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的功劳是否比得上萧何、张良和韩信如果比得上,为何刘邦没将他列入汉初三杰刘邦对陈平是什么心理?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_韩信_刘邦_项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萧何简介 韩信 刘邦 项羽

本文目录

  • 陈平的功劳是否比得上萧何、张良和韩信如果比得上,为何刘邦没将他列入汉初三杰刘邦对陈平是什么心理
  •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 萧何献计杀死韩信后,世人为何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谁什么意思
  •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为何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 哪个历史人物出现的典故(成语)最多
  • 初汉三杰,以萧何为首,这种说法对吗

陈平的功劳是否比得上萧何、张良和韩信如果比得上,为何刘邦没将他列入汉初三杰刘邦对陈平是什么心理

汉高祖刘邦病重时,就找来吕后安排后事。吕后问他,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汉高祖说:可以让曹参接替。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高祖说:王陵可以接替。不过王陵有点直,可以叫陈平帮助他。陈平有足够的智谋,但是不能独挡一面。……

刘邦登基后,曾自豪的说他会用人,一生用了汉之“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才有了大汉朝的建立。对陈平,刘邦临死前的遗嘱也算是终生的评价。

陈平贪财好色,刘邦很清楚,关键时刻陈平也立功不少。比如荥阳时,刘邦被围,眼看着要失败,陈平献计,让纪信假扮刘邦,带千余名美女出城,假意投降项羽。项羽大军听说刘邦出城投降,自然都来看,放松了警惕。陈平和刘邦趁机从另外的城门逃跑了。

之前,陈平给刘邦要重金,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项羽果然不听范增的计谋,范增离开项羽。这也是刘邦有了够翻盘的机会。

陈平还有一计立功,是刘邦被围白登山时,大军已经被围七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陈平献计找到冒顿单于的新婚妻子阏氏,告诉她汉朝将献美女给冒顿,并让其看了画像。如若阏氏能说服冒顿退兵,这个美女就不再送来。阏氏果然规劝冒顿,第二天就退兵了。

白登之围,陈平的计策显得有些牵强,或许还有更多的条件,但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陈平的功劳不小,却不能与刘邦说的汉之“三杰”相比。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自身出发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去年我老婆做个小手术,住院期间我陪护了一个星期,她的一位病友和她处的不错,于是我就和她病友的老公攀谈起来,得知其西安交大硕士毕业,目前在华为工作,方向是智能制造,属于西北地区负责人之一。

我自认为从小就喜欢历史,还算是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但和人家交流后才发现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积累而是变通,当你达到了某方面的专家级别后,你就拥有的一种能力,可以迅速在任何领域达到精通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是可以复用的。他提到了很多观点,对于我而言都有很大的启发,让我真正有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认知这个东西,可以让不同专业领域的人达成共识,萧何是搞后勤的高手,却不会排兵布阵,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好的治粟都尉,但这不影响他们之间达成共识。记得有部武侠小说提出的观点:“绝世高手的共通境界”,我想指的就是共识吧。

萧何对韩信的考察,主要是通过两个人的交谈,而韩信对萧何所说的话,自然和对刘邦时所说的不同,就像他可以用“大王要争天下,怎么能杀害我这样有用的人!”可以说服夏侯婴,但对萧何却并不适用一样。对于萧何这样的人,韩信要从其熟悉的领域入手,而且韩信不是空谈而是实干,你认为韩信认真起来,难道做不好治粟都尉的分内之事吗?况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就是军事的一部分,因此韩信这个治粟都尉不仅称职而且优秀,让萧何不得不刮目相看。韩信在萧何面前表现出来的不是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非凡的统筹调度能力。

同样在刘邦接见韩信的时候,韩信把自己的战略分析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刘邦缺少对抗项羽并战而胜之的信心。于是韩信就从这里入手,分析了项羽的弱点和刘邦的长处,让刘邦坚定了兵进三秦和项羽争天下的决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能够让夏侯婴、萧何、刘邦都认可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韩信具备通识的明证,这也是他能够被夏侯婴、萧何推荐,最后被刘邦重用的根本原因,他可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萧何献计杀死韩信后,世人为何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这是萧何向吕后献计杀死韩信之后,流着泪水说出的一句话。

