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出师表》真的好吗
- 《出师表》是逼宫还是劝戒,为什么
- 《出师表》是臣子向皇帝的呈文,应该属于宫廷秘档,那又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 如何评价「军师联盟」中司马懿身着女装在诸葛亮阵前背诵出师表的剧情
- 赵雍为何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唯一可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之人
- 完整的出师表的原文
- 谁是三国第一臣
- 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 《后出师表》到底是罗贯中写的还是诸葛亮写的
-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出师表》真的好吗
《出师表》真的好,好就好在使奏疏成为富于变化的文学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疏那样干瘪、条文化。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师,鞠躬尽瘁的忠忱。
这篇文章是议论、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对后主的建议,但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事当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挚感情。文中反复称念“先帝”,目的是激励刘婵追念祖德、发奋图强,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对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项建议,第一项由分析当时形势引出的;第二项则是直接提出要“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使“内外异法”的意见;第三项是先推荐一些人材,建议后主任用,并从历史上总结出“亲贤人,“远小人”方能使国兴旺的经验。
《出师表》是逼宫还是劝戒,为什么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的上表,文中尽叙管理国家之道,畅述了按刘备的遗诏北上伐魏的原因和决心,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亲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此表中,尽展其极强的责任心,“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字字体现忠诚,句句发自肺腑,看后感人至深。此表常被后來朝代的肱股大臣奉为上典,所以出师表不是逼宫,而是劝戒后主和展其心志,展其人品的好文章。
《出师表》是臣子向皇帝的呈文,应该属于宫廷秘档,那又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 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传出来大概有两个原因。诸葛亮在蜀国是位高权大,文才出重,又是德高望重的实权派人,《出师表》不是给皇帝刘弹的秘奏,所以是可以在朝中大臣们互相传看时流传出来的。
2,三国最后被晋武帝司马炎统一,晋不会把蜀和吴的秘档保存起来,留下把柄,这时候蜀吴的文档一定被流传出来。我看过的《出师表》有两个版本,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就有《三国评书》,我分不清那个是真,望大师解说。
如何评价「军师联盟」中司马懿身着女装在诸葛亮阵前背诵出师表的剧情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吐槽一下自己,原谅我确实跟不上潮流了,我还活在QQ空间黄钻一个月10元的时代,实在忍不了日更一集的进度,为了提前看网剧我狠心开了一个月会员,居然三十多大洋,当然,我也确实提前一饱眼福了,VIP用户每周二、四晚上8点可提前看四集喔~
好了言归正传,关于背诵《出师表》这一段是在大军师司马日天之虎啸龙吟,并不是军师联盟,首先把剧集弄明白了。这部剧中的女装大佬实在不少,已经出现的有刘禅、曹睿、吴秀波,不知道接下来还没出彩戏份的司马伦、钟会、曹爽会不会也女装一把。话说孔明把珍贵的蜀锦女装送给仲达想对其羞辱,但我们的大叔吴秀波(并不是司马懿!)坦然穿上了少女粉的衣服,当时看到这一幕我的少女心简直爆炸了,于是乎吴大叔带着十几骑去隔江和孔明喊话,当我以为又会出现前几集出现的“猴急要扇子”的轻松桥段时,我发现我错了,吴大叔居然在翩翩起舞的背起了《出师表》,还让士兵传话。
《出师表》读毕,直接将有点歪嘴孔明血喷羽毛扇,我当时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出师表》不是孔明写给刘禅的“情书”吗,吴秀波是怎么拿到手的呢?客官您且看车逻辑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篇公文的出处,《出师表》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刘禅上书的表文,像孔明这个级别的人给主公的上书那必定是带有私密性质的“公文”了,而且当年也不叫出师表,《三国志》直接以上疏曰开头: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所以当司马昭看到父亲的表演后,就能说出这个诸葛亮的《出师表》之类的言辞就已经是不科学了。
那么继续往下看,首先诸葛亮决定北伐的时间是公元227年,出师表也大致出现在这个时间段。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这年也是吴大叔收到粉扑扑女装的的年份。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朋友圈的年代,7年的时间是否能够将这篇文章流传到魏国呢,前面提到了相父给少主的公文本就是加密文件,令一方面纵使李严或黄皓再看孔明有多不爽也不至于把这种文章公布于世吧。所以我们脑洞大开一下,是否会有魏国的细作来窃取表文然后飞鸽传书给吴大叔呢?
