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为何大非川之战失败了?_吐蕃_西域_乌海

  说到大非川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670年,唐朝为了与吐蕃争夺土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非川之战。在此战之前,唐朝凭借着精锐的部队,四处征战,无一失败,先是一统汉地,后又平定边患,四海之内无人不服,然而,这样的光辉战绩却被一个小小吐蕃终结了。此时的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而且此战还有名将薛仁贵压阵,怎么看都没有失败的可能性,为什么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呢?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

  大非川之战并不是唐朝先挑起来的,而是吐蕃大军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皆被攻占,导致唐朝直接失去了对于西域的管辖权。大唐原本顾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之举,不愿对吐蕃使用武力,但现在也不得不出兵了。

  于是,刚刚降服了高句丽的大将薛仁贵再度被皇帝委以重任,担任军队的大总管一职,与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一同率大唐数万士兵,立志打击吐蕃气焰,夺回西域土地。

  此次出征,唐军可谓是势在必得,他们将吐蕃首都“逻娑”作为出师之名,似乎是在告诉敌人,我们不但要光复失地,更要降服你们整个国度。如此强大的气势,振奋了每一个士兵,整个队伍都踌躇满志,准备打一场为国增光的胜仗。

  而吐蕃大军那一方面,虽然不如唐军这么气焰嚣张,但也同样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吐蕃首领任命本国第一名将噶尔·钦陵赞卓驻守河源地区,一方面对边界加强防守,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的向东部继续扩张。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实际上并不像唐军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两方或许称不上是势均力敌,但也绝对没有到实力悬殊的地步,而事实也证明,赢得这场战役绝非易事。在河口一带,双方展开了第一次交锋,薛仁贵率兵直入,吐蕃大军没做好准备,慌忙逃窜,伤亡甚重,唐军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士气。

  但从此之后,由于副总管郭待封的失误,五千后援军队全军覆没,辎重粮草损失惨重,薛仁贵被迫退军驻守大非川。没有了地形的保护,又没有后援军的支持,更无粮草供应,薛仁贵的军队很快在大非川被吐蕃一举攻破,惨败收场。

  唐军失败的三点原因

  1、高原反应严重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在大非川战役中,唐军却并不占据这一优势。唐军的出发地在河湟谷地,海拔2300米左右,而战斗地点则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海拔急速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等高原反应,严重的还可能有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等风险。而吐蕃那一方的将士,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双方战斗力明显不能够相提并论,所以从一开始,唐军就已经输了大半了。

  2、战术问题

  其实唐军的进攻战略并没有问题,他们判断吐蕃把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了外部,所以国内必然空虚,只要薛仁贵带兵攻下西域的关键区域吐谷浑,就能把吐蕃和西域四镇之间完全切断,到时候便可顺利收复失地,直接攻入吐蕃首都逻娑也是轻而易举。

  而且,在唐军出发的同时,唐廷还安排了西突厥的首领与薛仁贵遥相呼应,牵制住吐蕃在西域的部分兵力,减轻薛仁贵军队的作战压力,这招战略部署相当聪明。

  但令唐军没有想到的是,率领吐蕃军队的将领论钦陵也是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其军事才华丝毫不逊于薛仁贵。

  事实上,薛仁贵的初期战术确实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敢直接出兵吐谷浑,占领乌海,是论钦陵没有想到的,但他临危不乱,而是冷静的调兵遣将,他判断,薛仁贵能够轻率大批人马来奇袭乌海,一定是准备速战速决,其粮草储备必然不足,所以只需要切断军队后备补给,便能逼薛仁贵退出乌海。

  这场战役,双方都选择了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攻击,战术都堪称高明。但是薛仁贵只考虑的军队的作战方略,而忽略了后方的粮草补给,但这些补给恰恰是唐军的命脉所在,因此吐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唐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唐军与吐蕃的初次交锋,薛仁贵就取得了大胜,按照原定计划,薛仁贵要继续进军乌海城,在此地等待副部郭待封的后援。可令薛仁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郭待封看到薛仁贵率兵在前线取得大功,而自己只躲在后方看守辎重,心生愤恨,于是擅自出兵,不与薛仁贵带领的主军汇合,想与他抢功劳。

  不管郭待封的能力如何,他带的兵力毕竟是少数,面对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而论钦陵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大军轻易的击破了唐军的后勤部队。只能说,薛仁贵虽然懂兵,但还是难懂人心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