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的历史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响_土司_明朝_蒙古

本文目录

  • 改土归流的历史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 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响
  • 清朝是通过什么手段牢牢控制住少数民族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的领土
  • 羁縻制盛行几千年么,为何改土归流只有清朝做的到么,为何
  • 清王朝向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是个什么样政策是剥夺民众田地吗

改土归流的历史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以后的历代君主,多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唐代以前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制度,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土归流”政策。

而这一政策就与与很多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羁縻州或者土司方式割据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少数民族首领希望继续维持割据局面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地方少数民族对明王朝的反抗几乎从明朝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经明朝二十七十六年的统治,改土归流不但没有在全国境内完全实现,其引发的叛乱和战争反而最终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与地方土司之间的几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冲突。

明成祖时期,贵州的思州土司田氏家族与朝廷对抗:

思州田氏自隋开皇二年田宗显为黔中刺史起统治思南地区时间长达800余年。永乐皇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引起了田氏家族极大的不满,在田宗鼎、田琛等人的带领下,田氏家族煽动周边少数民族与明朝对抗,最后被明军打败,田氏被灭。

两广瑶族战争:

两广地区是明朝较早也较为彻底的实现改土归流的地区,但当地土司家族不满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在景泰、天顺、成化时期,煽动当地的瑶民对抗朝廷,史称大藤峡起义,这次起义侵扰了明朝数十年,朝廷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才予以平定。后来,由于明朝当地官吏管理不善以及土司土官煽动等原因,在明朝正德。嘉靖时期,广西瑶人再度反叛。

万历播州之役:

播州杨氏,自唐朝末年杨端起,割据播州,到明代万历朝已历经二十九代,八百余年。

万历时期的播州宣威使杨应龙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号令,于万历十七年和万历二十四年两次起兵作乱。后被明朝平定,明朝废播州宣威司,这场战争耗费了明朝大量的兵力、财力。作为“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役,接近掏空了明朝当时的家底。

奢安之乱:

明天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这场战争从天启元年打到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这期间,明朝有至少九年的时间里,几乎同时保持着三线作战(西北农民军、东北的女真、西南的土司)。

三线作战的结果就是,明朝在不断的分兵,拆东墙补西墙,最后疲于奔命,全线被动,而连续多年的战争让明朝国库空可见底,明朝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三饷”以维持战争开销,最后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终,明朝在内部农民军和外部清朝军队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崩溃。

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响

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古代朝廷对当地一直实行松散的羁縻制;元朝时,朝廷开始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土司制度,设宣慰司、宣抚司、土知府、土知县等,以当地各部落首领为“土官”。

明朝时,制订了有关土官的承袭、等级以及对朝廷的义务,土司制度逐渐完善。同时,从明朝初年开始,就已经在个别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世世代相传的老办法,朝廷设州置县,并派遣流动官员去任职,管理当地的人和事。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

雍正推行改土归流的必然性

土司制度是历代朝廷对西南地区带有权宜性质的特殊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出现。有些大土司,拥兵数万甚至数十万,还管辖方圆百里的领地,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致使属民“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者久矣”。土司或不服朝廷政令,或反叛,皇帝集权与土司独立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土司对属于民任意剥削,对朝廷却上贡很少。比如,雍正初年,云南土知府刀瀚,每年收缴的银子高达数千两,但仅向朝廷缴纳贡银三十六两。属民对土司无官民之礼,却要成为万代之奴,财产也非本人所有,包括生命也规土司,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仁”格格不入。

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属民也会经常发生冲突,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比如,广西隆州土司王尚氏等人,与贵州土司阿九等人争夺地盘,常年发生械斗。雍正二年告到官府,因涉及两省,地方官相互推诿,到雍正四年还未审理。湘西土司,也是如此争斗,常年不断。

此外,土司与地方官府也是矛盾重重。部分土匪、强盗,为了躲避追捕,就逃往土司领地。土司得好处,就将其保护起来,对地方官办案处处阻拦甚至索要钱财才肯配合。

到雍正时期,土司制度的消极性越来越明显,更加不能为土民与汉民所容忍,朝野上下要求改土归流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连雍正都表示:

“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加蓗,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