在有的人看来,萧何计杀韩信的做法让人不耻,认为他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而有的人却认为萧何计杀韩信是一种无奈之举。正如他所言的那样,计杀自己的“好友”,萧何终究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不过,说到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足以引起热议的话题。

韩信弃楚投汉之后,得到萧何的力荐成为了刘邦座下的破楚大将军。也就是在这个舞台上,韩信充分施展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立下了不世功勋,成就了王侯之业。然而,后来吕后欲除韩信而无计可施时,萧何又献计助吕后除去了韩信。

因韩信的成功和失败都跟萧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人都对其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进行评价,时至今日,这个成语已然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那么,这句口头禅当中的“成也萧何”是否真的说得过去呢?

事实上,尽管韩信是因为其强大的军事才能才能一路“出将入相”,但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受到了萧何的赏识。

一、“成也萧何”

萧何与刘邦两人是同乡,因私交甚密,加上他经常帮助刘邦的缘故,使得他深受刘邦的信任。在刘邦起兵攻打三秦时候,令萧何固守汉中,足以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也正是如此亲密的关系,萧何在刘邦面前才能说得上话。

而韩信呢,一开始则是一个落魄的子弟,因为没有门路的缘故无法踏入仕途。在项梁起义之后,韩信起了心思打算去投奔对方。结果,虽然成功找到了出路,但是并不受项梁重用。因自恃才华高绝的缘故,韩信愤而弃楚投汉。

韩信成为一名治粟都尉时,萧何开始与韩信进行接触。通过一番交流之后,萧何就发现韩信此人有将帅之才。于是,对韩信格外欣赏的他多次在刘邦面前进行举荐。奈何刘邦一开始死活不肯重用韩信,韩信听闻之后,一怒而奔走。

最后,萧何在刘邦面前说韩信此人当真是国士无双,还说刘邦若是欲取天下,非韩信此人再无能与之成就大事的人了。经过一番口舌之后,刘邦终于同意重用韩信,并且封其为大将军。正是因为得到这个舞台,韩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将,更是帮刘邦立下不世功勋。

从这一点来讲,韩信能够官拜大将军,能够一展所长,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萧何的举荐的。也就是说,“成也萧何”说得真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么,“成也萧何”的下一句,“败也萧何”是否能说得过去呢?

实际上,尽管韩信的败亡主因并非是萧何,但因萧何献计欺骗了韩信的缘故,使得韩信迅速败亡了。

二、“败也萧何”

从史料记载中的事迹可以看出,韩信败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说萧何反复无常,简单的献计之后就杀了韩信。其败亡的主要原因跟刘邦诛杀功臣有直接的关系,更是跟他自己有逆反之心有重要的关系。

韩信的军事才华在当时可谓是声名极盛,在楚汉相争的战争年代,他的军事才能得到极大发挥。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在战场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屡立战功的他根本无人能与之相比。也正因如此,韩信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一大重臣。

然而,随着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之后,这种情况就开始改变了。韩信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委任重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的军事势力越来越大。

名义上,韩信是刘邦手下的臣子,要受到刘邦的节制,但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然“如日中天”,甚至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另外一个项羽了。

下齐之后,韩信据势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实在是让刘邦心境乱跳。后来刘邦并未如韩信所愿,反而借着伪游云梦擒下韩信之后,将其兵权削弱,封其为淮阴侯。

至此,韩信应该能够感受到刘邦的决心,因而只要韬光养晦下去,未来未尝不能得偿所愿,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然而韩信却多次在刘邦面前炫耀兵威,实乃是取死之道耳。

在项羽尚未败亡之前,刘邦其实是无法奈何韩信的。因为正如同萧何所预言的那样,非韩信不足以取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根本没有人能够抵御项羽。

等到项羽败亡之后,韩信的兵权已然大到了刘邦无法掌控的程度,因此,刘邦“不得不”伪游云梦削其兵权。

而韩信呢,在被削兵权之后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内心起了谋逆的念头。可惜,韩信在打算袭击吕后、太子等人时,其消息被吕后所知。随后,萧何献计于吕后,写信将韩信欺骗了过来。等韩信来了之后,被吕后指使武士绑缚起来,直接被杀死在了长乐钟室。

从这一点来说,“败也萧何”的说法,也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那么,萧何计杀韩信之后,痛哭留下的“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是否是惺惺作态呢?

