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学评价理论与技术_描写_课文_细节

原创:凌宗伟 来源:宗伟在线

【异史氏曰】

看了一位老师试图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出发的《变色龙》教学设计,我让他跟我电话联系。电话中我同他说,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首先要理解教学目标的意义,因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还是教学评价与反馈的依据,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重点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进行反馈,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与学习目标的距离,确切地说是达标的程度,明确自己已经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没有做到,接下来要做什么,教师在这过程中的重要工作是启发他们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才能更接近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搞清楚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动机,然后要做的是认认真真研读课文,搞透课文的情节与写作手法,尤其是它区别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特点及共同点,根据教材与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技能确定教学的重点或者切入点。譬如,我教《变色龙》一直以来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说是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所以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总是从我这样的教学立场出发的。

我会根据不班级的情况分别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

播放短片《人性》(情境),结合课文中围观者的表现分析(行动),透视奥楚蔑洛夫的行为表现(限制),联系现实生活(行为表现或内容)理解作者的本意(对象)。

提供变色龙的不同颜色引导学生思考变色龙这种动物为什么会变色(情境),结合课文中围观者的表现分析(行动),透视奥楚蔑洛夫的行为表现(限制),联系现实生活(行为表现或内容)理解作者的本意(对象)。

要深入理解我《变色龙》教学设计可以看我的《将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变色龙>教学手记》一文。

他说,听了我的这番话他想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细节描写上,问我可以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细节描写,在讨论交流中分析理解这些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写人。但要做到“教—学—评”合一,还要编制评价反馈的标准供学生自我反馈与相互反馈,于是我又简单地同他说了一下“评价标准”的编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能说出课文三次提到“法律”、三次提到“木材厂”、四次提到“军大衣”、六次写到“手指头”这些细节描写就应该给予重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细节的,同时引导他们回忆《孔乙己》怎么描写细节的(可以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提示,帮助他们回忆,也可以要求他们去翻翻自己学习《孔乙己》时的记录对照《变色龙》的有关细节想一想),如果他们能够说到这些细节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呈现出来的就应该给与大大的鼓励,要求他们再读读关于“木材厂”的描写,看看这些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如果现场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展开讨论,帮助这些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就有可能实现当堂进阶;而对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则不仅能找出这些细节描写,还能说出这些这些细节不仅分别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来,还借助环境描写予以烘托(如“木材厂”),同时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才算达标;对高水平学生则要更进一步,不仅能找出并分析,还要能模仿写作。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他们的进阶以合适的行为搭建支架。

展开全文

同时,我还给他提供了下面这个评价表。期待他的课能实现由设计到实施的飞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