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蚩尤后代这点是苗族自封的还是汉族附会的,或者是汉族附会后反影响苗族的?菏泽有哪些历史遗迹_蚩尤_炎帝_黄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寿张县 后代 蚩尤 炎帝 黄帝

本文目录

  • 苗族是蚩尤后代这点是苗族自封的还是汉族附会的,或者是汉族附会后反影响苗族的
  • 菏泽有哪些历史遗迹
  •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 梁山县自古属于济宁市吗
  • “阚”这个姓氏的由来及年代
  • 阚姓在百家姓里排多少位
  • 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蚩尤死后陵墓在哪里
  • 传说中蚩尤的手下有八十一兄弟,具体都有谁啊蚩尤有没有比较有名或是有具体记载的手下

苗族是蚩尤后代这点是苗族自封的还是汉族附会的,或者是汉族附会后反影响苗族的

你问我来答,我是良人。

苗族是蚩尤后代,这个不是自封也不是附会,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苗族与汉族的故事发生于5000年前,那时候中华大地上有两个势力集团,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东夷率先进入农耕社会向西扩展遭到了华夏集团的抵抗,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爆发了神话时代规模最大的战争,史称涿鹿之战。

5000年前爆发的涿鹿之战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成王败寇事例。

  • 九黎族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大熊猫古称食铁兽,据说蚩尤的部落就是骑着食铁兽跟黄帝大战,黄帝估计就是骑着牛。不仅坐骑比不上,兵器也比不上。

蚩尤也是当时叱诧风云的人物,在他的领导下九黎部落蒸蒸日上,成为继太昊、少昊之后东夷最强大的部落,他的传说可一点不必黄帝炎帝少。当时的九黎族能甩黄帝、炎帝部族几条街。

《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

《国语》曰 蚩 尤 九 黎 族 “民 神 杂 糅”“家 为 巫史”“民匮于祀”。这 种 宗 教 现 象,从 思 想 上 解 放了九黎之民,从行动上给人们以自由,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的强盛。九黎部落联 盟 通 过 农 耕、冶 金、宗 教 等 文 明行为迅速崛起,成为东夷集团继太昊、少昊部族后又一个强大的部族。

由此可见黄帝九败于蚩尤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黄帝打败蚩尤是靠天上神女的帮助,不过我猜测,黄帝这么聪明的人经过九次战争应该得知了,食铁兽这家伙不吃铁吃的是竹子。黄帝让众军拿着竹子上战场,食铁兽看见食物就走不动道了,还管他什么战争不战争的。

  • 蚩尤人多势众

关于“九黎”这个称呼,学者看法不一。

说法一:蚩尤连同兄弟九人都是姜姓黎氏,所以兄弟九人的部落联盟叫做九黎。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後裔“九黎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说法二:蚩尤的九个儿子分别统领了八十一个小部落,这些部落联合在一起都奉蚩尤为尊,所以这个部落联盟称之为九黎。“蚩尤”二字,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国奉此物为宗祖图腾神像,人们即以蚩尤为九黎国君之名。

不管那种说法都带有“九”和“八十一”,按照传统文化的规则,“九”“八十一”很可能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无非就是说明蚩尤部落人多势众。

《龙鱼河图》说“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弓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 蚩尤的活动区域

关于九黎的 活 动 区 域,史 书 未 见 记 载,但 据蚩尤的活动区域我们可以推测出九黎的活动区域。《逸周书·尝 麦 解》载“蚩 尤 宇 于 少 昊”;《路史·蚩尤传》载蚩尤“以伐空桑,逐帝(指炎帝)而居于浊鹿(即涿鹿)”;《史记 · 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进行大战;

《梦溪笔谈》卷三载“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少昊之地在今鲁西北一带,空桑在今山东境内,涿 鹿 在今河北境内,解州在今 山 西 解 县。据此可知,蚩尤所领导的九黎的活动地域均集中在今黄河下游,也就是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这可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地区啊。

苗族今天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说白了就是山窝窝里,鸟不拉屎的地方。既然是蚩尤后裔,为什么苗族会聚集到这些地方呢?

