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时使出了怎样的杀手锏
- 如何评价咸丰帝布局的八大顾命大臣制度辛酉政变为何那么顺利
- 咸丰帝、唐肃宗、宋高宗、汉明帝四人谁治国能力最强
- 传说咸丰帝临终时交给慈安一道密旨,真有其事吗
- 咸丰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热河的
- 咸丰帝与僧格林沁本是两族人,正史上他们用什么语言交流
- 咸丰帝的母亲是谁咸丰帝的母亲简介
- 咸丰帝被后人称之为四无皇帝,大家觉得符合吗
- 咸丰皇帝为什么去世的那么早
- 比较咸丰帝奕宁与恭亲王奕訢,你怎么看
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时使出了怎样的杀手锏
- 慈禧太后一生把持清朝大权近四十八年,在这期间,她曾发动三次政变,毫无疑问,每次政变的动机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这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政变就是初出茅庐时的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因为政变地点发生在北京,所以也称北京政变。在这场影响清朝未来半个世纪历史走向的政变中,慈禧太后凭借周密的部署和高超的手段,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一举粉碎了咸丰帝临终前制定的八大臣辅政的政治格局,清朝由此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母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政治格局。
杀手锏一、联合慈安,名正言顺:
辛酉政变的的发动,是慈禧太后渴望攫取清王朝最高权力的手段,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政变的发动没有作为中宫皇后的慈安的参与,那么,这场政变其实是不合法的,不仅不合法,也很难获得成功,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皇后,是同治皇帝的嫡母,在朝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慈安太后的态度对于政变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慈安太后的首肯和参与,辛酉政变将是不合法的。慈安太后虽然对朝政事务和权力并不感兴趣,但是把大臣的专横跋扈也让慈安太后感觉到了小皇帝受到的威胁,慈安太后作为咸丰皇帝利益的维护者,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咸丰帝留下的皇权受到威胁的,所以,在慈禧太后抛来橄榄枝时,慈安太后当即同意,两宫太后的团结一致对外让辛酉政变帝后一方的力量大大增强。联合慈安发动政变是慈禧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中的第一个高招。
杀手锏二、勾结恭王,增强力量:
咸丰帝去世前,对于自己身后的权力分配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首先制定了由八人组成的庞大辅政集团为其年幼的继承人“赞襄政务”,这八人的人员构成中,既有咸丰帝生前的宠臣,也有远支宗室亲王,还有近支宗室亲王以及额驸。明眼人一看便知,为何“赞襄政务”大臣中没有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原因就是三个字:不放心!咸丰帝对于恭亲王提防了一辈子,不放心了一辈子,可以说整个咸丰朝的十一年间,恭亲王都未被委以任何实权,咸丰帝至死还要将能力才华出众的恭亲王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足以可见其防范之心有多重。咸丰帝的冷落和排挤让恭亲王愤愤不平,再次被排除除权力核心让恭亲王气愤异常,就在这时,远在热河行宫的慈禧太后像恭亲王发来了援助请求,慈禧一边控诉八大臣如何如何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一边又将自己企图将八大臣废除的愿望,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希望获得恭亲王的支持,自然政变成功后,少不了恭亲王的好处,恭亲王想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朝廷的重用和参政的权力,这对于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难事。双方因此一拍即合。辛酉政变也因为有了恭亲王的参与而使慈禧太后一方有了更大的胜算。这是慈禧太后的第二个高招。
辛酉政变发生的表面原因是八大臣与以慈禧为首的两宫太后矛盾的不可调和,根本原因则是咸丰帝去世后大臣集团与母后集团争夺最高权力的结果。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初出茅庐的慈禧太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仅将八大臣彻底打垮,同时还为自己最终登上权力顶峰开辟了道路。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如何评价咸丰帝布局的八大顾命大臣制度辛酉政变为何那么顺利
顾命八大臣大体来看,并没有问题,其实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咸丰帝没有将弟弟恭亲王奕訢算计在内,没有将奕訢绑在保卫皇权的战车之上。
