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街亭之战 马谡为何不肯听诸葛亮的话?马谡是怎么被打败的?如果马谡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结果会不相同吗?_街亭_马谡_要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街亭 马谡 要塞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大军第一次北伐曹魏,最终由于马谡丢失街亭,不得已诸葛亮只得退军放弃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战的惨败主要是因为马谡指挥不当,将大军屯于山上造成的。如果当时马谡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能否守住街亭?

下载_副本.jpg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由汉中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攻取关中的郿县,而自率主力出击汉中西北方向的祁山,曹魏处于陇右地区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蜀,令关中震动。消息传到洛阳,魏明帝曹睿大为震惊,立即决定御驾亲征长安,同时先令防守在郿县的曹真迅速组织人马增援陇右。曹真不敢怠慢,命左将军张郃率5万人马先行,务必截住诸葛亮的主力,不要使其攻入关中。张郃率兵而来必走秦陇大道, 位于天水郡略阳县境内的街亭,是这条路上的一处极佳伏击地点。

派谁率兵去阻击呢?据《三国志》记载:“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这二位都是军中宿将,魏延是镇北将军,吴壹是讨逆将军,在军中威望都很高,由他们执行阻止任务更有把握。但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参军马谡。 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如果说马谡比魏延、吴壹等人更有带兵的经验,胜算更大,那还好说,但此前马谡当过太守,当过参谋,却从未单独带过兵。

如果说现在人手紧张,魏延、吴壹有更重要的任务脱不开身,只好派马谡去,那也说不通,眼下没有比阻击张郃更重要的事了,即使有,魏延、吴壹之外还有其他久经战阵的将领,可以派他们去。但诸葛亮“违众拔谡”, 后世认为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用人失误 ,一个明显没有带兵经验参谋人员,关键时刻突然交给他一支大军,去完成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只能说是冒险。

丞相参军是个较为超脱的职务,不好说对应什么级别,马谡要带兵,应先从校尉、中郎将干起较为稳妥,直接让他指挥几个裨将、副将级的将领,很难服众。推测起来,诸葛亮之所以选了马谡,是根据他对马谡之前的了解。他认为马谡是很有头脑、很有见地的人,尤其是平定南中,马谡提出的心战方针是非常高明睿智的。街亭远在百里之外,大家都没到过那里,情况只是听说, 究竟街亭能不能守、适应不适应阻止魏军,这需要临场判断。带兵的主将不仅要勇敢,更要有头脑,在这方面马谡更胜一筹。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马谡主动求战。从南中献策这件事可以看出,马谡是个进取心很强的人。他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会主动要求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甚至于马谡已经向诸葛亮谈了他此去街亭后的具体计划,以马谡的机敏和才干,他一定说服了诸葛亮,让诸葛亮觉得他是执行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

u=1884857977,3864123129&fm=26&gp=0_副本.jpg

当时蜀军分布于各处,诸葛亮能给马谡的人马并不多,具体人数史书没有记载。演义说是10万人,那肯定是不确切的 ,蜀汉的常备军加在一起才10万左右, 即使战事临时增兵,诸葛亮能带到陇右的全部人马也未必有10万人。而且,如果真能抽出10万人马给马谡,诸葛亮也就不着急了,把张郃的5万人马放进来慢慢打都行。正因为实力不足,才要抢占街亭打伏击。 推测起来,诸葛亮交给马谡的应该在1万人上下。 诸葛亮命王平以副将的身份一同行动,王平当时的军职是裨将,相当于副军长。

为什么派王平呢?一来他战斗经验丰富,在军中有一定资历,对马谡是个补充;二来南中之战后,诸葛亮把从南中夷人子弟选调出来的无当飞军,交给王平统领。 而且无当飞军善使弓弩,是骑兵的克星。张郃是来救急的,部队中骑兵当占大多数。除了王平,参与街亭阻击战的还有张休、李盛、黄袭等,他们有的可能是王平的部下,有的可能是从其它部队抽调来的,他们的军职史书未作记载,应该与王平相当或稍低。