其实,若是站在萧何的角度来看待此事的话,那他在计杀韩信之后有痛哭的表现也就很正常了。

三、不得不杀

韩信是从一介治粟都尉开始,而被萧何赏识看重举荐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起码有一半的功劳都要算在萧何的身上。而韩信能有如此成就,想来世人对其评价,也多半会带着“萧何识人有术”的标签。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韩信越是厉害,越是立下大功,那萧何应该更加高兴才多。那他有什么理由计杀韩信呢?计杀韩信之后,说不得他自己也要背一个“识人不明”的骂名,那又是何苦呢!

其实,从韩信谋逆之心萌发,欲袭击吕后和太子等人之事就可以看出来。若真的让韩信得逞的话,那么刚刚一统的天下又会陷入战乱之中,而天下百姓又将步入连年战火的纷乱时代。这一点,萧何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尽管是萧何举荐了韩信,成就了韩信的不世伟业,但他为了天下百姓,却不得不将韩信计杀。正因如此,萧何计杀韩信之后,才会流着眼泪说自己不负天下苍生。如此说来,这是萧何痛心之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事后的痛哭姿态也并非是惺惺作态。

从这一点来看,萧何助吕后除掉韩信是符合国家利益的,这件事无论是站在刘邦一方还是站在他自己一方,无疑是有功于国家的。

不过,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胡三省等人认为刘邦诛杀韩信是有错的。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中,作者也认为韩信是值得同情的,认为韩信之死纯粹是吕后和萧何合谋所致。

随后众多小说都为刘邦开脱,认为韩信因谋逆而咎由自取,其败亡主因被归咎于萧何身上。久而久之,后人就越发觉得“败也萧何”名副其实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谁什么意思

这句话流传2000多年,意境非常美好,指的是在楚汉争霸之初,萧何为刘邦追回韩信这位军事奇才的典故。

一、无名小卒,离楚奔汉

韩信在从军前被漂母施饭、忍受地痞胯下之辱的典故这里就不再重复。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在楚国贵族后裔项梁率兵渡过淮河后,一心想立一番大事业的韩信主动前来投靠,希望能在这个当时实力最强的势力中出人头地。

但是很遗憾,在这期间,项梁连他的名字都没记住,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

在项梁被章邯击败身死后,韩信所在的残部自然归于项羽麾下。这时,他终于往上提升了一个台阶:担任了项羽的“郎中”。这个郎中在那时指的是侍卫,并不是医生。

在领导身边,出头的机会那自然就多了。然而,项羽作为传统贵族,加上自身指挥打仗能力一流,向来信奉的是实力,对于“兵不厌诈”这一套非常反感。所以韩信多次提的计谋,都被其无情否决。

眼见自己没有出头之日,韩信决定另投明主。在秦国灭亡、项羽广封诸侯之时,韩信投靠了汉王刘邦的队伍,进入蜀地。

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但是,在汉营一无背景、二无人脉,韩信再次成为了无名小卒。

这还不是最惨的,有一天,韩信所在的小队有人犯了军规,按军令应当全队斩首。幸运的是,排队砍头时,韩信的顺序在最后。在前面13个人头落地之后,看到刽子手走向自己,韩信决定最最后一搏,他抬头看到了刘邦的亲信—藤公夏侯婴,大喊:“汉王难道不想逐鹿天下吗?为何要杀掉壮士!”

眼见一个无名小卒能点出刘邦的心思,夏侯婴深感好奇,韩信得以捡回了性命。

紧接着夏侯婴把韩信叫到身前问话,对其学识、见地深表诧异,直接推荐给了刘邦。但刘邦此时并未看出韩信有过人之处,就安排了个管理粮草的低级军官职位。

三、追回来的大将

当了小领导后,平台自然不一样。韩信在这期间多次跟萧何交流,给这位刘邦的丞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岗位却一直没变。

