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鸿钧,女娲,伏羲,蚩尤,刑天,谁最厉害,给排个名
- 蚩尤是什么人为什么被黄帝穷追猛打
-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 黄帝,炎帝,蚩尤,大家都是谁的后人
- 蚩尤是谁的后代
鸿钧,女娲,伏羲,蚩尤,刑天,谁最厉害,给排个名
鸿钧道人、女娲、伏羲都是圣人,而蚩尤、刑天则代表魔道(巫道),正确排名如下。
鸿钧道人
鸿钧道人是《封神演义》的角色之一,三清之前,混沌之先 ,还有一个鸿钧老祖,为三清之本。
按照书上的说法,鸿钧是三清的师傅,是最顶级的神仙,实力也是最强。如果参照封神的观点来看,鸿钧毫无疑问是宇宙第一仙。
不过,道教从来没有承认鸿钧的存在,鸿钧也与道教无关。在这个意义上,鸿钧只能算是虚构的,与其他备受认可的圣人不一样。
太上老君
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者,万物之所尊,在圣为众圣之尊,在真为万真之先,在地为万国帝王之师,在法界为无上法王,在教为万教之祖。
通天教主
鸿钧最宠爱的小弟子,法宝也给的好,实力在元始之上。
元始天尊
三清之首,但实力最差。
黄帝
我华夏之祖,五帝之首,曾击败蚩尤,轻松击败刑天。实力直追三清。
女娲
创世女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时,就是为了给刑天干的错事擦屁股,一般来说,建设比毁灭要难的多,可见其实力远远高于刑天。
另外,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实力相当,但女娲能用黄泥造人,在这点上伏羲明显不如,所以略强于伏羲。
蚩尤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骁勇善战,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约81个氏族部落),个个本领非凡,在位期间,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由于蚩尤曾与炎帝大战,还把炎帝打败了,最后,炎帝要联合黄帝才能打败蚩尤。可见蚩尤实力之强,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
一般认为,黄帝是火云洞三圣中最强者,伏羲大概与炎帝差不多,也就不如蚩尤。
伏羲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他还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在封神演义中,伏羲与炎帝、黄帝并称火云洞三圣,地位还要略高于女娲,伏羲的实力应该与炎帝接近。
炎帝
号神农氏。
刑天
当炎帝还在统领天下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打败,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
最后被黄帝轻松击败。
蚩尤是什么人为什么被黄帝穷追猛打
蚩尤若有知,会不会偷笑呢?已经过了约4000多年了,还有人讨论他,这也算虽败犹荣吧。
蚩尤是和黄帝与炎帝同时期存在的九黎族的部落首领。
传说中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山猛无比。而蚩尤做为部族中的头领,最为凶恶。他会铸刀造戟,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让其它部落不得安宁,尤其是炎帝部落定居的山东,更是屡遭其骚扰。炎帝几次带兵反抗,均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带着自己的部落逃走,请求黄帝帮助复仇。
黄帝心中也早有这个想法,就和炎帝合作,又联系了其它部落,与蚩尤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
传说很多。
据说黄帝平时也不闲着,训养了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与蚩尤开战时就全带上了。有了这些异常凶狠的猛兽,蚩尤一方再猛,遇上黄、炎的联合纵队也只能丢刀弃戟,落荒败逃。
黄、炎二帝乘势追杀。忽有狂风骤起、昏天黑地、电闪雷鸣、暴雨滂沱。原来是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前来助战,企图躲过黄、炎联军的追击。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了天女驱散了风雨。天气顿时晴朗,蚩尤彻底战败。
接下来黄、炎产生矛盾,黄帝又打败了炎帝按下不说,为大多数部落除害,应该是黄帝在当时对蚩尤穷追猛打的主要原因吧。
我想,也就是基于此,黄帝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题外话
您知道"先蚕娘娘"是谁吗?就是黄帝元妃嫘祖,史籍中记载着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
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
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
对于逐鹿之战的地点,目前史学尚有争议,但是,即使古代逐鹿战场与现代逐鹿之间的地理上有差异,但类似的,这种以大型族群为单位的战役,理应是发生过的。
在工具、耕稼、医药等生产、生活手段被人类掌握后,人类的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人类借此,可以逐渐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在某些特定区域进行聚居生活,且聚居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大型族群。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竞争的加剧。可以想象的是,在这些大型族群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也充满了争斗、冲突,只是因为规模不大,因此不足以留名。
