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什么必须死?_东林党_崇祯_袁崇焕

一、

袁崇焕的故事,要从朱元璋说起。

猛一看这俩人没什么关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袁崇焕的老板是给明朝收摊的朱由检,一个碗和一根绳,怎么都凑不到一起嘛。 不过袁崇焕的死因,以及明朝末年的糟烂事,都和朱元璋留下的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捋一下。 1380年,朝廷官员举报丞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便把胡惟庸下狱,没多久就处死了,由此掀起持续10年的“胡惟庸案”,前后杀掉3万多人。

杀掉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把中书省也给废了,宣布大明朝以后没有丞相啦,而且以后的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大臣要是敢请求立丞相,斩。 也就是说,大明朝的国家元首兼任国家总理,大到外交和军事,小到税收和水利,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很多人说朱元璋是贫民出身,所以恐惧刁民害他,废丞相也是为了权力。 其实不是这样的。 丞相分权的制度来自唐朝,当时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并立,分别负责决策、审核和执行,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丞相不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但是经过北宋的一顿折腾,到南宋的时候,门下省并入中书省,顺便剥夺了尚书省的权力,实际上三省合一,所以南宋的丞相权力很大。 比如秦桧执政19年、史弥远独揽大权26年,甚至可以操纵废立皇帝......紧接着元朝来了,中书左右丞相统领六部,直接管理天下事务,权力大到皇帝说话都不好使。

双头政治只能产生动荡不安。 朱元璋立国后发现,元朝灭亡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丞相比皇帝权大导致冲突不断,另一个是元朝的接班人不稳定。 他为了解决遗留几百年的制度问题,直接把丞相职位给废了,把所有权力归于皇帝一人之手,而且规定了嫡长子继位制度,基本上稳定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但是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人不是铁打的,一辈子坚持007的工作强度,神仙都受不了。 朱元璋属于天赋禀异型选手,在高强度工作之外,还能抽空生几十个娃,就这都累的要死,吐槽说没有休息时间。 于是他找了几个秘书,平时抄抄写写,有问题的时候提点建议。 这也是明朝内阁的雏形。 随着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内阁制度被固定下来,大学士做为皇帝的亲信,也逐渐得到重用。 朱元璋和朱棣的猛人时代结束以后,后世皇帝由于能力和精力不足,做不到大权在握独揽朝纲,便给了内阁大学士票拟的权力。 意思就是,皇帝不知道某件事情如何处理,就发给内阁大学士,让他们把处理意见写在纸上,给皇帝提供参考意见。

慢慢的,内阁大学士就掌握了决策的权力。 皇帝的权力被分割,怎么办,政治斗争是脏活,皇帝总不能亲自下场搏斗吧? 于是明朝皇帝又把批红权交给太监,也就是代替皇帝用红笔写下命令,并且盖玉玺生效,如果太监不同意,还能发回内阁重拟。 到后来明朝的政治就变成, 内阁大学士有政令决策权,太监有否决权,六部有执行权。 把内阁和太监的权力合二为一,便是真正的皇权。 所以你就会发现,明朝大臣法律上的权力很小,可一旦内阁首辅和掌印太监达成共识,权力就大的一逼。 比如得到太监支持的张居正,比如通过斗争压倒内阁的魏忠贤......他们都是自己决策自己同意,除了不姓朱,基本和皇帝没什么区别。 除了废丞相,朱元璋还留下一系列遗产。 他把一半土地分给军队,让军人们平时种田战时打仗,不用朝廷掏军费,而且军官和士兵都是世袭的,免去招兵的麻烦。 朱元璋在财政方面的做法是低税率,说是要藏富于民,意思是人民富裕,朝廷自然也富了,根本不必用行政手段去民间抢钱。 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的治国理想是 用小农经济的方式,把明朝固定在低维度的水平,大家有田种有饭吃,皇帝和人民相伴到地老天荒。 明白这些,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说了。

