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丨中国酒的别名及雅号_唐代_也有_般若

自古以来,酒与人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酒是一种神奇的饮品,它能使人如痴如醉。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杜甫是诗圣,也是酒圣;白居易留诗二千首,其中饮酒诗就有九百首。酒能激发灵感,有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酒能助兴,唐书法家张旭,草书逸势奇伏,连绵回绕,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狂走乃落笔,世人谓之“张颠”。

古代骚人墨客常在酒兴来时,给酒起了种种别称,有雅称,有贬义,还有隐谓;有根据酒的性状取名,有以造酒者为名,还有官衔,甚至圣贤也被列入,并将它融入他们的诗词作品之中,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华酒文化。

黄流

“黄流”出于《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旧时的文人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的意思,一提就知是杯中物。

黄娇

“黄娇”出于宋人诗“加餐宜白粲,取醉喜黄娇”。“黄娇”与“黄流”相联系而更隐晦,娇是取其媚人之意。

欢伯

唐人称酒为“欢伯”,取它使人欢乐之意。唐人诗中常见,如武瑾“隔巷闻欢伯,不招客自来”。语出汉代焦延寿《易林·坎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与宋代苏轼称酒为“扫愁帚”、“钓诗钩”之意相似。

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

唐代郑綮《开天传信录》中记载的神话故事:道士叶法善与一群官员相聚,大家想吃酒时,有人叩门而入,自称曲秀才,叶用剑刺他,化为酒瓶,满装醇酒,坐客皆醉。《集异录》也有一个神话故事:道士叶静能带了一个小徒弟陪汝阳王李琏(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位)拼赌酒量,喝到五斗醉倒,一看原来是一只能容五斗的酒瓮。唐代诗人黄庭坚写过“万事尽还曲居士”的诗句,陆游也有“孤寂惟寻曲道士”的诗句。

般若汤

展开全文

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教徒用的隐名,出于《释天会要》。唐代长庆年间有一游方僧到一个寺挂单,叫寺里的侍者沽回酒来,寺僧怒其不守清规,夺瓶掷向柏树,瓶碎,酒凝滞在柏树上似绿玉,摇之不散落。这游僧说:“我诵《般若经》,要喝一杯酒,使声音嘹亮。”将瓶拼合,收回泼出的酒,几口入肚。“般若汤”之名由此而来。据《东坡志林》载:“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也有“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圣人、贤人

这源自《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和《异苑》记载的故事。徐邈是曹操属下的尚书郎,当时曹操颁令禁酒,徐邈却每天私下饮酒,喝得醉醺醺的。一个叫赵达的官员去询问他公事,他沉醉中答道:“中圣人。”意思是醉酒了。赵达禀告了曹操,曹操大怒,但不知道“圣人”是什么意思。在旁的鲜于辅进道:“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徐邈为人品行端正,偶尔讲讲醉话而已。”

白堕

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酒兵

因酒能解愁,就像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代李延寿撰的《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唐代张彦谦在《无题》诗之八也有此称谓“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的诗句。

绿蚁

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写道,“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特”。

忘忧物

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晋代陶潜在《饮酒》诗之七中,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

狂药

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不羁而得名。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诗中也写道了“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诗句。

此外,在中国文化里,酒的别称和雅称还有很多,诸如:瑶浆、香蚁、杜康、玄醴、春酿、香醪、甘醴、中山、云液、十旬、祸泉……

如此之多的中国酒的雅称和别称,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酒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之让人如饮琼浆,欣欣然,熏熏然,陶陶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