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大秦能够长治久安吗?_国君_秦朝_始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秦朝 扶苏 国君 秦朝 始皇

 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大秦能够长治久安吗?接下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秦始皇虽然他政绩卓越,统一六合,统一度量衡,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也免不了被冠上了暴君的名号。因为他行暴政,设酷法,苦役人民,焚书坑儒,修阿房宫,害苦了天下的黎明百姓。还选了昏庸无能的胡亥做了继承者,导致秦朝却只经历了二世就灭亡了,假如是公子扶苏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秦朝的命运会不会得到改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势。在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随即起义就如同烈火烹油一般在全国蔓延开了。秦末的起义是跟隋末、元末的起义一样的,都是全国范围内的大起义,这种起义一旦爆发就意味着其王朝已被宣布到了癌症晚期,是没法扑灭的,而只能坐等死。

 这场大起义难道是针对胡亥的吗?显然不是,其时无论谁为帝,这场起义都会爆发。陈胜吴广的起义虽是突发,但从其发展形势来看。已表明当时的天下早已如同一片干枯的草海,只欠一颗火苗将之点燃。所以,秦朝败亡的责任也不该由胡亥来负责,秦朝早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了。

 所以,即便由扶苏继位,历史已经不会给其匡正的机会了。在历史上“非王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的事例有很多,在帝制时代,百姓较为顺从的时候,你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会如同皓月之光。而一旦全天下的百姓都起来反抗你的时候,你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也只能是萤火之光,而对一切都感觉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有许多人都梦想着穿越到自己喜欢的王朝末世,去成为“大英雄”、挽救这个王朝败亡的命运。其实,这些都是徒劳的。在任何一个王朝的末世也都不欠缺英雄,也不乏高瞻远瞩者。但是,其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而关於“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继位,而赵高却伙同丞相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拥立了胡亥为皇帝,又伪诏迫令扶苏自裁”的故事,其实根本就不可信。

 首先,关於赵高与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消息来源不可信。篡改遗诏乃私室密谋之事,绝不会让史官知道的,更别用说百年后的司马迁。如果说是赵高在朝堂之上“指鹿为马”,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还可以信之。这篡改遗诏乃极其密谋之事,所以就绝不能轻信之。而在《史记》中,司马迁也运用了大量的后世“小说家”的笔法,书中有大量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三国演义》都没啥人物心理活动)。白起临死前,说了啥?项羽临死前,说了啥?...赵高对李斯威逼利诱的绘声绘色的描述等等,其实这些大部分都是出自於司马迁的想象与推测(也有的是从各地采风而来)。这也是许多人觉得《史记》写得精彩,而其他“史籍”却极其枯燥的一个原因所在。

 其二,按中国古代政治的惯制,储君不外放,外放即被废。《左传》:“大子(世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车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

 储君是负责宗庙社稷、被视为“冢子”的,是不该被“外放”的。在国君外出的时候,负责守卫都城;如果已经有人被赋予守卫都城之责了,那么就跟随国君。根据扶苏与胡亥的不同境遇,表明秦始皇其

 从胡亥最受其宠,其巡游时将胡亥带着身边(君行则守,有守则从)来看,胡亥就是秦始皇的属意接班人。储君本来就是国君的备用,得备在国君的身边。虽没有秦始皇正式册立储君的历史记载,但那时刻守护在国君身边的公子就是国君的备用。

 “知子莫如父”,秦始皇又是位雄主,当了那么多年的秦王与始皇帝,在阅人方面还是会高於常人的,所以其能属意於胡亥,表明这胡亥不但不会是傻缺,而且应该是聪颖、干练的,胡亥的性格与作风应该某些方面跟秦始皇比较相似。而从扶苏接到诏书就自杀上来看,表明扶苏其实就是被流放的,并且深信秦始皇时刻会处死自己(王室杀子,乃平常事)。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制度的问题,秦朝的法律自商鞅变化以来就非常的严苛,在战国时期作为全民皆兵对外战争是适用的,但是统一六国后,六国人第一次统一,而且之前的法律条款也都不一样,但是全部直接延续秦朝的制度,会导致六国人不适用,后来主要的纷乱也主要是之前的六国地域发生的。至于公子扶苏其实只是个噱头,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如果秦始皇活的时间够长,不修改秦朝严苛的法律依然会导致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使扶苏继位了,天下也不会长久。这里有历史的规律,更有人心的稳定。秦朝考暴力夺取了天下。六国人心不服,思念旧国。时机一到,必然反派。秦始皇对六国人民进行残酷压迫,人民必然造反。这和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已经大不一样了。经过楚汉相争多年的战争,人民都折腾的差不多,谁都不想打仗。而刘邦的继承者又顺应了人心,安抚了7国的人民,最终稳定了天下。

 所以说国家制度只有让百姓能安居乐业才能朝代长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