后来,在往南郑行军的途中,由于思念故土,许多祖籍在东方的士兵纷纷逃亡。不安于现状的韩信也混在人群中一同开溜。

得知韩信跑了,萧何来不及跟其他人打招呼,起身就追。刘邦以为这为左膀右臂也抛弃了自己,气的捶胸顿足。

过了一两天,萧何带着韩信归来,并正式向刘邦推荐了这位军事奇才。

眼见自己的顶梁柱去而复归,此时的刘邦早已欣喜若狂,对萧何可谓言听计从。

设坛、拜将,韩信这位无名小卒,一跃成了汉军的大将,全军震惊。

讽刺的是,汉朝建立后,在吕后要诛杀韩信之际,也是萧何把韩信骗到宫里。所以,他追韩信也好,坑韩信也好,都是出于对刘氏的忠诚而已。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其实韩信一生就如韩信墓上所写的对联一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而“成也萧何败萧何”说的就是对联的上联,“生死一知己”这知己指的就是萧何。

韩信在从军之前家庭贫困,差点饿死,这一日在河边饿得晕了过去,幸好河边有一洗衣服的老妇人把他救了起来,接到家里将养十多天,韩信才好了起来,所以这位老妇人就是韩信的救命恩人,如同再生父母,韩信富贵以后认老妇人为义母,为老人养老送终,报答了当初的救命之恩。

韩信从军之后在项羽账下不得重用,后来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受重用,于是韩信一气之下准备离刘邦而去,刘邦的谋士萧何却是慧眼识人,看出韩信能力不凡,萧何知道韩信愤然要离刘邦而去的时候,来不及禀报刘邦,连夜追上韩信,劝得韩信回心转意,并大力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从此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大汉江山大部分也皆为韩信所打下,为此刘邦也大力封赏韩信。

在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项羽被打得一败涂地,被韩信一路追赶,追赶到荥阳时韩信按兵不前,刘邦多次催促韩信进兵彻底击溃项羽,而韩信就是按兵不动,这时萧何就告诉刘邦说这是韩信在向汉王讨封赏呢,于是刘邦当即封韩信为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还赐予韩信五不死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天下没有捆绑韩信的绳子,天下没有刀剑可杀死韩信。韩信见到封赏之后立刻行军追赶项羽,最终逼得项羽乌江自刎。韩信的军事生涯和成就皆因萧何而成,一身的功名成就也由萧何而生,所以成也萧何,也是生死一知己。

韩信后来因为功高震主,最终引起刘邦猜忌,而刘邦承诺过韩信“五不死”,所以韩信之死也由萧何与吕后设计而来,刘邦为了杀掉韩信,故意出游不在宫中,而萧何把韩信骗入宫中,吕后以韩信勾结巨鹿郡守陈豨谋反为由,决意诛杀韩信,韩信搬出当年与汉王的“五不死”信约,结果吕后把韩信带到顶棚遮天,地下铺上地毯的屋内,刘邦还不在宫中,吕后信守“五不死”信约,派遣数十名宫女手执木棒将韩信活活打死在这所屋内,完成了刘邦对韩信的“五不死”信约。

因此韩信之死也在萧何身上,因为韩信比较信任萧何,毕竟萧何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听了萧何的话,万没想到设计谋害计划自己的正是出自萧何之手。所以韩信败也败在萧何身上,而最终韩信死在吕后之手,这也就是对联中存亡两妇人的因吕后这个妇人而亡。

韩信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的悲哀在于他没有张良那么睿智,太执着于功名利禄,张良则是明哲保身,天下平定之后让出权力退隐田园,所以封建皇权的亘古不变的道理就是太平本是将军定,岂让将军见太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道的却是韩信。无论韩信“成与败”,萧何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就了刘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能成为开四百年汉朝帝国的第一代丞相,不是浪得虚名的,说中华第一相也不为过。

01

成也萧何

韩信先投项羽,后投刘邦,都没有安排满意的工作。老板不管你啥学历,不管你自己说能力有多强,业绩说话啊,一下子把韩信卡住了。

投奔刘邦后,给韩信安排的工作是督办粮草,恰恰就在萧何手下当差。老同志萧何一心想把公司搞好,公司的事就当作自己的事情。新员工来了以后,多次跟他谈话,介绍公司的情况,特别夸奖老板如何能干。通过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发现韩信,虽不是个好同志,名利心过重,但工作能力很强,是可以用其所长的,控制的好,完全可以避其所短。

萧何如此清楚韩信,而韩信却不了解萧何,不信任萧何,不信任刘邦。韩信不会识人,这就是差距哦。

于是,韩信跑了,萧何连夜去追。刘邦不高兴了,韩信跑了就跑了吧,你萧何也跑了,心里那个堵啊。

一会儿,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心里虽然对韩信依然疑惑,但既然萧何如此看重,就听萧何老哥哥的吧。这才是大老板啊!

