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_咸丰_大臣_旗人

本文目录

  •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 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 山西六十岁以上老人旅游景点免门票的有哪些推荐
  • 和珅那么厉害,为何还说军机大臣位低权重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反穿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到处蹭吃蹭喝的“胡同串子”,最终逆袭为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

有这样“励志”经历的肃顺,却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了清廷面积最大的一次割土条约的签订,虽然这事不是他做的。

肃顺出身高贵,但社会阅历丰富,曾说自己就是个无赖!

肃顺的祖上挺厉害,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

传到他这里,是第七代,不过,肃顺没捞着继承郑亲王的爵位。

排行老六的他只混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称号,

这在遍地宗亲的北京城,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所以,成年之后的肃顺,搬出了郑亲王府,这日子,就过得挺穷的。

反穿一件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

天天走街串巷,仗着自己宗室的身份,蹭吃蹭喝。

有人问他,肃老六啊,你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肃顺说,我就是个无赖!

那人挺奇怪,就追问他,难道你觉得无赖很光荣?

肃顺的回答也很经典,无赖就是无赖,无所谓光荣不光荣!

《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这段经历的:

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

用大白话说,就是北京城里里外外那点事,肃顺全知道里头的弯弯绕!

往好听里说,熟知民情吏情;往难听里说就是个“胡同串子”!

当然,这段经历,没让肃顺成了只会啃铁杆庄稼的破落八旗子弟,

反而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散秩大臣做到了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并且,咸丰皇帝让大臣们纳捐钱粮打太平军的时候,每次肃顺都特别积极,每次都几乎拿出倾家荡产的架势来纳捐。

所以,在咸丰皇帝那里,肃顺留下了一个基础的好印象,

这也为他的哥哥郑亲王端华能够在咸丰帝那里举荐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整体来说,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他的影响还是正向的,可以归结为一句“社会阅历丰富”,

这在闲散宗室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一位。

咸丰四年,在载垣和端华的推荐下,肃顺终于被咸丰看中,强势登场。

咸丰挺不喜欢两位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

说实在的,咸丰继位之后,因为他那个精明干练的亲弟弟鬼子六,恭亲王奕䜣的原因,

对宗室近支的人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

所以,当两位铁帽子王一会儿满语,一会儿汉语的啃啃哧哧老半天说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

咸丰就更不耐烦了。

费了老半天劲儿,咸丰终于明白了,端华这是举贤不避亲,推荐自己弟弟肃顺,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拉上了关系不错载垣。

前面咱说了,咸丰对肃顺印象还不错,但是,也得好好了解一下才行。

这一了解,整个一个两极分化!

有人说肃顺那就是个顶尖的人才,能做大事!

也有人说了,这人,就是个无赖,他自己说的!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个人,有才干,而且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

对他的才干,说的也很具体。

说他只要见过的人,什么时候都能记得人家长什么样,

办过的事,处理过的公文案牍,过了好几年,还能张嘴就说出原文是怎么说的!

咸丰下决心召见了肃顺,想亲自了解这人的才干。

君臣几次详谈,自登基以来内忧外患,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的咸丰帝,

被肃顺的敢于任事所打动,决定,重用肃顺!

“命都没了,还要脸干什么?”肃顺在经济方面的两大强硬应对措施。

咸丰皇帝缺钱,非常的缺钱。

咸丰继位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

1853年,太平天国将领攻陷南京。

清朝的赋税重地一团稀烂,赋税损失大半,可是军费却百倍的增长。

所以,咸丰二年,咸丰帝才下令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办团练。

要是有钱,怎么会让一个汉臣自筹经费,办一个游离于正规军之外的地主武装,湘军呢。

肃顺的第一个大胆建议:开烟禁,收烟税!

这胆子,可真够大的。清廷自雍正朝的时候,就明令禁烟。

道光帝的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烟雾还没散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输了,签了中英《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道光帝都咬着牙没松口,仍然是禁烟!

所以,咸丰一听这个建议,立刻就犹豫了,这,这不是不孝顺吗?

