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原名雷得义,中国历史学家,南开史学四大家之一】_史学_教授_历史系

雷海宗简介

雷海宗(1902年6月18日~1962年12月25日) ,原名雷得义,字伯伦,河北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

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文化形态史》、《西洋通史》、《中国通史》等。

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

生平

雷海宗生于河北永清县一个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牧师家庭。

1917年,入读北京崇德中学。

1919年转至清华学堂高等科。

1922年毕业,考取公费,入芝加哥大学留学,主修历史学,辅修哲学。

1927年以《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著名中古史家詹姆斯·汤普逊。

同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副教授、系主任,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1930年与张景茀结婚。

1931年转至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任教授。

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对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后其学生何炳棣回忆当时系中几位重要人物时说:“当时陈寅恪先生最精于考据,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综合,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考据与综合并重,更偏重综合。

”1935年,抗战的风气愈演愈烈,雷海宗也开始积极议政,将抗战和学术结合起来。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1957年“反右”中因为在《人民日报》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自1895年恩格斯死后发展停滞”的讲话,而被打成右派,成为重点批判对象,长期患有肾病,并出现血尿。

1961年摘帽后,即很快不顾病体,重登讲台。

1962年12月25日,因尿毒症和心力衰竭于天津总医院去世。

雷海宗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培养了众多史学名家。

其为人先人后己,严己宽人,深受师生敬爱。

有“声音如雷,学问如海,史学之宗”的美誉。

潘光旦1950年曾赠诗:“不争两字见平生,全部工夫铸史成”。

负面评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乔治忠教授在2014年第1期的《学术研究》上发表的文章称,雷海宗的历史学成绩实为乏善可陈,相当平庸,远离“历史学家”的头衔不可以道里计。

雷海宗本人生前从未自诩为历史学家,但是在某种人为地竞相打造偶像的风气下,历史学科的世界上古史专业恰恰缺乏如同中国古代史之王国维、陈寅恪、顾颉刚、陈垣那样年辈相当的学术大家,于是雷海宗先生被强抬上轿,意外“走红”,被捧上了学术大家的地位。

加之某些争名声、争利益需求的推动,循环炒作,越闹越热,以至于学术理性逐渐流失,不仅人云亦云酿为惯例,甚至竞相捧场,过甚其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