这就要说说涿鹿之战了。

  • 逐鹿之战,蚩尤兵败身死。

不管蚩尤再牛逼,碰到bug级的人物照样得歇菜。黄帝有神女相助,结果蚩尤兵败身死。

关于逐鹿之战的起因有些样一个说法。

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华夏部落的首领都称炎帝。第一代炎帝传说是姜姓,蚩尤也是炎帝后代,为姜姓黎氏。《玉函山房辑佚书》载:蚩尤者,(初代)炎帝之后。《遁甲开山图》也有,“蚩尤炎帝之臣也。”的记载。

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是时候,蚩尤崛起。蚩尤与榆罔争夺帝位,榆罔战败。炎帝榆罔率残部西去遇到黄帝,双方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再次战败, 黄帝“三战得其志”,征服了炎帝族,双方组成了部落联盟。

蚩尤听闻此事率众与黄帝大战,《大荒经》谓‘蚩尤作兵伐黄帝’者,盖为兵败之炎帝复仇也。”

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神话 史 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 次战争,人、神、巫、妖四方都参与了大战,《史记》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个魃影响深远,史称旱魃。一个地方久旱不雨人们就说是旱魃作怪。

蚩尤手握巨斧的形象

鹿之战后,蚩 尤 为 黄 帝 所 杀,蚩 尤所统领的九黎族从此分崩离析,其余部一分为三:

一部分臣服黄帝,最后融入了华夏集团。《管子》载黄帝“得蚩尤(蚩尤之后九黎部落的首领都称蚩尤,跟炎帝一样成为了一个封号)而于明天道”,蚩尤受命冶金制兵,帮助黄帝征服各个部族。《韩非子 · 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 …… 蚩尤居 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一部分不愿臣属于黄帝族的“蚩尤之凶”,被“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邹地在

今山东邹县,屠地在今山东东平县。这部分最后也融入华夏集团。

最后一大部分九黎族人南徙进入江汉地区,数百年后一个新的强大部族三苗。至此,这部分九黎族完成了从“东夷”到“南蛮”的变化,九黎族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三苗开始出现并活跃于历史舞台,并一直没有停息过同华夏族的斗争。

苗族演变过程

  • 首先就是蚩尤的九黎部,生活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地方。
  • 再之后就是三苗。

九黎的南迁,文献记载几乎没有,但从考古界有发现。

大汶口—龙山文化是东夷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是三苗文化遗存,分布于江汉地区。石家河遗址中还见有拔牙习俗,男女拔牙率大致相等,皆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一般是拔去上颌的两个外侧门齿。另外,还见有随葬猪下颌骨、猎头的风俗。这些习俗基本不见于典型石家河文化,而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及后来的龙山文化存在着惊人的一致。

我国境内的拔牙风俗最早出现在东夷集团,在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发掘的15座墓共有人骨17

具,拔除侧门齿者竟有 10具。因此断定石家河文化必然受到了东夷文化的影响,拔牙风俗基本可以断定是南迁的九黎族带去的。

考古推测九黎族的南迁路线是这样的:他们沿颖水、涡河到达豫东平原,而后溯颖水及其支流贾鲁河到达豫中的平顶 山、许昌、郑州等地,而后他们又从豫西迁到鄂西北的七里河一带,形成了新的部族三苗。

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曰:“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亦谓之三苗。

袁珂认为:“所谓三苗,相传就是帝鸿氏的后代浑敦,少昊氏的后代穷奇,缙云氏的后代饕餮。都是九黎族的一支。

据文献记载,三苗最早见于帝尧 时 期。《尚书》、《战国策》、《山海经》、《吕氏春 秋》、《帝王世纪》、《史记》、《墨子》、《说苑》等数十种文献都对三苗有记载。三苗主要活动在丹水、江淮荆州、洞庭彭蠡地区,也就是楚、蜀、黔三地。

