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为何偏要与内阁不对付?王锡爵的后代是谁_万历_国本_明朝

本文目录

  • 相传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为何偏要与内阁不对付
  • 王锡爵的后代是谁
  •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五十年,这个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 《雍正王朝》王掞为什么让胤礽去带兵
  • 清人王锡爵是什么意思王锡爵不是明朝的人吗/
  • 王锡爵劫机事件的事件之后
  • 明朝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为何没有人敢造反

相传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为何偏要与内阁不对付

东林党的主张是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苛税。当时正值明末,宦官把持朝政,许多有益社会发展的谏言被压制,谏官或贬或杀,苛税繁重,民不聊生。东林党崇尚科学,标榜气节,只是苦于无力与要权抗争,于是借讲学进行议政,在学子中产生极大的共鸣。主张务实,希望政府在征收捐税的同时重视发展生产。

东林党在抗争中也有许多过激之处,自己主张吏治清明不搞朋党,却也寻找政治靠山来推广言论;反对宦官干政,同时自己也不断干预政治,引发“国本之争”。

总的来说,东林党陷入党争,主要目的是挽救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最后不惜牺牲自己以期唤醒朝廷和民众正视社会问题,可谓伟大且悲壮。虽然东林党有的言辞有偏颇之嫌,但是瑕不掩瑜。

王锡爵的后代是谁

王锡爵有独子,名王衡。王衡自幼体弱多病,先于其父辞世,留下独子王时敏。王时敏自幼由祖父抚养,祖孙感情甚笃,直到弱冠之年成婚,才离开祖父独居。王家世代书香。王时敏生有九子,个个都参加过科举,考中进士。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第八子王掞。王掞在康熙时官至大学士,是太子胤礽的老师。后来因废太子之事失欢于康熙,其子被迫流放。王时敏的孙辈中最著名的当属次子王揆之子王原祁。王原祁因画艺著称于世,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其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锡爵的后代在太仓世代居住,其家族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五十年,这个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万历国本之争,从万历十四年首辅申时行上疏要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开始,到万历四十三年梃击案发生而彻底结束,前后共历时约30年,不是50年。

至于争国本的本质,目前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把万历和群臣的矛盾,解释为权力之争。

这种解读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冯宝后,觉得自己是皇帝,是堂堂一国之君,他不允许有人再敢忤逆他,他觉得自己说的话就是真理。所以他在睡了宫女出身的王恭妃后,便打算不认账,坚决否认长子朱常洛的存在,以及他身为皇帝长子的合法性。万历起初的心态,就是单纯的不想立朱常洛,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喜欢郑贵妃,不喜欢王恭妃,不希望身份低贱的宫女的儿子朱常洛继承大统。

但是在“争国本”的几十年中,万历皇帝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越往后发展,越有种“自己明明是皇帝,竟然还有办不成的事”的憋屈心态。而他的这种憋屈心态到后来也逐渐演变成了他与文官集团的权力之争。

首先不买万历面子的是万历她妈李太后。李太后严厉地斥责了万历,说我就是宫女,你小子也是宫女生的,你瞧不起宫女,是几个意思?

然后是文官集团仗义直言,集体上书喷万历皇帝,说你心里喜欢谁,我们不关心,但你得按规矩办事,我朝一直都是立嫡、立长制度。现在皇后没孩子,贵妃又不是皇后,朱常洵也只是庶子。你现在没有嫡子,那就应该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由于文官集团没打算跟万历商量着来,因而这时候,“争国本”事件的性质就变成了皇权和孝道(李太后为代表)、相权(内阁首辅为代表)以及祖宗法度的斗争。万历皇帝的皇权明显干不过后三者的集体施压,便只好采取拖延策略。

在拖延期间,万历也不是没反击过,他为了打压群臣,廷杖、免官,都用上了,但群臣仍然是前仆后继,争相跟他斗。以至于到最后,万历没辙了,只好妥协,自以为聪明的搞了个“三王并封”。结果这一招又让大臣们炸了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国本之争。

