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_出师表_蜀汉_先帝

本文目录

  •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 后主刘禅放权诸葛亮,《出师表》尽显忠义为什么结局依旧惨淡
  •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什么好的地方
  • 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语
  • 《出师表》中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最后一句到底是为了什么
  •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
  •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 诸葛亮为什么要写《出师表》能起多大作用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写《出师表》,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是不应该写的。因为这种教训式的口吻,哪个皇帝受得了?但刘禅就属于例外。

刘备在临死前的托孤之举,虽然同时也托了李严等人,但主要是托给了诸葛亮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刘备最后对刘禅发布的诏命,所以,诸葛亮成为了刘禅的“相父″。不但如此,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谈话虽然是绝对机密,不过至少刘禅还是会知道的。这样的结果,是让诸葛亮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诸葛亮的《出师表》尽管写得很哀婉恳切,但以长辈和长官的身份教训后辈和下属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诸葛亮之所以写这份表,其目的有二 :

一是向中外表明自己绝不会有篡逆之心,将誓死效忠刘氏的决心,以释天下人之猜疑。俗话说得好: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这份表主要的意义就在此;

二是以长辈和主要行政长官的口气对后方政务作出安排,让刘禅以及在后方的所有官员有章可循,不至于推诿扯皮甚至勾心斗角,让北伐无后顾之忧。

后主刘禅放权诸葛亮,《出师表》尽显忠义为什么结局依旧惨淡

一提到诸葛亮,大家都能想到他羽扇纶巾舌战群儒的画面,蜀汉中期基本上就是靠着诸葛亮的操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才硬生生的从曹魏手中争取多二十余年的时间,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情深意切,堪称千古忠良之典范,后世陆游有诗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对他的身后事却很冷淡,并没有如何大张旗鼓的为诸葛亮操办后世,连大臣们要为诸葛亮建庙也被后主阻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诸葛亮是托孤大臣,而且据说刘备对诸葛亮说过“以卿之才胜曹丕十倍,刘禅如贤则辅之,如不贤彼可取而代之”,虽然是有试探诸葛亮的意思,可是刘禅对此肯定是会介意的,毕竟这意味着诸葛亮是他皇位的潜在竞争对手,这对君王的形象是一个损害。

第二,诸葛亮之所以尽心辅佐刘禅,主要还是看在他老爹刘备的面子上的,也就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以陛下也”,可是刘禅也想用用自己的人啊,没听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吗?

第三,诸葛亮为了达成回报刘备的目的,积极的北伐中原,在蜀国实行了先军政治,而且事无具细皆要亲自操劳,虽然看着很感人,但是也将刘禅的皇权收的差不多,这对刘禅是非常难受的,刘禅并不希望再出现一个这样侵占皇权的大臣,所以就像明朝的张居正一样,虽然万历知道他对明王朝是有功的,但是对皇帝来说并不希望再出现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什么好的地方

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仅指大众所常说的《前出师表》)总体来说,应该是饱蘸情感、情真意切、内容丰富、逻辑缜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文辞精美、感天动地、感人至深。如果用最贴切语句形容其表述、思想和文章,莫过于白居易《咏史》所言“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的确,诸葛亮的《出师表》历久弥新,感怀不已。记得当年初中学这篇文章时让我诵读时潸然泪下,至今仍有大段可以背诵。

确实好!好在哪里?总结一下,应该是倾尽了诸葛亮这位老臣洞察形势的高瞻远瞩战略规划和战术策划以及行动计划,饱含了忠诚责任担当的风范气度,凝结了真挚厚重的深情寄予和伟大情怀。

一、诸葛亮的《出师表》倾尽了他洞察形势深谋远虑的高瞻远瞩战略规划和战术策划以及行动计划。

众所周知,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以及民间传闻(实践证明,历史中的民间传闻大多都是有根据的)和历朝历代很多不同阶层对孔明的颂扬称道、哀婉感叹都说明诸葛亮深入人心、值得尊敬——不仅是他的才华能力,还有他的至真至诚的忠义仁爱道德品行等。从《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以及他一生的奋进轨迹和人生历程都可以让人高山仰止。

本篇就题论事,先说其《出师表》中表述的思想智慧吧。《出师表》是在两种不同心境交织下写的:一是隆中路线被刘备、关羽一意孤行的个人行为毁坏后,国力衰微、人才凋零,面对困境,夙夜忧叹、一柱擎天,为了国家利益,呕心沥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内忧外患情况下有些感慨;二是诸葛亮刚刚平定完孟获等内乱、与东吴重新解盟、兵马人员筹备到位情况下想恢复汉室的豪情壮志下的信心激扬。两种心绪确实不易,蜀国在历经从盛转衰后让诸葛亮耗费巨大心力有稍微有点起色了,但依然“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还好“侍卫之臣不懈以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当时蜀国天时、地利都不如意,仅占人和,同时人和所汇聚的精气神很足,也无后顾之忧——“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陛下诚宜开张盛听,察纳雅言……”诸葛亮确实是经天纬地之才,在异常艰难时分析形势很透彻,并阐明目标、战略规划和计划等,充满了信心。