意思是说,土司的属民也是皇帝的子民,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唯独他们却遭受不公平对待,我雍正对此实在不忍心。

改土归流的意义

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土归流,雍正立刻表示支持,由鄂尔泰全权负责西南等地的改土归流事务。

对于土司而言,改土归流就要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主动放弃权力,纷纷反击。因此,鄂尔泰的方针是剿在抚先、重剿不重抚,采取不少激烈手段,付出一定代价后,基本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

雍正朝,仅县级以上的土司被改流者就有60多个,涉及两湖、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土民而言,既摆脱了往日的人身压迫,减轻了负担,还能通过正式渠道入仕途。

对朝廷而言,改土归流之后,对地方由间接控制改为直接管理,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西南边陲,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进步。

对“生苗”地区进行设治管理

在雍正以前,部分西南地区,既没有土司管理,也没有设置流官,这些地区被统称为“生界”或“生苗”。这种朝廷没有建立起实际管理的“化外”之地,主要集中于湘西和贵州西南。鄂尔泰在主持改土归流时,对“生苗”地区也想当留意,用抚剿并用的手段,将其纳入朝廷的统一管辖之下。

招抚之后,朝廷一边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防守,以防反弹;一边设置与府、州平行的直隶厅,或与州、县平行的“散厅”,进行直接管辖。直隶厅隶属省,散厅隶属府,由朝廷派遣官吏直接管理。用与内地有别的特殊机构“厅”来治理部分边疆地区,是雍正推行的一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改善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也稳固了朝廷边防。

秋媚说:雍正推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决策到执行,都需要强大的魄力与意志力。这项措施的推行,功在当时,利在后世!

清朝是通过什么手段牢牢控制住少数民族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的领土

清朝虽说被现代人骂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在领土上的贡献,那是相当巨大,无法磨灭的。

别的不说,就说东三省,这片地盘原来是女真的老家。明朝表面上对这里有管辖权,不过他们和朝鲜一样,已经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了。

除此以外,元朝被明朝赶到北方以后,形成了后来的北元。整个蒙古和明朝,其实在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朝基本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控制权。

明朝对新疆地区,基本没有失控权,因为那里有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汗国等蒙古后裔建立的汗国。明朝虽然对西藏有册封,但并没有驻兵。所以说其实也没有实际管辖权。

别扯那些自古以来,我们就简单提出一个原则:能随意驻兵的地方,才是一个王朝真正的控制地区,其他的都是虚的。

由此可见,其实明朝实际能掌控的范围,大概只有350多万平方公里。当然了,名义上西藏也归属明朝的统治。但是清朝就不一样了,他们打下的地盘,基本都有驻兵权。

一、清朝对新疆、西藏有实实在在的驻兵权。

原来新疆不叫新疆,叫做西域。相对于中原王朝,他们处于西部地区的意思。汉武帝的时候对西域诸国,已经拥有了统治权。到了汉宣帝时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在当地拥有了驻兵权,因此汉朝对新疆的统治是实实在在的。

后世但凡是大一统王朝,基本都维持这种格局。比如说唐朝的时候,在这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有实实在在的数万大军。

可惜五代十国一搅合,再加上北宋通往西域的路被西夏给切断了。自此西域和中原王朝就切断了联系。经历了整个北宋,西域逐渐成了蒙古人的地盘。

到了南宋时期,蒙古做大做强,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国、南宋,建立了元朝,完成了大一统。这个时候的新疆地区,并没有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因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在这里建立了察合台汗国。这个汗国和元朝,基本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所以元朝对新疆没有统治权。

明朝击败元朝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收复新疆的地盘,而是开始重新修筑长城,巩固长城的防御能力。所以说明朝并没有对新疆的控制权。

到了清朝,情况就不同了。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时候,新疆地区的诸侯噶尔丹,带领着他的准噶尔汗国,越过了杭爱山,直奔漠北蒙古(外蒙)而来。

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连忙向康熙求救,这就有了康熙三征噶尔丹的战绩。噶尔丹虽然战死了,可准噶尔汗国还在。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病逝,乾隆找准机会,一举收复了西域,将这里命名为新疆。

