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路程多远
- 《西游记》里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 为什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都选择了去西天取经
- 孙悟空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 玄奘是去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 西游记西天取经有谁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唐僧啥也不会,为啥不派孙悟空取经,而要派唐僧取经
- 《西游记》去西天取经,是真正取经了吗
-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 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路程多远
西天取经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唐僧
不远千山万水,从唐都长安出发,历经种种磨难,长途跋涉到西天取经。书中说,他有三大弟子,个个神通广大。其中,大弟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本事最大,早年曾经大闹天宫,有七十二般变化,会驾筋斗云,一纵就有十万八千里。二弟子猪八戒和三弟子沙和尚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孙悟空,但他们也都不是凡夫俗子,而是天神下凡,能够腾云驾雾。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曾数次上西天请佛祖帮忙解救落难的唐僧。按常理,有这麽一些随时能到西天的弟子在,唐僧的取经应该很容易才是,可为什麽他的取经历程那麽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面临种种考验?为什麽他不让孙悟空用神通把他送到西天而是徒步跋涉呢?
实际上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从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入手。
在佛教看来,人属於六道轮回的众生之一,其所有的感受归结到最後都只是一个「苦」字。为什麽?因为众生的身心可以归为五类 ,称为「五阴」。这五阴之身心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欲望和追求,而伴随众生的欲望和追求的,更多的是生、老、病、死等无量苦恼。这些苦恼,无时无刻不在驱使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使人们做这做那,没有片刻的休息。
佛教认为,众生是苦的,要彻底解除众生的痛苦,就必须从产生痛苦的根源上入手,所谓斩草除根。只要痛苦的根源被断除,众生也就解脱了。基於这一认识,佛教主张用四禅八定来对治众生的贪瞋痴三毒,以便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这四禅八定,按照正常的修炼,最快也得要三大阿僧祗劫的刻苦修行,捷径是没有的,在这个过程中,众生可能有无数次见佛闻法的机会,也可能有无数次亲自供养诸佛最後身的机会,但是,这所有的机会和努力,充其量,仅仅能增加自己的福报、增长自己的智慧而不可能取代众生自己的四禅八定的修炼。没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就不可能实现断惑证真,更不可能成佛。从这个角度说,佛教主张老老实实地修炼内功,反对好高务远,更反对攀龙附凤。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中国佛教史上的玄奘大师以原型而塑造的人物形象,而历史上的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这个宗的思想特色在於,格外强调四禅八定的次第,认为佛教的修炼没有捷径可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逐步修炼。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背景,《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畏艰难险阻地去西天取经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西游记》取经的过程就是佛教修炼过程的缩影。因为佛教所说的魔鬼更多地是指众生自己的烦恼,而一切众生都无一例外地被无量烦恼所困,所以,众生的生死、魔王、债主等等实际上都是佛教那样的烦恼来干扰自己的修炼,所以《西游记》中的唐僧才会有那麽多的磨难。有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信心没有了。如果半途而废,很显然,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唐僧作为佛教修炼的代表人物,他的可贵之处在於他的知难而进,所以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西游记中的唐僧要想取得真经,必须有一个过程,唐僧需要这个过程,如来佛祖需要唐僧有这个过程。
首先,是资历的积累。步行去西天,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历经的磨难多,方显劳苦功高,积淀下的人生阅历也更丰富,取回的经更显珍贵,才会倍加珍惜。当然,高僧的地位也就更显得高贵。如果让徒弟背着他一个筋斗云把经取回来,这不能显示经的来之不易,唐僧的地位也就高不起来,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吗,恐怕是不会有多少“粉丝”的!