二、诸葛亮《出师表》饱含了他忠诚责任担当的风范气度。

诸葛亮在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分析形势之后,北伐信心很足却也夹杂着担忧和无奈,因为在经历刘备东吴大报仇后损坏大量资源和兵将以及地盘,国家元气大伤,而刘婵又不能独当一面,“武侯泪向西风洒,可叹无人佐鞠躬”。因此,《出师表》中又循循善诱、谆谆陈情宫中府中如何有效管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以尽为人臣子的责任……又结合自己的经历,深情坦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资臣于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以尽知遇之恩和托孤老臣的忠诚;“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效则治臣之罪”“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充分显现诸葛亮的忠诚责任担当。

三、诸葛亮《出师表》凝结了他真挚厚重的深情寄予和伟大情怀。

面对已经衰弱的国家和孱弱的后主,想着刘备推心置腹高度信任的托孤之重,诸葛亮总想一定要在北伐出征后给刘禅交代并做好一切,所以他在《出师表》中深情满怀既教他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赏罚分明、如何成为英明君主,又向他推荐国家栋梁……“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今当远别,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苦口婆心把一位托孤大臣的真挚情怀溶于字里行间,让人感动无尽——真可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种君臣情怀古今少有,也是诸葛亮感恩刘备知遇之恩的深情厚谊,也是孔明一生无怨无悔执着努力的精神所在以及忠诚仁义的尽职尽责高尚情怀风范。

《出师表》感情真挚,无奈与信心并存——试想,如果不失荆州,《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并制定的有效战略方案就可以持续切实推进,实现统一目标。孔明之所以伟大,《隆中对》中分析精准到位“……若将军据有荆、益,保其岩阻、南和诸戎,內修政理,外结好孙权,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则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可见,当时战略很明显:一是控制荆州、益州——这不仅实现了,还控制了汉中、贵州、云南、甘肃等,超额完成规划之一;二是保好这些根据地,南面和少数民族结盟,东边与孙权联盟,内部管理好——这也都实现了,而且刘备、孔明治国有方,一切都井然有序;三是静观其变,一旦有机会,就一路由荆州直奔宛洛,直至许昌,直插魏国心脏,另一路直取长安——这个战略因失去荆州而全盘皆困。孔明确实厉害,和刘备辛苦多年都实现了战略意图,可惜,就是因为关羽失了荆州,而使精英丧失很多、国力空虚、对外失和、失地损兵,两路夹击直击要害的战略构想也因此而困顿无法实现了。只落得“武侯泪向西风洒,可叹无人佐鞠躬”的无奈北伐了。也只能苦心经营、六出祁山,躬身实干、亲历亲为,以区区10万蜀兵对抗司马懿40万大军不惧不却,还得面对一点都使不上劲的昏庸后主,虽然落得“武侯泪向西风洒,可叹无人佐鞠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但他强烈为国的责任意识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使得蜀国能在风雨飘摇中得以保全。

总之,诸葛亮《出师表》以情动人、以心感人。这首“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一诗也可以说是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又一真实客观评价吧!

2020.10.15即草于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语

您好!谢谢邀请!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有很多成语。归纳如下:三顾茅庐、危急存亡、开张圣听、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赏罚分明、志虎忠纯、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弩钝、攮除奸凶、斟酌损益、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危受命、计日而待、亲贤远佞、裨补阙漏、后值倾覆。

《出师表》中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刘备一死,立马接管了政权,总揽一切军政事务。并要刘禅不得干政,只能当名誉元首。我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诸葛亮的《出師表》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以相父自居,张口就是先帝三顾茅盧请他。他如何如何利害,没他蜀汉不行。《出师表》还对刘禅居高临下地申斥:你爸爸要我怎样怎样?你爸爸要你怎样怎样?你得怎样怎样?说到底,就是说一切由我说了算。你就是我的一个傀儡。

《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最后一句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是余好古,本问题回答如下:

诸葛亮前出师表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达了自己即将率兵出征时的复杂心情,读来确实让人非常感慨。

前出师表其实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写的一个请示,请求北伐曹魏。这是蜀汉的一件大事,其后也成为蜀汉以攻为守的一项战略。诸葛亮在长期准备之后,觉得时机成熟,便发起了这一动议。这篇请示,总体来讲表达了以下几种心情。

一是激动。刘备伐吴失利后,不久死于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等人。诸葛亮受任,确实是殚精竭虑。在前师表中也写出了他的心情,就是生怕辜负信任,诚惶诚恐。而现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即将迈出关键一步,心情当然激动。

二是兴奋。诸葛亮整军经武,励精图治。经过努力后终于平定南方,消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北伐。此时诸葛亮还是很有信心,对北伐的预期比较乐观。