清朝对新疆的掌控,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驻兵。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打服了当地诸侯,再派一支军队来维持治安,事儿就办妥了。

唐朝的时候,西藏处于吐蕃王朝的统辖范围。这个王朝和唐朝基本上处于同生共死的状态。唐朝走向灭亡的同时,吐蕃王朝也开始土崩瓦解了。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一片大乱,西藏也处于各路诸侯混战之中。到了两宋时期,别说西藏了,就连海拔稍微高点儿的云贵地区,两宋都给放弃了。

元朝的时候就比较猛了,窝阔台汗的儿子阔端,得到了西藏这块封地,他稍微动了动兵马,这里就臣服于蒙古了。等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西藏萨迦派的领袖八思巴主动宣布支持忽必烈,自此西藏就属于元朝的一部分了。

明朝基本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唯一的区别就是明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对西藏没有驻兵。

清朝初期,西藏处于和硕特汗国的统治之下,这是一个蒙古后裔建立的汗国。在清军入关以后,选择臣服于清朝,但是这种臣服没有任何说服力。

1709年,康熙强行派遣驻藏大臣,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才逐渐开始对西藏的统治。不过好景不长,因为新疆的准噶尔汗国攻入了西藏,灭掉了和硕特汗国,赶走了驻藏大臣。

等到康熙击败噶尔丹以后,西藏再次回到了清朝手里,康熙晚年还特地派遣十四子胤禵带兵入藏。雍正年间,罗卜藏丹津叛乱,霸占了青海和西藏,紧接着就被年羹尧给灭了。

乾隆时期,平定了西藏内乱。自此,西藏便长期处于清朝的实际掌控之下。由此可见,驻兵才是第一法宝。

二、清朝对蒙古的掌控分3种情况。

很多人枉顾历史事实,一言不合就把自古以来挂在嘴边,不是蠢就是坏。任何事情都要摆依据讲事实,才能让人信服。

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的统治,的确是通过多次战争,依靠驻兵才建立起来的。这一点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当年汉朝、唐朝、元朝等王朝也是这么干的,无可厚非。

可是对蒙古,清朝还是比较脑壳疼的。为啥?因为蒙古实力强悍,曾经是地球上最强大的一个民族。怎么统治这个民族呢?

第一,对科尔沁蒙古,清朝采取拉拢态度。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一直到顺治时期,清朝的皇族,都长期选择与科尔沁蒙古联姻,清朝皇帝身上流着科尔沁蒙古人的血,等于说清朝的江山有蒙古人的一半,那他们自然就不会闹了。

第二,清朝也采用了打压手段。

那时候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林丹汗统治漠南蒙古中的察哈尔蒙古,他一直希望统一整个蒙古,恢复成吉思汗的基业。

结果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将林丹汗顺利消灭,收编了察哈尔蒙古的军队和地盘。

此外,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汗国所在的位置,也被康熙、乾隆给打服了。

第三,对漠北蒙古,清朝采取分化制度。

对于漠北蒙古,也就是如今的外蒙,其实清朝很少管理。那边受到朝廷的管辖比较少,但是为了分化漠北蒙古的各大力量,清廷设立了盟旗制度。他们在漠北蒙古建立了4盟86旗,让他们分而治之。

各盟各旗有非常严格的边界限制,越界是要受到严惩的。所以说,清朝虽然没有直接对漠北蒙古进行军事统治,但已经将漠北蒙古各大贵族的利益与清朝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总结:清朝对东北的掌控。

整个东北都是清朝创业者们的老家,其实不光如此,当年勒拿河到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都是女真人的活动范围。

不过后来沙俄的军事力量不断向远东试探,导致勒拿河、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相继落入了沙俄的统治之内。

清军入关以后,东北基本就处于半荒废状态了,主要用来安置一些犯人,著名的宁古塔就在东北。后来为了发展这片土地,清朝鼓励大量关内的人到东北开荒拓土,再次将这片黑土地给搞繁荣了起来。

不过沙俄对东北的入侵,再一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击退了沙俄军队,在此之后,康熙和沙皇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边境。这才使得东北再次获得了安宁。

羁縻制盛行几千年么,为何改土归流只有清朝做的到么,为何

羁縻制和改土归流都是中国古代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统治政策,改土归流是从羁縻制中发展过来的,改图归流并非只有清朝做到了,明朝时期就开始小规模实施了,只能说清朝推行得更为广泛,制度更为完善。

什么是羁縻制度?为何可以盛行千年?