首先我们大概看看咸丰帝布置的格局。
咸丰帝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未来的同治帝载淳“同道堂”印章,实际上由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掌握。
他的大概想法,应该是以顾命八大臣为主,然后利用两宫太后来牵制他们,不至于顾命八大臣一家独大,不至于同治帝皇权旁落。
但有一个致命漏洞。
清代有一个规矩是皇帝留下的顾命大臣要有亲亲之谊,也就是有一个血缘亲人为顾命大臣之列。虽然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还有肃顺这三个人有皇室血脉,但距离帝系已远。
其实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最适合,但咸丰帝与恭亲王当年因为争夺嫡位,早有不和。加上咸丰帝的宠臣肃顺与恭亲王是政敌,所以肃顺一进言,咸丰帝自然没有将恭亲王加入顾命大臣之列,而是以驸马景寿为顾命大臣之一。
这样一来,恭亲王不属于顾命八大臣之一,自然心有不满。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恭亲王本来就有所不满,加上与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是政敌。所以慈禧太后利用这一点,联合了恭亲王,最后成功破局,干掉了顾命八大臣。
政变之所以顺利。
主要在于顾命八大臣做梦都没有想到两宫会与恭亲王联合,而且他们对于兵权不重视。所以有兵权的的一方打没有兵权的一方,他们不只是被打的措手不及,更是马上被打的全军覆没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咸丰帝、唐肃宗、宋高宗、汉明帝四人谁治国能力最强
第一拓展疆土,保境安民:
咸丰帝在位时,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他跑到避暑山庄避难,列强扩大租赁地,国土流失,边境乱象丛生,计1分。
唐肃宗李享在唐明皇向西逃亡和失去了军心和民意情况下,在众臣的拥戴下称帝,使唐王朝有一个向心力,度过四分五裂的危险,保护了大唐的绝大部分疆土,计3分。
宋高宗在北宋灭亡之际,偏安一隅,成立南宋,计2分
汉明帝让窦固收服匈奴,班超出使西域。成绩非凡,计4分。
第二执政能力,经济建设:
咸丰帝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在这一方面是一塌糊塗,计1分。
唐肃宗还行,计2分。
宋高宗在南边经济建设不错,小朝延歌舞升平,南国民安!计3分。
汉明帝在执政力最强,国泰民安,计4分。
第三文化教育方面,汉明帝又是第一,不再详述!
东汉明帝派大将窦固出征并再一次击败了强敌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威震西陲各国,助其子汉章帝开创了东汉明章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因此他的治国能力最强。
其次是唐肃宗
再次是宋高宗
最次是咸丰帝
传说咸丰帝临终时交给慈安一道密旨,真有其事吗
密旨传闻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逝于热河。据传闻,咸丰帝在生前就察觉慈禧心里深沉,有心除去慈禧,但是毕竟她是同治生母,同治尚年幼,咸丰才没有除掉慈禧。但是咸丰帝在临死前给慈安留下密旨,如果慈禧以后敢于乱政,就拿出遗诏,赐死慈禧。慈安曾为了警示慈禧,拿出遗昭让慈禧看。慈禧惶恐不安,从此在慈安面前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违逆。后来慈禧取得了慈安的信任,在慈禧花言巧语的蛊惑下慈安烧毁了密旨。
这只是一个传闻,正史没有记载,当然即便真有,慈禧也不会让这件事出现在史书中。相对而言,有没有这一道密旨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慈安本身地位就比较尊崇,慈安是皇后,慈禧只是同治生母,再加上咸丰帝在位时就非常尊重慈安。
慈安的威望
在咸丰帝在位时,外有西方列强入侵,咸丰帝被英法联军赶到了承德,最后还病逝在承德。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几乎失去了半壁江山。咸丰帝灰心意冷,曾写下“且乐道人”,挂在堂上,显示出他已经自暴自弃了。最后还是慈安劝咸丰帝,不要自暴自弃,咸丰帝最终在慈安的多次劝说下,取下了这幅字。
咸丰帝因为心情不好,时常对身边的嫔妃,宫女,太监打骂,也是慈安从中调解(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如此慈安不但受皇帝宠幸,在宫中素来威望极高。
实际上慈安不但在宫中威望高,在朝中威望也高。咸丰帝在临死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小皇帝同治,咸丰赐予慈安“御赏”印,赐予同治“同道堂”印,分别代表“母仪天下”和“天下一统”。
并且规定,凡是政事必须同时加盖两个印章才有效。按理说咸丰这样安排,无论如何也应该忌惮慈禧吧,以慈安的声望和地位无论有没有密旨,她都可以处置慈禧。其实密旨这东西,从来就是上位者的把戏而已。魏其侯窦婴本指望景帝留给他的密旨救自己一命,结果恰恰是因为这个密旨把自己害死了。
指望密旨成事,只能说你的政治觉悟还不够。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一个密旨的传闻就像一个政治小白编造出来的故事,只是迎合广大人民的心愿往慈禧身上泼脏水罢了。其实就慈禧这德性,多一条罪,少一天罪有啥区别?