马谡带着这一万左右的人马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街亭,因为他们离得近,所以先于魏军赶到。马谡立即命人抢占有利位置,做好伏击准备。 来之前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一定是占据街亭要塞 ,堵住敌人,不让他们通过,把敌人能拖在这里就算胜利。可马谡到街亭看完地形,决定对诸葛亮的部署进行修改。

据《三国志》等书的记载,马谡决定舍弃下面的要塞上山。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侧被称为南山的,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待敌人前来攻打,居高临下,把敌人打败。王平不同意,认为上山不利,他“连规谏谡”,但“谡不能用”。 于是马谡指挥蜀军上了南山,不久张郃率领的大军就到了。

张郃一辈子都在打仗,马谡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他已是河北名将了。他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看到蜀军不占大道上的要塞反而上了山, 立即猜出了蜀军的意图,下令不急于攻山,而是“绝其汲道”,也就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通路。山上有上万名蜀军将士,还有马匹,随时需要大量水源,时间短了还能忍忍,时间一长就麻烦了。马谡这才吃惊地发现,原来水道是他的软肋,眼看不能久拖,马谡只好硬着头皮下令从山上向下面出击。结果蜀军大败,“众尽星散”,只有王平带回去1000多人,蜀军损失率高达90%。

下载 (1)_副本.jpg

以上是正史记载的街亭之战的全过程,关于这场重要的战役,只有《三国志》诸葛亮、马谡、王平、张郃等人的传记里有一些零星记载,所以整个过程不过如此。但是,仅凭这些记载不免会产生许多疑问:马谡为何固执地认为上山更好?王平从哪些方面看出来上山不利,他有没有告诉马谡?马谡虽然没有带兵的经验,但也是位出色的参谋,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他为何看不出来?蜀军毕竟也有上万人马,何以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

这些疑问是正史有限记载所解答不了的,如果非要做出解释,那只有一种可能:马谡是曹魏派来的卧底。当然这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更让人匪夷所思了。要解开这些困惑,恐怕只能结合街亭实际的地理状况,以及当时双方主将的心态去做猜想了。

街亭是一处古战场,此处十分险要,两边的山很高,魏军舍中间的大道便无法通过,尤其他们的骑兵,不走山谷中间便无路可走。一直街亭是一处要塞, 这是因为秦陇大道行至此处,鬼斧神工地出现了一道地质断层,从现在实地考察看,西边比东边能高出10多米,成为一处断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为依托修成的。

蜀军占据这个要塞,正好居高临下地堵住了魏军,要想过必须向上攻,类似于攻城。 没有大炮、没有炸药,那时的将领最头疼的就是攻城,别说守三五天,守上三五个月都不稀罕。这正因为如此,用1万人守阻挡住5万人的进攻才有可能,这是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依据。那既然如此,马谡为什么要上南山呢,守住街亭要塞不就行了?

推测一下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马谡到了街亭,也看到了那处要塞, 但让他失望的是,这处要塞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全,敌人来攻,很多地方都可以轻松下手,也就是说,原来固若金汤的街亭要塞现已不复存在了。这样推测的理由是,街亭所在的天水郡一直是曹魏控制区, 街亭要塞的作用是防范由东面而来的敌人,对西面之敌却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天水郡、陇右一带有人造反,他们会想起街亭,用它来抵挡曹魏的大军,反之则毫无意义。

曹魏控制街亭后当然不会下力气整修这处工势,而且为防范今后陇右出现不测,有人据险作乱,刻意对其破坏都是有可能的。街亭民要塞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全,这对马谡和蜀军来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新情况, 现在去修整工事,时间来不及了,张郃的大军马上就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想到了上山。

u=920368649,3108712294&fm=26&gp=0_副本.jpg

王平反对,理由可能是山上固然很好但并不利于防守,因为山上没有水源,上万人马齐聚山顶,假如敌人不急于求战,来个困而不打,山上的人不就惨了?假如王平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马谡还会坚持吗?也许会,因为在马谡看来,张郃为什么不急于求战呢?如果他真的不战,在这里慢慢耗着,那不是更有利了? 此行的任务就是拖住魏军,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拖住他们一段时间,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在马谡看来,心急火燎地从东面赶来的魏军,一定会发了疯地攻山,到那时他们依托居高临下的地形,只要用弓箭、连弩去招呼敌人就行了。至水源的问题,马谡可能认为也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马谡是荆州人,后来长期生活在益州,都是南方,整天发愁的是如何防洪防涝, 在他的脑子里还没有因为缺水而带来麻烦的经历。 王平是魏军降将,早年随魏军作战,跟北方人常打交道,知道水的重要性。

