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如何修整和保护自己的须发尤其是像关羽这样的“美髯公”?三国最著名的三个美髯者是谁_梁山_李逵_水浒传

本文目录

  • 古代男人如何修整和保护自己的须发尤其是像关羽这样的“美髯公”
  • 三国最著名的三个美髯者是谁
  • 《水浒传》中已经有一个以关羽为原型的美髯公朱仝,为何还要来一个相同人设的大刀关胜
  • 《水浒传》中名气并不大的朱仝为何能坐上第十二把交椅
  • 《水浒传》中同是做过都头的朱仝,雷横,武松,李云,武力值如何排名
  • 朱仝排名为什么那么高
  •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美髯公朱仝的排名为什么这么高,比鲁智深和武松还高
  • 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杀了沧州知府的小衙内,到底是宋江指使的还是吴用安排的
  • 绰号是三国名将的三个好汉,美髯公小温侯病关索,他们结局如何
  • 水浒传朱仝的绰号是什么,他是怎么上梁山的

古代男人如何修整和保护自己的须发尤其是像关羽这样的“美髯公”

古人洗头发是用皂角和猪苓,平常人用皂角,富裕的人用猪苓,里面加了香料,洗头后会有浓淡不同的香味。洗澡用胰子和澡豆,濯发称为“沐”,洗澡称为“浴”。古人在见重要的人物,或者拜神拜佛之前,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庄重。

演义中有这么一段;

公醉,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

关公这部长胡子,既要用锦纱带来储藏保护,又经皇帝赞赏,古往今来的胡子,可以说没几个比得上了。

古人多以蓄须为美,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唇的胡须叫作“粜”,颊旁的胡须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古人大多数时间身为男子必需留胡子,如果有一部好胡须,都能博得“美须髯”的称赞,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例子。唐朝的虬髯客还因胡子得名,宋朝的苏轼也留有一部大胡子。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有些变化,部分人以羸弱白净为美,比如被“看死”的那位卫阶。

现代人多不蓄须,用着充电的剃须刀,没有古人那么多烦恼。蓄了须的,比如演员吴秀波,也没有因为胡子带来好运呀。

三国最著名的三个美髯者是谁

关羽太史慈孙权-----关羽大家都熟悉的!太史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孙权——美髯小儿,碧眼贼《三国演义》 绰号集:刘备——织席小儿,大耳贼,刘皇叔。。。关羽——美髯公张飞——万人敌,大眼贼,环眼贼,赵云——常胜将军,虎威将军诸葛亮——卧龙黄忠——:神箭手 ,今世养舒吕布——恶虎,三姓家奴,温候

《水浒传》中已经有一个以关羽为原型的美髯公朱仝,为何还要来一个相同人设的大刀关胜

朱仝出场较早,而关胜则出场很晚。作者写到后来,应该是觉得宋江既然玩的是忠义,必然要出场一个忠义型的权威人士,而关羽作为弘扬忠义的武圣级别人物,其后人加入梁山足以代表作者的心意。关胜一入梁山,寸功未建即排名碾压元老级的武霸林冲,可见其在作者心目的地位!

《水浒传》中名气并不大的朱仝为何能坐上第十二把交椅

朱仝,人称“美髯公”,这个绰号也非常符合他本人的相貌,当年他不仅有长一寸五的虎须髯,肤色还很像重枣,目若朗星,神似关云长,在那个时代,一看样貌就知道是个忠义之人。影视剧中,都说关胜是关羽的后人,在我看来,朱仝除了不姓关,他比关胜更像关羽的后人。

朱仝绝对是梁山上的美男子级别的人物,面如重枣,目如朗星,为人谦和,而且还有一弯美须,读之就觉得一个绝世美男子迎面而来,不知为何现在的影视剧一演一个五大三粗。

他讲义气,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不折不扣的善人义士。但不同于雷横,朱仝工于心计,精明干练,做事周全。雷横呢,却是个典型的二百五,没头脑不说,还又贪又赌,性格狭隘。

朱仝的两次义举可以说是间接地影响了梁山格局。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两次救过梁山的两任老大,晁盖和宋江。这两次义举是由朱仝、雷横完成的。朱仝相对于雷横而言,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滴水不漏,雷横却是愚钝至极,空耗体力,人情全让朱仝做了。由于朱仝的周到,前两次二人全身而退。

