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是历史学家还是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作为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清圆劲健、雅俗共赏,但为何学沈字者寥寥无几_书法_楷书_标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沈尹默  史学 书法 楷书 标准

本文目录

  • 沈尹默是历史学家还是书法家
  • 沈尹默先生作为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清圆劲健、雅俗共赏,但为何学沈字者寥寥无几
  • 沈尹默和启功相比,谁对近代书法的影响力更大
  • 白蕉与沈尹默书法相比较,谁更具有潇洒气质
  • 你认为白蕉和沈尹默哪个水平更高
  • 沈尹默的书法有没有俗的成分
  • 谁能解释一下沈尹默这个字的出处,希望各位行家,不惜赐教
  • 沈尹默真的是书坛最后一位大师吗
  • 沈尹默的标准楷书,够“标准”吗

沈尹默是历史学家还是书法家

沈尹默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大家,但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后人对他的评价没有说他是历史学家的。

但是大凡这些民国时期的鸿儒巨匠,往往在历史学研究上颇有造诣,相信沈尹默先生也是一位历史学方面的大家。但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大于历史,或者说他作为书法家的名气高于历史学家,所以人们往往不称其为历史学家。

沈尹默是书法家、学者、诗人、教育家

沈尹默,是浙江湖州人,出生于1883年,1971年因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而死,享年88岁。沈尹默原名君默,后改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这个别号很大,同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重名,可见其性格趋向也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沈尹默早年也留学日本,接受了当时比较进步的思想理念,后来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青年代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 ,沈尹默先后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在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文化大家。

沈尹默的成就以书法最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家

沈尹默书法的书法成就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崭露,当时的书法界有“南沈北于”之称,南沈就是沈尹默,北于则是于右任,于右任在当时是国民党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被 称为“当代草圣”,能与之齐名,可见沈尹默的书法成就和名气。

沈尹默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书法研究和创作,他的书法以“二王”体系为主,是传统书法的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上海亲自倡导并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生前,他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其书法作品被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收藏过,据说当时的总理办公室都有他的书法作品。

沈尹默先生应该也是一位历史学家

沈尹默先生不仅是一位大书法家,他肯定也是一位历史学家。1913年,当时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认识了沈尹默,并诚聘他到学校任教,一开始并不是教书法,反而是教《诗经》和历史。

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如果沈先生在历史学的研究方面没有足够的成就,北京大学是不会看中他并让他教授历史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沈尹默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

沈尹默先生作为杰出的书法大家,其书清圆劲健、雅俗共赏,但为何学沈字者寥寥无几

当代人的书法,即使是大家都有习气,不可学。古人学习书法讲究“取法乎上”,“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

也就是说你所选择的学习范本一定是高水平的才可以,选择的字帖水平越高,你学习的起点也就越高,有利于以后的进步,也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沈伊默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和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起名,有“南沈北于”之称,书法擅长楷书和行书,尤其是楷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工稳标准、秀美雅致,有文人书法的风范。

虽然沈伊默的楷书如此,端庄、漂亮,但是和唐代的楷书、魏碑、墓志,还是没法比的,这是现在人不学习他的楷书的主要原因。有太多更好的字帖选择,当然会去学习好的。

但是,也不是说他的楷书不可以学习,沈伊默的楷书也是可以学习的,可以作为入门学习,入门以后可以再换帖。可惜的是,我们在市场也很少能够见到沈伊默的书法字帖,这也是学习他的人少的一个原因。

至于沈伊默行书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相对于其楷书,更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

沈尹默和启功相比,谁对近代书法的影响力更大

影响力的大小不代表书法水平的高低。而是代表有多少学你、有多少人喜欢你、有多少人知道你的大名。

论书法水平,沈尹默的似乎要略胜一筹,传说当年周总理办公室就挂沈的字。沈也被公认为近代8大顶级4书法家之一。

但是学习沈尹默书法的并不多,喜欢的人也不多,所以他的影响力有限。

启功的字雅俗共赏,被粉丝尊为“天书”,上到正国级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学习启功书法的人太多太多。而且启功做过中书协主席,知名度更是了不得,天下皆知。启功的书法市场价格也被炒到天价,多次上了央视寻宝。

所以启功的影响力更大。

但是在业内,在书法圈,沈尹默有个学生大大的有名,甚至超过启功,那就是女中豪杰周慧珺先生。

学习周慧珺书法的人更多,周的字更受欢迎 ,粉丝更多。影响力更大。

上图是周慧珺先生的书法。

白蕉与沈尹默书法相比较,谁更具有潇洒气质

沈尹默与白蕉的书风比较,沈的书风较传统,功力比白扎实,名气和影响较大。但书风与白比较,是较为暮气的。

白蕉的书风,清丽雋秀,书生凝骨,有晋人之神而又现代之气息,不拒小节而心有大道的书风。他的书论更是入古开新的先河,为书法界学习研究的楷模。二者之间,对书道专研,应属白蕉,而书风的味韵魂,应为白蕉。

