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封疆叶之然(《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垮台,同为家奴出身的李卫,为何积极建议杀掉年羹尧)_蜀汉_咸丰_慈禧

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垮台,同为家奴出身的李卫,为何积极建议杀掉年羹尧
  • 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还是斗不过慈禧
  •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垮台,同为家奴出身的李卫,为何积极建议杀掉年羹尧

首先,我们看一下李卫和年羹尧的关系。李卫和年羹尧都是雍亲王的家奴出身,但年羹尧属于李卫的前辈。在李卫刚刚进入王府的时候,年羹尧已经成为了中高级官员。李卫与丫鬟小翠有暧昧关系,被王府的管家发现,并且回报给了老四胤禛。当时,已经担任了四川提督的年羹尧向雍亲王胤禛求情,老四胤禛这才饶过了李卫。因为,年羹尧对李卫有救命之恩,这也是李卫和年羹尧关系不错的原因之一。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的时候,李卫在四川担任知县。到了年羹尧生人陕甘总督的时候,李卫又成了陕西布政使,开始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在这个过程中,顾及同门的情义,年羹尧肯定帮助了李卫。

雍亲王胤禛把李卫放出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锻炼李卫,将来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第二,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因为胤禛对年羹尧并不放心。年羹尧曾经悄悄进入了京城,并且与老八胤祀接头,李卫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雍亲王胤禛。所以,年羹尧在四川的时候,李卫也在四川。等年羹尧去了陕西,李卫也到了陕西。雍亲王胤禛一直控制着一切,李卫就是安插在年羹尧什么的棋子。在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之后,李卫不便继续呆在他身边,被雍正皇帝调往江苏担任巡抚。此时的李卫已经十分成熟,到达江苏以后,迅速稳定了局面,后来还成为了两江总督。 年羹尧功成名就以后,明显出现了居功自傲的情况,对全国各地的总督和巡抚们呼来喝去,连田文镜的面子也不给。对于户部和兵部的公文,年羹尧更是阴奉阳违。

在返回京城之后,年羹尧的狂傲达到了巅峰,文武百官甚至需要跪迎。年羹尧的种种行为已经引发了雍正皇帝和众多官员的不满,在老八胤祀的暗中推波助澜之下,雍正皇帝最终对年羹尧下手。当时,朝中的绝大部分官员都建议杀掉年羹尧。但雍正皇帝迟迟下不了决心,年羹尧毕竟是自己的心腹,杀了年羹尧对雍正皇帝没有多少好处。但朝臣们的呼声太高,雍正皇帝也有些招架不住,此时,李卫的态度至关重要。 当时,李卫已经担任了两江总督,属于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有自己的话语权。

如果李卫为年羹尧求情,雍正皇帝很有可能就坡下驴。但李卫不但没有为年羹尧求情,而且还上书积极建议杀掉年羹尧。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李卫毕竟和年羹尧是同门,而且年羹尧还是李卫的救命恩人,李卫的行为犹如恩将仇报。其实,李卫也是没有办法。要求杀年羹尧的呼声太高,如果李卫站出来求情,估计连李卫也会成为牺牲品。毕竟,李卫和年羹尧都是家奴出身,朝臣们收拾了年羹尧以后,很有可能对付李卫。为了自己的安全,李卫不得不建议杀掉年羹尧,而且请自己的主子雍正皇帝痛下杀手。

雍正皇帝的反应也很快,在明知局面无法挽回的情况下,雍正皇帝只能命令年羹尧自杀。当时,偏偏派遣两江总督李卫为执行。李卫的管辖区式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年羹尧在杭州,属于闽浙总督的管辖区,李卫根本管不到。雍正皇帝派遣李卫去执行,也是为了保护李卫,变相的表示:李卫已经和年羹尧划清了界限,而且亲自处理了年羹尧。既然年羹尧已经保不住了,雍正皇帝不能在损失李卫。当然,雍正皇帝派遣李卫前往,也是为了敲打李卫,防止李卫也出现居功自傲的情况。从李卫的种种行为来说,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迹象,雍正皇帝的敲打非常及时。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肃顺手握先帝“遗诏”,为何还是斗不过慈禧

咸丰皇帝的遗诏有个致命的漏洞,给慈禧和恭亲王奕䜣留下了绝好的把柄。

说起来,道光和咸丰都在遗诏上犯了错误,这对父子还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案例!

