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_楚国_魏国_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的故事

南辕北辙的故事(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各诸侯国中的魏国一度实力强大。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召集十二诸侯王举行盟会,然后率领他们在孟津(古黄河渡口,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朝见周天子。从此,魏惠王开始称霸。

以后的数十年间,魏国的国力日渐衰弱。它与紧邻赵国虽然和好,但也不时发生军事冲突。

有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在外出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回魏国都城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劝阻魏王伐赵。

他向魏王讲了一个故事:

“这次我回大梁来的途中,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着车向北方驶去,并且告诉我说,要到楚国去。我惊奇地问他:‘你到南方的楚国去,怎么朝北走呢?’他指着自己的马回答说:‘我的马好,它跑得快!’我告诫他说:‘你的马虽然好,但你走的不是朝楚国去的路呀!’他又指指随身带的行李说:‘我带的钱多,足够我路上用的。’我再提醒他说:‘你钱虽然带得多,但这毕竟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呀!’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他的技术可高超啦!’我看他执意如此做,只好随他去了。其实,他这几方面的条件越好,就走得离楚国越是远。”

魏王忍不住说道:“这个人好固执!”

季梁接过话头说:“如今大王想成为霸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依仗自己国家大,兵力强。便去进攻赵国的邯郸,借以扩大疆土,提高威望,这样做,势必离成为霸王越来越远,就像去南方的楚国而向北走会越走越远一样。”

魏王听了季梁这席话,觉得他给自己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便决定停止伐赵。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用“南辕北辙”来加以概括。“辕”,指车辕子,即车前夹着牲口的两根长木;“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意思是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驶,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或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