大清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前面咱们不是说肃顺的社会阅历丰富吗,他认为,禁烟令根本就有名无实。

白白的便宜了那些走私烟土的外国人,贩运烟土的奸商,开烟馆的商人们,清廷还一点便宜都捞不着。

“命都要没了,还要脸干什么?”

不如明着放开,这样,海关关税,烟馆的商税,甚至那些“瘾君子”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收税?

咸丰没敢立刻答应,但是,这清廷啊,还真是不愧是一艘从船顶漏水的船。

消息立刻传开了,肃顺遭到朝野内外,一片骂声!

本来就觉得不好意思的咸丰,只好放弃了这一“大胆”的建议。

不过,肃顺可就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削减八旗钱粮又引起了轩然大波!

还缺钱咋办?既然那个开源的建议没法采纳,那就来个节流!

削减八旗子弟的钱粮!

八旗制度,到了乾隆晚期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救济组织了。

就是因为旗人即使不当兵,也不用纳税,不用服劳役,还圈占了非旗人的大量良田。

可是即使这样,大量的旗人不是劳作,就等着清廷的救济了,有铁杆庄稼可以啃,谁还真的种庄稼去呢。

结果从乾隆晚期开始,清廷就每年拨出大量的救济款给旗人。

越这样,旗人越衰败。

作为旗人的肃顺深知其中的弊端,干脆就削减了旗人的钱粮。

旗人不满,就找咸丰诉苦,咸丰没办法,就只能装聋作哑。

肃顺更是不理,所以,旗人把满腔的愤恨都倾注到了作为户部尚书的肃顺身上。

而肃顺也因此更看不惯旗人。

所以,肃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口头禅,都和旗人有关。

“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而!”

肃顺是个跋扈的人,

但是他的跋扈大多数时间只针对旗人。

见了旗人,他就傲慢无礼。见了汉臣,他反倒是一副谦躬下士的样子。

甚至于,肃顺只收满人的“贿赂”而不收汉臣的贿赂。

他的逻辑就是,反正在旗人那里自己的名声已经坏透了,干脆就不要名声了!

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从政经历,让他看透了旗人的衰落不堪。

既然开元,节流,都受挫。

他对大清已经坚持了200多年的“重满抑汉”的祖制开了刀!

积极地向咸丰帝进言,认为要重用汉臣,才能挽救大清的颓势。

他还积极的向咸丰帝推荐了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郭松焘等汉臣。

这些汉臣都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及未来同光中兴的重臣。

从这点说,肃顺为了给腐朽的清王朝“续命”确实有他独到的贡献。

尤其是他保护左宗棠的那一番举措,更是显示了他的手段。

可以说,没有他,左宗棠连命都保不住了。

当时左宗棠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非常受骆秉章器重。

所有湖南的大小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秉章都会问一句:

季高先生云何?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左宗棠怎么看待这件事?都说了些什么?

让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是影视剧编的,季高先生云何可是记载于《清史稿》的。

左宗棠也确实给骆秉章出了大力,练兵,筹饷,都办的妥当。

湖南的大小官员跟风,见了左宗棠都要下跪请示的。

左宗棠也习惯了,结果,就因为湖南永州镇的总兵樊燮(音:谢)没向他下跪,

左宗棠一怒之下,一纸公文,就把樊燮革职了!

樊燮心说你一个幕僚,竟然敢革我的职!我找地方告你去!

樊燮樊大总兵知道在骆秉章这里是没办法的。

于是,他就找到了湖广总督官文。

官文是个满臣,而且总督本身就是管军事的。按说该驳了左宗棠的意见就完事了。

但是,官文是个谨慎到无所作为的这么一个人。

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主要的工作就是监视湘军。别的啥事都不敢干预。

所以,他就一纸奏章报告给了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根本就不认识左宗棠这个人,看到小小一个幕僚竟然嚣张如此,也是很生气,

于是就批复:

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这道密旨要是真的被执行了,

不知道,31年后,还会不会有人抬棺出征,从俄国人手中收复伊犁!