另,沈是大家,而白蕉50年后,大家的大家。沈的东西易学,而白的东西,你们难学。将来是一匹黑马。不信试试看。

你认为白蕉和沈尹默哪个水平更高

白蕉和沈尹默,都是同时代的人。饱经了晚清碑学之乱,重振帖学的代表性人物。

在康有为倡导的遵北碑,贱唐碑的碑学主张下。碑学之风盛极一时。对王羲之一脉的帖学造成的杀伤力极大。帖学在中国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差不多被康有为毁坏殆尽。然而,物壮则老,盛极必衰,是自然之道。碑学轰轰烈烈的如旋风一样兴起。它的生长发育太快,势必衰落的也块。

沈伊默,白蕉,便是帖学中兴的旗帜人物。二人书法都是以二王为宗。坚持把书法带回传统的帖学中去。使书法具有书卷气息和韵逸秀妍的传统气蕴。二人的书风相当接近。白蕉的偏向于王献之,刚劲瘦疾。沈伊黙力道上弱于白蕉。走的是遒润的路线。若以得二王之法论,白蕉无疑要多一些。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更欣赏白蕉的书法。

当然,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来作决断。不是这个好,其它的就不好。风格上的差异,不是衡量书法水平的高低标准。就好比白色与黑色一样,黑与白关不存在哪一个色更好。白衣服就一定比黑衣服漂亮?书法的风格就是如此。总有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没必要去定谁更好。也定不了。

沈尹默的书法有没有俗的成分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沈伊默的书法有没有俗的成分?”沈伊默(1883-1971)先生祖籍浙江湖州,出生于陕西。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特殊的地位,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这些新文化干将并肩作战,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沈伊默先生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笔耕不辍,临摹历代书法作品,积累了丰厚的艺术功底,在书法领域,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2000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

作为书法家的沈伊默先生,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帖学。这是他与新文化运动干将都不一样的地方。

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没有一个像沈伊默这样崇尚帖学,他们各有各的书法观。

例如,钱玄同学的是隶书,鲁迅的书法跳出了帖学框架,李大钊的书法有自己的新意,胡适是不按传统书法写字的,刘半农的魏碑造诣很不错的。陈独秀是反传统帖学的。因此,很早就批评沈伊默的书法“其俗在骨”。

在沈伊默那个社会变化急骤的时代,“革命”二字比什么都重要。不管内容是什么,只要革命就好。

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没有什么特别批评的意见。

但是,从书法史的几角度看。书法的“俗”还是“不俗”,是要通过书法本身来评论的,而不是为了“不俗”而“不俗”就可以不俗了。所以,就书法来说,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可能唯一是书法家的,也就沈伊默一人而已。

我觉得,欣赏书法,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审美艺术中的“低俗”和“庸俗”,以及“通俗”和“难俗”这些界限。

用低俗和庸俗衡量沈伊默先生的书法,肯定是找错人了。

沈伊默先生再怎么不好,与低俗庸俗是毫无关系的。

但是,像沈伊默的好朋友陈独秀先生评论他的书法“其俗在骨”,那就是对沈伊默书法以低俗庸俗而论了。

这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评论,主要出于对传统的叛逆的需要。但是,这只是对沈伊默早年的批评,当时沈伊默先生只有24岁。

我们知道,沈伊默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当时就是用激进的社会革命的方式,在探索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一切领域以革命为最高境界。

所以,书法继承和提倡晚清以来的碑学,是一种主流,文学提倡白话文文学,也成为一种主流。

这场革命首先是从形式上求内容,所以,对内容的充实性也就要求不高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真正取得文学艺术成就的还是凤毛麟角。

尤其是书法,是没有取得很高的书法艺术成就的。

沈伊默所处的时代,虽然是以崇尚碑学为潮流的。但是,帖学的主流和统治地位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例如,书法并没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列为要“革新”的内容。

比如,取消二王体系,改换为魏碑体系。

恰恰相反,二王体系与碑学体系的书法互相融合,却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例如于右任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同样是革命家的谭延闿,他的书法也是非常传统的帖学,也没有人批评他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就“其俗在骨”了。相反,谭延闿的书法同样受到当时的肯定。

