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地杨絮漫天飞舞,对此你怎么看?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的夜晚,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场景吗_漫天_苏轼_杨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漫天飞舞 漫天 苏轼 杨树

本文目录

  • 安徽多地杨絮漫天飞舞,对此你怎么看
  • 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的夜晚,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场景吗
  • 漫天飞舞的杨柳絮,该如何是好
  • 长恨漫天柳絮轻解释

安徽多地杨絮漫天飞舞,对此你怎么看

4月以来,安徽多地出现杨絮漫天飞舞的景象,家里飘的全是毛,一天扫三遍也扫不干净!出门还是毛毛毛,车里、头上、衣服上全都是!让市民出行、呼吸饱受困扰。

大皖君从合肥市林园局了解到,从2015年开始,根据新修订的《合肥市绿化施工导则》,杨树已经从植物配备标准中去除,不再要求种植。合肥市正逐渐淘汰长势不良、有安全隐患的杨树,目前,金寨路、宿松路、宁国路等路段已经治理了一批,庐阳区的一些路段也实行了淘汰。杨絮在以后的城市绿化中,会逐年减少。

安徽省林业厅林木种苗总站高级工程师席启俊介绍,杨树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它对净化城市环境,是有很大作用的。可杨树的杨絮,的确是个问题,目前安徽省林业厅对于治理杨絮,已经有长期的规划:在2018 年,无论是杨树种植面积 ,还是杨树造林面积在新造林中的比重,都已经大大降低。在压缩种植面积情况下,林业厅还大力优化杨树品种,在压缩种植面积情况下,林业厅还大力优化杨树品种,通过压缩种植面积以及大力推广无絮杨树,杨絮漫天的情况会得到解决。

你怀念小时候,在农村的夜晚,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场景吗

作为一个4050年纪的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家贫穷,长辈们特别羡慕城市户口,每个月有定量供应,吃饭不愁。于是对孩子不断灌输城市优势,吐槽农村艰苦,前途暗淡,严管孩子学习。自己于是勤奋努力,跳出农门,迈进城市打拼。

前年看过一份同龄幸福比较,大体是说,4050后生长在艰苦年代,8090后基本是独身子女,被寄予的厚望大,学习压力重,将来养老压力大,只有6070后最幸福,躲过了艰苦岁月,童年没有升学压力,兄弟姐妹,表亲玩伴多,既有相对快乐的童年,又有共同负责赡养老人的兄弟姐妹。所以被评为最幸福的人。如此比较,似乎道理满满。

随着年龄增长,6070后逐渐步入退休大军,该拚的岁月日益减少。紧张繁忙的的工作节奏渐渐放慢,白天的思绪从工作转向了回忆,梦中的故乡童年少年的影像日益增多。

那时,鲜见农药,没有工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各种生物繁多,天上飞的鸟儿,半空中的蜻蜓;水中游动的鱼虾,河边的螃蟹?️,河里的河蚌田螺;田里的蚯蚓蚱蜢,蛤蟆青蛙等等。不是童年的美食,就是童年的玩具。

而夏天尤其受到6070后的喜欢。暑假长,游泳爽,美食多,玩具更多。白天听阵阵蝉鸣,晚上则到水边草丛捕捉神秘的萤火虫。

萤火虫前有触须,脑袋,背部两扇大翅,不飞行时似乎是个硬壳,飞行时一分为二。飞行高度、距离有限,只是仅有长粒香米粒大小,警惕性高,所捕捉并不容易。一到夜晚,萤火虫腹部明暗规律地交替,发出幽幽篮光,所以黑暗中显得神秘,而白天好像人间蒸发,更增添了萤火虫的神秘色彩。

捕捉萤火虫,精神既兴奋又紧张。出手慢了怕惊飞,出手快了怕手重,捏死小虫儿。捕捉来,装入洗净的玻璃瓶子中,向小伙伴炫耀数量多,瓶子亮度強,自己水平高。并装模作样,手提小瓶,用萤火虫的光,照亮夜行回家的路。而一旦到家,则一次性放飞,让眼前的虫光,与天空的星光,共耀童年时光,浪漫而欢畅。

萤火虫,记忆中的可爱、神秘的小精灵。

漫天飞舞的杨柳絮,该如何是好

每年到这个季节,就是杨柳棉絮的高发期,满天的飞絮随风飘扬,对人们出行、身体健康、以及环境管理等,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是件叫人头疼的事情。

身体易过敏皮肤不好的人视它为克星,有鼻炎,咽炎的朋友更是危害之大,基本上都不太会想出门,这个时候医院到就诊的市民就会逐渐的增加起来。

个人觉得治理飞絮迫在眉睫,以前总是听家里老人说起刮飞絮的树都是雌树,那是不是我们可以换品种,改种雄树呢?这样不会将杨柳树杜绝,毕竟在农村杨柳树的种植很普遍。要改变绿化模式,不要一味的种植单种树木,要植树多样化的有益结合等……积极倡导广大市民群众和有关部门行动起来,献出良策,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起来!

长恨漫天柳絮轻解释

问题:长恨漫天柳絮轻解释?


前言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七言绝句组诗《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中的一首: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寒梅似与春相避,未解无私造物情。

一、 长恨漫天柳絮轻

长恨漫天柳絮轻,化用自韩愈的: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二首·其一》

恨,怨恨之意,在这里有不理解之意。这漫天飞舞的柳絮,为什么只出现在清明节时期呢?

苏轼并没有在第三句写出答案,而是用梅花做了对比:

寒梅似与春相避,

柳絮出现在清明,而梅花却似乎有意避开春天盛开。

最后一句,是苏轼的感慨:

未解无私造物情。

真是不理解造物主的心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二、创作背景

苏轼所作的咏梅诗一共有二十首,前十首是《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后十首称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杨蟠,字公济, (约1017-1106年),别号浩然居士,宋临海人。杨公济比苏轼大了20岁。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邀请杨公济为杭州通判,两位诗人惺惺相惜,工作之余唱和甚多。这些梅花诗应该写于此时。

三、杨蟠之才

杨蟠生平诗作甚多,《宋史》说他“为诗数千篇”,有《章安集》二十卷。可惜传下来的仅为百分之一。

杨蟠很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名宿赏识,王安石曾说:

足下之文,但知畏之,愿造请所闻。

欧阳修读其诗后,曾作诗赞曰:

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读杨蟠章安集》

苏舜钦、梅尧臣已经去世了,我也成为一个白发老翁。如今读了杨蟠的诗,很想向他讨要其诗中的秋月与春风,即钦佩其诗才之意。

四、未解无私造物情。

苏轼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未解无私造物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是因为,诗中有为梅花打抱不平之意。“无才思”的杨花(即柳絮)可以享受春天的美好,而美丽高贵的梅花却在春天来临之前凋谢。

老天爷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呢?

古人咏物诗,常有寄托隐藏其间。苏轼诗中的梅花是不是暗示某人、某事不得而知。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变法的王安石一派被打压。反对新法的苏轼峰回路转,被召回临安,仕途青云直上。但是苏轼并不站队,反而对守旧派进行了批评,因此被新旧两派所排挤,因此在1089年,苏轼自求外调,去了杭州。这是他生活中比较惬意的一段时期。

结束语

苏轼与杨蟠唱和了20首梅花诗,不过杨蟠本人的原诗似乎没有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元佑六年(1091),二人都离开了杭州,杨蟠回京任承议郎。苏轼也被召回朝,不久调往颍州任知州了。两年后,高太后去世,变法派再度执政,苏轼开始了被不断贬谪的黑暗时刻。

@老街味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