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沟通那几条水系?隋炀帝杨广真是昏君吗那他为什么还修大运河_南诏_隋朝_高句丽

本文目录

  • 隋朝大运河沟通那几条水系
  • 隋炀帝杨广真是昏君吗那他为什么还修大运河
  •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版图最让人钟意
  • 外国人画的隋朝唐朝地图,西南那一块为什么缺了一角
  •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是功还是过
  • 秦朝、隋朝和民国,这几个时期有什么共同点
  • 隋朝和唐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呢
  • 为什么秦,隋,元朝疆域空前的大,却都是短命王朝

隋朝大运河沟通那几条水系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 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颖)。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

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部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

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河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炀帝杨广真是昏君吗那他为什么还修大运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以杨广疏通大运河,以证明他不是昏君,这就是笑话。

第一,杨广的问题是,将无数重大功臣,重大行动集中到一个时间点来做。

其实,疏通大运河使用了百万民夫,这已经是很惊人的。

当时隋朝人口只有4000多万,可用的青壮年男性壮丁大约300万。

而单纯疏通大运河就用了100多万,这又是什么概念?

等于用了国内差不多一半劳动力。

而古代交通差,这300万壮丁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

如果就近征发壮丁,等于当地青壮年男人几乎全部要去,还有谁来种地呢?

更夸张的是,疏通大运河只是杨广无数行动的一个。

比如攻打高句丽,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而攻打高句丽还有3次之多。

还有呢: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京(609年改称东都 ),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命令下令修建建造显仁宫,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运到洛阳,又用海内的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充实园苑。 杨广命令王弘等人到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洛阳的官吏监督劳役严厉急迫,十分之四五的役丁死亡了。杨广又下令在洛阳建造天京宫。

这类事情多如牛毛。

杨广时代,老百姓不是作为炮灰打仗,就是作为民夫在做工,家里田地无人耕种,父母妻女死活无人过问。

老百姓横竖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第二,杨广只是疏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在隋朝之前就有无数朝代修建过。

杨广的父亲杨坚,也花费很大力气疏通大运河。

而杨广时代,真正修建的大运河部分,只有通济渠和永济渠。

这两个东西长度都有限,还有之前都有现成的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

所以通济渠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

另外,隋代之前没有修筑大运河,也是有客观历史原因的。

之前的汉代,南方还不发达。

到了汉末的东吴时代,浙江、江苏还有很多山越族,就是山上的居民,不承认汉朝政府。

晋朝没多久就灭亡了,国家分裂,没有统治者有实力彻底打通大运河,也没有这个必要。

到隋代再次统一全国,才有了这个条件。

而杨广之所以疏通大运河,同维持自己统治,持续对北方用兵有很大关系。

说来说去,他搞大运河还是为自己,也不是为老百姓。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版图最让人钟意

我也试着回答一下,其实中国古代历朝版图,比现在中国大的只有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唐朝地图1200多万平方公里

元朝据说1800多万平方公里

明朝最大997万平方公里

清朝最大1316万平方公里

我上传了一张地形图,大家看的出来,好地方就是在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大平原,还有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所以,我最喜欢清朝的海棠叶。

不过,喜欢归喜欢,我们现在的960万也不错,守护好我们的国吧。

外国人画的隋朝唐朝地图,西南那一块为什么缺了一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南北朝末期,云南地区趁着中原南北混战,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成立了南诏国。

这是因为唐代曾经针对南诏国进行过三次战争。

最终南诏国也只是形式上臣服于唐朝,并不是唐朝直辖控制的地盘。

在隋唐时代,云南还是荒蛮之地,天高皇帝远,在中原王朝看来没什么意义。

隋唐统治者只是对南诏部落进行一定的外交和援助,也会出兵讨伐,只是让他们形式上归属而已,被封为云南王。

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德宗时期,南诏国趁着安史之乱,联络吐蕃,脱离唐朝。

在安史之乱前几年,750年南诏国就已经反叛。

当时杨国忠派出心腹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6万征讨,大败南诏军队。

南诏国王阁罗凤一直退到云南腹地,借助地形优势打退了唐军进攻。

4年,唐军再次出兵7万攻打。

南诏故技重施,坚守腹地城市,直到唐军粮草供应困难而崩溃。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弱。