这个嘛,我想可能性也极小,战争时期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多数细作传递的是军情、粮草、兵力等重要信息。敌国每日怎么也有几十奏章,就算恰好这篇公文被细作窃取送给司马懿,司马懿看后应该也不会感冒,毕竟全文都是一些劝勉之词,对魏国帮助不大。更重要一点三国时期的情报系统并不成熟,充其量就是攻城时城内的奸细制造点混乱,要长期潜伏于敌国中专门窃取公文,这活儿换你你做吗?
在我们排除了种种不可能后,我在这里就多余一句谈一下剧中为什么吴秀波要背《出师表》了。1、因为这篇课文上学时要求全文背诵,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现在也不曾忘记依然能够背诵全文,所以吴大叔想告诉大家哥也会背;2、吴大叔和孔明可谓棋逢对手,也为了给诸葛亮一个反击,你送女装辱我,我穿女装反讽你刘禅软弱,你叫士兵在我阵前叫骂,我背你的《出师表》怼你辛劳过度,命不久矣,汉室复兴你是看不到啦。亦敌亦友的孔明,走好不送。
总体来说这部剧的演员演技和颜值都在线,值得推荐给大家看。毕竟小说《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思想明显,现在出现一部以司马懿为主角的的影视作品你还不让编剧脑洞大开啊。什么,隔壁村又手撕鬼子了,啊,可怜的鬼子。
文/车逻辑的逻辑
一个可攻可受可萝可御可能会专注文史的自媒体~
赵雍为何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唯一可能阻挡秦国统一天下之人
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赵国俨然是北方的新霸主。魏惠王后期,赵肃侯连续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使魏国的百年霸业再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足以阻挡赵国的南进,为赵国向中原发展扫除了最强大的一个敌人。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赵雍年幼之际,俟机图赵。对于十五岁的新君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雍命令赵国全境戒严。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位于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先把与赵国不搭界的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去。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燕国是五国中比较弱的一个,在楼烦的强力攻击下,燕易王比较紧张,十分担心赵国与楼烦夹击燕国。中山虽然不是一流的强国,但由于楔入赵国的版图内,经常受齐国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国的都城邯郸,对赵国的威胁比外部的强敌更大。中山在楼烦的攻击下,也无暇顾及对赵国的趁火打劫了。在去掉了燕、楚两个强敌后,魏、秦、齐集团对赵、韩、宋集团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而且赵、韩、宋联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战争一触即发,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雍厚葬赵肃侯后,便匆匆离去。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被赵雍挫败了。年少的赵雍初涉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雍的登基典礼就是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博弈,这令赵雍对波诡云谲的天下格局有极其深刻的领悟。公元前317年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却被秦国宗室名将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战败,参与这次合纵的赵军被斩首八万。这次失败进一步刺激了年轻的赵雍,在其父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肥义辅佐下他展开了以胡服骑射为中心内容的改革。
赵国改革的最大特色在于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赵国的国情和地缘战略环境——赵国的内部国情和外部地缘有两大特点:一是战国时代的二流大国中山国正好位于赵国的国土中间,极大制约着赵国南北之间的交流沟通,况且这个中山国虽只是一个未能跻身战国七雄的二流国家,但实力不俗——曾打得赵国被迫向魏国求援;二是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事实上赵国和秦国一样长期战斗在中原华夏民族和戎狄战斗的第一线,在和戎狄部族长期相爱相杀的过程中赵国也接纳了大量归附的戎狄部族,到赵雍即位时赵国国民中有大量具有胡人血统者。
鉴于这两大国情,赵国迫切需要解决军事上的中山国问题和政治经济上的南北沟通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先用军事手段灭掉中山国,再以政治经济手段打通南北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通。赵雍为这一问题想出的解决之道就是胡服骑射——这既是一次军事改革,也是一次政治改革。
胡服骑射是一次军事改革:赵雍总结了之前赵国屡屡败于中山国的原因在于中山原本起源于游牧民族,擅长骑射而机动性强,他们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息息相关;赵雍深刻了解:中原华夏服装更适合礼仪活动,而不适用于战争,胡服骑射的目的正在于吸收胡人的骑射技艺,打造一支比传统的车兵和步兵机动性更强的无敌铁军。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创建了一支轻装骑兵——赵国飞骑,又称为胡刀骑士。这支部队改穿胡服,不再穿宽大的华夏服装,单纯以武器装备而言:赵军是当时唯一实现大规模普遍配置铁制武器的军队,这连日后统一华夏的秦国也没能做到。
胡服骑射也是一次政治改革:通过胡服骑射这种方式是赵国境内的华夏民族和戎狄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使两种文明得以更好的融合,赵国南北两种文化和政治势力之间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将赵国境内的不同民族都凝聚成一股力量。特别是随着楼缓、仇液等一批有戎狄背景的文臣武将的起用,赵国的旧贵族势力受到了抑制。