面对群臣的上奏,万历烦死了,他表示自己已经让步了,这样还不行吗?而大臣们的意思则是很坚决,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斗到最后,首辅辞职、万历认怂,国本之争彻底结束。此事让万历明产生了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最终演变成了二十年不上朝,以怠政来聊以自慰。

而由于文官集团争国本的胜利,明朝的政治体系彻底失控,所谓“明亡于万历”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

第二种解读,观点比较新颖。大概的意思就是认为“争国本”事件是由万历策划的,只不过被万历玩脱了。

这种观点认为,文官集团是一个非常庞大散乱的总称呼,并不是真正的一个有明确斗争目标的集团。所谓的文官集团并不具备与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明朝皇帝硬碰硬的实力。

并且,祖制这方面对万历的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同样是明朝,明宣宗不喜欢爷爷朱棣给他指定的胡皇后,偏爱孙贵妃,有意废后,大臣们就没有反对。并且大臣们不但不反对,甚至还主动帮明宣宗离婚,替明宣宗列举了胡皇后的二十条大罪,搞得连宣宗皇帝都觉得大臣们墙倒众人推,对胡皇后有点过分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胡皇后被废,孙贵妃被立为皇后,孙贵妃所生的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就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成为了明宣宗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另外也是在明朝,明代宗朱祁钰想废后,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他说废就废,大臣们并没有强烈反对。

所以,说祖宗法度限制了万历册立朱常洵为太子,这其实是说不通的。因为万历只要把没孩子的王皇后废了,立郑贵妃为皇后,朱常洵就变为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这个时候万历再想立他为太子,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大臣们再想反对,也根本没有法理依据。

因此,万历皇帝在“争国本”期间,始终不愿意废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利用朱常洵嫡长子身份堵住大臣们的悠悠之口,这只能说明他对郑贵妃感情不够深,远远不如明宣宗对孙皇后的感情。并不能说明大臣们限制了万历的权力。

好,既然如此,那么,万历帝非要这么折腾几十年,他真正想法是什么?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万历的想法其实就是想仿效他爷爷嘉靖搞“大礼议”之旧事,培植出一个真正无限效忠他的官僚群体。

万历当时的如意算盘,应该是借着首辅申时行提出立朱常洛为太子,他不同意,以立朱常洵为太子做诱饵,测试朝中百官,试探出哪些人是可以为他所用的心腹。当一旦有人愿意站在他一边后,那么朝堂内的官员立马就会分为“长子党”和“福王党”。

到时候,他利用“福王党”打击“长子党”,不怕百官不服他。

但是,让万历帝料想不到的是,由于当年嘉靖时期的“大议礼”事件的影响太大了,不支持议礼的官员被嘉靖打压了,支持议礼的官员也被嘉靖打压了,这使得万历时期的百官们产生了一个警觉感,感觉万历这是在耍他们玩。于是百官们汲取前车之鉴,吃一鉴长一智,死死地维护宗法“立嫡立长”,谁都不去当“福王党”,谁都不上万历设的套,导致万历的阴谋诡计无法得逞。

万历见百官们都不上当,就以“拖字诀”策略消磨百官的意志力——只要时间长了,总有意志力不坚定的人会投靠他。

然而,“拖字诀”策略最终也失败了,前后斗了三十年,万历始终没有像爷爷嘉靖那样组建自己的心腹班底。特别是没有寻找到严嵩那种死心塌地的狗腿子。于是万历就心灰意冷了,不再上朝,余生仅以敛财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一直到铤击案发生后,这事彻底拖不了了,万历才彻底死心,才结束了他与百官长达三十年的国本之争。

以上就是目前关于万历“争国本”事件的两种不同解读。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至于哪一种更符合历史真相,那就看各位的判断了。

《雍正王朝》王掞为什么让胤礽去带兵

王掞在剧中也说了他这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输了,一步棋赢了。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搅八王爷的局