其次,是知识的获得。西行伊始,唐僧很单纯,不认为有妖怪,百般阻挠孙悟空捉妖,还不惜师徒感情把他赶走。后来,不单是支持徒弟们捉妖,还向途中遇到的人家介绍:徒弟们虽相貌丑陋,但有能耐,能捉拿妖怪。这是在为徒弟们打广告。再后来,见到妖怪,也能略略感到有些妖气,在灵山脚下遇到妖怪,还发过牢骚。唐僧一路走来,经验在增长,知识在丰富。这一个过程,成就了唐僧的高僧之名。过程,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必需的。
再其次,是理想的升华。唐僧告别唐王踏上西行之路时,理想是从西天把经取回来,仅仅是“取经”而已。而正是这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他的经验增加了,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境界高了,超凡脱俗了,最后成了佛。如果是让徒弟背着去西天,苦劳何在?功劳何在?历练何在?这样的话,唐僧还是唐僧,恐怕成不了佛。
另外,是意志的考验。意志坚定否,有没有功利心,能否担重任,是否有培养前途,得有突出表现,才能取得如来佛祖的信任,才能在如来手中得到真经。不能经受领导考验的人,是不会得到领导的重用的。当所受磨难为八十难时,如来佛祖还特意派人给他安排一难,其实,唐僧所受磨难早就掌控在如来手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最后,是精神的展示。步行这一历程,其实是展示精神的平台。唐僧对执著的理想,顽强的意志,坚韧的自制力,都是在各种磨难中得到体现,同时又沿途教育了其他人,当然也包括他的四个徒弟,同时也沿途宣扬了佛法,普渡了沿途的众生。要不是他的这次西行,不知哪些掌握在妖怪手中的生灵何时才能得以解脱。
《西游记》里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西游记》中为什么要唐僧去西天取经?简单一句话,唐僧最有资格去取经,主角光环。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唐僧西天取经的原因:
一、佛祖观东土大唐有大乘气象,所以要把大乘经 典传播到东土大唐帝国。说白了就是要扩大佛教影响力。
二、与其送经不若取经,这样才显得庄严和神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上赶了不是买卖。
三、唐僧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的第十世转世。属于佛教人物。
四、本质来说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等等角色开始都可以算成道教人物。所以他们不具备取经的资格。只能是配角。
五、李唐王朝是尊道教的,就如同明朝皇帝也尊崇道教一样。唐僧的取经之旅也是让佛教在东土兴盛的一个新开端。
六、唐僧西游取经可以把东土威仪传播四方,这也是作者所处时代人的胸襟。明朝人是开放和领先的。正如李唐王朝。
七、自宋、金以来儒、释、道渐趋融合,彼此学习和借鉴。集大成者屡见不鲜。诸如传说的吕洞宾、刘海蟾,现实的王重阳、苏轼、全真七子、王阳明等等。吴承恩先生也是这三教的大家风范。有人说西游记里崇佛抑道。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看待。小说里玄奘法师的父亲是大儒,师父是佛陀,弟子是道家至尊的徒弟。英雄莫问出处,智慧和慈悲难道有姓佛、姓道、姓儒的分别吗?
八、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因为天竺在唐朝的人的印象里在西方。或者说佛经、佛教从西方的西域先传播过来。古代人对地理的理解如此。那里是佛教的诞生地,自然唐僧要去那里取经。
九、唐僧是以凡人之身去行圣人之行的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外有山川阻难、路途凶险,内有人身七情六欲的考验。唐僧西行就是一次修行之旅。凡人可以超越自我,这是榜样作用。所以主角必须是唐僧。若有心,你我皆可是唐僧,去追求智慧,去追求善良慈悲。
十、唐僧不凡,那徒弟几人难道就不是唐僧的身躯一部分吗?这就是唐僧不凡的地方。
总之还有很多理由,我就在这里耍会大刀,希冀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欢迎朋友们参与讨论,那么就是最让人开心和欢喜的事情了。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为什么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都选择了去西天取经
文||小胖品西游
众所周知《西游记》取经团队的师徒四人中的每一个人,不是天庭上的要员就是下界的妖王或者是佛家的弟子。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去西天取经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唐僧选择去西天取经的原因
唐僧选择去西天取经的真正原因分为两成含义,第一以佛教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他必须去。因为唐生在凡间乃是十世修行的圣僧。但在佛教身份就大有不同了,就是如来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
在《西游记》原著中记载,金蝉子是被如来佛祖贬下凡间的。可实质上却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唐僧被贬下凡时佛教具备了如下的条件。就是如来佛祖刚降服孙悟空,而且取得了玉帝的信任与支持,于此同时地藏王菩萨也在地府任职。
这就能保证唐僧下凡之后,经历的十世的投胎,也就是十次投胎每一次都能精准的投到佛教。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金蝉子下凡是有任务的。
第二以凡间的角度来看,唐僧是大唐的圣僧,所以他是有责任去为大唐解决问题的。正好李世民魂游地府后,决定举办水陆法会。
而水路法会必须要大乘佛法,可大乘佛法只有西天有,那么这个任务必须唐僧去完成。因为李世民下圣旨,作为臣子他也不得不服从。
孙悟空选择去西天取经的真正原因
孙悟空选择去西天取经真正原因也是与唐僧一样分为两点原因,第一孙悟空无论是向菩提老祖学习法术,还是去天庭做官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长生不老。
可天庭人才济济并不在乎孙悟空的能力,所以并没得到重用。因此孙悟空反下天庭下界为妖,最终大闹天庭。
最后由于实力的不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思考人生。前提是当时并没告诉孙悟空关押的期限,也就是无期。
而最后给孙悟空的条件就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才能出来。所以就冲这一点孙悟空也必须去。
第二上文也说过孙悟空是个实在的官迷,而想得道成仙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只有三个地方天庭、佛教、道教。
天庭和道教的老大都让孙悟空给得罪个便了,所以只有佛教才能满足孙悟空的需求,因此就冲这一点孙悟空也必须去取经。
猪八戒选择去西天取经的真正原因
猪八戒西天取经其实道理很简单,首先猪八戒曾经是天庭的天蓬元帅,享受这天庭的俸禄也就是蟠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长生不老,因为菩提老祖说过正常的散仙要经历三灾,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可以躲避三灾的。
但猪八戒的三十六变就不同了,没办法躲避三灾。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猪八戒下凡后如果找不到解决渡劫的办法,或许到渡劫之时没能成功渡过,那么他就必须得死。
而佛教即使在三界中处于发展中的势力,那么也不可能任由手下的人到了渡劫的时候一个个都死于非命,那么佛教也没有资格在三界立足。
所以猪八戒加入取经团队的原因,就是为了在取经结束之后,修成正果虽说最后净坛使者比不上天蓬元帅的地位,但保命要紧呀!