慈安的能力
相对于密旨而言,慈安本人就是慈禧最大威慑。有没有密旨都一样。其实慈安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是一个“傻白甜”。否则她也不会在宫中一直受到宠幸,并且被咸丰委以重任,让她和八位顾命大臣共同管理朝政。
据史书记载:“东宫优于德,大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简单的来说就是,大事慈安说了算,小事慈禧说了算。其实主要是慈安不喜欢管事,但是并不意味着她不管事。她只管两件事,陟罚臧否和重要的人事任免。这两件事足够让她牢牢的把握权利,慈禧不敢有半点违逆她。
实际上洋务运动真正的幕后支持者就是慈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受到重用都是慈安支持的。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飞扬跋扈,一次安德海请求慈禧让他到江南办事,获得了慈禧的准许。
结果路过山东胡作非为,慈安以清律“太监不得出中都,犯者杀无赦”,命人把安德海就地处决了,慈禧求情都没用。可以看出,慈安只是不喜欢管事,慈禧只要别闹的太过分,否则慈安真正管事的时候慈禧也得听着。
并且慈禧和议政王奕訢不合,奕訢之所以没有被罢黜就是因为慈安回护的原因。所以慈安完全可以通过奕訢收回权利,架空慈禧。慈安在光绪七年去世,奕訢处处受到慈禧的刁难,光绪十年慈禧就把奕訢赶出了朝堂。
也就是说,慈安如果想收回权利,根本用不着所谓的密旨,只要依靠她的声望和地位,完全可以把权利收回来。因为朝中很多重臣实际上就是她的支持和任命的。只是她不热衷于权利而已,当时在民间流传一句话:“东宫偶一用事,天下无不额手称庆”。看看这声望无论朝野都远远高出慈禧。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怀疑的是慈安太后突暴毙是不是慈禧从中作梗。光绪七年,慈安暴毙于钟粹宫,在惊闻慈安暴毙,左宗棠捶手顿足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意思就是昨日上朝奏对事,慈安太后还思虑周密,即便是突患疾病,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去世了吧?
咸丰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热河的
咸丰八年(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按说只要一互换条约批准书,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可以结束了。谁能想到,就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发生了一场大波澜。咸丰帝对英法代表进京换约的人数、进京线路、停留时间做了规定,咸丰帝的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国际法衡量,也是合法的。
影视剧中的咸丰帝
但英法联军早已把清军看扁了。不仅完全不按照咸丰帝规定的进京路线,而且还要求全副武装进入北京,人数自行决定。因此联军在大沽炮台与清军发生冲突,联军开始暴力解除大沽炮台的障碍,此时负责大沽炮台的是蒙古亲王曾格林沁,任何一个国家怎会允许他国军舰驶入军事禁区?任何一个中国人怎能容忍他们这样的肆意妄为!大沽炮台的清军对英法联军发起了攻击,大败英法联军。
大沽炮台
从事英法联军与彻底与清朝结仇,决定展开报复。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近2万人登陆大沽炮台。清军不是英法联军船坚炮利的对手,几乎全军覆没。很快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千年古都北京彻底暴露在西方列强的炮口之下。北京危矣!
怎么办?
首先提出咸丰帝去热河的是曾格林沁。
曾他建议咸丰帝“木兰秋狝”,就是出去避一避。
所谓木兰秋狝,就是秋天到热河(今承德)北部的木兰围场打猎,这是康熙帝确定的制度,乾隆、嘉庆都遵循不变。以此训练军队,锻炼尚武精神。
咸丰帝动心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咸丰帝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难题:作为一国之君,大敌当前抛弃宗庙、臣民、自己去逃命,天下人怎么看他呢?
咸丰帝宣布御驾亲征,实则“投石问路”。朝堂上立刻掀起大波澜。朝堂之上自然你一言他一语,这么重大决定肯定达不成共识。大臣对御驾亲征和木兰秋狝都不同意。
肃顺集团决议要咸丰帝离开北京,前往热河避难。
肃顺问了北京城坊大臣两句话:一句是“大敌当前,有何准备?”答:无。第二句是“以京城现有兵力足以保卫北京吗?”一言不发,无法作答。肃顺立即安排筹备车辆、粮食随时准备护送皇帝离开北京。
影视剧中的肃顺
反对肃顺的呼声一片。各个亲王、郡王、群臣纷纷规劝咸丰帝万万不可丢下宗庙社稷北走热河。咸丰帝被逼无奈,只好表示:不走了,与北京共存亡。
八月初七晚,曾格林沁战败消息传来,守卫北京的清军几乎拼光老本,无力反击。兵临城下的时刻即将到来。
危机时刻肃顺决定——走!