展开全文

随着明朝承平日久,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心思活络的人已经不靠种田为生了,而是奔走在大江南北做生意,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大家可以想一下,维护小农经济的制度,遇上逐渐壮大的市场经济,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明显不兼容嘛。 到明朝立国100多年后,欧洲大航海也发展起来,那些船队把美洲白银运回欧洲,然后再到东南亚买香料,以及到明朝买丝绸。 而中国的丝绸产地就是江南。 于是美洲白银经过欧洲人之手,迅速向明朝的江南流动,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流通货币,也让江南地主富的流油。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的改稻为桑,说的就是这事。 白银刺激的丝绸出口,导致江南冒出无数手工作坊,很多人也不种田了,专门到丝绸作坊里打工,赚的钱比种田都多。 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人心永远满足不了,穷的时候想吃饱饭,吃饱饭了想娶老婆,娶到老婆想赚钱,可一旦赚到钱了又想要权,有权的还想长生不死。 明朝后期的江南富人就是这样。 他们家里积蓄了海量财富,却不能影响国家政策维护自己的利益,朝廷坚持的小农经济政策,又和江南的实际不符合,不管从哪个方面说, 江南商业型地主都要起来夺权,然后操作一些减商税、提拔官员等政策。 而且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和小农经济不兼容的事情,比如拜金主义、奢靡浪费、纵情享受等等,大家纷纷感叹人心不古。 类似于现在的炫富、拜金等等,和传统美德完全不搭边,很多人也在吐槽人心不古,其实这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道德没关系。 但明朝的江南文人看不下去,他们想进行改革,把社会风气拉回淳朴的小农经济时代,他们提出的口号的道德......只要人人有道德,世界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种夺权+改革的产物,便是代表江南商业地主利益的东林党。 当然,东林党不都是江南商业地主,其他地域的政坛大佬,也希望加入东林党改革朝政,他们其实是有共同诉求的政治团体。 但是有希望改革的,必然有极力保持现状的。 那些内阁的阁老们,基本是占田数万到数十万亩的大地主,他们才不想改变现状呢,哪怕要改革,也得按照他们的方式改。不可能东林党说保护江南商业利益,阁老们就拱手让出蛋糕。 于是,明末党争爆发了。

一方是代表江南商业地主利益的东林党,一方是代表大地主和其他地方利益的旧势力,从张居正死了就开始斗,一直斗到崇祯上吊才罢休,而袁崇焕就是党争的牺牲品。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东林党还没什么起色,可能今天推荐几个人入朝做官,明天就被赶回去了,谁都打不过,只好在民间造舆论声势。 直到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仅仅一个月后继位的泰昌皇帝也死了,新皇帝是16岁的木匠达人朱由校。 就在此时爆发了“移宫案。” 魏忠贤想让泰昌皇帝的妃子住在乾清宫,俩人一起伺候朱由校,顺便夺下批红权把持朝政。 东林党的杨涟、左光斗不允许,太监要是掌握朝政,东林党喝西北风啊。不过他们俩是冲在前面的,背后是东林党的大学士和尚书在推动。 于是东林党人用祖宗家法之类的理由,逼迫泰昌皇帝的妃子搬走,然后扶持朱由校登基继位。 政治斗争胜利了,东林党人纷纷上台,占据了大部分朝廷的重要职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督察院布满了东林党人。 不过东林党也逃不出真香定律。 被人追着打了几十年,好不容易大权在握,还不把政治对手往死里整? 改革,他们早就忘了。 于是东林党利用“移宫案”、“红丸案”等事件,追着以前的政坛大佬打,凡是不属于东林党的官员,总能找到污点,把他贬谪回家。 这年头出来做官,谁比谁干净呢。 所以东林党做的根本不是政治斗争,而是明目张胆的杀人。 其他官员就要想了,都是出来混的,何必赶尽杀绝呢?既然东林党破坏江湖规矩,那就给东林党找个更狠的对手。 我们之前说了,明朝的权力分别在内阁和太监之手,现在东林党掌握了内阁的决策权,那么能和东林党对抗的,只有掌握否决权并且有皇帝支持的太监。 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名字叫魏忠贤。

被东林党打的抬不起头来的官员,纷纷投靠魏忠贤,逐渐形成 以魏忠贤为核心、太监势力为中坚、朝廷反东林党官员为外围的阉党。 而木匠达人朱由校也发现,东林党人太可恶了,每天不是讲道德就是整人,正事一件都没做成,那要东林党有什么用? 关门放狗,不对,放魏忠贤。 此时的朝廷力量对比已经很明显,东林党得罪了同僚、得罪了太监、甚至得罪了皇帝,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魏忠贤带着实力强大的阉党出马,杀的东林党一败涂地,风光掌权的好日子结束了,魏忠贤成为大明朝的九千岁。 说魏忠贤是九千岁,一点水分都没有。 太监本身就代替皇帝掌握政策否决权,以及朝廷大小事务的最后决定权,现在魏忠贤打倒东林党,又把内阁的决策权拿下来,合在一起就是真正的皇权。

因为不姓朱,所以减掉一千岁,号称九千岁。 可惜世界变化太快,天启皇帝朱由校的木匠活玩嗨了,没几年挂了,新继位的崇祯皇帝有精神洁癖,不喜欢九千岁魏忠贤,刚登基没俩月就把魏忠贤给办了。

