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大的贬谪,是否放弃了对自己祖国的报答
- 你被哪些平凡的“小人物”低调的行为震撼过
- 巢氏起源
- 文化历史上,有哪些人被同时代的很多人喜欢
- 北宋的“东坡居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如何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呢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大的贬谪,是否放弃了对自己祖国的报答
我是此岸,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是苏轼经历数次贬谪,心中虽有波澜,但是没有放弃报国之心。
北宋时期“新”“旧”党争涉及的人很多,苏轼先经“乌台诗案”,一生经历了三次大的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内心豁达的苏轼没有郁郁寡欢,他每到一处就建屋,和当地的人民相处融洽,并以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自己的方式报国。
由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窥得凤阙豹斑:
《南康望湖亭》:“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这是苏轼去惠州途中经鄱阳湖时所作的词,“许国心”正是苏轼报国之心。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古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登高望中原……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千秋岁,次韵少游》:“斜阳正与长安对。……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
苏轼认为“天其以我为箕子。”,遂也将文化带到各处,同时,苏轼的洞达和超脱,使得他成为北宋时期诗词文大家。
你被哪些平凡的“小人物”低调的行为震撼过
历史上,苏轼苏辙落难时,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他们村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叫巢谷,觉得两兄弟可怜,决定去看他们。因为没钱,他千里迢迢走着去。年岁大了,走死在路上。我很感动。
这名老头走死在路上
看哭了很多落难豪杰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文章也厉害得很,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只是因为哥哥文名太盛,弟弟就被盖住了。
苏辙很少写传记,但他为一个叫巢谷的乡下老头专门写过一篇传,收在《栾城集》里。这个老头是苏轼苏辙兄弟的同乡人,看着兄弟俩长大。在兄弟俩落了难,被发配到偏远广东时,老头觉得兄弟俩需要人安慰,决定从四川走路去看兄弟俩。他花了五年时间,从68岁走到73岁,先走到梅州看望了苏辙,又启程去海南看苏轼,结果走死在路上。
苏辙闻知噩耗,大哭一阵,悼念之后,写此一传,遂传之千古。
眉山三苏祠
巢谷是眉山的农民,故事很动人。
巢谷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老年时在乡下学馆教书,家境简朴,博学多才。巢谷力气大,年轻时,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很喜欢,就弃文从武,学习骑马射箭。不久武功练好了,但没有考中进士。
听说西部人多骁勇,骑射击刺本领很强,巢谷遂去游历,结交豪杰。有个人叫韩存宝,为河州将领,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熙宁年间,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韩存宝受命攻打,请巢谷到军营中作顾问。韩存宝建立了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后来,韩存宝犯了法,就要被抓捕,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一武夫,死不足惜,只是看到妻子儿女生活要受苦,心里难过。我还有数百两银子,想留给他们,但除了你,再没有人可托付了。”巢谷答应了,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韩存宝的儿子,无人知晓此事。韩存宝死后,巢谷也逃避到江淮一带避难,等到天下大赦才出来。
巢谷与苏轼兄弟是同乡,小时候就认识。苏辙在传记中,说他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托付之人。苏氏兄弟入朝为官,巢谷在家务农,彼此没机会见面。
1094年,北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亲政,他又开始折腾,要完成神宗的未竟事业,继续推行已废的熙宁变法。此时,虽然王安石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党羽手段比之更辣,于是像换走马灯一样,苏轼等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纷纷被弃,重新执政的新党,将他们一一贬往天涯海角。苏轼先被贬到惠州,再贬儋州。苏辙先谪居筠州,再贬雷州、循州,与哥哥隔海相望。
两兄弟猛然从高位掉下来,完全成了落水狗。大小官员都不敢和兄弟俩来往,亲戚朋友没了联络。雷州知州张逢,崇拜苏东坡,请兄弟俩吃了个饭,不久,职就被免掉了,简直是风声鹤唳。
巢谷在眉山,对乡邻说,我看着苏家兄弟俩长大,对他们有感情,现在两人遭了难,我要去看看。
大家都笑巢谷痴狂,说两地相距万余里,你又没钱,怎么去看?巢谷说,走着去,那年他68岁。
巢谷迈开双腿,向苏氏兄弟的贬所方向出发。
步行五年,谁也不知道巢谷在路上发生了什么。
1099年,在循州(今广东龙川)的苏辙收到一封信,是巢谷从梅州寄来的,信中说:“我步行万里,从眉山来见你,自己也没料到能保全性命,一路走来。现在已到梅州,很快就能相见,我死而无憾了。”
苏辙很惊喜,赞叹说:巢谷老头,古贤之风啊!”相见后,两人握手,相对而哭,述说平生之事,畅谈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因长期风餐露宿,又黑又瘦,体弱多病,已不是少年那个习武的巢谷了。他看望了苏辙后,还要去海南见苏东坡。苏辙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是一番好意,但从这里到哥哥任所,距离数千里,还要渡海,艰辛得很,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
留不住巢谷,苏辙只好由他。苏辙看了看巢谷的钱包,发现没什么钱了。同样穷困了的苏辙,还是免强凑了点钱,给他作路费。
巢谷这次没有步行了,坐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走他的钱包,逃到新州后被抓获,巢谷听到消息,赶紧跑去新洲,领取失物。但也许是因为丢了钱包,心憔力悴过度,巢谷很快就病死了。
苏辙听到噩耗,失声痛哭,埋怨这位老头不听自己的话,硬要冒险前行。同时,苏辙又被他万难而不改其志的精神折服,遂提起笔来,为这位情深义重、颇有气节的同乡老头写下了生动的《巢谷传》。
巢氏起源
巢姓(巢 古音:tzaw 锄交切)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93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巢姓有两种来源:
1,为上古帝王有巢氏之后。
2,出自偃姓,是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中的记载,商周时有诸侯小国巢国,是群舒之一,在春秋之时为楚国所灭,其后代遂以国为氏,称巢氏。
郡望:
彭城郡: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郡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