所以,不能因为没有“赶上潮流”就”“其俗在骨”,赶上潮流就能免俗了?这是不符合书法艺术审美规律和艺术多样性审美原则的。

所以,我觉得说沈伊默的书法“其俗在骨”这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是,艺术之美要依据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评论。

1909年,当时还是杭州陆军小学一个普通教师的陈独秀。他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因为刘季平是亲自掩埋了青年革命家邹容的遗体的革命人士,所以,陈独秀与刘季平交上朋友了,在刘季平宿舍,陈独秀发现有一个书法作品,署名是“沈伊默”写的,就问沈伊默是何人。就说沈伊默是他的朋友。

原来,沈伊默应邀给刘季平赠送了一首诗《题季平黄叶楼》并书之:

眼中黄落尽凋年,

独上高楼海气寒。

从古诗人爱秋色,

斜阳鸦影一凭栏。

陈独秀细看作品后说,诗是好诗,书则其俗在骨。

于是陈独秀亲自登门与沈伊默交谈,一起议论书法。指出,你学二王太多,要学一些碑书。当时,陈独秀只有30岁,沈伊默24岁。

陈独秀的父亲非常喜欢书法绘画,家里收藏很多书画作品,所以,陈独秀对书法是有一些见解的。

据考证,这个故事在陈独秀1910年致苏曼殊的一封信中,确实也提到了与沈伊默等人有这样一次会晤。

后来,沈伊默1914年到北大任教,陈独秀1916年到北京,并任北大文学院主任,主编《新青年》,与沈伊默交往更多。

沈伊默先生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书法不断有所进步,成绩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与在上海的于右任,被誉为书法上的“南张北沈”。

这与他勤于研习书法的精神是分不开。他前前后后对唐代的楷书,魏晋六朝的书法,都有涉猎,于是,书法中的帖学味道,也更加丰满了。

沈伊默的书法,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他的书法风格取向不断回归二王的帖学。最终形成了自己温婉遒丽的特点。

我不知道,这种风格就是“俗”的因素了?

千里马个人一直认为,书法艺术没有二王体系俗,还是篆隶体系俗,或者魏碑体系俗的问题。

任何一种书法体系都有可能“俗”,那就是“低俗”、“庸俗”。

但是,沈伊默的书法,在二王这个传统之中已经属于上乘之作了。

我们只能用二王体系的标准去欣赏他的书法。而不是用魏碑的标准,或者隶书的标准,更不是狂草的标准。

最后我们说说“难俗”的问题。书法到底要不要人人都喜欢?

如果人人喜欢是不是就是“俗”?这是一个非常有书法实践意义的问题。

千里马以为,俗如果是通俗,通俗又不是甜俗和浅俗,那么,这正是“难俗”,也是一种大雅。

我们可以认为,沈伊默先生的书法风格并不是很明显,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书法不够雄强霸气。

但是,书法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书法的。我们只能说,如果书法艺术品格在“上品”之列,那么,这样的书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是瑕不掩瑜的高雅艺术,这正是一种难能可贵。

沈伊默先生的书法有学问,有文人的温柔敦厚,有才华横溢的深藏不露。看他的书法,有如与高人同行,所谓近朱者赤,你不能不感觉十分难得矣。

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陆维钊先生评沈老书法时说:“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我以为陆维钊先生的这个评价是非常专业的。

沈伊默先生晚年居上海,为上海书法家中的领军人物,又因吴玉如在天津,他们二人都是帖学大师,所以,也被誉为“南沈北吴”。

2000,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了39位书法名家,评定“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进入了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列,应该说是名至实归的。

谁能解释一下沈尹默这个字的出处,希望各位行家,不惜赐教

这字是个练家子干的。

可是,这样子的作品真不知道是怎么造成的。

我看过沈尹默先生的大作和随性手稿,真没有见过如此到处乱飘的笔画。

沈尹默真的是书坛最后一位大师吗

书坛最后一位大师?不知从何说起,但我知道他绝对是近现代书坛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师。

沈先生1883年出生,1971年去世,浙江吴兴(今属湖州)人。

他出生书法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擅书,他十二岁开始学习书法(敲桌子,划重点,看来学书法十多岁也不算晚),二十四岁从日本游学归来,三十岁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此一时期,他专攻北碑,于《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张猛龙碑》临写尤勤。