于是,筑坛拜将,成就了韩信。

02

败也萧何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韩信的确做到了。赚了钱老板高兴,前提是你得把利润交到公司来,由老板来分配啊!你是赚了不少钱,可你想都揣兜里,或者想多分点,老板就不高兴了。自己挣了自己花,还要我这个老板干嘛呢?!

韩信在攻下赵魏等地之后,按兵不动,不急于进攻齐国,想跟老板讲价钱。攻下齐国以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

刘邦那个气啊,当时就想办他。张良陈平一脚就把刘邦踹醒醒啦,立马说要封就封真的,看你这点出息吧!老板翻脸比翻书快啊!

刘邦想啊,不花一分钱给你个帽子先戴着,回头就收拾你。

看看韩信这情商,哪是败也萧何哦,败在自己的脑残上。不看看对手是谁?韩信打仗是行,玩政治,哪里是刘邦,萧何的对手啊!

你来是打工的,起码人家萧何持有原始股,是第一批股东。你没有赶上第一次发行时购买原始股,但以后续持也可以。但你总想着盈利就分红,大盘一涨就套现。老板就不高兴了,我还没跑你先跑了,我现在还在跟项羽忙活呢,我这个汉王帽子还说不定哪一霎就被风给刮跑了,你现在就坐地起价了,老板很不高兴,你后果很严重哦!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假装忘记不提这茬,可刘邦没忘啊。韩信能受胯下之辱,这伙计能憋。现在憋着,不定哪时就想事事啊!

于是,找到萧何,说:韩信这小子是你追回来的,还是你把他弄走吧。

萧何想:我靠,这算那挡子事啊!转念一想,当年大老板就怀疑我跟韩信一起逃跑,现在我不办他,就得先办我啊!本来我就是替大老板打工,又不是给韩信打工。黑灯瞎火的去追他为的是替刘家打天下,处理韩信也是为了刘家坐天下啊!

于是就把韩信办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永远是那个一心替大老板解忧的萧何,韩信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

03

汉初三杰,首功第一

韩信,张良,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论功行赏,萧何第一。可能有人不服,很正常,当时就有人不服。有人说,封韩信第一,张良不服;封张良第一,韩信不服。干脆给萧何吧,自己没得到,最想得到的人也没得到,心里也算平衡了。

其实不然。

没有萧何坐镇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精心经营筹划,把兵员和粮草源源不断的输送前线,韩信你还打个鸟?鸟都打不下来!

有人说,楚汉之争后期,韩信可以有势力与项羽刘邦一决高下。那为何韩信不自己当老板呢?韩信不傻啊,不说其他,仅仅是没有萧何帮助筹备粮草,就玩不下去。可见萧何这个首功不是虚的,是理所当然的。何况刘邦啥时候糊涂过呢?刘邦那是如来佛,孙猴子又如何?一切尽在掌控中。

刘邦把第一任丞相交给萧何,这可不是论功行赏了吧。

04

萧规曹随

萧何做了丞相后,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干得有滋有味,大老板还是很满意的。

这个没有啥好多说的。

这不终了终了,大老板还是垂询萧何,您看看您老人家之后谁做你的接班人比较合适啊?

萧何说曹参,好啊,萧规曹随,政权平稳过渡,这个很重要啊。

05

自污求保

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一个个倒下了,没有牺牲在鬼子的屠刀下,却死在了大老板的猜忌中。

那为何萧何就能独善其身哪?

还是这老同志做得好哪!

刘邦收拾了各异性诸侯王之后,也开始怀疑萧何。

萧何一向清正廉洁,讲政治,守规矩,是个模范高级干部。

有人悄悄的给他建议,如此下去你要玩完啦。

木的办法,就趁刘邦平叛的时候,利用督办粮草的机会,强买强卖民宅弄了几千万,那可是汉代的古币啊,放到现在那得是多少钱呢,哦,就是在当时也不少啊,而且嚣张的说爱去哪就去哪告去!