和其它任何改革一样:胡服骑射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雍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雍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雍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雍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雍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雍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不过赵雍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今河北邢台)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赵雍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这样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赵雍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雍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于是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由此赵国确立了利国利民是改革的最高准则——只要符合这一准则任何传统都是可以有所更张损益的。
赵雍的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96年赵军利用天下大乱各国混战的时机大举进攻中山国并一举灭掉这个有350多年历史的国家——这个曾多次亡国又多次复国的强悍国家就此被并入赵国版图。在和中山国交战的过程中赵国也加强了向北部胡人聚居区域扩张的力度:林胡、楼烦相继被赵国收服,在新占领土上设立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至此赵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战略纵深和活动空间。随着赵国国力和疆域的极大扩张,赵雍开始插手别国事务以维护赵国利益——其中最重大的两次举措分别是乘燕国内乱扶植燕昭王登基和乘秦国内乱扶植秦昭襄王继位。
赵雍的个人感情生活也相当传奇:赵雍在继位五年后按诸侯政治联姻的传统娶了韩国宗室女子为妻,这是一场无关爱情的婚姻,赵雍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和韩国结盟。后来赵雍和她这位夫人生下了长子公子章并立为太子,可后来赵雍的夫人去世,赵雍转而集中精力在治国理政上,一时无暇顾及自己的个人问题,直到公元前310年的一天。话说这天赵雍游大陵,当晚他梦见一个少女鼓琴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赵雍对梦中少女十分留恋,在酒宴的时候就把这个梦向大家说了,还具体地描绘了少女的形象。大臣吴广听说后觉得大王说的少女太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了,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雍。赵雍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赵雍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她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后吴娃生下一子,名何。公元前301年吴娃卒,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雍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雍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王子何,死前求赵雍立何为太子。于是赵雍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何虽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雍也很爱他。
要说赵雍是真喜欢自己这个小儿子,公元前299年赵雍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雍之所以选择退位辅佐自己这个小儿子登基既有个人感情因素使然,也有政治考量: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雍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
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赵雍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宣太后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楼缓入秦时赵雍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进入秦地后赵雍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以为攻秦时所用。楼缓进入秦都咸阳后会见许多秦国的大臣,赵雍都在侧观察,对秦国大臣的贤庸强弱有了深入的了解。楼缓劝赵雍不可久留秦国,以免被人识破。赵雍提出:走之前要亲眼见一见秦昭王和宣太后。由于此前发生过秦昭王扣留楚怀王事件,各国国君都不信任秦国,不愿入秦,以免重蹈楚怀王覆辙。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雍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当然鉴于秦国不顾外交惯例而扣押楚怀王的前车之鉴,赵雍不可能公开身份,只是以普通的赵国使臣的名义觐见秦王。