朱仝真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被逼上梁山只怪交友不慎,交了雷横这个忘恩负义的朋友。雷横大庭广众之下打死了知县的相好白秀英,被关入大牢,朱仝替他上下打点,甚至亲自向县衙大老爷求情。由于朱仝平时处事圆滑,朋友圈中口碑颇好,知县也很看重他,可是县老爷不待见雷横啊,再加上白父不依不饶,一直上奏,最终雷横被解赴济州,恰巧由朱仝押解。朱仝在途中私自将雷横放走,并嘱咐他回家接上老母赶紧逃走。

朱仝回去自首,被判发配沧州。凭借着高情商,好人缘,一到沧州便得到了沧州知府的信赖,并且知府的小儿子也很喜爱朱仝。盂兰盆节时,朱仝带小衙内去放生池边看放河灯,遇到奉命下山的雷横,被拉到僻静处,见到梁山军师吴用。

吴用请朱仝上梁山入伙,朱仝婉拒,返回原处时却不见了小衙内。他在城外找到小衙内时,小衙内已被李逵杀死。朱仝大怒,与李逵相斗,被引到柴进的庄中,经众人相劝,只得同意上梁山,但仍表示不欲与李逵共处。

他先后两次救过梁山的两任老大,后面又因为救自己的好友雷横而吃了官司,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帮畜生不知恩图报也就算了,在自己好不容易重新走上正轨的时候又来把自己拉入地狱不得不成为落草的强盗!

朱仝位列天罡星十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战功。由于朱仝是宋江的救命恩人,深得宋江信任,所以每次宋三郎出战必带朱仝,所以战功不会少。

第二,武功。朱仝位列梁山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第六,武功自然不在话下。

第三,救过两任梁山之主的性命,宋江于公于私都要将朱都头放在这个位置,否则会让梁山上的其他头领说宋江不顾及救命恩人。

朱仝魅力很足,高洁正派,符合上古侠士的特征,他也是众多武将中最有性格,最不能三言两语概括的人,他的道德情怀注定与鲁智深一样,在梁山中难以施展,屈居人下。

朱仝几次想与黑旋风拼命,看出他对滥杀无辜的愤恨,也表现了他上梁山的无奈。对比秦明,自己老婆被宋江“借刀杀人”也没这么急过;扈三娘一家都被李逵灭门了,也好像没事一样。朱仝无奈上梁山淹没不了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

招安后从征辽到回京面圣,朱仝不仅是梁山幸存三十六人之一,还和呼延灼一样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朱仝要比呼延灼幸运,呼延灼的结局是战死沙场,而朱仝后来跟着刘世光打败了金军,成为一方诸侯,成为了节度使,结局非常圆满,而这样的结局离不开他的好人品。

《水浒传》中同是做过都头的朱仝,雷横,武松,李云,武力值如何排名

水浒传中四大“都头”分别是:美髯公朱仝,行者武松,插翅虎雷横,和青眼虎李云。分别是郓城,阳谷和沂水县都头,其中朱仝和雷横曾经分别任马步都头,与宋江同县为吏。

如果說按武艺进行排序,基本上都是这样排的:武松,朱仝,雷横,李云。

第一,武松

步兵两大头领之一,武力值当与马军五虎将相当。至于步战功夫当是水浒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所以理应是四大都头之首。

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斩杀飞天蜈蚣....均是精彩表现。

征辽与兀颜光的决战中,武松攻破太阳阵,一刀砍断耶律得重的马头,将其击杀。征田虎中,武松一刀砍死沈安。攻打方腊的苏州时,武松砍死三大王方貌。攻打杭州时,武松见鲁智深单挑邓元觉分不出胜负,上阵支援,邓元觉见对方两个打自己一个就回去了。在追赶邓元觉时,武松又一刀砍死杭州24将之一的贝应夔。

第二,朱仝

位列马军八骠骑,武艺不俗,战绩也不错。可排四大都头之二。

两赢童贯时,朱仝在九宫八卦阵中镇守中央阵,后大战御前飞龙大将酆美。征讨辽国时,朱仝担任董平的副将,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水星阵,生擒番将曲利出清。曾与雷横一同生擒玉门关守将冯山。征讨方腊时,朱仝在苏州之战中大展神威,阵斩飞云大将军苟正、生擒飞熊大将军徐方。后又在睦州枪挑元帅谭高。

