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的什么政策,让中国人多留了50年的辫子?咸丰死后,慈禧是怎样从肃顺身边夺权的_咸丰_慈禧_大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肃顺 咸丰 慈禧 大臣

本文目录

  • 肃顺的什么政策,让中国人多留了50年的辫子
  • 咸丰死后,慈禧是怎样从肃顺身边夺权的
  • 辛酉政变,曾国藩为何不支持亲近汉人的肃顺
  • 清朝历史中应该怎样客观评价肃顺呢
  • 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还是斗不过慈禧
  • 曾国藩、李鸿章与肃顺等八大臣的关系如何

肃顺的什么政策,让中国人多留了50年的辫子

肃顺的什么政策,让中国人多留了50年的辫子?

说起肃顺让中国人多留了50年长辫子,就要谈起中国人被迫留长辫子的事情,也就是清朝时期的“剃发令”。

而“剃发令”其实是源远流长,自后金时期,随着女真族的发展壮大,努尔哈赤攻陷辽阳之后,就下达“剃发令”,剃发不杀,辽阳百姓被迫剃发。到多尔衮领清兵入关之后,继续推行“剃发令”,因为当时李自成的起义军,还有明朝的残部,阻力极大,被迫推迟。到后来清军占据决定性优势后,强势推行“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才是剃发成为必然。

在汉族强大的同化能力下,上到皇帝,下到黎明百姓,头发越留越多,辫子,越流越粗由鼠尾巴变猪尾巴,由猪尾巴变牛尾巴。当然,这也说明了清廷统治能力的减弱。

到晚清时期,随着清廷统治能力衰弱到了极点,并且以太平天国为首的起义军,以燎原之势崛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大臣向咸丰建议,破除满汉成见,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去除长辫子。

在这个时候,爱新觉罗·肃顺就出现了。

他主张重用汉臣,包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晚清时期的名臣都是由肃顺推荐、崛起的。但是,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重用汉臣也是为了“以汉制汉”。

当然,曾国藩等人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清廷领土完整。但是随着这一批汉臣受到重用,也意味着汉民族势力的崛起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晚清时期,奋发图强,抗击列强的主力,作出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

当然,也因为肃顺“以汉治汉”的政治主张,使得我中华民族多留了50多年的长辫子。

我是春秋百晓生,与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敬请期待!

咸丰死后,慈禧是怎样从肃顺身边夺权的

慈禧长期生活于宫中,耳濡目染了一幕幕勾心斗角的话剧,内心对人性的丑恶面早有了深刻的认知,聪明智慧,工于心计的她,玩弄权术的技艺日臻完善.那种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捅刀子的把戏早滚瓜烂熟.

而所谓的顾命八大臣,以肃顺为代表的书呆子们,因为承受帝恩,享受托孤之任的美誉,飘飘然起来,早不知天高地厚,分不清东南西北,根本没有把两个寡妇放在心上.过分自信,悄无声息地被一个年仅26岁的女子给收拾了。最终招致了身败名裂.

祺祥政变发生在公元1861年,咸丰驾崩,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咸丰的弟弟,慈禧的小叔子)发动的政变。除掉了顾命八大臣势力。

其时,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同治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慈禧便 暗中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并吩咐御史董元醇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来自八大臣的坚决抵制。两厢抗庭,不相上下.心有灵犀的慈禧,利用咸丰宗族中,与咸丰关系最为亲密的恭亲王奕䜣,咸丰在世时的当朝名将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圈外,心有不甘的矛盾,暗中联络奕等人,发动了政变。

26岁的慈禧先告诉肃顺,让肃顺等扶着咸丰的灵柩走大路回鵉,而慈禧却带着新皇帝小同治抄小路提前回到了京城,充分掌握了主动权。等肃顺等一干遗老回到京城,在奕䜣,僧格林沁,文祥等人的操纵下,立即逮捕了肃顺等人,并宣布了罪状,从而除掉了肃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辛酉政变,曾国藩为何不支持亲近汉人的肃顺

曾国藩老奸巨滑且善于审时度势,岂能不盘算辛酉政变的成功率。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有满蒙权贵支持,已占天时和人和。肃顺虽当朝摄政,但权势和人脉难及两宫,因此,在突发的辛酉政变时只能束手就擒。

做为汉臣的曾国藩也不可能参与满族朝庭对权势的血腥争斗,明哲保身当是他几十年从政经验的智慧选择。况且,他呕心沥血得到的封疆大吏,总该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了,岂能因一次幼稚的站队惹来杀身之祸呢!