秦国朝堂之上秦昭襄王召见了这个假使臣,初次见到四十一岁正值壮年的赵雍,二十六岁的秦昭襄王立即被其气场所震慑,半响才回过神来。赵雍身材高达八尺八寸(2米03),胡须浓厚,由于长期在马背上风吹日晒,脸色黝黑而发亮,一股霸气跃然于脸上。赵武灵王的胸肌也很发达,整个胸的宽度达到了三尺(70厘米),大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势。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枭雄,虽被赵雍的高大威猛身躯所吸引,还是立即镇定下来缓缓问道:“赵王近来身体如何?”赵雍答道:“主父身板结实得很,正是壮年时期。”秦昭襄王不解道:“既然赵王身体还好,为何要传位给王子呢?”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君主在世时就选择退位的少之又少,而在赵雍之前这种现象更是从未有过。赵雍传位的目的是自己可以抽身出来领兵来对付秦国这样的强敌。当然这个目的是不可能当着秦王的面公开说出来的,于是赵雍回答道:“主父认为王子即位一般都不能立即处理好国政,主父就让王子早日得到锻炼。主父不再为国君,更上一层楼为国君之父,国事还是由国君之父来裁断。”
由于秦昭襄王当年是赵雍派兵从燕国护送回秦国继位的,所以在接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秦国从楚国、魏国、韩国处占领了不少领土,兵威中原,但却从未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知道赵国对于秦国不出兵攻打赵国有什么看法,于是问道:“秦国军力这么强,赵国惧怕秦国吗?”这问题问得非常挑衅,赵雍锐利的目光扫视周围的秦臣,最后落在秦昭襄王脸上,声如洪钟道:“赵国怎会畏惧秦国,自胡服骑射后我国骑兵增加了十倍,就凭这点秦国也会与赵国继续结盟!”秦昭襄王奇了:这赵国使者言之凿凿,是个人物,于是对其加倍敬重起来。当夜秦昭襄王夜不能寐,赵雍魁梧轩伟的身影总是在他的脑袋中挥之不去,天明之后他立即再次召见赵国使臣。赵雍当然知道此行并非来游山玩水,他勘测了地形,秦昭襄王也见了,便连夜离开。他的从人留下来替他打掩护说赵国使者生病,请秦昭襄王暂等。秦昭襄王确实看中这赵国使臣,于是连续三天派人去请,但也并不强求。从人估算赵雍已到了赵国境内,这才向秦昭襄王摊牌:“那位使臣就是我们伟大的主父!”得知此事得到秦昭襄王派出秦军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雍。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使者刚刚离去。
战国后期基本就是合纵与连横相互竞争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一强独大,东方六国只能在合纵抗秦或是与秦结盟之间进行选择。然而随着赵国在胡服骑射后的迅速崛起,赵雍干了一件别国君主不敢干甚至不敢想的事——不是抗秦而是灭秦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过去东方国家攻打秦国,一般是两条通道,一条就是从借道韩国,攻打函谷关;另一条是借道魏国,渡过黄河进入河西。不论是函谷关还是黄河天险,都不容易突破,易守难攻,需要付出比秦军大几倍的代价,绝不划算。赵国兼并了林胡和娄烦之后,在北方开辟了五郡,其中九原郡和云中郡就在秦国的北方。此时的赵国有了第三条攻打秦国的路径,从九原郡或云中郡出发,南下通过陕北高原,快速抵达关中咸阳,绝对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让秦国防不胜防。
雄心勃勃的赵雍在战国后期列国恐秦的氛围下独树一帜地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然而就在他筹措满志地准备落实这一计划时他却死了,而且还是活活饿死的。身为堂堂一国之君,这种死法不能不说是挺新颖别致的。当然赵雍的一生本来就是传奇的一生——无论是登基之日智退五国联军,还是坚定不移贯彻胡服骑射改革,又或者是亲赴秦国刺探军情并制定灭秦计划,甚至包括壮年退位辅佐幼君,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当时其他各国君主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然而也不至于非得给自己选这么一个独特的死法吧?事实上这还真不是他自己选的,否则他怎么可能放弃灭秦大业玩绝食呢?可他又的的确确是被饿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赵雍因为宠幸吴娃而立吴娃之子为太子,在此之前赵雍已有一位太子,前太子自然不甘心自己的王位被截胡,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公元前299年赵雍让位于吴娃之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封原太子赵章于代地,称为安阳君。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赵惠文王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在这段时间里赵雍集中精力东征西战南争北讨,于是赵国在赵雍领导下于对外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在内政治理方面赵惠文王也已完全适应了治国理政。赵雍兴高采烈地在宫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远在代地的赵章也回宫前来庆贺父王的赫赫武功。然而当赵雍看见身为长子的赵章向弟弟赵何行君臣大礼时却感到内心隐隐作痛。
赵章比赵何年长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雍之型,本来最为赵雍喜爱,公子章多次随从赵雍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赵雍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相公子章,时常表示对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公子章被废后经过田不礼不断煽风点火,夺位之心死灰复燃。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雍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雍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雍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被肥义拒绝。肥义拒绝则赵王何更会拒绝。于是赵雍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鉴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读史至此不禁令人感叹:当年赵雍因为宠幸赵何之母而执意让位于赵何,如今却为了收回权力又与自己钦定的继承人反目成仇——作为赵国君主他没站在赵国的核心利益上通盘考虑这场内耗对赵国意味着什么,他只关心如何收回自己的权力。作为父亲他没站在公平的立场上调解两个儿子的矛盾,而是希望两个儿子互相牵制以使自己从中渔利。作为丈夫的他没考虑过前妻虽是政治联姻,终究陪伴自己多年,没有爱情终归有夫妻之义吧,却执意废黜前妻之子;后妻算是发自真爱吧——当初正是赵雍执意在自己壮年之际让位给后妻之子,可如今呢?权力的确会令人迷失心智。
