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什么意思?《般若经》共有几部_般若_波罗蜜_法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般若 般若 波罗蜜 法王

本文目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什么意思
  • 《般若经》共有几部
  • 般若与智慧有什么区别
  • 般若的由来
  • 纹身般若是什么意思
  • 金轮法王习得《龙象般若功》后,再入中原为什么还要带五个轮子
  • 浅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国学美,散文美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全文是
  • 《心经》简单解释下
  • 《心经》全文及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般若什么意思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智慧。

【般若 波罗密多 心 经】

整个经题八个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来看。“般若”是第一段,“波罗密多”是第二段,“心”是第三段,“经”是第四段。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智慧。我们为什么当年译经不把它直接翻成智慧。这是在翻经体例里面有所谓五不翻。这个五不翻,第一个是秘密。我们看到佛经里面许多的咒语,都是音译的,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含多义。在我们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我们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像薄伽梵这个意思,这个名相里面含着有很多的意思。

第三种,中国没有的,譬如经上讲的阎浮提,阎浮提是树的名称,是树木的名称。这个树木这个植物中国没有,所以呢就用这个音译。

第四是顺古,第五种是属于尊重。“般若波罗密”是属于尊重不翻。

在这个讲义里面有一个表解,简单的解释“般若”这个名相的含义。通常说般若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实相”。相是相状,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第二种是“观照般若”,也就是实相之用。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在佛经里面,可以说是整个经典的文字都是属于文字般若,他的别名很多,像经上讲的真性、实相、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如如、实际、一乘、法性、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等。为什么一桩事情,佛要说出这么许多的名字呢?这是佛陀说法的善巧方便。

佛告诉我们,最重要的的是要我们会通佛说法的逸趣,不可以执著名相,名相只是工具、手段而已。因此佛说出许许多多的名相,让我们在名相当中体会真实的逸趣。智度论上说了一句偈子非常好:“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这首偈子非常重要!使我们了解,佛为一切众生说经,建立许许多多名词术语的因由。通常我们用智慧来译这个般若。

“智”是照见的意思,“慧”是简别的意思。所以智也有决断;智能断,慧能解,照了一切法,实实在不不可得,通达一切法,确实无有障碍,这是真正的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后面这一句“波罗密多”,这也是梵语音译。“波罗”翻作彼岸,“密多”翻作到,合起来是“彼岸到”,这是外国的文法,按照中国的文法来说,应该倒过来讲,就是“到彼岸”。他们说“彼岸到 ”。

这一句话的意义,与我们中国成语里面所谓的“到家”这个意思很接近。中国人凡是一桩事情做的非常纯熟,非常圆满的时候,都说“到家”了。譬如:画画的功夫成熟了,我们说画家,他的功夫到家了;烹饪,我们说炒个菜,他的菜炒得也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换一句话说,这是“波罗密多”的意义啊!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圆满”。

“般若波罗密多”合起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可见得这个与一般智慧是有差别。梵文里面这个“到彼岸”,它到底包含那些意思?古人批注里面有说:把生死比作此岸,将涅盘比作彼岸。那么换一句话说,我们用般若的这个究竟圆满的智慧,才能够离开生死,证得大涅盘的彼岸。

《般若经》共有几部

共有九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 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般若与智慧有什么区别

般若是顿悟超脱,智慧是天性

玄奘法师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都论述了“般若波罗蜜多”境界,即顿悟超脱三界。

《心经》原文断句存在问题,俺修改如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

原文的“故”断句不对,《心经》中“以无所得”,才能达到“般若波罗蜜多”境界,因此“般若”是顿悟超脱世俗的思想意识,这个境界仅仅徘徊在“无妄”界河,比罗汉界高。

智慧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属于世俗化的思想意识,是人类天性,如《道德经》、《论语》等。

唐太宗曾经敕令玄奘法师翻译《道德经》,因此玄奘翻译的《心经》已经被唐太宗洗脑,接近“道家”思想,只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接近原旨,由于他们没有达到六祖慧能的“无妄界”,自然也无法准确翻译《心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万物皆无妄,什么“佛、神”都是幻想,凭空自己扣顶帽子!

般若的由来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

般若在中国多指为智慧,《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初视《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佛教徒认为,般若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同,“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是经由内观所产生的正见。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为智慧,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智慧”,而以音译。

《大智度论》所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应为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是“究竟圆满之智慧”,佛教称之为胜义智或实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树下体验真理的智慧。

科学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智慧,佛教称之为方便智。般若的思想可归纳为“假有性空”,所谓:“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

纹身般若是什么意思

佛学中的“般若”指的是佛的大智慧,终极智慧.