沙悟净选择去西天取经的真正原因
说道沙悟净为什么要参加西天取经,其实与孙悟空的经历也是很像的。
在《西游记》原著中,对沙悟净在天庭时是这样描述的,“南天门上吾为尊,凌霄殿前吾称上”。可见沙悟净在天庭当卷帘大将时有多风光。
但好景不长,由于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凡间的流沙河中,每天受万箭穿心之苦。残酷的现实与风光的过去,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在这个时候观音出面是这样说道,你若愿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我让飞箭不来穿你,取经之后保证官复原职。
试问有官复原职的机会,恢复沙悟净当年的风光,他会不同意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结语
唐僧师徒四人去往西天取经虽然有相同的方向,但是目的却各不相同。比如唐僧生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况且有李世民在他不去也不行。孙悟空也是一样,不去救要在五行山下压着,况且去的话还能修成正果。猪八戒去是因为他没有渡劫之法,不去取经加入佛教他就没命了。沙悟净是因为取经之后观音菩萨保证他能官复原职。
。
孙悟空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神秘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四百年来还没有人孙悟空的真实原型是谁。作者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为什么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呢?
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被天庭称为“妖猴”,天庭招安做了“弼马温”,就成了神,大闹天宫后成了“齐天大圣”,妖——神——大圣——?再升级只有“佛”了,作者吴承恩先生煞费苦心地为孙悟空安排了去西天取经,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主题,就是让孙悟空成“佛”,这才有了五行山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西天取经成功,自己成了“斗战胜佛”,也帮助唐僧成了佛。
玄奘是去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您好朋友!感谢邀请!我是小小曲儿,很乐意跟您分享讨论!
我校是外来教派,最初是在公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形成了我们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传入的时间大致在西汉末到东汉初。传说汉明帝刘庄做过一个梦,一个自带光环,身高六丈的巨人从西边飞来,在宫殿里飞来飞去久久不去。即派蔡音,秦景十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经。
文献记载,目前所知的第一个西行取经的汉族僧人,名叫朱士行,法号即是八戒。朱士行是三国时期人物,至少在时间上就比唐僧早了几百年。
朱世行去西天取经,是因为当时翻译过来的佛经并不完整,翻译者可能省略了很多东西,于是就准备去佛经的原产地尼泊尔,去寻求最准确的原本。他在当地找到的是《大品经》,60多万字,抄完后让弟子带回洛阳,自己在那里终老。
此外,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和尚也值得一提。法显本姓龚,15年时间游历了30多个国家,带回了非常多的佛经。
我们现在提到的仅仅是文字记载,还有的并没有记录下来的,应该还有其他人,所以说玄奘并不是第一个西天取经的人。
西游记西天取经有谁
很高兴没你解答西游记当中都谁去西天取经了
视频加载中...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唐僧啥也不会,为啥不派孙悟空取经,而要派唐僧取经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如来在西天雷音宝刹对众仙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诸菩萨再问时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要旨,怠慢了瑜伽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叫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这里如来已说清楚了,取经人条件一:必须是东土的一个善信;条件二:必须苦历千山,询经万水。
这个任务如来下旨由观音菩萨完成。
孙悟空虽筋斗云能十万八千里,却不符合取经人条件,何况当时还是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的一个造反泼猴。
当然观音菩萨不负如来期望,在长安城中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大有德行的玄奘。
玄奘前身乃上天金蝉子,才有了唐僧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之旅。
《西游记》去西天取经,是真正取经了吗
《西游记》讲的就是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情节。其实,《西游记》还暗藏了一个更深的故事情节,深的你都不敢想象,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的说法。
从小说情节来说,唐僧师徒是《西游记》中受益最大的团队,因为取经归来,他们每个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唐僧如愿取得真经,可以普度众生,宣扬佛法,成为得道高僧;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一跃进入上流社会,完成华丽的升级;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也算是人生的一次逆袭;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其生活算是恢复了原样,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结局看似唐僧师徒收获满满,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收获最大的其实是如来佛祖,这位幕后大BOSS。因为西天取经就是这位大BOSS一手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的。
如果把如来佛祖看作一位投资人的话,那他就是投资界的一个神话缔造者。因为他选择了最好的投资环境,并充分的利用了唐僧师徒每一个人的特点,将他们打造成一个优秀甚至近乎完美的投资组合。
为什么说如来佛祖是一个投资神话的缔造者呢?