赵雍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赵王何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到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雍与公子章居一宫。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王何的事实,再控制主父赵雍,既而以奉主父之命的名义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主父赵雍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不对,要赵王何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命令准备使者,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肥义入主父宫后果然觉得气氛不对——没有见到赵雍,却见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公子章与田不礼见以主父的名义都调不动赵王何,知道赵王何已有所准备。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以快制胜。在杀了肥义后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惠文王,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李兑与信期率军包围了赵章住的宫室,与赵章的军队展开激战。赵章自知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掌握赵国军权的弟弟抗衡,于是逃到父亲赵雍的寝宫寻求庇护,在赵雍看来:都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收留了赵章并表示自己愿意出面帮赵章和弟弟赵何和解。然而令赵雍意想不到的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军队直接把他的寝宫也给包围了并冲入宫内杀死赵章及其部下。领兵的公子成和李兑在赵章死后却并不撤围,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已深深触怒了主父,虽然自己是为了赵国的安定而平叛,但难保将来赵雍不会找借口打击报复。对他们而言:赵雍如果不在了自然最好不过,可这毕竟是前任国王并且是现任国王的亲身父亲,谁也不敢承担刺杀主父的罪责。于是他们围而不歼,把里面的人全部赶出来,就剩下赵雍一人,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几天就被吃光了,赵雍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掏鸟窝,但也不是每天都有小鸟和鸟蛋给他吃。最后一直围了三个月,赵雍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这场内乱对赵国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在这场内乱中赵国失去了有史以来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失去了辅佐过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三代国君的忠臣肥义。赵雍死后的谥号是赵武灵王,这再次体现了他的独特性:我们不妨想想谥号里带武字的都有哪些人呢?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哪个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后面那个灵字可就不是啥好意思了——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就有一句“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事实上后世史书有的简称秦惠文王为秦惠王,秦昭襄王为秦昭王,然而赵武灵王却没有简称——因为他的谥号包含着一褒一贬,用一个字实在无法准确概括他的一生。
完整的出师表的原文
前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谁是三国第一臣
三国第一臣是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后同姐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刘表,叔父逝后,结庐咸阳、隐居隆中,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广交江南名士,自比管仲、乐毅,唱《梁父吟》,胸怀匡天下之志,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后刘备屯住新野、三顾茅庐,卧龙初出,刘备新败,退守夏口,亮亲赴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激周瑜,联合东吴于赤壁之战击败雄悍曹师,至此天下成“三国鼎足之势“,后夺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助刘备于成都建立蜀汉政权,时任丞相,主持朝政,火烧新野、白河用水、火烧藤甲军而七擒孟获,章武三年春,先主托孤,于白帝城临终遗言:汝才大曹丕十倍,能安邦定国,若嗣子可扶则已,若不才,汝可自行取度。亮悲泣曰:“臣定竭股肱之力,以报节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封亮武乡侯,领益州牧。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实行屯田制,加强战备。诸葛亮曾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享年54岁。后主刘禅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追封其为“武兴王“。
诸葛亮在政治上,廉政建设、制定法律;在经济上,发展生产、军屯耕战;在军事上,治军以明,推演兵法、制八阵图,诸葛连弩、地雷(文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搭枪桥等,著诸多军事著述,《南征》,《北伐》,《北出》等;文学上,著有《出师表》、《梁甫吟》、《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发明创造有 ,木牛流马、孔明灯、孔明锁、馒头、孔明棋、铁蒺藜等;在琴棋书画上皆有造诣,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经》。?