清朝历史中应该怎样客观评价肃顺呢

肃顺姓爱新觉罗,是满清镶蓝旗人。他的祖先舒尔哈齐,是满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肃顺是舒尔哈齐的八世孙,与哥哥爱新觉罗端华深得咸丰帝的信任。

在咸丰去世之前,肃顺和端华都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奉诏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可是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皇帝的生母,也想要夺取权力。

为此一场辛酉政变,便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慈禧太后连同恭亲王奕䜣一起,将顾命八大臣给拿下,夺取了政权,而肃顺作为八大臣之首,被慈禧拖去菜市口咔嚓了,年仅45岁。

肃顺在咸丰帝时期,地位相当高。

咸丰帝是个没什么主见的皇帝,但是有一条他是坚决执行的,那就是把那些威胁皇位的人,都给拉下马了,比如说恭亲王奕䜣。

像肃顺这样的远房亲戚,没有皇位继承权,又是自家人,自然是会受到咸丰帝的重用。这就好比曹丕把曹植曹彰这些亲兄弟的权力都给罢免了,改用曹休、曹真这些没有继承权的人执掌朝政一样。

肃顺日益骄横,睥睨一切,而喜延揽名流,朝士如郭嵩焘、尹耕云及举人王闿运、高心夔辈,皆出入其门,采取言论,密以上陈。於剿匪主用湘军,曾国籓、胡林翼每有陈奏,多得报可,长江上游以次收复。左宗棠为官文所劾,赖其调护免罪,且破格擢用。文宗之信任久而益专。---《清史稿》

肃顺在道光时期就虽然也在升官,但是始终没有走进核心圈子,等到咸丰时期,肃顺的春天就算是真的来了。

肃顺连续几个月都在生前,从工部右侍郎,到礼部左侍郎,再到总统大臣,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咸丰帝十分信任肃顺,让他担任前锋营统领,手握兵权,成为了实权人物,是正二品官衔。咸丰七年,肃顺再次得到提拔,成为了左都御史,兼任都统,军政大权可就都有了。

咸丰十年,肃顺再次得到提拔,成为了临时位内大臣,两个月后,又被授予总管内务府大臣。当时六部的所有事情都是肃顺一把抓,实在是一个厉害的实权人物。

尤其是在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之前,将肃顺封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相当于摄政王的地位,辅佐同治皇帝,肃顺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肃顺认识到,只有汉人可以挽救清朝危局。

清朝是一个怎么建立起来的朝代呢?其实所依靠的一直都是汉人。他们一直以来标榜的八旗兵马,其实只有不到十万人。

这点人马别说侵吞大明江山,能够保住东三省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清朝政府最初的政策,那就是借助汉人的力量,帮助自己达成一统天下的计划。

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上已不能御朱笔,诸臣承写焉。穆宗即位,肃顺等以赞襄政务多专擅,御史董元醇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清史稿》

所以他们任用吴三桂,任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同时还有洪承畴这样的文武全才,这些都是汉人中的精英人物。

在这帮汉人的帮助下,满清才夺取了天下。这件事八旗人马不愿意去提,但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咸丰帝时期,清朝出现了危亡的局面。这个时候肃顺立刻意识到,只有再次重用汉人,才能够帮助,满清朝廷摆脱危亡的局面。

在肃顺的支持下,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在湖南招募乡勇,以朝廷的名义与太平天国较量。他们不需要朝廷发钱,十几万大军全部自己来供养。

可是不少满清贵族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担心汉人手握兵权以后,会无法控制。为此他们坚决反对重用汉人。

咸丰帝一看,再不重用汉人,可能大清朝就亡了,还不如活马当成死马医,反倒可以获得一线生机。为此咸丰帝支持肃顺,开始重用汉人集团,为满清延续了50年寿命。

肃顺当红以后,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狙击。

咸丰帝没啥出息,当英法联军杀来京城后,咸丰帝带着一帮妃嫔和大臣逃到了热河,其中就包括肃顺。

在热河呆了一年多时间,咸丰帝这身体就不行了。为此他便任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一,负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

肃顺方护文宗梓宫在途,命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枻往逮,遇诸密云,夜就行馆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狱。谳上,罪皆凌迟。赐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於市。---《清史稿》

可是皇太子载淳的生母是慈禧太后,慈禧是个非常喜欢权力的人。并且当时还有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在,所以慈禧地位要比慈安太后低。