南诏国王阁罗凤更是嚣张,开始联络吐蕃,准备一同攻打唐朝。

南诏和吐蕃一同出兵,结果在779年被唐朝李晟等将领击溃,吐蕃和南诏军队损失惨重。

此次南诏军队死亡高达八九万,大大丧失了元气,无力再战。

加上吐蕃对南诏不断索要各种财物,南诏再次向唐朝称臣。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

双方和平了50年,此时唐朝已经逐步进入末年。

南诏认为唐军实力衰败,开始试图攻打四川。

南诏王劝丰祐派弄栋节度王嵯巅攻下成都外城,四川危在旦夕。

但南诏大军深入四川作战,很快也是粮草不济,加上伤亡很大,溃败回云南。

随后,南诏上表请罪,与唐朝和好。

这是第二次战争。

还有第三次战争,唐懿宗南诏王世隆再次进攻邕州、交趾。

此时南诏国也已经衰败下去,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唐军连续击溃南诏军队,斩首6万。

南诏国此次作战军队损失大半,国家军费开销巨大,而且连带一同作战的土司伤亡巨大,内部怨声载道,国家出现严重问题,只能再次求和。

这次求和以后,南诏国没有坚持多久。

不到10年后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趁着国家混乱,杀死南诏王室亲族800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不过,唐朝也在5年后灭亡。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是功还是过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能不能说这是隋炀帝对历史所作的贡献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问题。应当说,大运河的开凿是顺应社会需要的,开凿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南北商业交通的往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隋炀帝这个成绩是应当肯定的。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人民的大量生命财产。由于隋王朝残酷的役使,在大运河的中上段通济渠的修建时,丁役死亡达三分之二。唐末有人曾为此写了一篇讽喻小说《开河记》,记载说,当时运河沿岸人们视隋王朝运河总监工麻叔谋为凶神恶煞,望风生畏,至于恐吓小儿,亦常用“麻胡指麻叔谋来”之语。

据统计,隋炀帝大业年间用于开运河的民工,全数达360万人以上,如果加上运输粮食的妇人老幼,以及监工、队长之类,则更达到543万余人。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必然严重地损害当时的正常农业生产。

因此,早在公元608年开大运河北段永济渠时,即已经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从上述这些史实来分析,隋炀帝开运河又应当看做他的暴政之一。

另外,还应当对隋炀帝开运河的动机作一番全面的分析。固然他开大运河,有为从政治和经济上巩固隋王朝在东南方面统治的打算。但是,隋炀帝开凿运河的重要动机,即为了到江南去优游享乐。

他在做皇帝前,曾久任扬州总管,驻扎江都,对江南的富庶,六朝的豪华,早已垂涎三尺,因此在运河的中段通济渠和邗沟,在公元605年一经开成后,立即迫不及待地巡幸江都。

隋炀帝游江都仪仗之盛,排场之豪华,旷古未有。巡游的行列,大小船只数千艘,挽船工达八九万人,极尽奢侈之能事,刮尽了民间的膏血。我们在估计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时,上述情况亦绝不应置之不顾。

秦朝、隋朝和民国,这几个时期有什么共同点

秦朝、隋朝和民国确实有不少共同点。

一、都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并且都是通过战争完成的

秦朝是秦国通过对六国的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隋朝是通过在北周灭亡北齐一统中原的基础上,进而取代北周,建立大隋,之后通过灭南陈的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民国的建立是在清朝末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爆发的民主革命而结束清王朝统治,但随后,由于革命成果被窃取,国家陷入军阀割据的状态,之后,通过北方战争和东北易帜基本完成国家统一的。

二、都存在的时间比较短

秦朝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秦朝灭亡,仅仅用了15年时间(公元前221—前207);

隋朝经历两个帝王,共存在37年(公元581-618年);