第二天,八月初八中午,咸丰帝带着嫔妃皇子从圆明园东大门乘船启程,踏上了前往热河避难的征途。咸丰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这片秀美的皇家园林即将化为灰烬,而他也永远的与北京告别了。
参考文献:
喻大华,《咸丰皇帝》,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咸丰帝与僧格林沁本是两族人,正史上他们用什么语言交流
咸丰帝是满人,僧格林沁是蒙古人,这两个人会用什么语言交流呢?
清朝皇帝都是语言天才,因为他们要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才要掌握多民族的语言。
除了他们的母语满语之外,清朝皇帝应该会的语言还有汉语以及蒙语。
尤其蒙语,不仅是清朝皇帝,满清上层贵族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因为早在满清入关之前,他们就与一部分蒙古势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并通过婚姻不断巩固和强化,清朝皇帝的妃嫔有不少都来自蒙古。而且到后来,蒙语基本已经成为清廷的官方语言之一,比如清帝的传位诏书,一般就是满、蒙、汉三种语言各一份。所以,清朝皇帝会说蒙语,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清初,蒙古人一般都不太会说满语,更不会说汉语。比如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是蒙古族人,而康熙帝的第五子胤祺自小跟随孝庄长大,蒙语说得溜溜的,但满语就说得比较一般,汉语更是一塌糊涂。康熙也是考虑到这个,所以未传位给胤祺。
不过到了清中晚期,随着汉化日深,蒙古族的贵族和官员也大多掌握了汉语。比如僧格林沁的汉语水平就相当不错,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他的汉文奏折,字写的相当好,可见他是受过相当程度汉文化教育的。
所以,如果咸丰帝与僧格林沁交流,理论上他们用满、蒙、汉之中的任何一种语言交流。但是,僧格林沁作为臣子,应该不会用蒙语跟咸丰帝交流,毕竟那会显得不尊重皇帝。而考虑到晚清的汉化程度,咸丰帝与僧格林沁用汉语交流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咸丰帝召见僧格林沁,觉得僧王是自己人,蹦几句满语,也属正常。
因为清朝皇帝在日常召见中说什么语言,并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帝王心术的体现,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考虑谈话的内容,考虑自己通过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咸丰帝的母亲是谁咸丰帝的母亲简介
但是清朝上的一位皇帝咸丰帝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咸丰帝在位期间做的好事还是有很多的,不仅如此,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也是在问小编,咸丰帝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改变当时清朝的社会环境呢?清朝为什么还是那么的腐朽和落后?其实,小编觉得应该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软弱无能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救手了,那么,咸丰帝的母亲是谁?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对英法联军,咸丰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在位11年。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之定陵。
咸丰皇帝的母亲
清宣宗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姓钮祜禄氏(满语,穆麟德转写:Niohuruhala),本名不详。曾祖父为乾隆朝著名驻藏将军成德,祖父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第三位嫡妻1、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2(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生母。
咸丰皇帝的皇后及后妃
孝德显皇后
孝德显皇后(1831年—1850年),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咸丰帝为皇子时的嫡福晋,道光二十七年,道光帝册封萨克达氏为奕詝的嫡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乙亥(1850年1月24日)逝世,无子女。咸丰帝即位后,追册谥曰“孝德皇后”。权攒田村,同治初,移静安庄,旋葬清东陵定陵,上谥。光绪、宣统屡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恪慎徽懿恭天赞圣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帝小6岁,是咸丰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咸丰二年(1852年)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无子女。咸丰帝崩逝后,尊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后与慈禧、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登基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训政二十年,两度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崩逝,死因成谜,葬于定东陵,上谥。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
孝钦显皇后(1835年—1908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崩逝后,尊为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后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训政四十七年,三度垂帘。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最终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
皇贵妃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贵妃
玫贵妃徐佳氏,婉贵妃索绰络氏
妃
康妃那拉氏,禧妃察哈拉氏,吉妃王氏,庆妃索绰罗氏
嫔
云嫔武佳氏,容嫔叶赫伊尔根觉罗氏,璹嫔那拉氏
常在
瑃常在名氏未知,鑫常在名氏未知,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
咸丰皇帝的子女
咸丰有子女3人,子2人,女1人。
分别是: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仅22岁。(生母:丽妃他他拉氏,后追封庄静皇贵妃)
长子同治帝载淳,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月病死。年仅19岁。(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追封为孝钦显皇后,)
同治帝
次子悯郡王,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出生当日就死了,未命名。同治帝即位后,追封其为郡王。(生母:玫嫔徐佳氏,后封玫贵妃)。。
咸丰的儿子,只有同治长大成人了。
咸丰帝被后人称之为四无皇帝,大家觉得符合吗
诚谢邀请:
咸丰皇帝较同治、光绪、宣统,有幸运的一面,即拥有实权,但清王朝的巨大动荡也在他任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咸丰在风雨飘摇中苦撑危局,尽管政治上不无弱微的闪光点,但尚属昙花一现,最终在悲愤交加状态中撒手人寰。
他严已律己,注重帝王形象的树立,品格上以“帝德“为标准约束自己,能广泛接纳属下建议,甚至对于自己私行方面的批评也采取宽容态度,这对于一个帝王难能可贵!