刘邦平叛回来,老百姓是沿路拦驾喊冤,刘邦那个气啊,一下子把这些状子摔在萧何面前,看看你都干了些啥啊。

刘邦放心了,萧何心里踏实了。

做帝王的最担心的是有人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收买人心啊!

为何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的一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当然也有人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韩信。为什么韩信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总结呢?要想知道为什么,还得看看韩信的生平事迹。

韩信被称为中国古代兵仙,中国古代最会打仗的将军之一。韩信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比如战无不胜、国士无双、一饭千金、多多益善、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解衣推食、居常鞅鞅、功高震主、勋冠三杰、伪游云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心难测、钟室之祸、独当一面、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推陈出新、不赏之功等。

韩信虽然充满军事才华,但是时运却十分不济,韩信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韩信在淮阴期间,就是一个有名的跨夫,今天在东家蹭一顿饭,明天在西家蹭一顿饭。韩信甚至跟着一位漂母混吃混喝了一段时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韩信投到了项羽帐下。但是项羽根本不重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韩信。韩信在项羽阵营中官职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郎中。韩信提出种种有建设性的意见,项羽也没有采纳。韩信在项羽帐下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最后韩信只得前往汉中投奔刘邦。

韩信到达汉中之后,不知道犯了什么法,按照法律要被斩首,幸亏被经过法场的夏侯婴遇见。夏侯婴跟韩信交流一番之后,发现韩信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夏侯婴便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刘邦却不认为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封了韩信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但是韩信的志向远远不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韩信担任治粟都尉期间除了发明推陈出新之法外,还结识了萧何等人。韩信经常和萧何等人讨论兵事和国家大事,萧何在一次次交谈中认识到了韩信的能力。萧何从韩信的言谈举止中发现,韩信绝不是等闲之辈,韩信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萧何应该多次向刘邦举荐过韩信,可能刘邦一直没有意识到韩信的才能。

韩信也猜测萧何应该多次推荐过自己,认为刘邦也看不上自己,于是便有了逃亡的意思。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韩信加入逃亡大军。萧何听说韩信逃亡的消息之后非常震惊。萧何知道韩信这样的人才只有一个,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萧何来不及多做请示,便连夜追赶韩信,以至于有人认为萧何也已经逃亡。萧何追了一两天才追上韩信。刘邦听到萧何回来的消息之后的表现是且怒且喜,大骂萧何说:“若亡,何也?”萧何连忙解释道:“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当刘邦听说萧何所追的是韩信这个跨夫的时候,非常愤怒,再一次骂道:“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这时候,刘邦才意识到韩信的能力。在萧何的一再请求之下,刘邦终于同意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知道韩信出身低微,名声不好,而且没有尺寸之功。如果刘邦只是因为自己的举荐而封韩信为大将军,众多将领势必不服气。萧何为了树立韩信的威信,对刘邦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最终接受萧何的建议,封坛拜将,册封韩信为大将军。正是由于萧何的举荐,韩信成为汉军最高统帅,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战神韩信。

韩信率领汉军击败三秦,和刘邦一起重返关中。彭城大战期间,韩信在荥阳一带成功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接着韩信奇袭魏都安邑一举消灭西魏国,并且俘虏了魏豹。井陉之战中韩信消灭了二十万赵军,杀死了陈余,活捉了赵歇,一举灭掉了代国和赵国。韩信灭赵之后,大军陈兵燕赵边境,用政治手段逼迫燕国投降,成功占领了燕国。韩信又在齐国打败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并杀死龙且,灭掉了齐国。最后韩信在垓下围困项羽,成功将项羽逼死。楚汉之争期间,韩信先后灭掉了三秦、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九个国家,堪称大汉第一功臣。

韩信能取得如此战果,能够在楚汉之争期间名扬天下,能够成为我们熟知的兵仙,一切都要感谢萧何。所以才会有成也萧何之说。

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已经不需要兵仙韩信,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天下。这时候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韩信已经成了刘邦心中的假想敌,刘邦只有拔除韩信这个最大的功臣,才能安心做皇帝。所以刘邦在陈平的建议下伪游云梦,趁机将韩信拿下,押解到了长安。韩信也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刘邦虽然已经解除了韩信的兵权,但是刘邦内心依然忌惮韩信。不光刘邦忌惮韩信,吕后更是忌惮韩信。吕后害怕刘邦去世之后,自己和刘盈镇不住韩信,所以想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解决韩信。