民国从辛亥革命开始算,共存在38年(1911-1949)。

三、三者各自结束之后,都迎来了盛世时代

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汉朝时代。汉朝是汉民族形成的时代,是个中国古代文明走向繁盛的时代。这个时代,开疆辟土,四夷臣服,经济发达,威仪天下。通过战争打败了北方强大的对手匈奴,为中国古代的基本版图打下了坚实基础。大汉帝国当时的地位傲视东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代。

隋朝灭亡以后,大唐帝国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空前的盛世时代。这个时代,唐朝打败突厥,势力范围远波中西亚地区,文化之繁荣对日本、朝鲜都影响深远。唐朝经济繁荣、商贸发达,万国来朝。

民国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盛世时代。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朝鲜战争,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两弹一星的超级工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详细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这盛世正如汉唐。

四、时代更替时,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秦末的项羽、刘邦,都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人;

隋末的隋唐英雄们,大唐帝国建立之后特意册封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大唐天子外,秦叔宝、尉迟恭、长孙无忌、李靖、宇文成都等人都成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民国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些英雄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供大家探讨!

隋朝和唐朝为何一定要灭高句丽呢

高句(gōu)丽(lí),位于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相传是由扶余王族高句丽人朱蒙所建立,从公元前一世纪建国,到公元七世纪被唐所灭,前后存在将近700年之久。

高句丽的人种构成主要是濊貊人、扶余人、靺鞨人,古朝鲜遗民等。高句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临日本海,南到汉江流域,西北到辽河两岸,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

PS:后来的高丽和本篇文章说的高句丽,不是一码事。

老人家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隋唐一定要前仆后继灭亡高句丽,得从最早说起。

一、历史上高句丽曾经多次入寇内地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高句丽从建立伊始,就不是一个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内乱,高句丽就要发兵侵略内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高句丽乘机联合乌桓侵扰辽东郡、乐浪郡,两郡百姓水生火热,中央无力顾及,地方长官颟顸无能,根本无法遏制高句丽、乌桓的趁火打劫。最后出了一个能人公孙度才将其摆平,消停了好长一段时间。

西晋初年,高句丽充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制度,很快又恢复生气并且变得更强大。

等到五胡乱华,中原丧乱的时候,高句丽本性难移,再次内侵,不仅借机吞并了朝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的大片土地。

北周到隋时期,高句丽反复联合靺鞨、突厥南下,给北周和隋造成了巨大困扰。

当隋朝建立时,拥军60万的高句丽,犹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抵在中原后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此时,无论是从边境安宁还是长治久安来看,消灭高句丽都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高句丽对此心知肚明,早在隋平陈以前,就知道下一个目标无疑是自己,早就积极备武,积粮近达百年,即“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二、隋唐两朝开疆拓土消灭威胁的本能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规律: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自然而然要向外扩张,一方面是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消除边境上的安全隐患。

秦汉隋唐,乃至清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扩张性强烈的王朝,匈奴、南越、吐蕃、突厥、高句丽、准格尔蒙古,四夷八荒,无论多么强大,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最后都只能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为什么?

跟你丫死磕!

至于两晋,宋明以后,中原王朝或者陷入内乱,或者重文轻武自废武功,视开边为生事,边境上的蛮夷部落,就有机可趁,前者是“五胡乱华”,后者是辽金元清相继入主中原,恶果就是生民披发左衽,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严重倒退。

隋灭陈完成统一以后,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警告说: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不久,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仅仅过了十年,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隋文帝大怒,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发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

不过天公不给力,陆路进攻遭遇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又流行疫病流行,根本无力作战;水路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最终,水陆两路被迫撤军,军队丧失大半。不过高丽王慑于隋朝军威,赶紧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隋文帝一看,谦卑得称自己为“粪土”了,天子还能跟粪土一般见识吗?

于是,罢兵。

我们知道,隋朝仅仅两代就灭亡,关于隋朝的历史都是由唐人所写。为了显示自己取代隋朝的正确性,唐人在记录隋炀帝的时候,自然不会太客气。

隋炀帝固然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在灭亡高句丽上,却是有说不出口的苦衷,即诏书所言“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

这是因为,高句丽同时具有游牧政权和农耕政权的双层特性(就像后来的建州鞑奴),对中原政权的潜在威胁非常致命。

否则如果征伐高句丽没有必要的话,为什么唐朝历经太宗高宗父子两代,也要坚持继续隋朝的政策?