《帝王世纪》载:“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

《吕氏春秋》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丹水,即今 丹江。

三苗基本上与尧舜禹处于战争状态。

  • 三苗之后就是荆蛮

三苗之后史书上又出现了荆蛮,三苗跟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被称之为荆蛮。荆蛮不断发展最后成为楚国的主体民族,楚国人的语法、文化、传说等与中原迥异,而且楚人喜好巫术,这都是受到了三苗的影响。

  • 再之后就是苗族、瑶族、羌族等

荆蛮之后形成了苗族、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蚩尤实际上是众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始祖。

苗族的迁徙古歌诉说着他们的悲壮历史:他们的先祖居住在大河(黄河)边,首领是格蚩爷老(蚩尤)。战 争 中 格 蚩 爷 老 被 杀,余族 被 迫 南 迁 到 大 江 (长 江)边。 后 来 战 争 又起,他们又被迫西迁进川贵黔大山中。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

蚩尤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始祖之一。

三苗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三苗等少数民族拜祭的天神为“盘瓠”,盘瓠的传说后来在中原流传。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三国时期的徐整把这个故事收录进《三五历纪》,盘瓠也演化成盘古,成为手握巨斧开天辟地的大神。而蚩尤也是手握巨斧,所以很多人认为盘古就是蚩尤演化而来的。

菏泽有哪些历史遗迹

感谢邀请!

题主你好:

菏泽历史遗迹有很多,博主也是通过查询资料,查到了以下:

定陶区

官堌堆、戚姬寺、项梁墓、梁王台、范蠡墓、左山寺、陶丘、定陶汉墓

曹县

商开国之君汤陵、商代元圣伊尹祠、殷末太师箕子墓、红三村联防遗址、王厂战斗遗址

单县

黄河故道、千山公园、牌坊古城、百狮坊、百寿坊

东明

山东齐王阁、山东满城、山东省东明县、山东省东明古城。

巨野

永丰塔、文庙、麒麟台齐鲁会盟台、田氏家祠、蚩尤墓、东岳天齐庙、“巨野教案”遗址、屏盗碑、昌邑故城、西侯楼遗址、秦王避暑洞

郓城

水浒文化城、肖堌堆古文化遗址、万人堌堆义军公墓、黄泥岗遗址、宋金河、宋江故里、唐塔、水浒文化城、佀公祠堂。

鄄城

尧王墓、孙膑墓、苏御史牌坊、舜耕历山等古迹遗址。

文物古迹:华胥部落遗址、雷泽湖、帝尧陵、丹朱城、舜耕历山遗址、孙膑故里、孙膑墓、亿城寺、羊左全交合葬墓、庄子钓鱼台、城濮之战古战场、东汉亘古泉、陈王读书台、葵丘会盟台、刘忠古墓群、苏氏家祠、苏御史牌坊、舜王城等;

大家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留言交流,谢谢大家阅读!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答:正式开答之前,先说一件我本人亲眼目睹过的趣事。

我是广西人。

话说,广西北海合浦县有一个星岛湖。

该湖距离北海市区约五十公里,湖水方圆面积达六百平方公里,湖中分布着大大小小一千多个岛屿,星岛湖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这个湖,和梁山泊有什么关系呢?

按说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李雪健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拍摄过程中,竟然到这儿取景,将之定为外景基地。

事过近二十年,至今,这儿的“水浒城”犹在,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老实说,当年剧组在这儿拍戏时,我真的是大吃一惊,梁山泊不是在山东吗?怎么跑广西来取景了?这样“欺骗”观众,真的好吗?