三是担忧。诸葛亮责任心强,诸事习惯亲力亲为,自己离开后对朝政不太放心,因此在表章中叮咛嘱咐,诸般交待。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四是惶恐。本来上表北伐,应该等后主批准后才能实施。而从表章中的文字,诸葛亮当成此事已定。诸多安排和交待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率军北伐的基础上。最后一句中的“今当远离”,更是直接就当后主已经批准。虽说是一片忠心,但从程序和礼节上来看,还是不妥的。也许是感觉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还是有点惶恐。

因此,前出师表最后一句,应该说淋漓尽致表达了诸葛这四种心情交织的复杂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决心

机不可失机不等人,诸葛孔明深知自己西蜀的的境况,等候必将带来自己的衰落对手的强大,他也深知自己罚魏的胜算不大,但是尝试还有一线机会,不得不搏成了孔明无奈的选择,因为刘备不听劝告,贸然兴兵攻打东吴,夷陵兵败西蜀的战略布局被彻底破坏,出师表最大含义就是放手一搏不留遗憾,成了孔明的座右铭一生随行。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什么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什么“文笔没有独到之处”,作为曾经教过语文的老师,我都快被这种无知的问题气死了。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无论从文章立意,格式,用情,文笔,《出师表》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品,这也是两千年后依然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原因。不知道题主何来文笔没有独到之处的说法?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出师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厌其烦的教导刘禅要用怎样的人,远离怎样的人?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追溯当日刘备和自己探讨天下大势,追究汉朝天下大乱的原因,根本就出在汉桓帝、汉灵帝的昏庸无道上。诸葛亮此时提出,就是希望能为后来者戒,希望刘禅可以继承刘备的雄风,而不是成为桓灵二帝这样的昏庸之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第一古文

建兴六年(228)春,蜀汉丞相诸葛亮踏上北上的征途,临行他惦念年纪尚轻的后主刘禅,便写下千古流传的《出师表》。其中字字恳切,饱含深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这篇《出师表》似乎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词句,它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呢?

我们先来说“千古第一奇文”这一称号。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之间,是很难分孰优孰劣的。虽然并未发现《出师表》被称作千古第一奇文的明确记载,但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陆游的那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然没有别的文章与它相比,它可不就是第一吗?

有的人说《出师表》文笔上没有独到之处,大概是因为觉得《出师表》辞藻不够华美。诚然这样一篇用来嘱咐主公应该做什么,谁可堪大用的记事文章,自然比不上那些用心雕琢的华翰。它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修辞雕饰,只是用质朴而不乏深情的语言在同后主对话。这样的文章,在有的人眼中就是平平无奇了。

然而,《出师表》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它朴素间真情流露,平凡中义薄云天。它成书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急存亡之秋”,那时的蜀汉先主新丧,南中各部族动乱刚刚平息。将士们短短数年经历大小战争不计其数,疲惫不堪,百姓为了提供粮草物资也已经生活困苦。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休整,在对外战争中取得成果,积聚的怨怒便会猛然爆发,让蜀汉真正走上风雨飘摇的绝路。

诸葛亮南征归来,来不及为自己的凯旋庆祝,便匆匆封赏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北上讨魏。仓促的局势下,诸葛亮便是再有文采,此刻又哪儿来的心思写一篇华美的文章呢?

《出师表》字字珠玑,无半个字多余。短短一文,写有当今局势,士卒情况,贯彻法律。宫中、府中、军营的治理方法和相关人才,嘱咐亲贤臣远小人,何人可以信任。自述生平,表达为蜀汉效忠,克服中原的决心。督促后主勤于思考,辨别良莠等等内容。寥寥六百余字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说及“陛下”,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说到文笔,没有太多藻饰,就说明《出师表》文笔上没有太多亮点吗?其实不然,光是从这一篇文章里提炼出的成语,就有“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等。除此之外全文也多次采用排比对偶句式,这样文章会更加具有韵律感,节奏鲜明,让人更能理解其意旨。

南宋绍兴八年(1138)带兵途径南阳武侯祠的岳飞,看着祠中赞颂诸葛亮的文章诗词,情不自禁自己手书前后《出师表》。过程中涕泪四流;宋代学者赵与时曾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实际上单论《出师表》本身,它也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章。再加上作者诸葛亮的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将它称作“千古第一奇文”倒也并非是言过其实。《出师表》留名不只是靠它的本身,还有它所包含的忠诚、质朴的思想和精神。

诸葛亮为什么要写《出师表》能起多大作用

诸葛亮之所以青史留名,就是“出师表“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真实写照!

三国与其说刘皇叔,其实是诸葛一心想匡复大汉。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就有了隆中对:三分天下,一朝匡复的宏伟设想,赢得刘皇叔大加赞赏,封为军师。

辅佐刘禅,诸葛无一曰不想实现抱负。尽管蜀汉实力最弱,但仍被诸葛调理下兵强马壮。诸葛《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六伐中原。在北伐中招降姜维,将一生谋略兵法传于姜维,其后九伐中原。弱国长期在三国充当主攻,可见诸葛确是神机妙算,确是大忠大勇。

诸葛被民间爱戴和颂扬,一代贤相,当之无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