肃顺在给两宫太后加封号的时候,故意贬低慈禧,使得慈禧恨透了这帮顾命八大臣。为此慈禧便开始谋划夺取政权,她想到了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活着的时候,一直防备着奕䜣,所以没有给他实权,现在奕䜣在京城主持大局,手握大权,而慈禧太后在咸丰帝这边,手里掌握着同治小皇帝。

两个人一拍即合,趁着肃顺护送咸丰帝的尸首回京城的时候,发动了政变。慈禧不仅罢免了顾命八大臣,更是将肃顺押送到菜市口给宰了。

总结:冤案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冤案,尤其是汉族大臣们,因为肃顺是一个真正懂得政局的人,他重用汉人,这才保住了清朝江山。

曾国藩认为慈禧这么做,无疑就是自毁长城,他对清朝的未来,也充满了迷茫。慈禧可管不了那么多,她要的是权力。

至于这件事做完以后,不管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慈禧可以慢慢收拾。如果连权力都拿不到手,那慈禧才要恨死。

所以在权力斗争之下,这场冤案算是坐实了。好在后来慈禧也是延续了肃顺任用汉人的方针,挽救了清王朝。这就好比是秦惠文王非要为了私仇杀掉商鞅,但是他依旧延续商鞅变法一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

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还是斗不过慈禧

咸丰皇帝的遗诏有个致命的漏洞,给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留下了绝好的把柄。

说起来,道光和咸丰都在遗诏上犯了错误,这对父子还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案例!

道光帝的遗诏造成咸丰皇帝和弟弟奕䜣一辈子的相互猜疑,导致奕䜣变成了嫂子慈禧的最强助力。

道光帝很欣赏聪慧机敏的皇六子奕䜣,所以在立储密旨中,竟然先写了立奕䜣为亲王,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后果就是奕䜣觉得皇位应该是自己的,而咸丰帝奕詝就认为父亲道光偏心让自己出丑。

从小被一个母亲抚养起来的兄弟俩从此就心里有了疙瘩。

等到奕䜣“矫诏”给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妃上了太后的尊号这事爆发,兄弟两个彻底闹掰了。从咸丰五年终咸丰一生都没让奕䜣再进入过权力中心。直至咸丰临终在热河给自己的六岁的小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找了八个顾命大臣,竟然也把奕䜣排除在外。

兄弟猜疑至此,父亲道光的立储密旨“功不可没”!

其实道光完全可以通过立奕䜣的生母,奕詝的养母静皇贵妃为皇后的方式来补偿对奕䜣的歉疚,可惜,道光太拘泥于不超过圣祖康熙四个皇后的成例。给自己的身后事,惹下了天大的麻烦。

哪怕是立储密旨的顺序颠倒一下,也不会出现兄弟相疑的恶劣后果。

奕䜣急于重回权力中心,慈禧急于摆脱八大顾命大臣对皇权的限制和霸占,两股政治势力有了合谋的理由,但是肃顺等却懵然不知。

肃顺刚愎自用,在三件事上激怒了慈禧,导致慈禧决定处理掉顾命八大臣。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清王室向热河逃跑的路上。这一次,只比慈禧后来往西安跑好那么一点点,咸丰的“御辇”情况还不错,慈禧的就不行了。就是个破车。这一路上的颠簸,可想而知。

负责关防的,正是肃顺。慈禧多次提出要求换好一点的车子。肃顺急了,说了句话,前面还像点样,说荒郊野岭的没法弄,后面的半句话就难听了,大意是,你以为你是谁啊!

那慈禧到底是谁呢?她是咸丰帝皇长子载淳的生母懿皇贵妃!是大清朝未来的皇太后!

这种窝囊气,到了热河在慈禧提出改善生活条件的时候,又受了一回!

第二件事就更要命了。是真要命,是肃顺想要慈禧的命!

到了热河,眼看着咸丰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耿直而又忠心的爱新觉罗·肃顺给咸丰提了个建议。载淳六岁,慈禧二十六岁,慈禧又给您批阅过奏章,这,主少母壮的。要不,像汉武帝杀死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一样,也把慈禧杀了?

这位肃顺大人,真的是读史只读一半。他就没想想,当唐高宗李治和丞相想废武则天的时候,为什么武则天能够“从天而降”吗?皇宫,真的是后妃们的地盘啊!