道光帝的遗诏造成咸丰皇帝和弟弟奕䜣一辈子的相互猜疑,导致奕䜣变成了嫂子慈禧的最强助力。

道光帝很欣赏聪慧机敏的皇六子奕䜣,所以在立储密旨中,竟然先写了立奕䜣为亲王,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后果就是奕䜣觉得皇位应该是自己的,而咸丰帝奕詝就认为父亲道光偏心让自己出丑。

从小被一个母亲抚养起来的兄弟俩从此就心里有了疙瘩。

等到奕䜣“矫诏”给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妃上了太后的尊号这事爆发,兄弟两个彻底闹掰了。从咸丰五年终咸丰一生都没让奕䜣再进入过权力中心。直至咸丰临终在热河给自己的六岁的小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找了八个顾命大臣,竟然也把奕䜣排除在外。

兄弟猜疑至此,父亲道光的立储密旨“功不可没”!

其实道光完全可以通过立奕䜣的生母,奕詝的养母静皇贵妃为皇后的方式来补偿对奕䜣的歉疚,可惜,道光太拘泥于不超过圣祖康熙四个皇后的成例。给自己的身后事,惹下了天大的麻烦。

哪怕是立储密旨的顺序颠倒一下,也不会出现兄弟相疑的恶劣后果。

奕䜣急于重回权力中心,慈禧急于摆脱八大顾命大臣对皇权的限制和霸占,两股政治势力有了合谋的理由,但是肃顺等却懵然不知。

肃顺刚愎自用,在三件事上激怒了慈禧,导致慈禧决定处理掉顾命八大臣。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清王室向热河逃跑的路上。这一次,只比慈禧后来往西安跑好那么一点点,咸丰的“御辇”情况还不错,慈禧的就不行了。就是个破车。这一路上的颠簸,可想而知。

负责关防的,正是肃顺。慈禧多次提出要求换好一点的车子。肃顺急了,说了句话,前面还像点样,说荒郊野岭的没法弄,后面的半句话就难听了,大意是,你以为你是谁啊!

那慈禧到底是谁呢?她是咸丰帝皇长子载淳的生母懿皇贵妃!是大清朝未来的皇太后!

这种窝囊气,到了热河在慈禧提出改善生活条件的时候,又受了一回!

第二件事就更要命了。是真要命,是肃顺想要慈禧的命!

到了热河,眼看着咸丰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耿直而又忠心的爱新觉罗·肃顺给咸丰提了个建议。载淳六岁,慈禧二十六岁,慈禧又给您批阅过奏章,这,主少母壮的。要不,像汉武帝杀死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一样,也把慈禧杀了?

这位肃顺大人,真的是读史只读一半。他就没想想,当唐高宗李治和丞相想废武则天的时候,为什么武则天能够“从天而降”吗?皇宫,真的是后妃们的地盘啊!

唐高宗李治不是汉武帝,咸丰帝就更离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知道差出几条街去了。

这话很容易就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当然,咸丰帝痛苦的思考之后没有答应肃顺的请求这个反应,也传到慈禧耳朵里去了。

这就触碰到底线了,让慈禧明白和肃顺们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而对这一点,肃顺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应该说,肃顺被咸丰的重用,导致了他的狂妄自大,丧失了斗争的警惕性。

第三件事发生在咸丰死之后。是直接对两宫太后的触怒!

首先当然是对慈禧本人的,不然她也不会这么生气。上太后尊号的时候,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有先有后,那就意味着有尊有卑,这,被慈禧理解为八大臣就是在故意恶心她。

然后就是皇权的问题了!顾命八大臣审阅各地上的奏折,然后拟旨,再请慈安在头上盖上“御赏”的大印,最后请慈禧盖上“同道堂”的大印,这就变成圣旨了,就是同治小皇帝的圣意了。

这么着进行了几天,有经验的慈禧回过味来了,不对啊!只看他们拟的旨,不知道下臣的奏折是什么,那到底他们八个的意见对还是不对啊!

慈禧把这层意思和慈安一说,慈安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就对顾命大臣们提出要求,要看奏折。

大臣们激烈的反对,理由是后宫不得干政!慈禧说那我们盖章还有什么意义?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肃顺说的话极难听,大意是,本来就是多此一举,要不干脆两位太后把章给我们吧,我们代劳了!您两位别累着!