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不禁打? 明朝太监的生存方式是代行皇权,也就是依附于皇帝的,他们本身没有权力基础,只要皇帝想收回权力,一张纸条就能收回来。 不像唐朝太监掌握着禁军,杀皇帝和杀鸡似的。 所以崇祯皇帝不想让魏忠贤混了,魏忠贤也只能灰溜溜的滚蛋,而崇祯皇帝的盟友,就是被阉党折腾了好几年的东林党。

故事再次重演,凡是和阉党沾边的官员,又被打的七零八落,东林党重新占据朝堂重要岗位,并且扶持起一个重量级打手:

袁崇焕。

表面上看,袁崇焕是一朵白莲花,和朝廷党争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深扒一下就发现,1619年主持科举的是东林党元老韩爌(矿)。 按照明朝惯例,主持科举的官员是新进士的老师,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学生必须跟着老师走,老师也要利用职权提拔学生,这样才能形成抱团生存的政治势力。 如果哪个进士背叛老师,基本就是人人喊打的角色,政治前途也就没了。 毕竟惩处叛徒,是为了警告自己的学生: 好好跟我混,别想改换门庭。

袁崇焕不是东林党,却是东林党元老的学生,也就是东林党的外围成员。 而袁崇焕被提拔到兵部的时候,韩爌正好是内阁大学士,2年后又出任内阁首辅,那时候的袁崇焕已经在关外快速升迁。 这俩人之间有没有什么秘密联系,你猜? 随着魏忠贤在九千岁的路上越走越远,韩爌被逼辞职,东林党其他成员也各回各家,只有袁崇焕在关外努力奋斗着,不是阉党不整他,实在是袁崇焕太渺小,不值得过度关注。 1626年,袁崇焕搞了一个大新闻。 那年正月,努尔哈赤带兵围攻宁远城,原本明朝大佬已经准备放弃了,压根没去救宁远,结果袁崇焕和宁远守将找到红衣大炮,对着八旗军队猛轰过去。 当时的八旗军队比较简陋,没有炮兵,攻城作战也不太行,被红衣大炮给打懵逼了,攻了2天发现攻不下来,努尔哈赤就撤了。 野史说努尔哈赤被炸伤了,其实没有,人家四月份还亲征蒙古的,要是真被大炮炸伤,骑马颠簸受得了嘛? 要从军事角度来说,袁崇焕指挥的宁远大捷其实也没什么,不过影响力特别大,自从爆发以来,明朝还没有什么胜仗呢,不是战败就是失地,现在居然把努尔哈赤打退了,各界纷纷给袁崇焕点赞: “你他娘的还真是个人才。” 2个月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彻底出人头地了,理所当然进入阉党的视线,魏忠贤发现袁崇焕是个人才,想让他改换门庭投入阉党门下。 袁崇焕不肯。 第二年袁崇焕又打退满洲八旗的进攻,号称“宁锦大捷”,魏忠贤再问,袁崇焕还是不肯,于是魏忠贤发动党羽弹劾袁崇焕,并且在论功行赏时也不上心,袁崇焕气的要死,索性辞官回乡。 袁崇焕辞官仅仅一个月后,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再过三个月魏忠贤倒台,阉党烟消云散,东林党傍着崇祯皇帝又回来了。 东林党上台,当然要启用自己人。 他们对崇祯皇帝说:“袁崇焕是个人才啊,陛下想平定辽东,非此人不可。” 崇祯是17岁的中二青年,哪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听到阁老们推荐袁崇焕,便认定袁崇焕是个人才,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 差不多相同时间,东林党人韩爌和钱龙锡进入内阁,主持惩办阉党。 崇祯让袁崇焕上任之前,来一趟北京,想考察一下大名鼎鼎的袁督师,结果袁崇焕在北京对崇祯吹牛逼,说只要给我说一不二的大权,五年时间,必能平定辽东,还陛下太平江山。 崇祯一听就乐了,这好说啊,赐你尚方宝剑,到辽东以后看着办。 只要能平辽东,要什么都可以。 袁崇焕带着尚方宝剑和委任状出来了,有个官员问他,五年平辽不容易啊,督师有什么万全之策嘛?