比如后来被各王朝、诸侯引为先人的,风后氏、少典氏、应龙氏、涂山氏等,这些被《史记.五帝本纪》称为“天下诸侯”者,应该都是大型族群。而黄帝、炎帝、蚩尤等超大型族群的领袖,作为“天下诸侯”的领导,自然是类似后来“天子”之类的人物了。
这些大型族群,当然都需要有组织的早期权力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各部之间的矛盾,否则,各部之间为争夺资源而互相攻伐、屠戮,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可以想象,这种权力机构,除了协调内部矛盾的职能外,带领部族获取更多、更好的土地资源也是他们的职能。
因此,当这种联合发展到超大型族群时,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要通过类似于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才能解决了。
因此,逐鹿之战这种大规模冲突,也必然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黄帝、炎帝、蚩尤的崛起
黄帝、炎帝、蚩尤,应该都是当时的超大型族群的领导。
黄帝、炎帝,帝,按照《庄子》的说法,帝,指的是药材中最宝贵的部分。先民以帝来称谓自己的部族首领,也是顺理成章的。
蚩尤,蚩,是虫、海兽的意思;尤,是卓越者的意思。那么蚩尤,应该指的就是虫、海兽中最卓越的人物。
在周秦时期,蚩尤和炎黄一样,都是被祭拜的对象。汉刘邦也曾经祭拜过蚩尤。蚩尤被恶意贬低,是在北宋以后的事情。因此,蚩尤部族,望文生义,应该是生活在海滨地区的渔猎部族。
从名字上来看,此时,农耕、采集等生产方式在黄帝、炎帝部族中占有很高比重。因此,造字、桑蚕等发明发生在此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以渔猎等手段为主的蚩尤部族,兵器、冶炼等领域的水准更高,也顺理成章。
艰难的内部整合
从黄帝和皇帝儿子的妻子来看,他们都与各个部族进行了广泛的通婚,黄帝的元妻,来自西陵氏族群,黄帝儿子,娶了蜀山氏族群的女子。
《史记》中提到,“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显然,这些超大族群的领袖,都以征伐等手段,处理了内部肆意破坏规则的部族。他们又以婚姻等方式,加强了族群内部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在内部整合的过程中,各个超级部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化军队。如黄帝的熊、豹、狼等为图腾的部队,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应该是八十一支部队的领袖)。
经过内部整合,各超大部族都具备了不俗的武装力量,足以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逐鹿之战
在完成内部整合后,各超大族群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也就即将来临。
虽然目前对逐鹿之战的战场各方争论不休,但争论范围,都局限在河北、山西地区。
当时,黄帝轩辕部族主要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炎帝部族,主要在江淮中上游地区,蚩尤部族,主要在江淮下游和滨海地区(由于黄帝及后来的禹、启等多位英雄对九黎进行了长期的打击,因此,该部位置与今天崇拜蚩尤的区域有较大的变化)。
而最终战场在河北、山西地区,反应当时的大规模战争发生在对新开发区域的争夺中。
对比其他民族对于远古时期战争的描写,逐鹿之战中的神怪色彩,多出现在对气候等环境的影响中。这说明逐鹿之战的描写是相对靠谱的。
战役一开始,双方就遇到了大雾。显然,常年在海滨、山林活动的蚩尤部族对这种气候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
- 指南车
由于大雾弥漫三日,黄帝派遣的先锋应龙迷失方向,十分危险。黄帝的”丞相“风后制造的指南车,带领他们走了出来,摆脱危险。
这段战事中出现的指南车,成为很多人质疑逐鹿之战的部分。
目前,普遍认为(如李约瑟)认为,指南针的发明是北宋以后的事情(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指南针是玉石的,不会转动,不足以推翻这个说法)。因此,逐鹿之战中的指南车,被认为是后人附会。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的许多著作中,如《管子》、《吕氏春秋》就有提及这种可以辨明方向的”神奇磁石“。不过,他们并未当做一项技术来描述,只是介绍了某些山上有这种”神奇的磁石“,并把这种现象比作慈母对儿子的眷恋。
因此,我认为,逐鹿之战中关于指南车的描述,未必不靠谱。虽然此时的先人尚不能把指南针作为一种技术进行量产,但不排除可以发现某些“秘密”,如某些“特殊材料”具有指明方向的功能,并作为秘密武器加以运用。
由于我国古代长期注重实物制造不注重理论整理,许多发明都扑朔迷路。在我国先秦的记载中,多次出现指南功能的记载,但因记载不详,且暂未见实物,考古上不成立。鼓角指挥系统
随后的大战中,玄女氏知道黄帝军以东海神兽的皮蒙鼓,以雷兽的骨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此指挥各部系统作战,克服了大雾的影响。
这个部分我认为神话色彩不大,所谓制鼓的材料,当时来自各地的部族自然有不同的经验。玄女族拥有更好的制鼓方法不足为奇。若是放到纯粹的神话里,哪里还要什么东海神兽的皮,直接请几个神兽出来喷火不就行了。
气象的影响
在随后的战斗中,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相助,风雨大作,使得正在蓄水的黄帝军陷入困境。黄帝请旱神相助,驱散风雨,黄帝军趁势大攻,一举取胜。
放到今天的语境中,这些都荒诞不羁。可是,放在迷信盛行的远古时代,这些就可以理解了。
从历代皇帝祭天时的祈求,到百姓自发的“请龙王”,在遇到自然环境不利时,试图用巫术来化解,是古代最常见的应对方法。古人把下大雨、大雨停,这种自然现象被附会成某些大神的法术,再正常不过。
对于逐鹿之战的描述,我也不敢说所有环节都可以用现代观点进行解释,只是,对比西方、印度的相关事迹,我国古人对逐鹿之战的描述算是最靠谱的了。
这是我的观点,不知道各位有什么看法,欢迎拍砖!