而纹身里所纹的般若则是一个女鬼的面部,它表示的是女性的“嫉妒”和怨恨。严格说来,般若是日本的一种鬼怪,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怨灵,是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恶灵。它是美丽的女人因为嫉妒而变成了妖魔。是由妒怨的生魂所化的凶恶妖魔。它的寓意是一直在恨,用有毒的眼睛永远藏在黑暗之中伺机将成双的伉俪焚烧成班驳的焦土。这种般若一般分为笑般若、白般若和赤般若三大类.总之,这是个阴性的纹身,如果你八字够硬,阳亢的厉害,需要中合的话,可以纹,但老了以后就难说一般是不建议随便纹这个的。

金轮法王习得《龙象般若功》后,再入中原为什么还要带五个轮子

金轮法王是蒙古佛家密教的高僧,也是蒙古的国师。其实大家对佛家密教有所了解,便可以找到为何金轮法王随身携带五轮,而且形于外者是金轮,有了金轮法王的称护。其实金庸先生设计这个人物之时,引入了佛家密教的概念,所以金轮法王无论何时都带着五个轮子。

密教佛家有五智轮之说,五智就是说五种分身,而这五轮尽摄法界轮。密教所谓一些正报依报皆由此五轮组成。所谓依报就是指的是一切器世界,就是那个金轮子。而所谓正报是指一切情世界,所谓水火风空,银铜铁铅。其实若套用哲学来翻译一下应该就是说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客观世界,便是人可见之表象,主观世界呢则是平时不可见,但是实际却是存在的。而金轮法王得此名因为武器为金轮,其余四轮分别为银铜铁铅,平时并不可见,实在金轮法王是会使的。五智轮颜色为黄白赤黑青,对应到金轮法王的五个轮子的,黄对应金,白对应银,赤对应铜,黑对应铁,青对应铅,极其工整。金轮法王之名和武器便是来自于他的出身佛家密教。

理清了人物的来源,便可知五个轮子的含义。而龙象般若功正是密教具无上神通的护法神功,根本不脱离于密教之宗旨。所以注定是离不开五个轮子的。龙象般若功据金庸老先生说有十三层,每层所需时间加倍,金轮法王乃不世出之奇才,练到了第十层,身具十龙十象之神力,一出手力大无比,便连老顽童都觉得力气奇大,勾动了爱武之心。而且绝情谷一战,引动得老五绝仅有的东邪南帝出手,加上中顽童,实在让人不胜唏嘘,五绝当日名动天下,两个在华山见过藏边五丑的西毒北丐心心念念和人比试一场,此刻却是坟头草已长老高。

金轮法王本应是定位等同五绝的人物,只因每每被杨过以智所败,最后更是死于杨过黯然销魂掌之下,所以往往给人一个内力有余,巧力不够之感,而且拿着五个轮子,也不知道衣服耐不耐穿,难道不重么?用的呢却总是金轮,给人十分笨拙之感。其实完全是对金轮法王的误解。只因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设定里就是来自于五轮,便淡化了招式而已。君不见当初黄药师,洪七公,欧阳锋在桃花岛上比武之时,世间已有招数均不再用,往往当场独创新招。金轮法王能在三绝在场,黄蓉在侧之时说出单打独斗,谁也不惧,哪是招数所能限制的呢。杨过和金轮法王之战,在杨过玄铁重剑大成之后,重阳宫时,虽然表现惊艳,但是若非小龙女之助,金轮法王哪会轻易落败。而后来襄阳城前,金轮法王让未带重剑的杨过自觉托大,更是一时陷入窘境,在他自以为会身死于此之时,打出黯然销魂掌力克金轮法王,其实既是剧情的不但转折,抓人眼球,更是突出杨过黯然销魂的奇,在于人的意料之外。

作者写的人物武功,有其来历和说法,打斗过程更是不但翻转,写的惊心动魄但是精彩纷呈,其实这才是我们在看过剧情之后可以去关注和体会的,至于哪个武功更好,谁的招数更妙,这个不过是作者轻易一笔就能带出的而已。金庸作为大家所用的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功力如何溶入小说却没人去在意,往往脑补,以迎合读者为目标的网文武功去套用分析金庸的武侠武功,每每至此,我也是不知道该说啥,只怪俺的文章没人看,可怜兮兮啊。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赚大师兄点小钱钱更是如此的蛋疼,条友你还不帮点个赞吗。(套路一波吧,哈哈哈)金轮法王襄阳之前,五轮齐出,却奈何不得杨过,最后五轮齐失,五体投地,往奔极乐世界去了。