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乱后,决定北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出师表》,以身许国,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孙权评价诸葛亮言: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刘备感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综上所述,所以说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臣。?
从第三图起,是诸葛亮的发明,亲们猜猜
都是什么吧??????????????????????⭐✨
?请欣赏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百财到家?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清香绕铁魂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梅花魂·梅亦风清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执手?
梅亦风清书法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画梅花解语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长城
梅亦风清书法·落梅笺
梅亦风清绘画作品·泠泠月色剪飞花,又名 冷月心?
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和孟获哭得最伤心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与孟获哭了一个昏天黑地,的确令人动容。
丞相远行,别人不好说,刘禅与孟获好好哭一下是合情合理的。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年幼的太子刘禅和濒临灭亡的蜀汉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苦心经营五年后,蜀汉总算恢复了元气,得以继续维持下去,诸葛亮可谓居功至伟;南中平叛,无论诸葛亮是几擒几纵孟获,毕竟给孟获留了一条生路,还把他带回了成都,任命为御史中丞,摆脱了饮毛茹血的野蛮环境,过上了体面的文明生活。
因此,刘禅与孟获在诸葛亮去世后,出于感恩之心,大哭一场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没有多少异议,也没啥好多说的,但究竟史实如何呢?豹眼就说一下这事吧。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遵照他的遗嘱,就把他埋在了汉中定军山。
汉中与成都相去甚远,没有史料证明诸葛亮的灵柩是否运回成都。
演义的说法是,杨仪按照诸葛亮遗计斩杀魏延之后,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回到了成都。刘禅率领文武百官,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然后,后主刘禅亲自扶着灵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让诸葛瞻守孝居丧。
罗先生如此安排,没啥毛病。
但在豹眼看来,这恐怕不符合史实。汉中与成都相距很远,来回折腾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太可能把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成都,然后再运回汉中安葬。
当时,后主刘禅曾经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但由于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
豹眼专门查阅了《三国志·蜀书·谯周传》,对于这件事并没有记载。谯周是陈寿的老师,这件事应该是很重要的事,陈寿没有记载,很可能是认为这事并不确定。
但起码说明了一点,就是刘禅下诏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如果诸葛亮的灵柩被运回了成都,也就不会有刘禅这个诏书。
因此,豹眼断定演义的说法不可信,那是老罗自己虚构的事。
诸葛亮的灵柩没有运回成都,但不影响刘禅与孟获为诸葛亮哭丧。哭得是不是最伤心不好说,哭一下恐怕是很可能的。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诏策曰: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从刘禅这个诏策看出,人家刘禅也说了,诸葛亮病逝,他”肝心若裂“,心情很难受是真的,不会有假。
从这个诏策也看出,当时刘禅命左中郎将杜琼使持节,去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这也说明诸葛亮灵柩没有运回成都,否则也不会专门派遣使者去赠印绶和谥号。
这些都不影响刘禅及大臣们哭得很伤心,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因为伤心,直接哭死了。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北伐,命李严督运粮草。由于连降大雨,李严运输供应不上,被诸葛亮上书免去了官职,废为庶人。
李严听说诸葛亮病逝后,激愤而死。李严认为,诸葛亮病逝后,再也不会有人启用他为官了。据此推断,恐怕李严是哭得最伤心的人。
总之,诸葛亮病逝,对于蜀汉是极大的损失,许多人为此哭丧是必然的。
究竟是谁哭得最伤心,这不好说,而且哭得目的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不会像有些电视剧所描述的那样,扶着诸葛亮的灵柩,哭得死去活来的。
《后出师表》到底是罗贯中写的还是诸葛亮写的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目前还有争议,但是肯定不是罗贯中写的,因为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里就引用了,这个时候根本没罗贯中呢。