根据当时的情况,上山几乎也是唯一的选择,除非现在就撤。指责马谡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不上山在秦岭大道上能守住吗? 有人认为可以守住,因为并无直接证据去证明街亭要塞已被破坏。 但问题是,如果大道中央真有一处坚固的要塞,马谡为什么还要上山?水道后来被魏军破坏了,但蜀军仍不至于立即溃败。一天不喝水有点儿难受,但不会马上死人,马谡还有反击的机会,虽不说完全战胜魏军,但不至于败得那么快、损失那么惨。

一年前曹操率一支孤军深入乌桓人的腹地白狼山,遇数倍于己的乌桓主力,曹操一点都没犹豫,立即指挥人马上了山。蒙古草原上突起的这座白狼山上有水源吗?没听说,应该不会有,但那一仗曹军仍然大胜。因而上山不是关键,水源很重要但也不是最关键的地方,更不是对蜀军的最后一击, 问题另有出处。

这就是, 马谡在军中缺乏足够威望, 从王平这些将领到普遍士卒,他与大家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亲合力和默契度,本来大家就不愿意上山,水道被断后,众人对他肯定充满了指责和埋怨。敌众我寡,劣势情况下心又不齐,这一仗没法打了。 总结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并不是马谡脑残瞎指挥,而是他由一名参谋瞬间被提拔为主将,对军队的控制力远远不行。

u=837469747,3564525585&fm=26&gp=0_副本.jpg

倘若,马谡听从诸葛亮的嘱托,在街亭当道下寨,结果又会如何呢?

一、首先从兵力上进行对比,诸葛亮拨给马谡守街亭的兵力为2.5万人,然后派高翔领1万人驻扎在附近的列柳城,还领魏延率领本部兵马驻扎在街亭之右,加起来总人数大约在4万人左右。而魏军主将司马懿率领20万大军出关下寨,更派遣名将张郃作为先锋直取街亭。从兵力人数来看,蜀军处于明显劣势。

二、从地形来看,街亭四周地势较为平坦,没有城郭,几乎无险可守,而且当时时间紧急,担心当道下寨来不及布防,这些也是马谡到达街亭后,直接放弃当道下寨屯兵于山上的原因。倘若马谡当道下寨,会如副将王平所说“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吗?当时诸葛亮安排马谡防守街亭后,自己率领大军出斜谷径取郿城,若郿城破,便可直取长安,而街亭则是诸葛亮大军的退路。

由于兵力有限,而且地势易攻难守,马谡长时间防守街亭的难度相当大。马谡防守街亭的一大目的就是为诸葛亮的主力大军攻取长安争取时间。由于双方都意识到街亭的重要性,因此两军都在抢时间,当马谡马不停蹄赶到街亭后,他们发现魏军的先锋张郃也已逼近。留给马谡布防的时间不多了,若当道下寨,马谡必须迅速建造大量工事。即使马谡抢在张郃大军赶来之前,在当道构筑好工事,其防守的压力也是相当巨大。

三、从双方将领的领军经验来看。马谡平时只是作为参谋为诸葛亮出谋划策,而没有实际独自领兵的经验,实战能力存疑。反观其所面对的张郃,原为袁绍手下名将,投降曹操后深受重用,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有勇有谋,是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诸葛亮对他也是忌惮三分。如果两军对阵,马谡很难低得过张郃,不过诸葛亮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安排了王平、高翔和魏延来协助马谡守卫街亭。

u=579198460,2525019691&fm=26&gp=0_副本.jpg

终上所述,倘若马谡当道下寨,虽然马谡领兵能力比不上张郃,但是只要各个将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以马谡平日的智谋,王平的谨慎,魏延的英勇善战,还是能够在街亭将魏军死死拖住,为诸葛亮的大军进攻长安争取时间。可是,马谡不听劝阻,刚愎自用,将大军屯于山上,从而自掘坟墓,导致守军迅速溃败,从而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