后来我才知道,现在以梁山作为县名的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根本不存在《水浒传》里写的“八百里水泊”了,要在电视剧中反映原著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只能到外地取景了。

梁山县既然没有水泊,那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的那座梁山,是否就是《水浒传》中所写的梁山,就很值得怀疑了。

补充一下,梁山县是1949年才设立的,此前梁山在山东寿张县境内的。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知县滕永祯修撰《寿张县志》时,其在卷一《方舆志》中就这么写:“凡天下山川,以史乘所纪为据。小说诬民,在所必禁。梁山为寿张治属,其山周围可十里。水浒小说乃云‘周围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说中张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为然。长奸萌乱,莫此为甚。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并使天下之人知之,小说之不可信也如此。”

由于梁山周围无水泊,而且山太低、太矮、太小,山上的“宋江寨”只是“山冈上一小垣”, 滕永祯由此否定了《水浒传》的描述,说这是“小说诬民”、“小说之不可信”。

然而,滕永祯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笑话,可见于《涑水纪闻》卷十五,但《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写得更生动,云:“王荆公(即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即北宋史学家刘攽)在座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

还有,韩琦的《安阳集》卷五收录一首题为《过梁山泊》的诗,诗云: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勢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苏辙的《栾城集》卷六也有一首《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梁山泊》,诗中有“秋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之句。

即梁山有八百里水泊,绝非小说家所虚构。

再翻查一下正史,《五代史》有记:“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环梁山,合于汶水。”

《宋史.宦者杨戬传》记:“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

《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

明朝景泰年间的徐有贞有奏疏请开广济河,其中有提到“外有八百里梁山泺,可以为泄。”

所以,《水浒传》中的梁山的确就是现在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的梁山。

之所以现在“八百里水泊”寻无觅处,就是明景泰年间展开了河道改造工程,湖泊最终干涸,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成为原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梁山县自古属于济宁市吗

梁山县前身叫昆山县,而昆山县是1941年才成立的,是由东阿县、东平县、(原)寿张县、阳谷县、郓城县、汶上县等六个县城的周边乡村划出来组成的。所以不存在梁山县自古属于济宁,严格来说是属于菏泽市与济宁市共同组建的。我们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一起解读梁山县的前世今生。

大家知道梁山是源自【水浒传】108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历史上梁山只是一个地名,据史家考证,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黄河多次缺口泛滥,使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其中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贫苦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遂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活动营生。随着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揭竿起义的事件。

元、明、清时期,梁山地区处于曹州府,兖州府,郓州府的结合部;因为黄河经常发生水涝,使梁山地区属于贫瘠之地,所以梁山历史上就没有清楚界定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冀豫鲁(新乡,安阳,聊城,濮阳,菏泽等地)成立~平原省,该省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同年把昆山县更名为梁山县,隶属于菏泽地委管辖,一直到1990年才把梁山县划入济宁市。

梁山县为什么要划给济宁?九十年代前济宁市是重工业城市,水资源比较溃乏,需要引黄河水入境,用核桃镇置换梁山县。菏泽市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放走了梁山,从些郓城和梁山的水浒文化不再完整,至今菏泽还对梁山耿耿于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就是梁山县的历史变迁。小编如有写的不周全之处,请大家评论区加以斧正。(图片有侵权即删)请大家关注@陈述事实

“阚”这个姓氏的由来及年代

阚】寻踪溯祖·阚氏皆亲——阚姓必读!

一、寻根溯祖

得姓始祖:阚止。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姓为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附近。这个地方,正是我阚氏家族的发源地,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

关于姓氏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名止,被封于阚邑,世称阚止;一种是出自姞姓,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姞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一种是出自蚩尤,《皇览·冢墓记》记载,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因而说蚩尤姓阚,所以后代亦姓阚,并于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续夷坚志》记载,华州有蚩尤城。相传蚩尤阚姓,所以叫做阚蚩尤城,周围阚姓比较多。

二、迁徙分布

阚姓因仕宦等原因,部分人从今山东汶上迁徙,逐渐融入全国各地。其中一支沿京杭运河南迁至眙盱,扬州,江浙,又有一小支,从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于淮河两岸。一支于明朝末年,随军驻扎北京南口镇,因屡立战功,朝廷降旨家族坟地可种45棵万年松,现后人多居于昌平区南口镇北虎峪村,约有200人,一支于民国左右北上,来到北京,现散居于北京通州区,又以通州区胡各庄乡黎辛庄居多,约有150人左右,之后有部分外分,唐山乐亭、滦县、迁西等地居多,约3000人。现有大部分居住在山东境内,其中:新太的汶南、放城、土门,莱芜的寨子、丈八丘、逯家以及泰安、荷泽、博山、高密、临沂、沂源、沂水、平阴居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有部分人外迁之东北及山西一带。