尽管如此,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虽然达到了攻克平壤,迫使其称臣的目的,但也耗费了自己的实力,引发了天下大乱,最终导致隋朝两代而亡。

不过,高句丽的威胁明摆在那里,所以到了唐朝,尽管代价巨大,依然坚持攻打,直到最终将其消灭。

三、唐朝历经两代终于“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主动接连遣使朝朝贡,唐高祖李渊也借坡骑驴,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朝虏获的高句丽人。

对此,高句丽也放还俘虏的汉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骸骨堆积而成的京观,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

在这期间,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双方使者来往频繁,似乎和平可期。不过双方心知肚明的是,最终不免一战。

高句丽方面,不惜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沿边境修筑了高句丽长城,自夫余城(吉林四平以西)至海,总长度达千余里,前后历时十六年修成。

在唐朝方面,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可能允许高句丽卧榻在侧,因为如果唐朝不采取果断措施,任由高句丽一统辽东,那高句丽将继续吞并靺鞨、百济、新罗这些周边国家,最终联合北方的东突厥。

“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届时,唐朝面临这个强大的敌人,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十多年后,国力逐渐恢复,决心出征,于是下诏痛斥高句丽“残虐其民“、“侵暴邻国“、“违我诏令“,并昭告天下“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今朕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

最后,历经父子两代,终于在唐高宗手里完成了中原王朝几百年来的一个心愿:灭亡高句丽。

公元668年,薛仁贵灭高句丽。唐朝分置9个都督府 42 州100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2万,驻屯平壤。

不久,由于高句丽遗民常发生叛乱,就高句丽数10万户内迁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陇右诸州的空旷之地,余下的小部分高句丽族众或奔突厥和渤海国,或向南奔新罗。

高句丽作为一个政权,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高句丽人,作为一个民族也与其他民族融合,从此销声匿迹荡然无存。

PS:如果隋唐没有坚持消灭高句丽的话,恐怕辽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时间表就要提前了。

为什么秦,隋,元朝疆域空前的大,却都是短命王朝

秦王朝隋王朝与蒙古元朝,都曾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璀璨夺目独步一时,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能也称得上是非常非常强大的王朝。但是,这三个曾明亮若北斗的封建王朝之星,都未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其中秦与隋算得是短命王朝!

先盘点一下这三个王朝的统治存世时间:秦传二世而亡,存14年。隋亦传至二代,断送于杨广之手,隋朝统治存在了37年。最长的数蒙古元朝,而元朝在频繁换皇帝先后11个之后,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坍塌,整个王朝统治历时97年。元朝历时近百年,换帝11位,在封建王朝中算比较长的。

这些曾轰轰烈烈一时,强大到非凡的封建王朝,为何仅仅经过一段时间就灭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说,秦朝苛政:秦始皇对于律法的重视几乎严肃到了骨子里,秦国百姓因为小错而被重罚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原本属于其他六国的子民而言,秦朝法律更是难以适应。秦朝的横征暴敛:秦始皇是一个热衷于功勋的皇帝,即使已经统一了六国,但他仍然耗费民力修筑长城,先后和匈奴和百越开战,连年的征战和修筑任务让秦朝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隋朝是杨坚篡权得来的皇位,平南陈,整吏治,整个王朝可谓是勃勃生机。到了二世杨广手里后,隋朝可是打的匈奴不敢畜牧于塞上,万国来朝就是起源于隋朝时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但到杨广时期,大肆征召民夫修建通济渠运河,修建洛阳城,民间饿腑遍野,哀鸿一片。杨广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反而因为高句丽的轻视连续三次对高丽用兵………

秦与隋王朝及元朝的灭亡,都与社会转型政权交替,各种存储的矛盾处置失当,加之阶级矛盾,穷人积穷积贫,造反是死,苟且偷生也不得,所以干柴遍地,一点星火,烽火连天,这些王朝焉能不短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