其实袁崇焕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无非是按照以前的办法稳扎稳打,但是想稳扎稳打的话,五年时间根本不够,所以他对那个官员说: “说五年平辽,无非是骗骗皇帝的。” 崇祯要是知道袁崇焕骗自己,估计要当场暴走,拔出宝剑捅他一万个透明窟窿。 不过 袁崇焕敢骗崇祯皇帝,却不敢背叛自己的阶级。

他去辽东之前,又去拜访了内阁次辅钱龙锡,说自己去辽东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干掉毛文龙。 钱龙锡竖起拇指给他点了个赞。 为什么重新出山的东林党大佬,一定要干掉毛文龙呢? 其实还是党争。 毛文龙祖籍山西,爷爷是经营官盐生意的富商,由于生意需要便搬到浙江杭州定居,逐渐成为杭州显赫家族,给儿子娶了杭州望族沈家的姑娘,生下4个儿子,长子就是毛文龙。

成年后的毛文龙没什么工作,便进京投奔在兵部任职的舅舅,舅舅把毛文龙介绍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做了一个军官。 那时候的辽东没什么事情,毛文龙熬了很多年,好不容易做到中层军官,但和东林党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直到天启年间辽东大乱,巡抚王化贞收拢军事人才,发现了毛文龙,像韩爌提拔袁崇焕一样,拼命提拔毛文龙。 从此以后,毛文龙走上发家致富的阳光大道。 而王化贞原本是东林党人,后来看到东林党失势,魏忠贤的阉党崛起,就转身离开东林党,投入阉党门下。 所以说...... 袁崇焕是东林党的铁杆打手,毛文龙是阉党余孽。 在满朝清理阉党的大环境下,毛文龙怎么可能是漏网之鱼? 杀的就是你。 而且毛文龙投靠王化贞之后,带着192人渡海收复猪岛,随后以此为基地收复了附近的很多岛屿,部队也一天比一天壮大,最终以皮岛为根据地,统帅27000人开创东江镇。 相当于辽东都基本陷落了,毛文龙却能以小博大收复失地,并且以收复回来的地盘,发展成朝廷认可的军区。 太牛逼了。 毛文龙的东江镇在这个地方:

所以皇太极也愁啊,给毛文龙写信说你投降吧,给你高官做。毛文龙看完就把信送到北京,皇帝感觉毛文龙是个忠臣,加封为左都督,赏银......50两。

拉拢不过来,杀掉算了。

袁崇焕到辽东以后,皇太极给袁崇焕写信:“毛文龙是个祸害,只要你杀了毛文龙,我们就议和罢兵,并且把辽东还给大明。”

袁崇焕想统一辽东军权必须杀毛文龙,东林党打压阉党必须杀拥兵的毛文龙,如今皇太极以议和来诱惑袁崇焕,那么毛文龙就死定了。

1929年6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到皮岛见毛文龙,没说几句话就把毛文龙绑起来,数落他有12大罪状,用崇祯赐的尚方宝剑杀了。 毛文龙死了,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北京的一群人恨死袁崇焕。

他们都是朝廷大佬。 他们当然不是爱大明,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自毁长城。 而是因为毛文龙在东江镇走私人参和皮货,特别能赚钱。除了养活军队和自己享受以外,毛文龙把大半利润都送到北京孝敬大佬,朝廷大佬几乎都拿过毛文龙的钱。 另外朝廷也要给毛文龙发军饷,那些银两还没出北京城,毛文龙就给大佬们分去大半。

所以。

大佬们哪里是心疼毛文龙,他们心疼的是钱啊,毛文龙死了他们就少一项收入。

其实也没什么反应。 崇祯早就看毛文龙不顺眼,自己带兵远离大陆,偶尔还不听使唤,崇祯想要你干什么?虽然是一品大员,但人死不能复生,死就死吧。 而且也不能责怪袁崇焕,毕竟收复辽东还得指望袁督师呢。 这事也就过去了,毛文龙相当于白死。

不过袁崇焕嚣张跋扈的账,算是记下了,崇祯什么时候想干掉袁崇焕,就来翻翻旧账。 毛文龙死后4个月,辽东就出事了。

由于没有毛文龙在皮岛牵制,满洲八旗可以放心大胆的向西作战,不必担心被人捅屁股。

1629年11月,皇太极带着八旗部队绕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直接兵临北京城下。

满洲不是在辽东嘛,怎么跑到北京城下了,要是把崇祯皇帝抓在,岂不是成朱祁镇第二了?而且朝廷花了大钱建成山海关防线,交给袁崇焕统一指挥,现在怎么跑出来了? 崇祯:“袁崇焕,你给朕说清楚,是不是你放过来了?” 袁崇焕吓得一哆嗦,赶紧带着兵马向北京城赶去,嘴里叨咕着皇帝别急,我这就来救你。 他到北京还没打仗,就向崇祯吐槽:“赶路好几天,部队太累了,不如让他们进城休整吧。” 崇祯一听都傻了,这特么是北京城,皇帝和朝廷都在这里,你居然还想带兵进来, 到底是休整部队,还是向朝廷伸手要官,或者和八旗串通好里应外合? 不管是哪个原因,袁崇焕都解释不清楚,在别人看来,貌似都有可能。 崇祯是中二少年,但不是傻白甜,没让袁崇焕带兵进城,告诉他打完仗再说别的。 袁崇焕只好出城硬刚八旗,八旗打了几仗没打下来,感觉进不了北京城,也就撤了,到别的地方劫掠小半年,1930年6月才回沈阳。