黄帝,炎帝,蚩尤,大家都是谁的后人
鄙人不贵姓王,板板正正黄帝的后裔。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我不敢说老祖宗扯淡,只能说后人在扯淡。
黄帝活了一百一十九岁,也就算了,四千多年前的事,生卒年还整得这么清楚,反而是让人吃不准。
这个就先不管了。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有姓。
这十四人一共分得了十二个姓,分别是: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黄帝生长子玄嚣(少昊),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姬俊,高辛氏)。
帝喾元妃有邰女姜嫄,生后稷,教民耕种,是最早开始种植稷、麦的人。
后稷,周部落的始祖,姬姓,名弃。
后稷传到姬昌,为商朝西伯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尊姬昌为周文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被杀死。
看来祖上也很会玩哦,只不过玩得有些大。
前770年,废太子宜臼被立为王,是为周平王,定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传十一代,就到了周灵王,姓姬,名泄心。
周灵王有二子:长子太子晋,次子王子贵(姬贵)。
自华胥氏至太子晋共四十五世。
华胥氏,最早见于《列子·黄帝》。相传是母系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是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后裔少典,生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始祖。
从华胥氏传四十五世,到太子晋。
太子晋(前565-前549), 姓姬,名晋,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人称太子晋。字子乔,又称王子乔。周灵王是东周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年纪轻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
在治理洪水策略上,太子晋与周灵王发生了分歧。
周灵王准备采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用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周灵王的治水计划。
由于忠言逆耳,批评过于尖刻,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
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苦闷,不到三年就忧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列仙传》记载,太子晋死后,有人见过他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巅。后世有“王子登仙”之说。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姬贵嗣位,是为景王。
周景王任命太子晋的儿子宗敬为司徒。
宗敬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将要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
时人仍称呼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的著姓。
王氏十八世孙(有史料是十六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都是秦朝的大将军。
秦二世胡亥横征暴敛,名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响应。
王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野,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山西晋阳(太原),是为”太原王氏祖“,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散居各地。
九世孙王霸公重返故里,迁徙太原。太原王氏成为望族。
我理解的是,无论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都源于太原王子乔的后裔。
今天所说的太原王氏还是始于王离公次子王威公,与琅琊王氏同源同宗,但好似不该说琅琊王氏出自太原王氏。
是否正确,敬请宗族明白之人斧正。
我们的家谱没在身边,从网上查阅,我们这一支王氏,是在洪武十五年(1372年)来到山东这个小县城的。
但感觉不是,理应还晚,记得好像是五百多年,是嘉靖年间的事。
现在已经是二十几世了,祖祖辈辈以务农为业。
现在混得连几亩地也没啦。
整天就琢磨如何回去弄几亩地伺候一下,也算不忘本哦。
不管目前如何,毕竟祖上也曾经阔过。
无论走到哪里,介绍自己时不用免贵,更不必自称贱姓,也就剩下这点身份了哈。
记得以前,每逢春节,老人们都是在大门贴上“太原世家”的对联。
村里有户别姓人家,看到我们这么写,也跟着贴上“太原世家”。
老王家的人跟他们理正,人家还不服,说“你们有啥了不起,你们能贴,我们咋就不能呢”?
这个还真不行,我们能,你们还真不能。
也就只有这点骄傲了哈。
现在,每到春节还时不时拿出来当个笑话说说,增添点节日的气氛。
蚩尤是谁的后代
惊!本人破解了蚩尤身世之谜:蚩尤的父亲是谁?已成千古之谜。本人研究发现答案就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祝融(帝俊、帝鄑zi、缙云、涿鹿、浊龙、逐人、朱壤)降处于江(匠、沂、姜、羊)水(都城在山东临沂),祝融生共工(帝鸿),公共生后土,后土生噎鸣(榆罔,末代炎帝)。噎鸣生岁十有二”。这句话中“岁十有二”是什么意思?众说纷纭。本人研究甲骨文发现:“岁”字的古文写法见附图1,其上半部分与“蚩”字相同;“十”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一竖,见附图2;“二”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两横,见附图3; “尤”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一竖加两横,就是“十有二”,见附图4。综上所述,“岁十有二”就是蚩尤,他的父亲是末代(正统)炎帝噎鸣(榆罔)。这正验证了古书《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记载的:“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黄帝渡江(沂水出海口至涿鹿岛这片水域)”——蚩尤背叛了其父亲,带兵从临沂乘船沿沂水到达沂水出海口外的海岛涿鹿(今连云港云台山),驱逐了其父亲并自称炎帝。野心膨胀的蚩尤竟然“作兵伐黄帝(都城在淄博昆仑镇)”,黄帝与蚩尤先后爆发阪泉(在临沂板泉镇)大战、涿鹿大战,蚩尤战败被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