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有何现实意义_情感_守岁_文人

在酒香芬芳的国度,自古就有“无酒不成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欠敬意”的说法。不论是在我国的传统民俗中还是与时俱进的现代节日中,人们都会举杯同庆,载歌载舞。见于史籍的除夕守岁风俗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其记载道,“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于是“除夕”之夜,相互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彻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以酒畅饮贺岁、守岁的礼仪,自汉代以来,盛行不衰,沿袭至今日,依然如故。婚嫁酒俗也是社会中流行、热烈、开心的酣饮习俗之一。为了使婚礼举行的隆重而热烈,表达人们欢乐喜悦的心情,人们通常以酒庆贺,以酒助兴,整个婚礼进程中酒香四溢,热闹喜庆。我国传统民俗中与酒有关的, 除了节庆婚嫁要饮酒助兴外, 其它饮酒的场合更是五花八门, 各种会亲酒由此而生:小孩儿出生喝满月酒、百日酒; 寿辰有祝寿酒; 亲人团聚有团圆酒; 丧事办理也要喝丧酒; 待客之道自然离不开迎宾酒; 送客之时便有饯别酒; 求师学艺有拜师酒、谢师酒、出师酒; 立功报捷有庆功酒; 传统农耕节气还有春酒、打谷酒、丰收酒等。人们凡遇赏心乐事, 抑或愁苦悲伤, 不由得都会以酒会友、送酒志贺、借酒寄情。中国人的生活因酒而饱满,中国人的好客于酒席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大事小事,事事不离酒,正所谓百态生活源自于对酒的品味。

自古文人爱美酒,诗伴酒文传千秋”――在中国文学中“诗酒交融”的文学奇观早已有之。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人认为美酒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酒的独特魅力是使人兴奋、热情、迷醉、甚至使人沉溺。从它自身的化学成分说起,酒之所以之为酒主要是它里面含有酒精。饮酒之后,酒精不断刺激大脑的中枢神经,使人情绪异常的兴奋。饮酒过量而醉,就是中枢神经受侵袭而处于酩酊的状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情绪异常兴奋。通俗来讲,就是人的理性思维丧失,所有的行为几乎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正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这是“自我”监督的暂时松懈,而“本我”得以释放的状态。

展开全文

我国是一个农耕民族,注重宗法礼教,强调群体意识、伦理规范,要求用理智来控制个人情感也是自然的。但这些对人性过度的压抑只能是暂时的、外部的,而那些非理性的因素却会深深地潜藏在内心深处,不能消除。尽管平日传统文人们表现得非常安静平和,彬彬有礼,一旦有什么外物触及到心灵的情感闸门时,情感就会倾泻而出,比那些较少受到压抑的民族的人们的情感来的更快、更猛烈。加之,大多诗人天性多愁善感,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敏感于普通人,对生命的认识容易用直觉把握,因此他们对生命的体验,对自由的追求也就通常超于我们常人。在酒精的刺激下,诗人平时生活中受伦理宗法束缚的理性思维暂且退避,那些过度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理想得到了释放的契机。创作灵感,对诗歌情感的直觉把握,丰富的想象力等感性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在醉态中,诗人暂时摆脱理性的缰绳,任凭诗情纵横驰骋,文思如泉涌,美妙的诗篇华丽诞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可见美酒对于我国文人创作灵感的激发是功不可没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