肃顺此时正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是咸丰的心腹。

他第一时间知道了有这样一道密旨。

虽然他没见过左宗棠,但是肃顺的心腹郭嵩焘可没少在他面前夸赞左宗棠。

人才难得!他决定要救左宗棠!

于是,他让郭嵩焘找个汉臣上个奏折保举左宗棠。

郭嵩焘奇怪了,您是皇上的心腹,说话比我管用多了,干嘛让我来啊?

肃顺说了,这是密旨,皇上又没咨询我的意见。

再说了,我是满臣,按制不得结交汉臣,我出面,只会让左宗棠速死!

郭嵩焘写好奏折,找到了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吃了个饭,给了纹银三百两。

潘祖荫听说左宗棠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才,也允诺下来。

把郭嵩焘的折子以自己的名义递了上去。

巧不巧的,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奏左宗棠的奏折也同时到达了御前。

于是咸丰帝在龙书案上就看到了胡林翼夸左宗棠的那句有名的“金句”: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咸丰帝一看,这,这是个人才啊,这么多人保举,犯难了。

咨询一下肃顺他们吧。

肃顺也“实在”,说他没见过左宗棠,

但是,保举他的潘祖荫和胡林翼人名可是一直有口皆碑,我信得过他俩,所以,左宗棠应该是不错。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要不还是给左宗棠一个机会,宽恕他一次,以观后效如何?

这可说到咸丰的心眼里去了,是啊,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于是,下旨湖广总督官文,说这人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吧,别急着处置。

官文是个老官油子,一看咸丰帝的批复,就知道朝里有人保着左宗棠了。

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可以看出,肃顺非常的看中汉臣中的人才,并且解决问题有手段,有办法,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跋扈又刚愎的这么一位大臣,这为他在“辛酉政变”中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处理“五宇官号”和“戊午科场”大案,让他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和官员。

肃顺的跋扈,确实有时候很过分。

他在当户部的满尚书的时候,就曾经当面批驳了汉尚书周祖培已经批阅过的公文。

弄得时任协办大学士的周祖培当场下不来台。

在处理“宇生,宇恒,宇谦,宇泰,宇丰”这五个由户部牵头招商成立的官银号弊案中,

先是得罪了官银号的后台恭亲王奕䜣,又把他认为有责任的上一任户部尚书翁心存革职。

这翁心存可不得了,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又是上书房总师傅,算是皇家家庭教师的身份。

他的儿子翁同龢咸丰六年的进士,后来担任过同治和光绪的老师。

肃顺对治理吏治从来就是要杀要打的强硬态度,这其实对振刷晚清官场颓废的习气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是,他有时候,也太狠,竟然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柏葰,通过戊午科场舞弊大案给杀了。

在对挽回晚清颓势做出贡献的同时,给他自己树敌太多,最终导致在“辛酉政变”中,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除掉了肃顺在内的顾命八大臣。

总结来看,虽然肃顺重用汉臣,对外强硬,拒不承认《中俄瑷珲条约》,但是晚清大势倾颓,非一二人可救。

1858年,处在权力巅峰的肃顺,

眼睁睁看着《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肃顺陪着咸丰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攻克北京,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签订。

而《北京条约》直接就承认了中俄《瑷珲条约》。

清廷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赔款白银1600万两。

所以,别说肃顺不死,就是他活着的时候,也没能避免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的命运!

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咸丰登基之后,信心满满,效仿李世民:“你们以后有话尽管说,有意见尽管提!”

1851年,曾国藩上奏折《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看这名称是不是有些蒙圈?

曾国藩也很给面子,为了回应咸丰皇帝的大气,还特意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将奏折的内容朗诵出来,咸丰一气之下,差点斩了曾国藩。

(咸丰画像)

那么这个奏折中究竟是如何骂咸丰的呢?

