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马服君赵奢为什么不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_楚国_战国_邯郸

本文目录

  • 马服君赵奢为什么不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
  • 战国四大名将有怎样的战绩,按照能力该如何排序
  • 战国四大名将,怎么没有吴起

马服君赵奢为什么不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主要是因为赵奢没有多少战绩,只有一场阏与之战使他成名,之后就没有别的战役了,至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说起阏与之战,也是一场精彩的战役,当时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yān yǔ)。

当时朝中有名将廉颇,但是廉颇认为路途遥远,不适合去救援,作战的话胜算不大,但是赵奢认为可以打,赵王便派赵奢领兵作战。

这一战,赵奢采取了迷惑敌军的策略,斩杀了几个劝他进攻的人,这使得秦军主将认为赵军不敢进攻他们,也就没了防备。实际上,赵奢突然加快了进军的速度,很快就赶到了秦军的面前。围城的秦军没有来得及准备,被前来的赵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战,赵军斩杀了八万秦军,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之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这仗之所以能够让赵奢出名,一是因为当时的名将廉颇认为不可战,而事实上赵奢打赢了;二是破了当时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三是这一战成果也很大,消灭了八万秦军,是秦军历史上少有的败绩。

虽然阏与之战很精彩,但赵奢在史书上确实也就记载了这一战,如果只是凭借这一战的成果,跟本入不了战国四名将的行列。那么我们看看战国四名将有哪些战绩:

白起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45万(含长平之战)。

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在百万以上,而且白起一生大小作战70余次,没有败绩,可以说是一代战神,尤其是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一战消灭赵军主力45万人,成就了他一代杀人的名声,人称人屠。

廉颇

廉颇的主要战绩体现在邯郸防御战以及后来与燕国的战争上。在长平之战之前,廉颇也是百战百胜,但是没有多少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廉颇是前期的统帅,在战力不如秦军的情况下,廉颇选择了防守,这一防就是三年,最后赵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国力支撑这场战争,派赵括代替了廉颇发动进攻,结果45万赵军全军覆没。

在接下来的邯郸战役中,廉颇是赵军总指挥,他指挥剩下来的老弱病残军队死守邯郸一年多,面对前后增援,最后规模达到40万以上的秦军毫不畏惧,多次组织赵军发动进攻,成功地防守住了邯郸。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援军赶到,赵军发动了全面反攻,获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此战,秦军损失至少在30万人以上。

之后,燕国乘着赵国长平战败、邯郸困守,国内虚弱的时机,发动60万大军进攻赵国。

廉颇率领13万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成功地抵挡了燕国的进攻,并在打败燕军,斩杀了燕军主将栗腹,一直打到了燕国都城,迫使燕国割地求和。

廉颇一生的战绩,应该也在百万左右。

李牧

李牧一生的战绩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北方防御匈奴时期,打破匈奴,守住了赵国的北部边境。当时李牧一方面采取迷惑匈奴人的战术,故意示弱给匈奴人,让匈奴人以为赵国不能战,麻痹了对方;另一方面加紧练兵,在数年内锻炼出了一支精锐部队。随后引诱匈奴人深入赵国境内,组织赵军发动反击,一击就击败了匈奴主力,打的匈奴人多年不敢南下侵扰赵国。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与秦军的作战。

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

只可惜赵国国君后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了李牧,不然李牧也会有更好的战绩。

王翦

王翦的主要战绩就在于灭楚上。

在秦始皇灭了赵国、魏国、燕国、韩国之后,当时只剩下楚国和齐国没有拿下,而楚国是当时秦国最大的对手。一开始秦始皇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认为要60万人,而李信则认为只要20万就够了。于是秦始皇派李信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国打败。

后来秦始皇还是派了王翦进攻楚国,也给了他60万兵马。王翦带兵攻到楚国后,采取了迷惑楚国的方式,不发动进攻,和楚国对峙了一年多。楚国主将项燕认为秦国不会进攻也就放松了警惕。但是王翦在对峙的时候,一直在加紧练兵,等到楚国松懈了,便发动了突然进攻,一举消灭了楚军主力,打下了楚国。

因此,和四名将比起来,赵奢在作战次数,以及战绩上都和这四名将相差甚远,四名将基本一生作战都非常多,基本都没有败绩,而赵奢只有一战,虽然赢了,也很难说明他的军事能力能够达到四名将的标准。如果要达到,需要有更多的战绩,也许是他机会不够吧。

战国四大名将有怎样的战绩,按照能力该如何排序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的白起、李牧、廉颇、王翦四个著名将领

战国四大名将最早出于《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白起和王翦来自秦国,李牧和廉颇来自赵国。不过战国并不止这四位名将,前中期还有吴起,庞涓,孙膑等著名将领,而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的著名将领。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四个人的功绩以及怎样推动历史的进程