唐高宗李治不是汉武帝,咸丰帝就更离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知道差出几条街去了。

这话很容易就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当然,咸丰帝痛苦的思考之后没有答应肃顺的请求这个反应,也传到慈禧耳朵里去了。

这就触碰到底线了,让慈禧明白和肃顺们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而对这一点,肃顺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应该说,肃顺被咸丰的重用,导致了他的狂妄自大,丧失了斗争的警惕性。

第三件事发生在咸丰死之后。是直接对两宫太后的触怒!

首先当然是对慈禧本人的,不然她也不会这么生气。上太后尊号的时候,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有先有后,那就意味着有尊有卑,这,被慈禧理解为八大臣就是在故意恶心她。

然后就是皇权的问题了!顾命八大臣审阅各地上的奏折,然后拟旨,再请慈安在头上盖上“御赏”的大印,最后请慈禧盖上“同道堂”的大印,这就变成圣旨了,就是同治小皇帝的圣意了。

这么着进行了几天,有经验的慈禧回过味来了,不对啊!只看他们拟的旨,不知道下臣的奏折是什么,那到底他们八个的意见对还是不对啊!

慈禧把这层意思和慈安一说,慈安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就对顾命大臣们提出要求,要看奏折。

大臣们激烈的反对,理由是后宫不得干政!慈禧说那我们盖章还有什么意义?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肃顺说的话极难听,大意是,本来就是多此一举,要不干脆两位太后把章给我们吧,我们代劳了!您两位别累着!

这不就是明着欺负孤儿寡母吗!气的慈安也非常愤怒。坚定的和慈禧站在一起,要求看奏折。

双方都没有让步,但是最后,还是肃顺他们让步了,这这让步也没得到好的结果。

肃顺们想明白了,慈安是个文盲不识字,慈禧也就是算略通,大清江山处处烽烟,每天这么多奏折,累也累死她们,早晚会故态复萌。

果然,两宫皇太后居于深宫,有没个人商量,还都是必须及时回复的奏折,最后,还是要以肃顺们的意见为主。

这不得不说咸丰安排的有问题,只考虑了肃顺们与两宫之间的互相监督,但是没考虑互相协作提高效率,更没考虑皇权归属导致的激烈和尖锐的矛盾。慈禧终于受不了了,她要找外援,准确的说,要找家里人自己人帮忙,那就是留在北京与英法谈判的恭亲王,奕䜣。

肃顺们倒是很防备奕䜣来热河,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谕,不许奕䜣来热河奔丧。但是架不住慈禧有“过墙梯”!

历史上不乏小人物改写大历史的例子存在。慈禧的贴身小太监安德海,就是鲜明的例子。

慈禧眼看肃顺们借小皇帝的名义堵住了奕䜣来热河奔丧的路,又急又怒,这叫什么,这叫隔绝中外啊!肃顺们擅权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两宫太后一商量,让慈禧的太监安德海和慈安的宫女打了一架。

慈禧当然应该让着慈安,于是安德海被打了一顿,并罚他回北京!

正感觉苦闷但又束手无策的奕䜣。知道了两宫皇太后意愿,不由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重回权力巅峰的机会,来了。

于是奕䜣赶紧上奏折。要求去热河奔丧。而两宫皇太后接到奕䜣的奏折之后,就明白奕䜣已经知道了她们的意思。所以就把肃顺们招进来告诉要同意奕䜣的请求。

肃顺们虽然非常不想让双方见面。因为两宫皇太后的两枚大印加上奕䜣的人脉,见识,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准确的说,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但是他们又缺乏正当的理由,因为奕䜣毕竟是咸丰皇帝血缘关系最近!而且是一个母亲抚养长大,所以只好答应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

他们以为到时候以皇上刚刚宾天,两宫皇太后又在热孝之中。叔嫂又都年纪轻轻,当时奕䜣只有30岁,而两宫皇太后都不到三十岁。确实从避嫌上来说,不宜见面。所以肃顺们的警惕心。又奇迹般的丧失了一次。

细节,还是细节,肃顺们送命就送命在细节上!

看看奕䜣处理细节的能力,真是对比鲜明!

细节一哭灵,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

细节二叔嫂见面。

肃顺们劝奕䜣年轻叔嫂当避嫌,奕䜣完全同意,并邀请端华和载垣两位王爷陪同,一起见!而身为八大臣之二的端华和载垣尽然就没跟着进去,意思是你们是叔嫂,没关系,我们就不必了吧。

这是什么应对?这根本就是没有料到奕䜣叔嫂会有这种反应!这八位顾命,自以为是到了何种地步!对手稍稍做出意料之外的举动,竟然就束手无策,说实在的,咸丰的眼光,也真的够呛。一个奕䜣他们都对付不了,名臣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他们,能行吗?

