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后来_韩信被封为楚王_他是怎么报答那个漂母的_韩信_知遇之恩_亭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漂母 韩信 知遇之恩 亭长

本文目录

  •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 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他是怎么报答那个漂母的
  • “千金一饭酬漂母”是怎么回事

能不能说一说关于报答“知遇之恩”的历史典故,或者人物事迹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缔造了大约三万多个成语,我们现今常用的成语也超过了一千个。绝大多数成语都有其来历。粗略统计,成语来历最多的当属佛教经典。比如我们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昙花一现、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属文化经典作品。当中又属《四书五经》为最。我们熟知的如燕尔新婚、辗转反侧、忧心忡忡、言过其实等等都是。

其三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这当中,当属韩信的经历所缔造的成语最多,有三十多个。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等等都是。

第四属神话寓言故事。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等都是。

第五来源于民间口语相传,约定俗成的成语。如鸡鸣狗盗、梁上君子、三令五申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于《元史·刘因传》“因尚感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了解并赋予重任的恩情。

关于知遇之恩的历史故事很多,举不胜举。流传至今的如俞伯牙与钟子期、刘备与诸葛亮、韩信与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的关于知遇之恩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当属嬴渠梁与商鞅。他们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义,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范千古无二。

商鞅身怀大才却身陷魏国无以致用,他感动于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强国的浩瀚之志,毅然来到秦国一展抱负。而嬴渠梁却是感动于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高风亮节,君臣二人从初识便许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绕子矜,来生亦相将”的铮铮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终通过战时法制的变法将一个积贫积弱临近崩溃的秦国建设成为“民无私斗、官无贿赂、商无欺诈、工无作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兵士勇于公战不死不休”的新型国家。为秦国的强盛和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间是相互而不是单方面的。商鞅于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于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一对君臣合作至死无间的典范。

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他是怎么报答那个漂母的

韩信落魄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有一次居然靠漂母的午饭才活了下来。

漂母就是在河边漂洗亚麻的老妇人。那时候很多衣服是亚麻做的,很多老妇人在河边漂洗亚麻。漂母每天都去河边,午饭也在河边吃,算是她的工作餐。

韩信跟乞丐一样,没吃的,就到河边钓鱼。结果鱼没钓上来,自己反而饿昏了。漂母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拿出来给韩信吃。

韩信也是没出息,有手有脚的大小伙子就这么吃了40多天老太婆的工作餐。最后韩信说:“等我发达了,我一定报答你老太太。”

漂母就骂韩信:“我是可怜王孙你,谁贪图你的报答呢!”

这里王孙的意思和后来的“公子”差不多,就是一种尊称,可见韩信出身还是比较高的。

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家乡正好在自己的封国内,他衣锦还乡,拿出了1000斤黄金来答谢漂母。

“千金一饭酬漂母”是怎么回事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本是平民出身,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由于无官无爵,而且又不从事生产,因此生活异常落魄。起初,韩信还能靠变卖家产为生,但等到家里面的东西被他卖得精光后,便只能沦落到靠“蹭饭”为生的窘境,由是屡遭乡人的鄙弃(“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见《史记·卷九十二》)。

一开始,下乡南昌亭长因为看到韩信相貌不凡、见识过人,很是欣赏他,便经常招呼他到家中吃饭。然而韩信接连数月都到亭长家“蹭饭”,时间一长便让亭长的妻子无比嫌弃。亭长的妻子为了把韩信赶走,便每每一大早便做饭、吃饭,等到韩信按照之前的饭点赶来时,却发现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的饭菜。

正所谓“人要脸树要皮”,韩信虽然人穷但志不短,因为受不了亭长妻子的羞辱,一怒之下甩门而去,此后便再也没有登门(“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引文同上)。

然而志气毕竟代替不了饭菜,吃饭问题依旧是困扰韩信的大问题。为了弄到食物,韩信便经常在护城河边钓鱼,由于常常钓不到鱼,常常饿得眼冒金星。某日,韩信又在河边钓鱼,由于腹中饿得发慌,身体不停地抖动。恰巧这一幕被经常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即“漂母”)看到,后者因为可怜他,便拿出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正因为这些食物,韩信才侥幸免于被饿死。

等到漂洗工作结束后,漂母要跟同伴回乡,临走前最后一次拿食物给韩信吃,并跟他作别。对于漂母数十天的养护之恩,韩信感激涕零,便信誓旦旦地跟她讲:“等到我韩信富贵了,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没想到漂母听后很是生气,便数落他说:“堂堂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自己,丢不丢人?老身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呢?”韩信听后,心中甚是惭愧。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引文同上。

韩信既然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再加上漂母的一顿批评教育,终于明白自己不能坐困愁城,在淮阴这个小县城浑浑噩噩的过一生,而是应该勇敢地走出去,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所以数年后,等到项梁、项羽叔侄起兵并渡过淮河后,韩信便仗剑从军,由此开启一段轰轰烈烈且无比传奇的“创业之路”。

韩信虽然服侍项梁叔侄多年,但可惜“明珠暗投”,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蹉跎数年依然只是个持戟之士(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韩信不甘心就此埋没才华,便转投到刘邦阵营,经过相国萧何、大将夏侯婴的大力荐举,终于获得刘邦的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作为汉军主帅,先是击破楚军于京、索之间,接着又陆续消灭或征服西魏(魏豹)、代(陈余)、赵(赵歇)、燕(臧荼)、齐(田广)等国,并参与汉军对楚军的最后总决战,在垓下大败项羽后,又逼迫其自杀于乌江岸边。在刘邦灭亡项羽的过程中,韩信经历大小数百场战斗,一向是用兵如神,几乎从未败绩,故被后世尊称为“军神”,名气可跟吴起、白起等人比肩。

汉朝建立后,高帝刘邦鉴于韩信功劳甚伟且手握重兵,便在解除其兵权的情况下,册封他为楚王,定都下邳(“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引文同上),统治包括老家淮阴在内的大片地区。昔日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如今一跃而成为万人之上的诸侯,实在是过于传奇。

韩信就任楚王后没多久,便命人迎请当年周济过自己的漂母,赏赐给她千斤黄金,以作为报答(“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引文同上),这便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典故由来。俗语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从韩信对待漂母的态度来看,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君子。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