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时候,尧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国建筑的开创者。也称为有巢氏。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特征是木建筑,与其他国家的石建筑有很大不同。远古时时候,巢父教人利用树干架起房屋,以便于防上野兽侵害,后来这类建筑被称为杆栏式房屋。因为架在树上,类同鹰鸟建巢,所以它的创建人就称为有巢氏了。大禹为王时,将有巢氏的后代封为贵族,让他们建立巢国,就在现今安徽巢县一带。巢国公族后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于彭城郡,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铜山一带。
名人:
巢父:为帝尧时候隐士,因在树上筑巢而居,故称为巢父。传帝尧欲让位于他,他却拒不接受。
巢堪:汉朝官员,章帝时为太常,官至司空。
巢猗:隋朝官员、学者,曾任国子监助教,撰有《尚书义》、《尚书音释》等书。
巢谷:宋朝进士、长寿者,喜好古代兵法。
巢元方:隋唐年间西华人,在隋大业年间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
巢帝阁:明朝人,他走道时拾到金子,就坐等一整天,终于等到失主而归还。
巢鸣盛: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嘉兴人。世居今郊区凤桥镇巢家弄。20岁时就读于石佛寺,博览群书,尽通其义。明崇祯九年举人。明亡,为遗民,隐居巢家弄。
文化历史上,有哪些人被同时代的很多人喜欢
唐代有: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别名李十二,唐代诗人,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
宋代有: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临川(现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改革家
明代有: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于谦(1398年-1457年),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北宋的“东坡居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如何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呢
北宋的“东坡居士”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如何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呢?
一、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创行新法,苏轼反对变法,几次向神宗皇帝上疏新法弊端,因而引起王安石的不满。苏轼感到在京城将面临政治上的危机,请求外任。
于是,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后来又转知密州(即现在的山东省诸城县)、徐州(即现在的江苏省铜山县)、湖州(即现在的浙江省吴兴县)
在湖州任上不久,御史李定等人罗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元丰二年,御史台(旧称乌台)李定等人派人到湖州将苏轼逮捕,押到汴京,其罪名是作诗讽刺朝廷。
苏轼被押解到汴京,关进大牢,审讯随即进行。罪证是别人为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最先把这部诗集作为证据的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苏轼也的确有所谓的“把柄“可抓,凭自己文才经常在诗中讥讽朝政,贬斥新法,这些诗传诵一时影响不小。主审官因政见不同,把苏轼诗中某些讽刺新法的地方,捕风捉影上钢上线,说苏轼对神宗不满,逼苏轼招认叛逆罪。
二、柳暗花明
苏轼《咏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就在神宗面前挑拔道:“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神宗回答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咏桧》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时正遇仁宗皇后病重,神宗为了祖母病势好转,打算进行一次赦免。仁宗皇后说:“不须赦免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又接着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说的正是苏轼兄弟,现在难道你要把苏轼杀掉吗?“仁宗皇后边说也掉泪,神宗也在一旁陪着下泪。
一些同情苏轼的人也站出来为他说话。丞相吴充有一次问神宗:“皇上感到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说:“曹操算个什么东西。“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榜样,当然看不起曹操。曹操猜忌心极强,但还能容忍祢衡这样的狂人。陛下难道还不能容忍苏轼吗?“神宗有所触动说:“我正打算放了他。”经过五个多月的审讯,终于给苏轼定了个“讥讽政事“的罪名。苏轼虽然心中不服,但能幸免一死,已是喜事了,只得写检讨认错,因此,被贬官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的苏轼成了东坡。
三、被贬黄州后又几次被贬
苏轼被贬黄州后,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元丰七年三月改贬汝州。汝州是京城所在地,说明朝廷对他的态度有点转变。这期间,会唔了退休宰相王安石,这对政敌又是文坛巨匠相会甚欢。这时,王安石已被排挤出朝,闲居江宁,两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苏轼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再因政见不合外放颖州;而后因新党再次执政,又被贬至惠阳。
1097年,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到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儋州虽然是蛮荒之地,苏轼在这里贡献很大,儋州人民对他也无比的崇敬。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遇朝廷大赦,65岁的苏轼调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江苏常州。宋高宗即位,追赠他为太师,谥“文忠“。
苏轼一生波澜壮阔,少年得志,中年遭难,“乌台诗案“差点丧命,晚年又连续遭贬,伦落天涯。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最初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当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他持保守态度反对王变法,因而遭到被贬。宋哲宗时,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当权,起用他做翰林学士,但当旧党废出一切新法,他又不满旧党纠错过旺,再遭排斥。等到新党再次得势,他以六十高龄被贬儋州。直到大赦内移,真是命运多舛。
四、文学巨匠
苏轼是一位文学全才,不仅在诗、词坛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散文明快锋利,气势磅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愧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巨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立即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