细节三:奕䜣要求两宫太后,第一是要赶紧回北京,北京是奕䜣的势力范围,第二是回北京之前,一定要隐忍,要逆来顺受,避免打草惊蛇!

再看肃顺们是怎么在最重要的细节上面翻船的!

奕䜣走后,热河行宫决定了要扶灵回北京了。

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按规制,小皇帝必须先对梓宫叩头,请大行皇帝上路,然后再赶紧骑马到达当天的终点,等着梓宫到了,小皇帝要再次叩头,请大行皇帝驻跸。

问题是,小皇帝才六岁,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于是,肃顺们做出了一个令他们追悔莫及的决定,

让端华和载垣陪着两宫皇太后及小皇帝先回北京,而肃顺这个主心骨,慢慢扶灵回京!

真有意思!明明端华和载垣在奕䜣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二人缺乏应变能力,肃顺们竟然仍然派两人到北京打前站,这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

这充分反映了一点,那就是,奕䜣叔嫂很明白斗争的残酷性,是你死我活的,而肃顺们则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两宫皇太后一进京就罢免了八顾命大臣,商量完在殿外直接就把懵懂不知的端华,载垣下了大牢。

其动作之稳,之准,之狠,是八顾命大臣根本无从预料也无法企及的!

肃顺们,输在慈禧和奕䜣叔嫂二人手里,一点都不冤!

肃顺更是被醇亲王奕譞从扶灵队伍的热被窝里揪出来押到北京去的。可见他根本就毫无防备!

最终,肃顺被菜市口开刀问斩,载垣端华赐自尽,一品大员和两位铁帽子王同时处死,开了大清先河!其余人等则均革职了事。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咸丰遗诏的致命的漏洞:咸丰帝拜八位顾命大臣的遗诏,不是亲笔所书!按说八大臣手书咸丰的口谕同样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当时两宫太后可都没在跟前,而肃顺们又没有处理好和两宫太后的关系,在一系列的细节上全部失分。

两宫皇太后说他们矫诏自利,他们是百口莫辩!

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大戏!恭亲王奕䜣叔嫂达成了交易,奕䜣替代了八顾命大臣,而慈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把清王朝带入了深渊!

曾国藩、李鸿章与肃顺等八大臣的关系如何

主要说说肃顺和曾国藩的关系,李鸿章属于晚辈。辛酉政变肃顺被斩的时候淮军还没组建好,肃和李地位相差过于悬殊,谈不上什么关系。

先看看两人的年龄

肃顺,生于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曾国藩,生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

两人基本算是同龄人。

出身

肃顺,铁帽子王郑亲王后裔,排行第六,人称肃六。但因为不是嫡出,所以未能袭爵。

曾国藩,农家子弟,两榜出身,科举时代的典范。

履历

道光年间

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肃顺考封三等辅国将军,任散秩大臣,属于侍卫,武官从二品。

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年27岁。

所以在曾国藩中进士前,两人的地位差别可谓一在天一在地。一个是皇亲贵族,一个是草根平民,根本没有什么交集。

道光二十年,1840年。

曾国藩翰林散馆,授翰林检讨。从七品的芝麻官。

肃顺,侍卫,散秩大臣,从二品。

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迁翰林院侍讲,从四品。

肃顺,乾清门行走,还是属于侍卫,官阶次于乾清门侍卫。

这个时候,两人一文一武,工作没交集,应该是仅仅限于认识的点头之交。

道光二十六年

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并加礼部侍郎衔,从二品,类似现在副部级高干。

彼时,肃顺依然供职侍卫处。

道光二十七年

李鸿章中进士并入翰林院,因此,李鸿章相对来说属于晚辈。两年前即1845年李鸿章便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入曾国藩门下,师从曾国藩学经世致用之学,并同时准备下一届科考。

道光二十八年

曾国藩依然供职内阁学士并礼部侍郎衔

肃顺署銮舆使,“掌供奉乘舆秩序卤簿,辨其名物与其班列。凡祭祀、朝会、时巡、大阅,帅所司供厥事。

道光二十九年,肃顺授奉衰苑卿,管理各园庭,正三品。

曾国藩授礼部左侍郎,后又署兵部右侍郎。

李鸿章这个时候在翰林院

这个时候,肃顺和曾国藩虽然同殿称臣,但工作中并无什么交集。

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曾国藩入朝为官后,拜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师。并且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这些都是曾国藩得以十年七迁的政治资源。所以尽管肃顺和曾国藩工作上无交集,但一定从当朝权贵穆彰阿和倭仁等口中听过对曾国藩的评价,从后面肃顺对曾国藩的大力推荐来看,这个时候肃顺一定注意到了曾国藩的才干。

