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五刑之一的“劓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 在秦朝,乱丢垃圾到底是黥刑还是剁去双手有何史料依据
五刑之一的“劓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奴隶制五刑之一的“劓”,是个典型的会意字,从字形就可以看出,劓刑的行刑手段就是割人的鼻子。
劓刑作为肉刑的一种,对被行刑人来说不止是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留下终生的残痕和羞辱,一生都活在阴影中。由于容貌被毁,难以掩盖,受过劓刑的人势必会遭到社会的鄙视,也会给家人招致闲言风语,并且终身会受人监视,他们一旦行为不端,其他人就会起而制止、告发。这样,劓刑便也具有了善恶标记的作用。统治者用这种刑罚作为其维护统治,禁奸止过的手段。
关于劓刑,有个这样的故事。据说在战国时期,楚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叫郑袖,不过郑袖此人吧,美则美矣,但眼里容不下沙子,看到楚王宠爱其他的女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妖。
后来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女,楚王非常喜欢。郑袖看到就很不乐意,但是她也非常有城府,于是她一开始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喜欢那位美人,用尽一切方法讨好她以消除美人对她的戒心,同时也蒙骗了楚王。天长日久,美女把她当成姐妹,非常信任她。
于是,她便对美女说,楚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故意常常捂住鼻子,这样楚王就会永远喜欢你了。美女信以为真,入见楚王时,坐在楚王身边便总是捂鼻。楚王不解其意,便问郑袖是何缘故,郑袖便借机进谗言说是美女嫌楚王身上的气味难闻,楚王听后心中自然不悦。郑袖见已挑起楚王对美女的不满,便告诉楚王身边的人,如果楚王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不得有误。
一次,楚王与那位美女、郑袖坐在一起,美女坐在楚王身边,又遵循郑袖的“忠告”一次次地捂住鼻子。楚王见状,大发雷霆,就大叫:来人,把这贱人的鼻子割掉!其手下也早已听从郑袖事先的吩咐,立即对该美女实施了劓刑。一个人被割掉鼻子,即使再漂亮也会变成丑八怪,郑袖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一个劲敌。
其实,在夏、商、周三代,劓刑的使用都比较普通。同黥刑类似,三朝以劓刑处置的罪行均有一千条。战国、秦及汉初都有劓刑。劓刑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肉刑并用,或作为劳役刑的附加刑。如劓、黥并用,被割掉鼻子本来已使人难以抬头见人,又施加黥刑,就更加使人丑陋不堪,无地自容。
在秦代,劓刑除了可与黥刑并用外,受劓刑的人一般都要为国家服劳役。如对不足五人的群盗,如果偷盗得赃超过六百六十钱,要给予“黥劓以为城旦”的处罚。一群没有鼻子、脸上又刺了字的人,艰苦挣扎在修城筑墙的工地上,多么凄惨的一幕,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仅曾经是罪人,他们更是奴隶。
劓刑,这种残忍的刑罚在我国古代社会使用的时间比较短,汉文帝时将劓刑改为笞三百,汉景帝时又减少了笞数改为笞一百。后至汉晋,法律上已没有劓刑。南北朝时,梁一度用劓刑代替死刑,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废除。此后,只有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统治时期,才偶尔用此刑。
在秦朝,乱丢垃圾到底是黥刑还是剁去双手有何史料依据
首先谢谢悟空邀请。
前一阵子《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不仅让上海人抓狂,也让我们这些“局外人”胆战心惊,如果我们城市效仿上海,我们怎么办,上海还为此催生了一个新兴职业——代收垃圾网约工(听说收入不错),现在我们就应该未雨绸缪 。这就代表着上海的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制框架,也标志着上海的做法会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推广,在这里也许大家要问,古代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呢?
应该说,我国古代的城市化度远比欧洲国家高,城市居民也远远高于同时代的欧洲国家,在城市治理方面也先进的多,在我国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城池,有了非农业人口,有了“城市居民”城市已经出现,而且规模不小,人口开始聚居生活,如此一来必然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物。当时“官府”还是很有远见的,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律法来管理垃圾废物。在秦代,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这里的灰指的就是垃圾废物,那乱倒垃圾废物如何处理呢?很重,就是在你的脸上刻字而且要涂墨。这可是五刑之一,基本上和偷东西一样,假设老王乱丢垃圾,就会在老王脸上刻字:乱丢垃圾可耻”,这几个字要用黑笔涂上,明显一些广而告之。意思就是老王不讲公共道德,不讲文明。
对比今天的上海,秦汉的老王们就悲催多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严酷律法是是秦汉一个主要标识,对比之下,如今随地乱扔垃圾。我们真的宽松和文明了许多。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过:“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这里的殷指的是商朝,那个时候,随意丢弃和乱扔垃圾废物,一律要剁手,不可谓不狠不重。律法如此森严,如此残酷、胡乱丢弃垃圾和废物也依旧是大有人在,无法确保“城市”干净和整洁,因此维护清洁“城市”就必然成为官员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此产生了设置了“条狼氏”一职。这一职务在《周礼·秋官》有着明确的机记载。“条狼氏”职责是清除道路、驱避行人。相当于环卫工人与城管的结合体。本身既要清洁道路。又要监督“老王们”乱倒垃圾。“条狼氏”职务属于官派,是吃公家饭的。
自汉代开始,“城市”里有了暗渠、用于排污,雨水可以从暗渠排到城外,确保城内不涝。隋唐朝时期的长安,洛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到几百万。我们的古人十分的聪慧,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规律和法则来处理民生。而且完全确保了“城市”不涝。生活不受垃圾和废物的影响,至今唐代的排污渠还可以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巨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肯定也是一个天文数字,隋唐两代为了全面和利索地处理垃圾和废物问题,隋唐为此也颁布了最严格的律法,其严格程度甚至严于秦汉。
跟据大唐律法《唐律疏议》记载,在大街上乱扔垃圾废物的老王,会被立即打六十大板,如果你认识老王,不对老王乱扔垃圾的行为做出处罚,一旦被检举,你和老王一起打六十大板。而且早在唐代,唐朝就有了类似于现在的代收垃圾网约工的“工作”就和现在的以回收垃圾一样、不过他们多了一项工作就是,处理人畜粪便。有不少人还为此发家成为大款。宋代《太平广记》就有明确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两宋无疑是古代市民化程度最高时期,两宋具有最完整的市民生活场所,和最完善的的民生管理机构,宋代设有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专门的机构:街道司。宋代就有街道这个名词了,当然宋代的街道和我们今天的街道是两个概念,宋代的街道司下有专职的环卫工人,他们的工作包括打扫城市街道、清除城市垃圾和废物,畜类和居民粪便也有人专门处理。每天干清洁工人高达数百人,他们同样属于官派,吃公家饭。每年定期疏通沟渠,便于排污。夯实街道。而且做类似于现在洒水车的工作 ,清洁整顿“市容”
可以说,我国古代有着最完善的垃圾清理方式和最严格的法律。这些都证明了古人朴素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古人天人合一的看法里。保持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古人,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的环境。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