这不就是明着欺负孤儿寡母吗!气的慈安也非常愤怒。坚定的和慈禧站在一起,要求看奏折。

双方都没有让步,但是最后,还是肃顺他们让步了,这这让步也没得到好的结果。

肃顺们想明白了,慈安是个文盲不识字,慈禧也就是算略通,大清江山处处烽烟,每天这么多奏折,累也累死她们,早晚会故态复萌。

果然,两宫皇太后居于深宫,有没个人商量,还都是必须及时回复的奏折,最后,还是要以肃顺们的意见为主。

这不得不说咸丰安排的有问题,只考虑了肃顺们与两宫之间的互相监督,但是没考虑互相协作提高效率,更没考虑皇权归属导致的激烈和尖锐的矛盾。慈禧终于受不了了,她要找外援,准确的说,要找家里人自己人帮忙,那就是留在北京与英法谈判的恭亲王,奕䜣。

肃顺们倒是很防备奕䜣来热河,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谕,不许奕䜣来热河奔丧。但是架不住慈禧有“过墙梯”!

历史上不乏小人物改写大历史的例子存在。慈禧的贴身小太监安德海,就是鲜明的例子。

慈禧眼看肃顺们借小皇帝的名义堵住了奕䜣来热河奔丧的路,又急又怒,这叫什么,这叫隔绝中外啊!肃顺们擅权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两宫太后一商量,让慈禧的太监安德海和慈安的宫女打了一架。

慈禧当然应该让着慈安,于是安德海被打了一顿,并罚他回北京!

正感觉苦闷但又束手无策的奕䜣。知道了两宫皇太后意愿,不由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重回权力巅峰的机会,来了。

于是奕䜣赶紧上奏折。要求去热河奔丧。而两宫皇太后接到奕䜣的奏折之后,就明白奕䜣已经知道了她们的意思。所以就把肃顺们招进来告诉要同意奕䜣的请求。

肃顺们虽然非常不想让双方见面。因为两宫皇太后的两枚大印加上奕䜣的人脉,见识,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准确的说,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但是他们又缺乏正当的理由,因为奕䜣毕竟是咸丰皇帝血缘关系最近!而且是一个母亲抚养长大,所以只好答应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

他们以为到时候以皇上刚刚宾天,两宫皇太后又在热孝之中。叔嫂又都年纪轻轻,当时奕䜣只有30岁,而两宫皇太后都不到三十岁。确实从避嫌上来说,不宜见面。所以肃顺们的警惕心。又奇迹般的丧失了一次。

细节,还是细节,肃顺们送命就送命在细节上!

看看奕䜣处理细节的能力,真是对比鲜明!

细节一哭灵,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

细节二叔嫂见面。

肃顺们劝奕䜣年轻叔嫂当避嫌,奕䜣完全同意,并邀请端华和载垣两位王爷陪同,一起见!而身为八大臣之二的端华和载垣尽然就没跟着进去,意思是你们是叔嫂,没关系,我们就不必了吧。

这是什么应对?这根本就是没有料到奕䜣叔嫂会有这种反应!这八位顾命,自以为是到了何种地步!对手稍稍做出意料之外的举动,竟然就束手无策,说实在的,咸丰的眼光,也真的够呛。一个奕䜣他们都对付不了,名臣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他们,能行吗?

细节三:奕䜣要求两宫太后,第一是要赶紧回北京,北京是奕䜣的势力范围,第二是回北京之前,一定要隐忍,要逆来顺受,避免打草惊蛇!

再看肃顺们是怎么在最重要的细节上面翻船的!

奕䜣走后,热河行宫决定了要扶灵回北京了。

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按规制,小皇帝必须先对梓宫叩头,请大行皇帝上路,然后再赶紧骑马到达当天的终点,等着梓宫到了,小皇帝要再次叩头,请大行皇帝驻跸。

问题是,小皇帝才六岁,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于是,肃顺们做出了一个令他们追悔莫及的决定,

让端华和载垣陪着两宫皇太后及小皇帝先回北京,而肃顺这个主心骨,慢慢扶灵回京!

真有意思!明明端华和载垣在奕䜣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二人缺乏应变能力,肃顺们竟然仍然派两人到北京打前站,这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

这充分反映了一点,那就是,奕䜣叔嫂很明白斗争的残酷性,是你死我活的,而肃顺们则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两宫皇太后一进京就罢免了八顾命大臣,商量完在殿外直接就把懵懂不知的端华,载垣下了大牢。

其动作之稳,之准,之狠,是八顾命大臣根本无从预料也无法企及的!

肃顺们,输在慈禧和奕䜣叔嫂二人手里,一点都不冤!

肃顺更是被醇亲王奕譞从扶灵队伍的热被窝里揪出来押到北京去的。可见他根本就毫无防备!