第三,雷横

位列步兵十大头领之一。比之刘唐武艺逊色,但是也颇有战功,马上马下功夫都不错。理当位列四大都头之三。

两赢童贯时,雷横在九宫八卦阵中镇守中央阵,后大战御前飞虎大将毕胜,二十余合不分胜败。征讨辽国时,雷横担任秦明的副将,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金星阵。征讨田虎时,雷横与欧鹏、邓飞、杨林一同夺取威胜城西门,后随关胜驰援榆社县,与索超等人内外夹攻,杀死北将房学度。而在简本水浒中,雷横还曾和朱仝一同生擒玉门关守将冯山。征讨方腊时,雷横隶属卢俊义麾下。他随呼延灼进兵德清县,在南门外与护国大将军司行方交锋,斗了三十回合被司行方砍死。

第四,李云

沂水县都头,李逵的老乡,笑面虎朱富的师傅。三五十人近不得身。武艺不低。但是按照出场战绩,只能排在四大都头第四。

水浒中唯一一次交战记录,即与李逵对战六七回合未分胜负。在江南战斗中被王寅马踏毙命。但是,对比上述三大都头,李云的武艺应不会太差,还是有一定本事的。谁知道为什么宋江只安排了他一个监造的差事,丧失了出场的机会,这对于一个步兵都头来说是很失意的。至少在水浒108人当中,李云的武艺与其排行应该是严重不符。

朱仝排名为什么那么高

美髯公朱仝,梁山忠义堂排座次时,排在十二位,上应天满星,名次更在鲁智深、武松等人之上,授予职位为梁山八骠骑兼先锋使第六名。

朱仝是济州郓城县人士,与晁盖、宋江等人都有交情,和雷横则是同僚兼好友,为郓城县巡捕马兵都头,与雷横的巡捕步兵都头相对,手下各自管着二十个大兵,专门负责追捕偷盗之事。

在盗取生辰纲事发之后,朱仝和雷横被派去捉拿晁盖,重义气的朱仝和雷横都不愿对晁盖下手,就假模假样地做了一场大戏,暗中放走了晁盖,之后晁盖就上了梁山落草,事业也越做越大,可以说没有朱仝和雷横,那梁山的根基是没那么快打下来的。

而在晁盖之后又有宋江,他在杀死阎婆惜后,同样受到了朱仝和雷横的追捕,这两兄弟故技重施,又放走了宋江,也才有了后面宋江上梁山,一百零好汉结义的故事。朱仝和雷横对梁山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晁盖和宋江都有救命之恩,也直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可是功劳和朱仝差不多的雷横,在排座次时却排在了第二十五位,虽然也是天罡之一,但地位很明显是低于朱仝的十二位的,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排名,主要是朱仝救人是真正的义字当头,而雷横却总是显得有点利益计较在里面。

朱仝放晁盖、宋江、雷横,完全就是因为义气二字,他没有向他们索取过任何什么好处,甚至于在雷横杀人后私放他,朱仝还自己回去郓城县做了交代,被打了二十大板,发配沧州,而雷横受了这莫大恩惠,没有选择回去和朱仝同生死,共患难,反而是连夜回家带回了老母,投奔梁山去了。

雷横身上有案,要回家自然是趁夜潜行回去,而朱仝在押解雷横去济州,半路上就把他放了,然后自己回去郓城县领刑,所以朱仝和雷横是前后脚回到郓城县的,朱仝受罚一事雷横很大概率是会知道的,但他却自顾自己,带着老母就走了,不管兄弟兼恩人的死活,可见雷横的为人还是有点自私的。

而朱仝不一样,他放走三人是出于无私奉献的,他没有向晁盖要求生辰纲,没有要求宋江收纳自己入梁山,对于昔日同僚的雷横,也是一个义字就将其放走,没有任何要求,自己坦坦荡荡的回去受罚,让一向待自己不薄的上司有所交代,足见其忠、义,是不负美髯公这个绰号的。

而且宋江会把朱仝提升到如此高的位置,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内心有愧,雷横是主动来投,有求于己的,可是朱仝不是,他虽然被刺配沧州,但也深受沧州太守的厚待,还把照顾小衙内这样的重任交给了自己,假以时日,朱仝再次入仕也未必是件难事,就和杨志一样。

可是晁盖和宋江两人,就因为一个“感激朱仝救命之恩”的借口,让吴用、李逵和雷横去诓骗朱仝上山,甚至让李逵一斧把还是孩子的小衙内给劈成了两半,要断了朱仝的后路,让他真正的“逼上梁山”。