八旗撤离北京之后,袁崇焕就被抓了。

抓袁崇焕是崇祯皇帝的命令。

他对袁崇焕很不满意,给了那么大的权力和恩宠,袁崇焕居然在辽东碌碌无为,衬托的崇祯像个沙雕一样。而且袁崇焕还敢不打招呼杀毛文龙,那他想带兵进城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说想杀谁? 说不清楚吧,那就到监狱里想清楚再说。

朝廷官员发现崇祯皇帝动了杀心,马上闻风而动,跳出来检举揭发袁崇焕,有人说是他把八旗放进来的,有人说他私下和满洲议和,有人说他是隐藏在大明的满洲特务。 拜托,袁崇焕是进士出身的蓟辽督师,地位已经很高了,还用给满洲做特务,脑子有坑吧。 但他们就这么说出来了,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搬倒袁崇焕,然后以此为借口,驱逐东林党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韩爌,最终达到清理东林党的目的。

要杀袁崇焕的主力是阉党,最起码是反对东林党的人。 闹了半天,还是党争。

不过别人说什么都没用,关键是崇祯的态度,很可惜,崇祯也想杀袁崇焕。

除了之前说的杀毛文龙和入城休整的事,还有两件事碰到崇祯的红线。

第一件是袁崇焕私下议和。 原本议和是没问题的,战场打不过可以停战嘛,这都很正常,但问题是袁崇焕不打招呼,私自和满洲议和。 事关停战的外交大事,只有皇帝才能决定,你袁崇焕有什么资格替皇帝做决定?不能因为东林党执政,你就代行皇权啊。 崇祯对他越权很不满意。 第二件是袁崇焕手令比圣旨管用。 听说袁崇焕被抓进监狱,祖大寿害怕一起被杀,拉起队伍就向山海关跑了。崇祯也怕他投奔满洲,便让袁崇焕写一封手令,招祖大寿回来。 结果祖大寿看到袁崇焕的手令,哭的一塌糊涂,拉起队伍又回北京了。 这叫什么事情嘛,皇帝想调动部队,还得用大臣的手令,哪怕此人在监狱里也比圣旨管用。 如果你是崇祯,怎么想? 袁崇焕对麾下的部队影响力极大,偏偏又是个胆大妄为的人,敢藐视皇权私下议和,还敢不打招呼杀毛文龙,甚至想带兵进北京城......这种人不杀留着过年? 崇祯这么一想,阉党余孽在旁边一鼓动,袁崇焕就死了。 随后“袁崇焕案”扩大化,主持清算阉党的韩爌和钱龙锡,接连离开内阁,其他东林党成员也纷纷被贬,闹腾了几十年,东林党再次一败涂地。 而接任内阁首辅的是浙党温体仁,曾经跟过魏忠贤,算是阉党的旁系成员。崇祯皇帝也看清文官士大夫的真面目,再次启用太监掌权。 温体仁做了8年内阁首辅,再过6年李自成进京,再后来就是改名清朝的满洲统一天下。 也是在1644年,袁崇焕的老师韩爌,短暂跟过李自成。

大明朝的经济运动造就了东林党,朱元璋留下的制度产生了党争,袁崇焕就是因缘际会榜上东林党,开启位高权重的督师生涯,最后又因为个人问题,被命运狠狠摔下云端。 他真的冤吗? 不冤吧。 想让他死的有阉党余孽、满洲、崇祯皇帝,想让他活的只有自己和东林党,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袁崇焕都是必死的结局。 哪怕在死后很长时间,袁崇焕的名声都不是很大,最起码没有达到封神的地步,袁崇焕封神还是清末的时候了。 那时候的革命党要推翻清朝,就给和清朝作战的人物很高评价,用意嘛...... 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 比如什么愿我滇人勿忘李定国、愿我闽人勿忘郑成功、愿我辽人勿忘李成梁、愿我......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袁崇焕也是。 最后从袁崇焕的崛起和灭亡,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社交关系才是政治人物的杀手锏。 他在哪里读书、同学和老师是谁、在什么地方任职、领导和同事部下又是谁......明白这些社交关系,往往可以推断一个政治人物的前途。 是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