三、郡望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姓氏考略》记载:音瞰。齐邑,鲁昭公在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会稽。

四、史书所载

春秋 :阚 止 汉朝:?阚乐 三国: 阚 泽 字德润。三国时吴国山阴人。少时家贫,帮人抄书为业,每抄完一篇,朗读一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来不但成为学者,而且精通历法数学,并举孝廉。进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议,经典所疑,都请教于他。以儒学勤劳,封为都乡侯。 晋朝:?阚 适 西域长史文书事郎中 南梁: 阚道德 梁始兴忠武王碑阴提名吏 北魏: 阚 倞 阚 骃之祖 ,阚 玖 阚 骃之父 。阚 骃 字玄阴。后魏时敦煌人。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注王朗《易传》,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官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30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贡献。 后魏: 阚 爽 高昌太守 阚伯周 阚义成父高昌王 阚首归 阚义成之兄 高昌王 阚义成 高昌王 唐朝: 阚 棱 伏威邑人 左领军将军 越州都督 阚司仓 五代 :阚 璠 统军使 宋朝: 阚 洞 开封人官尚书郎 阚 沫 宋兴国军人登第

—————元朝之后尚未整理 参考《阚氏故实》(合肥阚铎霍初)

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阚(kàn)是春秋时代齐的一个地名,阚姓是一个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据《姓氏考略》云:“齐邑,鲁昭公乾侯取阚是也,齐大夫食采者氏焉。”这一支阚氏是齐大夫止的后裔。

另有一支阚姓是黄帝的姞子孙,有封在阚(山东嘉祥县北)的,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阚姓名人,春秋时有齐大夫阚止,三国时吴有中书令阚泽,晋有学者阚骃,唐有越州都督阚稜,元有万户府知事阚文兴。

阚 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位高官叫“止”,受封享用阚地的物产,人们就称他为阚止。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阚地就在现今山东汶上县一带。而阚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也是齐国的创建人。所以阚姓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农炎帝,炎帝出生于陕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演,就以姜为姓,阚屯正是炎帝的传人。

阚姓先人还有如:【阚洇】后魏时候人,自小聪敏好学,在学界就已出名,后来在朝中做尚书官。他整理校定了前代学者的著作三千多卷,为中国文化史的整理出了一份力。他又著《十三州志》,留下文化遣产。【阚棱】唐朝猛将,善用双刀,无人能敌,战功赫赫。?

?阚骃,生卒年月不详,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王郎易传注》、《十三州志》等著作的作者。

阚骃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著名学者。良好的家学和聪明好学,使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交迫中逝世。

在阚骃留下的学术著作中,《十三州志》的影响尤为突出。自汉武帝开始,逐渐将全国的行政区划分为13州。东汉末的13州分别是司隶州、荆州、豫州、冀州、并州、克州、州、徐州、青州、扬州、益州、凉州、交州等。

《十三州志》就是一部全国的地理总志。当时全国处于战乱状态,政权林立,阚骃以汉代的全国所有的州作为地理志内容,反映了作者将中华民族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求统一的愿望。《十三州志》问世以后,就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影响远及今天。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十三州志》材料多达百余条。唐代人颜师古注《汉书》时,引用材料非常格,而在注释《地理志》时,多次引用阐明《十三州志》将其作为最基本、最权威的材料。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已在《史通》中对于阚骃《十三州志》的评价非常高:“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骃所书,弹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焉“,其评价是恰如其分的。遗憾的是,阚骃《十三州志》已经佚失。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学识渊博,从《水经注》、《史记索隐》、《汉书注》、《后汉书注》、《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大量著作中,辑录出《十三州志》佚文299条,按地域进行排比,编成一书,收入《二酉堂丛书>。199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晶波校点《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对张澍辑本《十三州志》进行了纠误增补的工作。