浅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国学美,散文美

题主所问,无得无说乐而回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全文260字,是唐朝著名译经家,唯识宗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师所翻译,无得无说先就国学美做以叙述。

心经从观自在菩萨启文,从受想行识开始论述,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智慧,文字简约,朗朗上口,行文的平仄,抑扬顿挫做的十分精致,便于唱诵朗读,也就便于传播,这也是心经能够流传几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现在有的教育机构或者国学馆已经将心经的传颂普及开来,在QQ音乐等网络平台,大家都可以搜听到,可以说心经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内涵美在国学里也是无可比拟的,心经里边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元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里。

现在无得无说再来论述一下散文美!

何为散文美?

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何为心经的形散?心经从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说起,揭示佛教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所有的这些就是让人们学会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对自己所有六识所产生的欲望,从而得到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方法,开启人生密码的钥匙。

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呢?

心经并不是一味鼓吹所谓的万物虚无主义,不说断灭的空,不说虚无的空,给所有想追求这种大般若智慧的众生一个修为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

心无挂碍”。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只有做到了心无挂碍,才是真正的空,才会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修为到最高境界就是涅槃

所以心经一切的形散都是为神不散所张目,都是在论述这个般若智慧的。

“心无挂碍”的做人,做事,修身,修心…从而真正走向人生的成功彼岸,真正的生发出“心无挂碍”的般若智慧,还需要无得无说跟大家一起努力奋斗!

为了感恩玄奘法师的伟大,为我们后世之人有缘得此法宝之文,无得无说特赋诗一首,以表敬意:

孤影西行参菩提,

那烂陀寺辩禅机,

三宝辗转回西京,

慈恩明月伴圣僧,

玉华雪飘译金经,

终证涅槃兴教宫,

身留唯识一重宗,

方得教化万世功。

原创不易,欢迎大家评论关注!

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全文是

心经原文 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释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随心所欲观察自己,检验自己身上是否有佛性存在或者奥秘的觉者,在运用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思考生命是如何存在或者消灭的过程,就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宇宙的构成,也能认识到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化解的。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翻译】从整体来看,色与空没有本质的区别;从组成部分来看,也可以说色与空是相同的。空是色的一部分,色包含空。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论证、思考,结论是不会变的。 Ⅰ、色:指肉眼能看到的人、非人、物品,如人、花朵、山川湖海等,不是通常说的女子的姿色,也不是色戒 Ⅱ、空:肉眼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翻译】无论是有外表能看见还是看不见,没有具化的事物,它们都是空的,也都是可以变的,这是它们的特点,不会在生长的过程中再变化。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气中我们看不到的物体,是不存在色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如果我们的空没有六根六尘,那么心中就没有疑惑,也不会心生烦恼,也不会参与生老病死,不会积累业障,也不会获得业障的后果。如果不用我们动心动脑去获取什么,不是不想,而是无欲无求。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翻译】菩萨因为运用了无上正等整觉智慧,所以心灵平静,心无杂念,没有挂念就不会又害怕,脱离了低等趣味,最终修行圆满。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三世,也就是以前、现在、未来的诸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成就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行中最重要的,就好比大神咒,是最光明的法器,是大家都信奉的真理,想要将苦厄都清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翻译】既然如此,就让众生去信佛,在信佛的路上,路途就是归宿,想要修成正佛,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样就能获得无上正等整觉的智慧。

我喜欢去临摹这个心经,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去临摹下,更有深度的去理解它们

欢迎评论转发

点赞加关注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识和更多正确方法

《心经》简单解释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 觉心斋主敬著 心经乃佛门经典之最短小者,然其义精深非可小视也。