朱仝本来就不愿上山做盗寇,可是事已至此也只能乖乖地跟着吴用他们上山了,自己一片真心换来的却是晁盖、宋江、雷横的算计,这让朱仝情何以堪,有了这几层因素,宋江在排位上,自然也需要多多照顾一下朱仝,以安抚一下他那颗受伤的心灵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美髯公朱仝的排名为什么这么高,比鲁智深和武松还高

“国法不外乎人情”这句经典名言,在美髯公朱仝身上,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站在梁山泊某些人的角度,朱仝是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仗义者,可要是站在大宋朝国家的层面上看呢?他无疑又是一个拿着国法当人情的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的人了!

那么,他算是一个真正的仗义者吗?我说不全算!为什么?请看:抓晁盖时他有意放走了晁盖不说,还要追着告诉晁盖,是我放你走的,你要知我的情。同时,还要把搭档雷横给卖喽,说怕他死心眼儿、不会做人情。并且还要晁盖别乱投奔,就去梁山泊。

放走宋江时,他又是故技重演,先让雷横进去搜一下,后又以不放心为由,让雷横守住门不要动,他自己进去再仔细看看。结果打开了地窨子,给宋江送了个整人情!

如果说他救宋江是同行之间的交情和吏吏相护的话,那么他放晁盖就很难说不是给自己留后手了。为什么要留后手呢?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且说宋江他是个庄农之家,如何有这地窨子?原来故宋时为官容易,做史最难。为甚的为官容易?皆因只是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为甚做吏最难?那时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

可要我说,当时的朝廷奸臣当道不假,可做吏的就不贪腐成性了吗?宋江在郓城县是个富裕户不说,他朱仝不过是个都头,竟也颇有家资。哪儿来的?还不都是徇私枉法弄来的。同样是贪腐,但官和吏是有着巨大的区别。官,像梁中书、江州知府、青州知府、高廉这些个人,哪个没有根基?十万贯珍珠宝贝,都敢明目张胆的送给老丈人做生日礼物,有人会过问吗?而吏则不同了,他们的根基不过是在任官员。若官员犯了事拿他们充当替罪羊不说,如果换了上司呢?一朝天子一朝臣倒也罢了,万一要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给自己树威,拿下几个看不顺眼的吏员,岂不是就要倒大霉了!

所以我说,朱仝救晁盖、宋江,除了吏吏相护,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要么,他怎么劝晁盖上梁山泊而没劝宋江去投奔梁山泊呢?因为,他不知宋江给晁盖报了信,所以梁山那条路他还给自己留着呢!

尽管朱仝善为人、会办事,事事都有为自己打算的目的。但是从他舍己救雷横一事上看,倒也算是一个讲义气、敢担当的人。

聊到这里,朱仝的为人以及他和宋江、晁盖的关系您也就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了。那么,他在梁山的座次排在了第12位,排在了鲁智深、武松的前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一是宋江的故交,二是宋江的救命恩人,这第三个便是宋江在梁山泊保留的一个铁杆儿。从这一点您就可以看出,梁山泊最后所排的座次,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充满了智慧、心机和瞻前顾后的盘算呢……

故而,在宋江眼里,鲁智深和武松远远都不如朱仝是自己最体己的人。所以,这样的安排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杀了沧州知府的小衙内,到底是宋江指使的还是吴用安排的

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关注、讨论。

李逵残忍地杀小衙内,确实是宋江、吴用的主意,与晁盖没有任何关系。这类阴损的手法也不是用了一次两次,这种主意的提出应该是吴用,经过宋江的同意,李逵执行。

一、朱仝一直是个有情有义的好汉,一心想做个良民

朱仝这个人在一百零八将中是我比较欣赏的人,有情有义是真正的好汉。与晁盖、吴用、宋江等都是一个地方上的人,但他的人格魅力远远要超过宋江、吴用等人。晁盖、吴用等劫了生辰纲,若无朱仝的真心帮助,事发后一定会被官府抓捕,当然宋江提前报信也救了七人。宋江杀了阎婆惜后,也是朱仝放了宋江,还花钱上下打点遮掩。好基友雷横打死了白秀英也是朱仝在路上直接给放了,自己承担私自放犯人的责任。说白了,朱仝对梁山很多好汉都有恩义,这样的人比梁山上大多数人都要值得交往。在后路没有断绝前,是万分不愿意上山落草为寇的,只是一心想做个良民,后期散伙后果然也没有再跟宋江等人搅在一起,成了大宋的忠臣良将,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梁山一百零八人只有他做到了真正的忠义且得到善终。