客观上讲:历代帝王之禀赋方面,咸丰资质能居中偏上。他上位后:不拘一格、重用汉臣,力排众议、铁面惩贪、励行节约、从制度上抨击腐败,引领国家进行各项改革、尽管效果差强人意。(改革力度超过嘉庆、道光)
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至他,已病入膏肓:政治腐败,军备废驰、国库捉襟见肘,民生凋敝零落,内处矛盾突出。尽管励精图治,企图力挽狂澜、再创盛世,但国家积弱积贫、积重难返!他根本无力回天。
就个人际遇,他生不逢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迎头撞上;西方列强觊觎中国三千年一改明目张胆地侵略变局他也摊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没落也由他开始,所以,他纵有亲民政策、有改革举措、有过重振旗鼓、有过奋发图强,但也驾驭不了清王朝这只千疮百孔的破船。
咸丰政治上最大的败笔,是没有阻止政权落入慈禧之手。
历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现在网上认为他:“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我不赞同!
咸丰皇帝为什么去世的那么早
咸丰帝之前的清朝皇帝,除了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外,其余皇帝都是五、六十岁乃至八、九十岁才驾崩的。而咸丰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咸丰帝过早的去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所谓“先天不足”指的是咸丰帝是个早产儿,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好,非常虚弱。而“后天畸形”指的就是咸丰帝后期特别是逃亡避暑山庄后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一、先天不足:
咸丰帝为道光皇帝的第四子,由于咸丰出生之时道光帝的前三个儿子相继去世,咸丰帝就成了道光皇帝事实上的长子,咸丰之母为道光皇帝的全贵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全成皇后。据说当时全妃和祥妃同时怀孕,道光帝许诺谁先生下儿子,谁的儿子就是太子,于是全妃私下找太医要了一副催产药,服下不久后就生下了咸丰帝。咸丰帝也因为药力作用而早产,身体异常虚弱。后来在一次木兰围猎时,咸丰帝不幸坠马,因此腿部落下残疾,实际上咸丰帝是个瘸子。当然,以上的种种不足以让咸丰帝早死,真正害死他的,是他后天的放飞自我。
二、后天畸形:
所谓的“后天畸形”指的是咸丰帝在位后期放任自己的性子,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咸丰帝虽然在位仅十一年,但是留下名号的嫔妃却达到了十八位之多,特别是在圆明园生活时,咸丰帝经常一夜临幸数名女子。后来“北狩”时期由于国势的揪心,咸丰帝经常白天连续看戏,晚上通宵酗酒,频繁招幸嫔妃,因为身体虚弱而常常服用鹿血,后来又沾染上鸦片烟瘾,终日吸食鸦片,醉生梦死。
公元1861年,饱受内忧外患折磨的咸丰皇帝驾崩,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就这样走完了短暂的人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比较咸丰帝奕宁与恭亲王奕訢,你怎么看
论能力当然是恭亲王比较厉害,这是不必说的,咸丰那皇帝当的也是不想说啥
但是既然咸丰能当皇帝,也是因为他在权谋,揣着人心上更胜一筹,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皇帝认可你。这点恭亲王就没做好,他以为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够了,性格上咸丰更有优势一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