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怎么死的(同样是不好好上学,贾宝玉和秦钟的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_宝玉_读书_不爱

谁都知道,贾宝玉是一个大帅哥。

书里说他“生得好皮囊”,“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眼若秋波”,总之,就是长得非常好看。

而宁府大少奶奶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比宝玉只强不差。

他给凤姐的第一印象是“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一见面凤姐直接就说:

就连宝玉本人见了秦钟,也是自觉惭愧,怅然若失,开始胡思乱想:

“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两个帅哥碰到一起,惺惺相惜,引为知己,马上就成了一对好基友。

一向不爱上学的宝玉,也因此主动张罗着和秦钟一起去义学读书。

秦钟和宝玉最大的区别,是家里条件不好。

虽然父亲是个小公务员,但显然经济上并不宽裕,甚至可以说,有些穷。

因为秦钟上学给老师的贽见礼,虽然只有区区二十四两银子,竟然还是东拼西凑得来。

当然,能出得起二十四银子学费的人家也肯定算不上赤贫,但比起“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最多,秦家也就算是普通老百姓而已。

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有机会去贾家开的“贵族学校”读书,机会来之不易。

不过,秦钟在学校里面,显然心思并没有全都放在读书上。

他和宝玉暧昧不清,两个人又和“香怜”“玉爱”两个同学眉来眼去,关系非比寻常。

最终,被看出端倪的其他同学说破,来了一个学童大闹学堂。

要不是宝玉面子大,谁都惹不起,有人帮衬着平事,仅凭秦钟等人,肯定得叫家长甚至给处分。

在贾家义学这个大染缸里,秦钟没学什么好,搞对象的水平却日益精进。

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经常去贾府走动,秦钟悄悄和她好上了。

在姐姐秦可卿的葬礼过程中,凤姐、宝玉等一行人住进了水月庵,秦钟借此机会,还和智能儿搞在了一起,被宝玉现场捉住。

当然,宝玉和秦钟一样,也是男女通吃的主儿,自己房里有袭人等大小丫鬟就不用说了,外面他还结交蒋玉函这样的戏子,家里又勾搭王夫人房里的金钏儿。

当时王夫人发现后打了金钏儿并将金钏儿赶出贾府,导致金钏儿跳井自尽,不能说和宝玉没有一点关系。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和秦钟这对难兄难弟,竟然都因为这方面的事情挨了父亲的打。

秦钟挨打,是因为智能儿私逃进城来看秦钟,被秦钟的父亲发现了,逐出智能,打了秦钟一顿。

宝玉则是“藏匿蒋玉函”和“金钏儿跳井”两罪并罚,被贾政打了个半死。

秦钟挨打之后,人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首先是他的父亲气得老病发作,不久身亡。

然后是秦钟自己,小身板本来就禁不住折腾,现在挨了打又气死了爹,悔痛无及,也一命呜呼。

贾宝玉则不同,他挨打时有亲娘王夫人拦着,有贾府实际上的当家人贾母护着,打完了养伤,最好的药用着,姐姐妹妹们陪着,丫鬟婆子们伺候自不必说。

伤养好后,人家仍然是想干啥就干啥的富家公子哥儿。

就算秦钟不死,又怎么能跟宝玉相比。

虽然他比贾宝玉长得还帅,但他的出身决定了,他跟贾宝玉学不来。

人家老贾家的子弟是都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净干些没用的,可人家有那样的资本。

就说贾琏吧,不爱读书也不爱做官,于是捐了个五品同知的官位,享受着厅级待遇,天天和达官显贵们交往。

再说小一辈的贾蓉,仅仅因为妻子死了想在葬礼上风光些,他爹就花钱帮他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

贾宝玉就算一直这么混下去,作为贾府当家人手心里的宝,再不济也不会比贾琏贾蓉差。

可秦钟有什么?一无所有。

他连二十四两银子的学费拿着都费劲,更别说拿上千两银子捐个官了。

何况,贾家最牛的并不是有钱,而是世世代代的贵族身份,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

这一条,秦钟更是没法比。

其实秦钟哪儿是病死的啊,还不是穷死的。

如果他有宝玉那样的经济条件,怎么可能泡个妞挨顿打就死了。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智障者,有这么好的条件,偏偏喜欢往女人堆里扎,不去读书考取功名。

但在书里宝玉和黛玉有一段对话,让我们知道宝玉并不呆,心里其实明白着呢。

那是探春在大观园里搞改革之后,黛玉和宝玉在聊天时说:

“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没想到,宝玉却笑道: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看到了吧,宝玉一点儿都不傻,生在贾府,而且还是贾府里最受宠爱的人,他当然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不是最后贾家犯了被抄家的大罪,贾宝玉的人生,秦钟永远只能仰望。

同样是不好好上学,贾宝玉和秦钟的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

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总是劝人读书,说什么读书能改变命运,努力能改变命运。

但有一些人,命运本来已经很好,人家不需要再去改变。

但有的人,真的需要读书,需要努力,否则只能活在底层。

如果你生为秦钟,却总是像贾宝玉一样不学无术,人生终究会成为悲剧。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