二、宋江、吴用两人相当阴险,多次使用阴招赚人上山

宋江和吴用自从搅合在一起后,先是架空晁盖,后来晁盖的死也与此二人有极大的关系(且不说晁盖是不是二人下的阴手,这个有比较大的可能)。很多人是不愿意上梁山落草为寇的,所谓逼上梁山,很多人都是被这二人逼上山的。卢俊义、李应、秦明、徐宁等等都是,人家好好的生活着,自由自在地当财主、或当个军官、或当个良民。但是美好的生活都被宋江、吴用等的个人想法或需求被迫中止。宋江、吴用往往还使出令人发指的无耻手段来逼迫人家就范,朱仝还好点只杀了个小孩,为了收秦明可是杀了数百户人家,怎么地也得几百号老百姓吧,连累秦明的一家老小也被杀了个干净,这就是宋江的阴招(此时宋江还没有上梁山,还在清风寨的时候),与后面梁山宋江竖立的替天行道、忠义堂形成了多么鲜明的讽刺。

三、李逵是个杀人魔王

李逵是个杀人恶魔,也是宋江最忠心的狗腿子,他所有的罪恶都将归集在宋江头上。当然他本身就是割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救宋江劫法场时杀老百姓杀得连晁盖都看不下去了,当然还有杀扈三娘全家等等罪行恶迹斑斑,不知道此等恶魔式的人物为何也能叫好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也能忍心下得了手,还是用斧头劈成两半,这个是用任何残忍的形容词都形容不出的手段。当然李逵还打了晁盖的牌子,说是奉晁盖和宋江的命令,我想晁盖应该只是派他们下山邀请朱仝上山而已,乱杀无辜不是晁盖的风格。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逼朱仝上山,李逵杀了沧州知府的小衙内,应该是是吴用提出毒计,宋江同意,李逵执行的。

绰号是三国名将的三个好汉,美髯公小温侯病关索,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有时候真的的会重叠,机缘巧合的故事有许多,三国时期的名将绰号如云流水,数不胜数。其中的美髯公是武圣关羽关云长,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五捋须髯飘洒于前胸。不看便罢,一看乃是百步的威风,千重的杀气,今人望而生畏,敬仰不已。可惜大意失荆州,魂断临沮。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杆方天画戟,驰骋三国风云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三姓家奴的吕布便是。武功战力首屈一指,威震群雄。被俘白门楼,死于曹操刘备之手。

关索三国关羽三子,荆州失陷后逃回西蜀,诸葛亮北伐时,关索作为前部正印先锋官,履历战功。

罗贯中笔承师脉,在《三国演义》中借鉴了施耐庵《水浒传》里的绰号,用在《三国演义》个别人的身上,为人物的个性鲜活,和故事情节的艺术增色百分。

《水浒传》中的满天星朱仝美髯公也,他身高八尺,虎须长髯,武功了得。原为郓城县兵马都头,救过晁盖、宋江、雷横,功不可没。

由于李逵杀了小衙内,被逼上了梁山。宋江诏安后,南征方腊,曾立战功受保定府都统制。梁山被灭后,随刘世光破了大金,官升太平军节度使,得了个善始善终。

小温侯地佐星吕方,第五十四条好汉,清风山曾经救过宋江的命,武功不俗。征方腊时与白钦大战,失去双足坠崖而死。

病关索杨雄,天灾星弟三十二条好汉,因潘巧云出轨,怒杀其妻与石秀投奔梁山。征方腊时,背疮发作,病死杭州。

小结:朱仝全身而退,结局圆满。杨雄、吕方英年早逝。这就是他们的结局,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极其相似,又有不同,自古英雄多磨难,也是他们的写照吧!

水浒传朱仝的绰号是什么,他是怎么上梁山的

巜水浒传》中,朱仝的绰号是由他外貌来定,因他身高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颌下一副虎须,很象关云长形象。因此得巜美髯公》之称。

而雷横打死知县相好白秀英,被打入囚牢,朱仝改任当牢节级,上下打点,最终雷横被被朱仝放走,回衙自首,被断了二t脊杖,刺配沧州牢城,最后被逼上梁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