最终,肃顺被菜市口开刀问斩,载垣端华赐自尽,一品大员和两位铁帽子王同时处死,开了大清先河!其余人等则均革职了事。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咸丰遗诏的致命的漏洞:咸丰帝拜八位顾命大臣的遗诏,不是亲笔所书!按说八大臣手书咸丰的口谕同样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当时两宫太后可都没在跟前,而肃顺们又没有处理好和两宫太后的关系,在一系列的细节上全部失分。

两宫皇太后说他们矫诏自利,他们是百口莫辩!

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大戏!恭亲王奕䜣叔嫂达成了交易,奕䜣替代了八顾命大臣,而慈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把清王朝带入了深渊!

赵云张郃死后,后三国时期还有哪些名将,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谁

赵云之死,宣告了蜀汉五虎将彻底成为历史。

蜀汉五虎大将,代表了蜀汉一个时代,在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中,以黄忠刀斩夏侯渊、关羽生擒于禁庞德为代表,将蜀汉阵营的光复大业推向了顶峰。然而,襄樊之战的惨败,是五虎将相继陨落的导火索,关羽兵败身亡,张飞急兄仇而遇害,黄忠又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此后,郁郁不得志的马超最终惨淡离世。至此,五虎将仅余一位老赵云,虽然在南征北战中劳苦功高,但早已难寻昔日的辉煌了。

街亭之战,张郃大破马谡,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大计以破产告终。在休养生息了半年之后,诸葛亮再次上表,二次伐魏,于是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正饮酒之间,忽然出现不祥之兆。

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

庭前青松折断,暗示了栋梁之才的陨落。众人正在惊疑不定时,赵统、赵广前来奔丧,哭拜于地,原来赵云已于昨夜三更时分病重而死。诸葛亮顿足而哭,说道:“出师未捷,而子龙身故。此国家损一栋梁,而吾去一臂也!”噩耗传到成都,后主刘禅放声大哭,于是下诏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厚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并设立庙堂,四时享祭。

赵云两扶幼主,志酬昭烈,足可青史留名,百世流芳。

张郃之死,代表着曹魏五子良将时代的终结。

曹魏五子良将,也代表了曹魏一个时代,正所谓“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在五子时代,曹操扫灭了袁氏势力后,荡平北方,又先后鲸吞荆州刘琮,平定汉中张鲁,大破潼关马超,曹魏的事业基本达到了顶峰。但是,五子的相继陨落,相比于蜀汉五虎大将,却倍感凄凉。乐进在濡须口之战中单挑凌统,被甘宁暗箭射中面部,被救回后不久病故;于禁在被关羽囚禁后,几经周折,最后被曹丕羞辱而死;张辽在跟随曹丕伐吴时,被丁奉射中腰窝,不治而死;徐晃在跟随司马懿奔袭新城时,被城楼上的孟达一箭爆头,伤重而死。至此,五子良将仅存张郃一人。

张郃在前期遭遇五虎时,屡次蒙羞,但他隐忍,明哲保身,终于在后期迎来了人生巅峰,其武力值堪称天下第一(赵云死后)。刘备时代,曾亲口说出“若斩张郃,胜夏侯渊十倍”;诸葛亮时代,前两次北伐的最大阻力就是张郃。诸葛亮对张郃深深忌惮,总想除之,但计无所出;直到剑阁退兵之际,诸葛亮派出魏延、关兴二人,在张郃面前连番诈败诱敌,终于将张郃引入木门道口,然后乱箭射死。

张郃跟随曹操二十年,效忠曹魏三十年,赤胆忠心,无愧于五子良将之英名。

在赵云、张郃死后,三国后期还有哪些名将呢?

1.蜀汉——魏延

在张郃死后,魏延的武力值坐拥天下第一。

诸葛亮死后,傲娇的魏延说,“丞相虽死,我今犹在,岂可以丞相之死而废北伐大业?”在电视剧中,魏延说出了“他今已死,天下谁敢敌我?”也许,魏延被诸葛亮压抑的太久了!客观而论,魏延最初并没有任何反意,与姜维等人也没有任何冲突,他只是在与杨仪的权力斗争中行为失当,最终走向了不归路。

真正的历史中,魏延可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官拜汉中太守。魏延镇守汉中二十年,稳如磐石;魏延死后,姜维很快就把汉中弄丢了。