选择最佳的投资环境
从投资环境这个角度来说,如来佛祖可谓是大神级人物了。唐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经济的一个巅峰。而此时如来佛祖制定西天取经的计划正是最佳时机,因为此时百姓的生活相对富足,不用为温饱发愁,对精神生活才会有更高的追求。也就说,这个时期是宣扬佛法最佳的时期。由此可见,如来佛祖眼光之犀利,不是我等所能与之媲美的。
完美的投资产品组合
说到如来佛祖选定的投资产品组合,肯定就是唐僧师徒一行人等了,而这也正是如来大boss的神来之笔。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取经团队的人员配置,换句话说就是如来佛祖如何打造出一个完美的投资组合。
这个团队以唐僧为首,辅以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这个取经的团队就一步一步按照如来佛主的计划去完成取经大业了。
接下来就为大家分析,这个取(投)经(资)团(组)队(合)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里。
师父--唐僧(稳健型投资产品)
唐僧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为了能够完成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大业,他不畏艰险,一路西行,可谓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这个投资产品组合中,唐僧属于低风险的产品,因为如来佛祖知道唐僧一定会完成自己安排给他的任务;同时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者会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唐僧是确保这个投资组合最后获得收益的关键人物。
大徒弟--孙悟空(高风险型投资产品)
孙悟空这个人物,在取经的路上可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泼猴有时比较顽劣、难以管教,但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力保唐僧不被吃,可谓是居功至伟。孙悟空这一角色很显然属于高风险投资产品;风险虽然很高,但是收到的回报却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
二徒弟--猪八戒(中等风险型投资产品)
猪八戒原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在天庭八面威风,因为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更是戏剧性的错投了猪胎,人生可谓是“高开低走”。猪八戒虽然一路伴随唐僧西天取经,但其好吃懒做的特点却一直没有改变,遇到挫折就要散伙分行李。不过在大师兄孙悟空不在的时候,也扮演了保护唐僧的角色。所以猪八戒属于中等风险型投资产品,只要管理得当,也会得到很好的收益的。
三徒弟--沙僧(低风险型投资产品)
沙僧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角色,取经路上,所有的行李都压在他这位小徒弟身上,虽然台词多以“师父不见了!”、“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啦!”、“二师兄,师父和大师兄被妖怪抓走啦!”为主,但在取经路上却也没有打过退堂鼓,忠心耿耿,一直追随唐僧,直到西天。沙僧显然是一个低风险型投资产品,虽然最终收益不高,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干家。只要将任务交给他,你就会很放心,因为他肯定会完成任务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虽然这个组合中的每个人各具特点,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组合,最终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这也充分的说明如来佛祖是一个投资大神,他懂得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投资产品组合在一起,
既要有唐僧的稳健型,也有要孙悟空的高风险型,还要有猪八戒、沙和尚这样的中、低风险型,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这也正是如来佛祖睿智的体现。
看分析完以后,你是不是也认为《西游记》不仅仅只是讲西天取经的故事,更是一部讲述如何成为优秀投资人的故事呢?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多心经》,就是唐僧为自己取到的真经。乌巢禅师告诉唐僧“ 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后来的经历证明这是真的,唐僧和孙悟空在路上多次提到这篇《多心经》,唐僧也凭借它多次“无伤害”。
唐僧西天取经取的是什么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梵文原典520夹657部。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依《大藏经总目录》其译经按分部及经序及卷数分列于下:阿含部一部(1)124《缘起经》1卷,龙朔元年(661)般若部二部(2)22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25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华严部一部(4)289《显无边佛土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宝积部二部(5)310(十二)《菩萨藏会)\《大菩萨藏经》20卷,贞观十九年(645)(6)367《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l卷,永徽元年(650)三译涅梁部一部(7)390《佛临涅染记法住经》1卷,永徽三年(652)大集部一部(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永徽二年(651)经集部十四部(9)436《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永徽二年(651)(10)45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永徽元年(650)三译(11)476《说无垢称经》6卷,永徽元年(650)七译(12)515《如来示教胜军工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3)592《天请问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4)648《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15)676《解深密经》5卷,贞观二十一年(6村)再译。