一:苛求小节,疏于大计,应“防琐碎之风”

曾国藩骂咸丰登基之后只知道盯着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国家大事从不放在心上;

二:文过饰非,不求实际,应“杜文饰之风”

骂咸丰登基后就摆出一副很懦弱的姿态,还声称让大臣广开言路,提意见,可是很多大臣提了之后咸丰却和没看见一样,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三: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应“防骄矜之风”

曾国藩说,你咸丰皇帝还什么功业都未建立,就开始骄傲自满,还刊印出自己的个人诗集,你写的好不好我们大家心里还没数吗?


这三句话,每个字都直击咸丰内心深处,但是咸丰尴尬,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被指责的一无是处,顿时就火冒三丈。

还好大学士祁寯藻、左都御史季芝昌有眼力劲,赶紧出来说话,缓和气氛,他们说了一句“主圣臣直”,意思就是只有有贤明的君主,才有忠直的臣下,这句话可以说无论对哪个皇帝都适用。

(曾国藩)

就这样咸丰也没有惩罚曾国藩,毕竟是自己让大家直言相谏的。

那么曾国藩为何这样做?

这还得是他那帮湖南老乡,因为曾国藩平时处世都虚心谨慎,谨言慎行,湖南的那些老乡说曾国藩只知道明哲保身。因此曾国藩借此机会批判咸丰,退朝后曾国藩立刻亲手抄写一份同样内容寄回老家,让老爹给乡亲们看。

这样一来,乡亲们都说曾国藩是敢于直谏的忠臣,湖南的那些有文化的人更是对曾国藩佩服的五体投地。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山西六十岁以上老人旅游景点免门票的有哪些推荐

1.太原,晋祠博物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动物园,太原碑林公园

2.大同,云岗石窟,恒山,晋华宫

3.朔州,应县木塔

4.忻州,五台山,河边民俗錧,代县雁门关

5.阳泉,关王庙景区,冠山森林公园

6.晋中,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王家大院,寿阳县

7.吕梁,汾酒文化景区,卦山,玄中寺

8.长治,壶关太行山,平顺大行水,武乡八路军文化景区

9.晋城,王莽岭,长平古战场

10.运城,芮城水乐宫,李家大院,五老峰,解州关帝庙,永济普救寺

和珅那么厉害,为何还说军机大臣位低权重

清朝内阁早年沿袭于明朝。入关后,经过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的调整,架构更加完备。军机处最早由雍正设立,下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但均为兼职。军机大臣之间无统属关系,以品高资深者为班首。军机处总的职责是“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一》)。设立后,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处起草谕旨,皇帝阅定后,可以公开宣示的交内阁颁发,称作明发;机密的或个别谕行的由军机处封寄,称作廷寄。不仅内阁无权过问,连议政王大臣也形同虚设,南书房也只管供奉诗文书画了。“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一切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钦承宸断,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军机大臣最初并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像张廷玉、鄂尔泰乃至后来的蒋廷锡、海望、纳延泰等人,一律都叫军机大臣。但是乾隆即位后,领班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有了明显的区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三月被任命军机大臣,四月,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那年和珅26岁,在军机处这个排资论辈的部门也就是一个跑腿的,根本谈不上位高权重。而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到嘉庆二年(1797年)都是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直到阿桂过世,和珅才有机会升任领班军机大臣,但是那已经是嘉庆当政,他虽然貌似升上去了,实际上也只是空有其名,终不如在乾隆朝当差那样随心所欲。

虽然和珅在军机处排资论辈不占优势,但是终究军机大臣是一个兼职,军机大臣真正的话语权还是在于他们的本职岗位职级和与皇帝的亲疏。众所周知,和珅年纪轻轻就深得乾隆喜欢而调到身边当差。和珅先后担任和兼任清朝数十个官职,被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曾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就包括八旗满洲都统、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清朝中央政府的关键要位。从1773年入了乾隆的眼,其从未出现过左迁,贬谪这类事情,虽然任职期间也有办事不利或被参奏的时候,但是乾隆都会帮他遮掩过去,足见乾隆对其宠信有加。不仅如此,乾隆晚年的时候,更是将自己最宠爱的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成为皇亲国戚。正是由于乾隆的二十年盛宠不衰,他的私欲才日益膨胀,才得以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才会有“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壮观景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