2.蜀汉——关兴

关兴是演义中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能力突出,武力值也更高。张苞在二次北伐前,因为马失前蹄,摔死在山涧中。关兴在五次北伐前,病故。关兴死后,五虎将后人基本没人嫩够再上前线了。

在史实中,关兴并没有那么突出,远不及关平。

3.蜀汉——姜维

蜀汉后期的擎天柱,无须过多介绍。

刘禅献城投降时,姜维正在剑阁做生死之搏。听闻消息后,姜维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而大叫,“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不得不说,刘禅投降,蜀汉尚存不屈的灵魂;而姜维之死,才是蜀汉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4.蜀汉——王平

本是徐晃的副将,但受到打压排挤,在汉中之战时归顺了刘备。

南征北战期间,王平是诸葛亮的得力干将,劳苦功高,尤其是在街亭之战,王平酣战张郃数十合,终因势孤力穷,无奈引兵退走。

诸葛亮死后,王平镇守永安,以防备吴国。此后,王平病故。

5.蜀汉——夏侯霸

曹魏政归司马氏之后,夏侯霸在走投无路之下,归顺了蜀汉。

刘禅亲自出迎,亲切地握住夏侯霸双手,以良言宽慰,并特别开导当年夏侯渊战死一事,并非私人恩怨,而是出于国事。夏侯霸在蜀汉得到重用,被拜为车骑将军。

作为后期少数猛将之一,夏侯霸可以数合斩杀辽东第一战将卑衍,十合杀败曹魏后期名将郭淮。洮阳之战,夏侯霸中了邓艾的埋伏,被乱箭射死。

蜀汉阵营中,还有廖化、张翼、张嶷、吴班、马忠、傅佥等名将,但武力和个人能力并不算太突出。

6.曹魏——郭淮

郭淮是一位智勇兼备的大将,颇有机谋,而且还是张郃的救命恩人。

汉中之战时期,郭淮曾极力劝阻曹洪不要斩张郃,在夏侯渊战死后,郭淮又极力推荐张郃临时主持帅印,并顺利收拾了残局,把损失降到最低。不得不说,郭淮真是慧眼识英才。

铁笼山,郭淮追击空手败逃的姜维,却被逆袭射死。此一战,是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箭术单挑。

7.曹魏——徐质

善使一柄开山大斧,大有昔日徐晃的风采。在司马昭伐蜀时期,徐质官拜先锋。

徐质的武力较高,如果公平单挑,应该在姜维之上,比如不数合战败廖化,又不数合杀败张翼,而姜维却没有直接出阵单挑。姜维对于徐质的反应是,不能力敌,只有智取。徐质最终中了姜维的弃粮之计,狼狈奔逃,在人困马乏之际,遭遇姜维拦路突击,在大惊无措之际,坐下马被姜维刺倒,翻身落马后,被姜维率众军乱刀砍死。

姜维射杀郭淮、刺杀徐质,令魏国之威为之挫动!

8.曹魏——邓艾

姜邓斗智,无须过多介绍。

邓艾之死,实在窝囊,只能说老实人未必有好下场。

曹魏阵营中,还有张辽之子张虎,乐进之子乐綝,但他们的能力和表现,远不及郭淮、邓艾等人突出。

9.孙吴——丁奉

丁奉在前期就是酱油角色,遇到赵云这种五虎级别的猛将,只有抱头鼠窜的份儿。后期的丁奉,形象比较符合史实,堪称东吴的擎天栋梁,尤其是东兴之战,丁奉雪中奋短兵,大破魏军;又设计除去了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皇权。丁奉是孙吴的四朝元老,最后官拜大将军、大司马,寿终正寝。

在东吴阵营中,还有陆抗、周鲂、全琮等名将,但他们的戏份太少,没有武力表现。如果以史实论,陆抗绝对是独扛东吴末期的大旗!

10.文鸯

乐嘉城,文鸯足可一战封神!不管是正史中,还是演义中,此事均有详细一致的记载,相信广大三国迷均已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文鸯本是魏官,因讨伐司马师兵败而投奔东吴,最后又回归到司马昭阵营。在西晋时期,文鸯曾经战功赫赫,但最终被宫廷权力斗争牵连,得罪了皇后司马风,最终被处死,并夷灭三族。

结语:上述名将中,如果以武力排名,前五应该是文鸯、魏延、徐质、邓艾、姜维;如果以综合能力排名,前五应该是魏延、姜维、邓艾、郭淮、丁奉;如果以史实来论,愚认为,前五应该是姜维、邓艾、魏延、陆抗、丁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