至此,道光时代结束,算是一个时间节点。

咸丰年间

咸丰元年

肃顺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从二品文官兼正二品武官。

曾国藩为礼部右侍郎,从二品文官。两人品级相同,只是一满一汉。

咸丰二年

曾国藩署吏部左侍郎,奉旨离京典试江西,为国选才,途中得知母丧噩耗,转道回家奔丧并丁忧。这一别可谓生死之别,直到肃顺被斩,两人再没照面。

咸丰三年

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其时,太平军已经进犯湖南,肃顺等作为满蒙亲贵的有识之士,力主起用汉人平乱,上奏咸丰,两湖动乱,请饬曾国藩在原籍主办团练,效嘉庆爷平川楚白莲教的成法,给曾国藩方便行事的权利。如此,则洪杨可早日剪灭,国家可早得平安。

咸丰因此下定决心,终于下诏,前任丁忧待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钦此。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出山,肃顺是出了大力的,虽然肃顺当时的地位还不是很高,但咸丰对他已经是言听计从。

此后曾国藩开始编练湘军,并最终带兵出省作战,转战东西,与太平军缠斗,但身份却始终是一侍郎虚衔。

肃顺则在朝廷逐渐步入中枢,成为咸丰信赖依畀的近臣,也是曾国藩在朝廷所依靠的力量之一。

咸丰四年

曾国藩带领湘军攻克武昌,咸丰帝龙颜大悦。下诏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不过当时大学士祈隽藻进言,曾国藩不过一在籍侍郎,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百应,恐非朝廷之福。因此,咸丰收回成命,仍给曾国藩一侍郎衔,命他继续带兵作战。还好,太平军只是作乱东南,威胁不到北京的安全,因此咸丰不愿意放权。

咸丰十年。

江南大营第二次溃败,主帅和春毙命,江督何桂清逃往上海。咸丰环顾东南,竟无人可用,肃顺建议,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胡林翼则继续担任湖北巡抚,曾胡联合,上下一气,东南战局必有转机。至此,曾国藩带勇八年,终于从侍郎的虚衔走向了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

可以说,肃顺对曾国藩的两次举荐都是在最紧要的关头,第一次举荐出山,第二次举荐封疆,如果没有肃顺的举荐,也许历史走向会有偏移。

由此也可以看出,肃顺确实器宇开阔,知人善任,不愧是当时大臣里的拔尖角色。

曾国藩后来知道了自己位列封疆是出于肃顺的举荐,但是一直没有私下向肃顺表示感谢,仅仅按规矩给咸丰上了谢恩折。根据自己的相人经验,曾国藩认为肃顺太跋扈,太专权,而历史上的权臣都没有好下场,所以曾国藩一直与肃顺保持着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关系,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咸丰十一年

八月,咸丰驾崩,遗命顾命八大臣辅佐幼帝。八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六额驸景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端华是肃顺的异母兄,载垣和端华好的如同兄弟。景寿是驸马,道光帝的女婿,咸丰的妹夫。其他四人都以肃顺马首是瞻。因此,除了景寿,其他七人是一党。肃顺算是登上了仕途的顶峰。

九月,湘军曾国荃部攻克安庆。这是清廷和太平天国攻防态势的转折点。从此太平天国采取守势,终于在三年后灰飞烟灭。

十一月,辛酉政变发生,慈禧联合鬼子六恭亲王,七爷醇亲王,废除顾命八大臣,肃顺被斩,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自此,咸丰朝终结。肃顺也走完了短暂但还算辉煌的一生。

曾国藩因为带兵在前线作战,并且和肃顺并无私下来往,因此不但躲过一劫,反而被慈禧更加倚重。诏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清史稿记载,国籓惶惧,疏辞,不允,朝有大政,咨而后行。

从上述历史记载来看,肃顺赏识汉人,重用汉人,尤其是两次举荐曾国藩,为同治中兴奠定了基础,而曾国藩巧借肃顺之力,非但没有受到肃顺倒台的影响,反而避开漩涡,更上层楼,实现了拜相封侯的士大夫的终极梦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