。

1929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中共曹家渡区委负责人,领导大夏大学党支部。

1931年4月,第二次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2年,去武汉执教。翌年1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航政司科员。1935年因《娜拉》案牵连,第三次被捕,旋由毛思诚等保释。次年7月在上海参与发起中国文艺家协会,参加营救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活动。

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救亡日报》编委。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8月始以巴人笔名发表文章。是年,与,许广平、郑振铎、胡愈之等共同编辑《鲁迅全集》,主编《译报·大家谈》《申报·自由谈》《公论丛书》等。

1939年春任文化中心小组召集人,领导“孤岛”上海文艺工作。至次年夏,撰写、出版《文学读本》《边鼓集》和剧本《前夜》等。

1941年3月,奉命去香港,7月赴新加坡,执教南洋华侨师范,与胡愈之、郁达夫等领导文化界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任星(新加坡)华战时工作团宣传部长。

1942年2月,与雷德容等飘泊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辗转先达、棉兰等地。

1943年,遭侵印尼日军通缉,隐居原始丛林中泅拉巴耶小村,以刀耕火种自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参加苏岛华侨民主同盟,主编《前进周刊》、印尼文《民主日报》,写成大型话剧《五祖庙》。

1947年7月,被荷兰军队逮捕,经组织营救获释,10月到中国香港。

1948年8月,奉命去河北省平山县,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三室综合研究组组长等职。翌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特命全权大使。

1952年1月卸任回国,任外交部党组成员、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文学论稿》问世。同年4月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1957年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1959年康生点名批评巴人,指出巴人和蒋介石是同乡,且巴人曾在国民党任职,从而导致巴人作为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与史学界的尚钺,经济学界孙冶方开始共同受严重批判,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被剥夺文学创作权利后,他转向史学研究。

1960年,在“反右倾”运动中受批判,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翌年起,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东南亚研究所编译室主任。

1966年初完成160万字史学专著《印度尼西亚历史》的初稿。“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隔离审查。

1966年被抄家,受尽折磨。1968年开始有大字报宣传巴人是郁达夫被害事件中向日本人告密的叛徒,使得巴人遭到更严重的迫害。

1970年3月被遣返家乡,安置在村西头的两间旧茅屋里,严重的摧残使得他精神崩溃。

1972年7月25日病逝。

1979年6月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