在王掞推荐胤礽出去带兵的时候他已经站在四爷胤禛这边了。

首先王掞一开始是太子的师傅,他是明朝王守仁的后代,所以在当时文学的地位特别高,从此处我们也看出康熙皇帝对胤礽的重视。但是由于胤礽自己唯唯诺诺,并且没有做出什么功绩,同时由于太子当了三十年,过程当中又有大臣使绊,诸皇子的陷害,最重要的还和郑春华通奸,所以最后王掞也对自己的学生表示失望,所以胸怀天下的他就开始转支持四阿哥,这也是为什么王掞支持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其次是所有人都认为康熙无论定谁为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认定的继承人。此时的胤礽已经被圈禁宗人府,王掞这样的举动是杀身成仁,以全自己的 圣人之名。王掞这么一捣乱,直接打破了八爷的计划。按当时的朝局来看,只有老八,老四,老十四有机会当皇帝,此时的八爷和十四爷是一派的,但是这些人单纯的是想要皇位,完全不为国家考虑,所以王掞此举也是帮助四爷。

在朝会上,老九举荐老八,老十随声附和,而且有理有据:虽然老八并没有带过兵,但是大将军王的主要责任是运筹帷幄,将士负责打仗,只要坐镇军中而已。这跟康熙心中的想法完全不同,但是全场八爷党的人一致叫好,这就让皇帝很被动。此时王掞站出来了,提出认为太子胤礽被废,应该被放出来到西北去大战建功立业,当然同样没有带兵,也一样可以为朝廷铲除叛军。就这样,把老八的局给搅黄了,看似是为了太子说话,本意确实说如果不会带兵老八去西北就是扯淡,这样看来就是为了打压八爷帮助四爷。

这样一来就帮助了四爷,这也算是在押宝四爷,后来羞杀郑春华同样是帮四爷铺平以后的路,这也就对应了王掞最后说:“我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输了,一步赢了!”

《雍正王朝》这部剧真的好,很多剧情很耐揣测!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和司马笨李白一起看历史。

清人王锡爵是什么意思王锡爵不是明朝的人吗/

王锡爵(1534-1610年),太仓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其故居俗称太师第,故居为明代中期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齐全,品级森严,气宇轩昂。其后裔清代大画家王时敏、王原祁也曾在此居住,现有门楼一座,面阔五间,门厅左右分上下二层。这种门楼式的门厅,在江浙—带绝无仅有。内设娄东画派陈列和太仓历代碑廊。早年在太仓东郊有“两世鼎甲、四代一品”牌坊一座。“两世鼎甲”系指明万历二十一年的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与其曾孙清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王掞,人称“祖孙宰相”。“四代一品”系指王锡爵与儿子王衡、孙子王时敏、曾孙王掞均为朝廷一品大员。

王锡爵劫机事件的事件之后

王锡爵之后转任中国民航机长,年满60岁后停飞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航总局华北分局副局长,已经退休。 2007年联合报记者访问王锡爵,他对劫机的过程表示是他先支开机械员邱明志,要他去机舱拿榴莲,接着用劫机演习的名义铐住董光兴,之后再表明劫机,要去广州,两人听了非常害怕,在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生扭打事件。 B-198飞机在1991年12月29日由中正国际机场(今台湾桃园国际机场)飞往美国安克拉治途中,因引擎故障而回航,但因右侧两具引擎掉落而在台湾省台北县万里乡山区坠毁,机上机组员全数罹难。

明朝明神宗三十年不上朝,为何没有人敢造反

首先,明朝不上朝的不止万历一人,嘉靖同样不上朝。

其次,明朝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内阁制度,皇帝上不上朝与国家机器运行没多大关系。

第三,不上朝不代表不办公。

第四,当时的朝政基本上被张居正为首的文官集团把持,万历说白了也就比傀儡强那么一点,即便上朝大部分事情内阁都处理了,自己显得有多多余?这不纯属给自己找气受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