羁縻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从古代就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而这样就难免会互相产生摩擦,中央政权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区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而羁縻制中羁代表的就是威,中央政府持续像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而縻代表的就是恩,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在恩威并施的举措中,有效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而羁縻连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保持在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原有的社会组织,比如由中央确定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土司的统治地位,任命他们为所在区域的官吏,除了给中央政府进行正常的朝贡,上税以外,日常的所有事务均由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管理。

在这之后又发展出了羁縻州府,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类似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种政策在唐宋时期进一步的完善,在宋朝,一些势力强大的少数民族首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还会赏赐一定的土地,但是这种制度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中央政府实力强大的时候,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也会加强,但是实力较弱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就会不受掌控,还会出现互相吞并,征伐的情况。

但是在总体来看,羁縻制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可以较为稳定的处理,平衡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区域之间的关系,维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集权统治,也因此羁縻制虽然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也在逐渐完善中,持续使用了上千年。

改土归流政策有何优势之处?只有清朝做得到吗?

羁縻制度逐渐发展为土司制度,简单说就是土官制土民,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际上是间接统治,也因此很多朝廷的政策,就难以在这些地区贯彻下去,而一些土司,对内压迫少数民族同胞,对外反抗中央王朝,到了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就开始尝试彻底的改变这些弊病,将原来的土司统治的区域改变为,府,州,县,在一些土司死后,没有子嗣接班,就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接任,找到各种机会罢免土官,由朝廷派遣官吏,也称为流官。

明朝时期改土归流制度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首先是在一些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设立一些府﹑厅﹑州﹑县,朝廷开始派遣流官,在这些区域任职两三年,逐渐将地方土司的权力架空,并在合适的时候,取消土司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中叶开始实施,最初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经验,是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并没有大面积的实施。

到了清朝,特别是在雍正皇帝执政时期,随着国力逐渐增强,中央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最先开始实行改土归流的就是云贵地区,清政府全面的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在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清政府同时派遣军队驻扎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在税赋上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也因此在雍正一朝,清政府历时五年全面实现了改土归流。

这一政策在之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减少了土司各自为政互相割据的问题,也减少了少数民族地区叛乱事件的发生,另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结语

不论是羁縻制,还是改土归流,都是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制度,相比之下自然是改土归流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但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央政府都在逐步摸索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土归流政策起于中央政府不能完全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统治,反而叛乱不断,在这个背景之下才开始逐渐推行改土归流,但是这同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国家总体要相对稳定,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正好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因此得以在全国推行,而明朝时期,这一政策才在摸索,条件也不成熟,因此只是在小部分区域推行。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王朝向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是个什么样政策是剥夺民众田地吗

清朝的“改土归流“要从元明说起,当时的王朝为了边疆和少数民族的稳定,将有名望有实力、服从中央的少数民族首领封为土司。土司直属中央,归理藩院管理,土司世袭,实际为一个地域的王爷,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权力都归土司,基本不交纳赋税,但需要朝贡。新土司继位要由中央批准备案。土司介于藩属国和异姓王之间,地盘很小。有别于朝鲜、越南、流球这些大的相对独立的藩属国,也有别于明朝沐英,清朝吴三桂等三藩异姓王,这些土司大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湖南、湖北的西部也有。

康熙朝,吴三桂等三藩造反,很多土司也参与其中,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着手“改土归流“。具体内容为改变和消弱土司的权力,尤其是取消其对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司法权,将行政管理权收归中央,将一个或几个土司合并设县、州、府,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保留土司的土地和财产,允许有少量的家兵,中央委派的官员是流动的,甚至有任期制,既监视土司,也防官员与土司相互勾结,所以称为“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限制和剥夺了土司的部分特权,属地的老百姓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同时有利于中央的集权统治,有利于中央政令的统一和执行,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但“改土归流“做的并不彻底,部分很边远的地区土司政策仍然保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土司才完全消亡。

(书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