公元前197年,刘邦率领军队平定陈豨。就在此时,韩信的家臣揭发韩信谋反,吕后便加紧部署擒拿韩信。虽然此时的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但是吕后还是有所忌惮。吕后虽然手中拥有军队,她还是担心韩信的军事才能。所以吕后想到了韩信的恩人萧何。萧何意识到只有坚定地和吕后站在一起才是自己的出路,于是萧何决定出卖韩信以换取国家安定和自己的荣华富贵。萧何和吕后认为:韩信已经上过一次当,如果直接以行政命令召唤韩信的话,韩信有可能不走出府门。所以他们最终商议的结果是让萧何前去韩信府上诓骗他。史称: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韩信虽然对萧何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但是萧何却欺骗韩信说:“虽疾,彊入贺。”

韩信觉得萧何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韩信相信萧何是一个厚道之人。韩信出于对萧何的信任,跟着萧何来到了皇宫。韩信到了皇宫之后没有发现祝贺的群臣和刘邦,只见到了吕后。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又被骗了,上一次被刘邦和陈平骗了,这一次被吕后和萧何骗了。韩信幼小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伤害,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受到伤害。吕后可比刘邦要狠得多,他不像刘邦还讲点情面,这个女人是一点情面都不讲。吕后知道韩信不仅是他最大的威胁,将来也会是她儿子最大的威胁,所以要趁着这机会除掉韩信。吕后根本没有征求刘邦的建议,直接杀了韩信。韩信也真是可怜又可悲,被知音出卖,被一个女人所杀。

如果不是韩信信任萧何,他绝对不会轻易离开淮阴侯府,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吕后处死。萧何在韩信最困难的时候举荐了他,让韩信有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但也是萧何亲手将韩信推进了火坑,直接将韩信送上了断头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的是: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成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知识拓展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谋反,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哪个历史人物出现的典故(成语)最多

答:我个人认为是韩信,根据资料列举大约38个之多。

为您列举:

战无不胜 、国士无双 、一饭千金、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沈沙决水,半渡而击、

背水一战 、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十面埋伏、 兵仙神帅、

胯下之辱 、解衣推食、居常鞅鞅、 功高震主、 萧何月下追韩信、金石之交、

汉中高对、 独当一面 、略不世出、不赏之功、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推陈出新、百战百胜、 勋冠三杰、 伐功矜能、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伪游云梦、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心难测、 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问路斩樵。

初汉三杰,以萧何为首,这种说法对吗

刘邦初定天下时,在洛阳南宫里宴请群臣。刘邦说,我有一问题问题问大家,大家了畅所欲言,不要有顾忌。问题是:“为什么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天下”?

大臣们议论纷纷,高谈阔论开来。王陵说,陛下一向对人傲慢,不如项羽宽厚。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每次胜利后,都有封功行赏,和天下人共同得利。可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也不赏功,得了土地更不封赏,所以不得民心,故而您得天下,项羽失天下。

汉高祖刘邦大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失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用人上说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去子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举兵攻打,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能够为我所重用,所以我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被其重用,所以项羽被我打败了。”

刘邦的“人杰”论由此而来,在对文武群臣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丞相萧何“功最盛”。群臣哗然,特别是那些武将们纷纷表示不满。都说自己在战场上披坚执锐,多的经历上百场战斗,少的也有几十场征战,刀山箭雨里过来的。萧何不过一书生,在后面做后勤工作而已,怎能是头功?

刘邦说:“这好比打猎,追杀猎物的是狗,二发布命令靠人,像你们不过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啊”!

刘邦的“功狗”论,肯定了萧何第一功的地位。萧何在刘邦逐鹿中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刘邦心里是十分清楚的。楚汉之争,于刘邦不利时,如果不是萧何稳定关中后方,粮草与士兵源源不断的供给,刘邦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固然,萧何“功人”地位不可磨灭,但是,主要还是看帝王能不能一言九鼎的承认。刘邦应该是没有讳言臣下的功劳,更没有忘记萧何的第一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