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片板不能出海”,海禁指的是未经官方允许,禁止民间擅自出航与外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朝的海禁始于洪武年。当时是日本南北朝内战时期。许多因战争而逃亡的士兵成为最早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这些倭寇与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和方国珍相互勾结。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们挑战了明代再生政权的海防。为了避免新生政党再次崩溃,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宣布了“禁海令”,禁止沿海渔民擅自出航与外国贸易,并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从事贸易。
虽然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蒙古人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为了抵抗蒙古人,明朝成立之初,战略防御的重点是北方,没有更多的精力消灭沿海的倭寇。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实际上是对大明政党的一种维护。虽然这种维护是明朝闭关锁国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无奈的选择。
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对明朝朝贡的贸易更有利。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在朝贡的前提下,允许外国使节乘船和车马带着商品来中国进行的贸易。朱元璋创建明朝时,通知了附近的国家。现在明朝继承元朝统治、朝鲜、日本等国家纷纷遣使进出贺表表示服从,出现了“大明统一万方”的情况。
明朝朝贡政策于国有利
明朝朝贡与现代贸易的核心区别在于,这种朝贡贸易不是一种交换价值的贸易,其政治意义超过了经济效益。明朝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拉拢邻国,所以“郑和下西洋”这种不计利益的行为通常是传播国威的行为。但由于明朝物产丰富,附近弱国需要很多生产,所以整个贸易额非常大。海禁的实施,即把中外贸易的所有交易都抓到了中央政府手中,导致中央政府富足,地区贫穷,“藏富国”而不是“藏富于民”的现象,从而导致地方财政困难。
经济学家陶希圣认为,明朝海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持明朝的货币不流失。长期以来,中国的贵金属产量一直很低,这导致中国历代的货币量不足。朝贡贸易本质上是明代用货币和外国买卖物品,大量货币流出明代是不可接受的。
自然,这种情况在明朝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之前的宋朝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宋朝可以用布和茶与外国进行商业交流,也就是“茶马互市”。事实上,自隋唐以来,任何时期都禁止钱财外流,要求“金、银、铜、铁货不能出海”。因此,海禁的主要原因是利用海禁来防止货币的流失。
在朱元璋阶段,明朝在宁波、泉州、广州等地增加了船司,避免民间和海外贸易。永乐之后,与国外朝贡的贸易更加频繁,对应的海禁更加严格,对海外贸易的垄断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明朝政府应该垄断朝贡贸易的出口贸易,并从中获利;海禁只是一种配合朝贡贸易、打击走私的手段。
明初,朝贡的贸易非常繁荣,海禁也严格执行。朱棣要求:“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将所有船舶改为不利于远洋航行的平头船,避免民间擅自出航。朱棣上台后,他迁都北京,征收蒙元,重建长城。财政疲软,他非常需要朝贡贸易带来的好处。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许多香料、胡椒和珍宝。朱棣下令在北京设立“库市”,允许商人购买,给政府带来了许多好处。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减弱,东海和南海的海盗无法根除。来自附近弱国和明朝贸易的舰队总是被强盗抢劫,明朝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维护。因此,来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变少,朝贡的频率也会大大降低。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海盗交易大明的物资,何必再以朝贡的形式进行呢?
虽然邻国与明朝进行贸易,可以依靠明朝政府的“勘合”进行贸易,但毕竟在贸易中受到时间、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如果避免官方私下交易,在时间上也是可玩的,商品质量不需要官方检查,利润会更大。所以外国人逐渐学聪明,懂得了和中国商人勾结,探索从水上绕过明朝政府的办法,进行商品走私,追求利润最大化。
消极的海禁效果
政府开展海禁,让官方垄断海外贸易。虽然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但这对沿海城市的人来说是一个消极的消息。海边的渔民是穷人,出海打渔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如果政府不允许他们出海打渔,他们就会失去他们的生活方式。想象一下,谁能等全家饿死?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渔民走私是明朝政府逼梁山的结果,自然是抵制的。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生产,这是世界贸易的前提。用行政手段禁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禁海越严,走私就越猖狂。起初,无路可走的渔夫走私,然后沿海商人加入进来。最后,他们看到一些非法商人走私,利润很大,成为走私团伙的一员。因此,胡宗宪将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作为彻底消除倭寇的策略,只是这种策略又不符合皇帝的利益。
明朝的海禁是以稳定海防为名,与人民争利的恶政。如果没有海禁,可能困扰明朝几百年的倭寇就不会那么严重,走私也不会层出不穷。日本倭寇本身就是与明朝官方竞争贸易权的势力的代表。只要明朝不放弃垄断政策,倭寇永远是消灭不了的。
明朝的经济
明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时期。根据《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历史学家黄仁宇计算,明代GDP农业占比接近90%,手工业和商业占比不到10%。在整个明朝,农业税增长不大,政府福利不多,导致中央预算薄弱,地方财政混乱。
在明朝的财政收支中,军费是很大的一部分。明朝中期以后,军费占中央支出的85%以上,这使得政府能够在其他公共物品上花费的资金非常紧张。这是一个恶循环,因为中央预算没有钱,所以中央政府没有钱支付和投资公共项目;这种投资的减少反过来促使农业无法实质性发展。为了解决这个死结,明朝后期不得不增加各种杂税,同时提高盐铁专卖税率。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明朝中期,在没有贵金属储备和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出售纸币来夺取民间财富。这种名为“大明宝钞”的钞票没有准备金。只要政府打印,导致市场上的钞票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价值,构成通货膨胀。几年后,宝钞就像一张废纸,明朝为了解决财务问题,一场异想天开的尝试失败了。
正是朱元璋在立国时,以农业为基础的国策被明朝推迟,所以明朝政府不可能仅仅依靠田赋和农业税来致富。政府和一个家庭一样。没有流通,就没有财富,也就没有财富。然而,朝廷不同于普通人,它可以利用武力进行垄断贸易,利用海外禁令享受海外贸易带来的收入,这是明朝处理财务困难的唯一方式,也是最容易保证的方式。
谈到这么多朝贡贸易,这个朝贡贸易给明朝增加了多少利润?
在朱元璋阶段,朝贡贸易的税收是50%,朝贡在自由贸易的商人的商品税率是20%。在洪武阶段,朝贡贸易给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占到全国农业税的一半。在如此巨大的权益诱惑下,明朝建立了完整的朝贡贸易体系,非常容易接受用海禁禁止所有民间海上贸易。只是政府的垄断一直受到民间走私的冲击,随着明朝国势的下降,这种冲击变得更加猖獗,最终在嘉靖阶段爆发。
怎样看待明朝的海禁?
嘉靖废除了九牛二虎的力量,消除了大部分倭寇,但仍未杜绝海上走私。隆庆时期,明朝终于放开海禁,并根据加强监管和扣除税收获得了财政收入。朱元璋禁海已有200年。在过去的200年里,政府和人民都是输家,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成功逆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即使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也无法抵御全球贸易的大趋势。
在禁海的过程中,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消除走私者串通的倭寇。禁海让明朝错过了从农耕文明发展到海洋文明的机会,错过了大航海这个难得的崛起机会,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依次主宰了深海,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缺点。
历史告诉我们,政府和人民获利,依靠国家机器垄断,不遵循经济规律,只能同归于尽,这里的得失都可以思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