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毕竟课文上都有,相对来说《后出师表》的名气会稍微小一些。关于《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本人所写,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
首先,《后出师表》并没有被《三国志》所收录,陈寿写的《三国志》里诸葛亮单独成传,是极少数单独列传的臣子,而且他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诸葛亮,包括《出师表》都完整的摘录了。从这些方面来说,陈寿对诸葛亮是很推崇的,如果《后出师表》真的是诸葛亮所写,陈寿没理由不摘录。
其次,《后出师表》里写了太多的负面因素,和《出师表》里那种锐气截然相反,给人以文风完全不相称的感觉。而且《后出师表》也是给刘禅看的,诸葛亮即使对蜀汉的前途有忧虑,不应该这么直接打击自己人的信心。
第三,在《后出师表》里提到的人物除了赵云外,其他阳群、马玉等人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过。
当然,也有人认为《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者之间都体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从这点来说也可能是诸葛亮所写。
但是不管《后出师表》是否诸葛亮所著,早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就已经把《后出师表》收录其中。裴松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死的时候不过公元451年,而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约出生在公元1330年,此时裴松之死了都快900年了。
所以《后出师表》肯定不可能是罗贯中写的,至于真实作者是谁,还有待更多的史料发现来证实。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这个人是费祎。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当时的丞相费祎和一班文武大臣开怀畅饮,人有点微醉,但是为了群臣尽兴,费祎强打精神应付着。
在座的都是蜀国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大将军姜维、车骑将军夏侯霸等……。
就在酒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左将军郭循用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丞相费祎的胸膛,费祎顷刻毙命。
事情就在眨眼中发生了,众文武大臣呆住了。那么,郭循是谁?为什么要杀费祎呢?要想解开这些谜团,还需(秉烛读春秋)为亲们从头捋一捋。
事情发生后,刘禅迅速杀了郭循,对凶手的动机官方保持了沉默,同时为费祎匆匆安葬,追谥费祎曰:敬侯。
事情就这样有点诡异,一个国家重臣被刺,众人选择了沉默不语。
就在费祎被杀死过了七个月后,魏国宣布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同时全国表彰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时候蜀国大臣方回过神来,纷纷谴责魏国暗杀行为。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波澜,自此蜀国鹰派姜维势力抬头。
首先说下郭循这个人来历,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国中郎将的郭循。后来郭循就追随姜维,因为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
这个官职并不低,蜀国大将马超、吴懿、曾经做过这个位置,足见没有人提拔,不可能升迁这么快,他唯一的伯乐就是姜维。
姜维是原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弟子,孔明命丧五丈原的时候,把兵书战策,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交给了姜维,可以说,姜维接过了孔明的未竟事业,成了蜀国北伐中原的鹰派代表,这从他以后九伐中原可窥一斑,姜维一直不辜负孔明之托付。
孔明五丈原把军中事务交给了姜维,同时,把
蜀国后事做了安排。孔明曰:
〖我死之,可任大事者,蒋公琰(蒋婉)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费祎)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死)矣。(引自三国演义)〗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二人把持。
蒋琬、费祎、姜维,为蜀汉后期的“三驾马车”。蒋婉、费祎为“鸽派”代表,姜维为“鹰派”代表。前者和后者对蜀国要不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有不同的理解。
前者认为百姓经过战乱,应该休养生息,有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姜维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执意每年都要北伐。因此,双方有所牵制。
在蜀国后期蒋婉死后,费祎接替了丞相之职,费祎的国策和姜维依然相悖,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张伐魏的鹰派代表,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代表。
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北伐,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喘不过气来。
反过来看,费祎死之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如此记录道: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费祎死后,姜维是利益直接受益者,没有人来掣肘,他拥有了北伐的主动权,九伐中原,没有一刻消停过。有前两个丞相积聚的家底,被姜维打没了。
在某种方面,费祎被刺,直接影响到了蜀国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蜀国灭亡的诱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