阚姓在百家姓里排多少位

  阚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80位。

  姓氏简介:

  阚姓,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阚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止,被封于阚(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世称阚止,齐简公时任丞相,后代以封邑为姓,形成阚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阚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阚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即第一个渊源中提到的古阚国之地。

  源流四

  是出自蚩尤,《皇览·冢墓记》记载,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因而说蚩尤姓阚,

  其后代亦姓阚,并于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续夷坚志》记载,华州有蚩尤城。相传蚩尤阚姓,所以叫做阚蚩尤城,周围阚姓比较多。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阳谷县境内)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钜野县(今济宁市)重聚,大小与阚冢等.这一记载与《史记》是一致的。

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蚩尤死后陵墓在哪里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他曾与黄帝大战,最后被黄帝斩杀。那么,蚩尤死后被埋在了哪里,还有就是他的后裔后来成了什么民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上古时期,在中原地区有三位大佬,分别是黄帝、炎帝、蚩尤,他们各自都掌握着强大的部落,其中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实力强大,一直都是黄帝的劲敌。后来,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蚩尤神勇无敌,双方打得昏天地暗,最后黄帝请天神助战,才将蚩尤斩杀。蚩尤死后,首级化为血枫林。黄帝还将他的头像画在自己的军旗上,各个部落见了就不战而降。

据《涿鹿县志》记载:传说黄帝怕蚩尤转世反他,扰乱天下,叫人将蚩尤尸体大解数块,各埋一方。而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北有一座锥形五亩大方丘,此坟占地约2700平方米,高约6米多,被称为“蚩尤坟”。另在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北郊的固堆庙村前,有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甚至还在南方的苗族地区也有蚩尤墓,但这些墓都真假难辨,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毕竟时间太过于遥远了。

在蚩尤死后,他的后裔的去
向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一大部分九黎部落的人被并入了炎黄部落,成为了一部分汉人的祖先;二是一部分蚩尤的后裔西迁,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古羌族;三是还有一部分蚩尤的后裔南迁到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成为了苗族、瑶族的祖先。

总之,蚩尤虽然战败,但他的后裔以及族人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成为了我们中一些人的祖先。实际上,我们不用分得那么清楚,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6个民族是一家,相亲相爱一家人。各位,你们说呢?

传说中蚩尤的手下有八十一兄弟,具体都有谁啊蚩尤有没有比较有名或是有具体记载的手下

蚩尤出生在上古年代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

通常我们在想起蚩尤的时候,总会把他和神话联系在一起。相传蚩尤“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砂石子。

他是上古时期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有传说他是牛图腾,鸟图腾的首领。

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都是本领非凡,勇猛无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也是各部族首领。

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是:蚩尤、断修、残刚、陆木、叠新、折路、哥索、连哭、害舌、宗先、敌近、白曾、月引、汉听,章绝、被列、争奴、恒奴、阿群、夜亏、

幕暗、审干、交生、七祖、格户、舟含、石落、千西、本竟、昨玉、南农、北猎、水过、风堵、街桑、黄拼、付君、柳上、最虽、堂虐、

飞陌、衣从、郎就、朋徒、少山、与介、身至、生夷、众笑、圭直、亚加、尼俊、半义、心适、莫中、险东、名切、离四、工巧、巨相、

二十二、者地、止巡、田力、乱命、早牙、为逐、认丁、旧南、怵岛、百程、兰在、化烛、光退、阵可、工下、开阳、及岁、狼细、九匠、持兵。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知道了种庄稼,这也给我们华夏民族的后来鉴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他的手下最有名的,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刑天、夸父、共工等。

评价蚩尤的说法有很多,最多的说他是一个神仙。还有的说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其实两者都好,能够把一个普通人形容成神,那么也证实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图片均来自百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