(16)680《佛说佛地经》l卷,贞观十九年(645)(17)689《甚稀有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三译(18)691《最无比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再译(19)714《缘起圣道经》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六译(20)717《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永傲元年(650)再译(21)765《本事经》7卷,永徽元年(650)(22)840《称赞大乘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密教部九部(23)918《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永徽元年(650)(24)1034《咒五首》(25)1071《十一面神见心经》1卷,显庆元年(656)(26)1094《不空国索神咒心经》1卷(27)1162《持世陀罗尼经》1卷(28)1360《六门陀罗尼经》1卷(29)1363《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水做五年(654)(30)1365《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31)1396《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律部二部(32)1499《菩萨戒揭磨文》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3)1501《菩萨戒本》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释经论部一部(34)1530《佛地经论》亲光菩萨等造,7卷,贞观二十三年(649)毗昙部十三部(35)1536《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2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36)153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12卷,显庆四年(659)(37)1539《阿毗达磨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贞观二十三年(649)(38)1540《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世友造,3卷,龙朔三年(663)(39)154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龙造,18卷,显庆五年(660)(40)1544《阿毗达磨发智论》过多衍尼子造,20卷,显庆二年至五年(657-660)(41)1545《阿毗达摩大毗举沙论》五百罗汉等造,Zto卷,显庆元年至四年(656―659)(42)1554《入阿毗达磨论》塞建陀罗造,2卷,显庆三年(658)(43)1555《五事毗婆沙论》法救造,2卷,龙朔三年(663)(44)1558《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素造,30卷,永徽二年(651)(45)1560《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领》世亲造,1卷,永徽二年(651)(46)156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众贤造,80卷,永做四年至五年(653―654)(47)1563《阿毗达磨藏显宗论论》众贤造40卷中观部三部(48)1570《广百论》1卷,永徽元年(650)(49)1571《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本,护法释,10卷,永徽元年(650)(50)1578《大乘掌珍论》清辨造,2卷,贞观二十三年(649)瑜伽部十九部(51)1579《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100卷,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52)《瑜伽师地论释》1卷,最胜子等造,永徽六年(655)(53)1585《成唯识论》护法等造,10卷,显庆四年(659)(54)1586《唯识三十颂》世亲造,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55)1590《唯识二十论》世亲造,1卷,龙朔元年(661)(56)1594《摄大乘论本》无著造,3卷,贞观二十二年(648)(57)1597《摄大乘论释》世亲造,10卷,贞观二十二年(648)(58)1598《摄大乘论释》无性造,10卷,贞观二十二年(648)(59)1600《辩中边论》世素造,3卷,龙朔元年(661)(60)1601《辩中边论颂》弥勒菩萨造,l卷,龙朔元年(661)(61)1602《显扬圣教论》无著造,l卷,贞观十九年(645)(62)1603《显扬圣教论颂》无著造,l卷,贞观十九年(645)(63)1605《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造,7卷,永徽三年(652)(64)1606《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操,16卷,贞观二十年(646)(65)1609《大乘成业论》世亲造,1卷,永徽二年(651)(66)1612《大乘五蕴论》世素造,1卷,贞观二十一年(647)(67)1614《大乘百法明门论》世素造,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68)1615《王法正理论》弥勒造,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69)1624《观所缘缘论》陈那造,1卷,显庆二年(657)论集部二部(70)1628《因明正理门论本》大域尤造,贞观二十三年(649)(71)1630《因明入正理论》商揭罗主造,1卷,贞观二十一年(647)史传部三部(72)2030《大阿罗汉难提多罗所说住法记》l卷,(73)2031《异部宗轮论》世友造,1卷,龙朔二年(662)(74)2087《大唐西域记》12卷,贞观二十年(646)事汇部一部(75)2138《胜宗十句义》慧日造,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以上共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六卷,成书之年,系按梁任公之《佛典之翻译》;然其中《大阿罗汉难提多罗所说住法记》梁任公为永徽九年,唐高宗李治于永徽六年(655)即改元显庆,待考。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启程回国,并将当地的约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故称),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