四十八岁后,他开始致力于行草,由唐宋诸家上溯二王。

他有着坚实的传统功力与圆熟的笔墨技巧,他食古能化,万变自溢于寸心,下笔天成,一息可通千古。

沈尹默的行书很妍媚,但绝不甜俗;很俊秀,但绝不佻浮。他精于 用笔,点画周到,轻重之际,肥瘦适中,秾纤之间,修短合度,富有一种平和调畅的气韵,是典型的南派风格。

他精于腕法,随着笔势的流转,盘旋飞舞,如行云流水,显得自然而飘逸。他中年时的行书虽媚熟可喜,隐然唐人家法,但体势平正。至晚年时,渐趋圆熟,时出奇宕之姿,从而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沈尹默的标准楷书,够“标准”吗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关于“标准楷书”是问题,我们怎么看?只要是楷书,都是“标准楷书”,因为,楷书是一个系统,所以,颜真卿的楷书是标准楷书,欧阳询的楷书也是标准楷书,赵孟頫的楷书也是标准楷书,那么,沈伊默的楷书,当然也是标准楷书了。

楷书本来就是作为“楷模”学习的书法。所以,所有的楷书都是“标准楷书”了。

不过,历史上真没有标准楷书这种说法,以“标准”论书法,应该是近代民国出现的一种新思想。

最早在书法领域提出“标准”概念的,是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他致力于草书标准化研究,提出了“标准草书”这个概念,于是努力研究古代草书规律,于1932年创作出版了《标准草书》这部字帖和他的论述。

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的出版,是书法界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对于普及和了解草书,是非常不错的启蒙,一方面,也有人批评草书的标准,会影响草书的创作和发展。

这些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比较,草书和楷书不一样。楷书什么风格写出来都没有不好辨认的问题。

而草书就不一样了。不同书法家的草书差别很大。辨认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是不是草书可以“标准”?于右任先生提出了一个大家关注的,书法问题。

实际上草书真的“标准化”了,也没有那样严重,好像草书从此就没有生气勃勃的艺术自由了。

草书有一个基础学习阶段,这是完全应该的,这就需要一定的“标准”,标准实际上就是规范化程度而已,再说,草书尽管不需要标准化,但是,草书也不能随意发挥,这是大家都清楚的。

至于沈伊默先生的“标准楷书”问题,我们还没有看到,沈伊默先生自己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从逻辑上来说,楷书本身就是标准字,还提什么“标准楷书”呢?

楷书不标准,还有什么字是标准字?

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人说沈伊默的楷书“很标准”,这或许就是“沈伊默楷书标准”的来源吧?

其实,这是误解,人家评论沈伊默的楷书写得好,标准就是一个美的方面,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据一些网友说,沈尹默先生在抗战以后写的楷书《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这个书法作品“够标准的”,这个评论没有问题。

沈伊默先生创作于1947年的这个书法作品,确实具有新的书法美学价值。

他吸收了魏碑的笔意,有以唐楷为基础,既不是严格的唐楷,也不是看起来还有“魏碑”的尾巴,当然是“标准的楷书”了,这样形容沈伊默先生的楷书,我觉得真的没有任何问题,也不是说,沈伊默先生的楷书,就是唯一的“楷书”。

我们知道,民国时代还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国家的各种标准化进程是难以推行的,民国虽然已经在推动中国文字改革,但是,文字改革的目标还在于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对于书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

国家也不可能推行书法“标准化”的政策,所以,根本就没有“标准楷书”的可能性。

沈伊默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个人也是一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热衷于对白话文的推广,他自己也是用白话文写诗的作家。

同时,他是一位书法家。在民国时期,文化界的概念里,也没有书法家这个词,但是,这一时期的文人,都是从旧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书法也是非常亲近的,对善于书法的人,也是非常尊敬的。作为一个学者,把自己的书法水平提高,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担当和精神诉求,所以,书法在文人学者的心中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

沈伊默先生的,《孙蕉轩九十大寿册页》这个作品,写的修润开张,严谨俊逸,毫无馆阁体的匠意枯燥。

虽然是楷书徐徐道来,但是,非常耐人寻味,你看了一页,就想看下一页,一页一页看下去,也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这就是书法家的文化气息。

这种很难学到的文化气息,你就是用什么标准,也是学不到的。

沈伊默先生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什么“标准楷书”,但是,他的高超的书法修养和高度的文人情怀,确实是够“标准”的。

作为著名书法家的沈伊默,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的巨大变革。

但是,他对二王体系的书法,情有独钟,他一生都是以二王为指归的,所以,他的书法更有一种二王的影子。

但是,在文革时期,为了推广简化字,沈伊默先生也参与过简化字书法的创作,这些简化字的书法,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标准化的楷书”,因为简化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实现全国最统一的标准化汉字。

但是,汉字简化字的推广与我们的书法学习,还不是一回事。

书法可以继续自由书写和使用历史上的各种汉字书法字体。但是,公众使用的简化字只能以国家颁布的简化字为标准。

这是完全不同的汉字文化概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