1、秦武安君白起

白起被人称为“杀神”、“人屠”,顾名思义就是杀人如麻。主要功绩有公元前294年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公元前279年攻破楚国都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尸臭之味、数月不绝。公元前274年大破赵魏联军于华阳斩首13万 两万俘虏被捆绑住手脚沉入黄河。公元前265年攻陷韩国五座城池斩首5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屠杀赵军40万。多次惨无人道的屠杀使对手闻风丧胆,也被现在的网友称为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主要活动在秦昭襄王时期,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杀敌百万之多,未尝一败,削弱了各国的时期,使其他国家不敢攻打秦国,为了秦国最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从士卒累军功到武安君也只有白起一人了,可惜最后因拒绝参加邯郸之战被赐死。

2、赵信平君廉颇

第一次接触廉颇还是从小学课本上的《负荆请罪》了解的,那时候对他并没有什么了解。主要功绩在公元前283年,参与联军伐齐,大败齐军,攻占了齐国阳晋。公元前279年,打败齐国军队。公元前277年,攻占齐国几邑。公元前274年,攻占魏防陵、安阳。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是风烛残年,就是这个时候燕国发动了两次对赵国的战争均已失败告终,斩杀燕国大将栗腹,并令对方割城求和。后来的邯郸之战大败了秦军,秦军大伤使其在20年内没有发动大的战事。

廉颇主要的功绩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赵孝成王死后廉颇就遭到了排挤。长平之战后的卫国战争也打出了老将廉颇的风采,晚年还是想为国家效力,由于奸人挑拨最后客死他乡。

3、秦将王翦

王翦作战时期已经到了秦国最辉煌的时代,前有商鞅变法,白起的歼灭战。王翦的到来也是秦始皇统也拉开了统一全国的序幕。秦灭六国,其中五国都是王翦父子所灭,南征百越可谓战功赫赫,功绩也是四大名将里最大的一个。

王翦治而不暴,勇而多谋,在杀戮无度的战国时期显得难能可贵。王翦能攻能守,更有政治眼光和谋士头脑,战国四大名将也只有王翦一人最后善终的。

4.大将军武安君李牧

李牧和白起一样一生也没有败绩,但是不同的是李牧接手的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赵国。李牧前期在雁门之战中打败匈奴,斩首十万余众,使匈奴几十年不敢踏入中原,这一战绩比卫青,霍去病还多。到达内地主战场之后,接手其难无比的烂摊子,以孱弱的军队和国力,屡屡打败了秦国这样无比强盛的军队,战斗力堪称逆天。最后因奸人挑拨,不久被杀害。李牧被称为赵国的长城,李牧死后赵国灭亡。

李牧被称为“军阵之神”,布阵极强,可惜在赵国的后期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实力。

按照唐代武庙来排序,四人全部进入武庙,但是白起是武庙十哲,所以白起更胜一筹

白起>李牧=廉颇=王翦

按照最后的结局白起自杀,廉颇客死他乡,李牧被杀,只有王翦善终

王翦>廉颇=李牧=白起

在我的心中郭开天下第一

战国四大名将,怎么没有吴起

吴起,一般都把他看作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

关于战国时期,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司马迁记叙六国的分法,选取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开始记叙六国史事;

另一种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分封韩魏赵为诸侯,作为战国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

一、战国四将之说,最早见于学生识字课本《千字文》

战国四将的称谓,来自于南梁周兴嗣(?--公元521年)的《千字文》: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白起生卒年为:?-公元前257年。

王翦生卒年为:生卒年不详,基本与白起同时。

廉颇生卒年为:生卒年不详,基本与白起同时。

李牧生卒年为:?-公元前229年。

从《千字文》选取的四将,都是战国末期秦灭六国时期的将领。而吴起生卒年为: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比上述四将要早将近200年。

战国初期的吴起、孙膑、乐毅、田单等将领的军事才能不一定比末期四将差。但《千字文》是古代学生的识字课本,注重押韵、对仗、不重字即可,而非历史教科书。所以在总结历史将领的才干、军功等方面不具有权威性。

二、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采用了司马光的分法,即前403年为战国。

这样,起翦颇牧,就成了战国四将。

三、战国四大名将,并非意味着战国最杰出的四位将领,而只是秦灭六国时期的名将。

如春秋末战国初的吴起,从秦国手中夺取河西之地,多次打败秦军和魏军,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是平手,无一败绩,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吴起还著有《吴起兵法》一部,可算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军事天才;还是有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大家,受到历代好评,并被列为“武庙十哲“。

但只因《千字文》的影响和局限,反而战国四将中无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