余多年读诵略有所悟,非敢妄论佛语,惟以一愚之得发一言而利众,幸不以为不才,见着有所小补,余愿足矣。般若,犹言智慧也,然此非世俗之俗智小聪明,而是诸法实相智慧也。波罗蜜,犹言从此渡至彼岸也。多,为语气助词,无一定意义。经者,可作经纬法度解,一说原作契机契合之义,犹言契合诸佛之本意也。【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浅释】 此开篇论菩萨之于般若波罗蜜所应为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于以智慧法门广度众生之际甚深行持,纯一中道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照见五蕴皆空,即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乃空有不二法,执空执有皆属偏执,而非中道。观一切有皆为假有,只是缘聚而生之有,待其缘散而自灭矣。然真空不碍假有,若谓假有为没有,则又入断灭相也。是故中道者非空有二边别有一中也,实为于空于有皆无所执。【原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浅释】 舍利子,即是菩萨称呼舍利弗。众生追逐名闻利养时刻不休,心中妄想时刻不断,故众苦云集。经云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得放弃世俗名闻利养,转求般若正智诸法实相,则苦自离而乐自在。色受想行识,即一切幻有之总谓。色者一切有形有色之物也;受者接受也;想者一切妄想也;行者一切行为及动作也;识者计较分别之意识也。此五者皆幻有,非为实有。有空不一不异,故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亦即是空也。【原文】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知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浅释】 此篇实乃般若要义,切不可等闲视之,而此也绝非凡俗之聪慧所可能解。然般若乃佛法最重要之处,又不可不解。古德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故经之难解可知。诸法空相亦即诸法实相也,亦即绝待真空。此真空者,绝非和有相对那个空,若以为相对之空则落断灭相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说自性之中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有垢净之别,更不可增一毫亦不可减一毫。实即真心不动念时,则生灭垢净增减皆无所著矣。即经云: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之义也。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亦正是说假有之有非真实之有,只是缘聚假合也,缘散自灭而无有也。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也,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也。无此六根六尘,就是不著于此的意思。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不取于相即外舍六尘而不著尘境也;如如不动即内舍六根而不起妄念也。能如此方可不著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识界也。真心不动,于无明之有无、尽不尽也是毫无所著,以至生老病死全无所著矣,苦集灭道亦无著也。苦集灭道乃四谛也,依此四谛而发四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德云: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无知亦无得,就是说对于所知所得皆无所著也。亦即正因无所得,或说不著所得,而能无知无得也。此亦心不动念而得失无著矣。空有不一不异,实乃般若要义。古德云:不落断常两边,方为无执中道。断者即空边,常者即有边,而中道又绝非此两边之外别有一中道也。其义即指,心不动念,观一切皆无所执,虽无所执,而仍观照一切也。世俗常见,以为世界一切皆为实有;而断见者,以为一切皆无。般若正智则谓:一切有皆为因缘假合之假有,虽此有非真实之有,然毕竟于因缘假合之时而显示假有之相。然而对于空有之义,佛曰:宁执有如须弥山,勿执无如芥子许。执有者尚且可以明白因果善恶之报,而执空者误认为一切终是空,纵然是因果善恶亦没有了,那么作恶也就无所忌惮了,必致堕落无间地狱而没有出期,可不慎乎。【原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浅释】 古德云,诸佛以般若为师。可知般若法门之重要。菩提萨埵即大自在菩萨也。其依般若法故,心中无所挂碍,无所取著,无有惊恐疑怖,远离一切贪嗔痴慢计较分别,故达圆满不生不灭之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也。三世诸佛亦皆依般若法门而成最正觉也。【原文】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浅释】 大神咒犹言此经咒神验之大也;大明咒犹言此经咒乃令人明白自性一如之理也;无上咒犹言此经咒乃最上之法也;无等等咒犹言须知般若正智实无平等与不平等之别也。般若正智能除众生一切苦自不待言也。苦乐两边,于其不动念时,亦是一不是二也。故除一切苦者,即从众生根本上除。我佛世尊有云,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为妄想执著缠缚不能证得耳。故般若法门正为启众生之正智,去除一切妄想执著分别之念,则自性本具之正智自然现前,一切苦又何存焉。【原文】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浅释】 历来教内外之人欲解咒意者颇多,然皆以失败告终。佛云解经不可著于文字相,而咒更无明确之义可解,皆因咒乃具多层深意,故不可浅解也。实则经咒之中,经即以解咒矣。此咒之义,前之经文所言即是。咒之音声亦有奇妙之功,亦具诸佛之护持威神之力。然过于执著其义,又必执有而失中道之义。故持咒者理应不执其义,而以一念清净而受持方得妙用矣。

《心经》全文及解释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译文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翻译】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翻译】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翻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翻译】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翻译】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